动车组外流场论文-邓发强,张继业,李田

动车组外流场论文-邓发强,张继业,李田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车组外流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流组织,热舒适性,高速列车,计算流体力学

动车组外流场论文文献综述

邓发强,张继业,李田[1](2019)在《某双层动车组中间车厢内气流场及热舒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空调列车车厢内部气流组织是研究列车内部环境的基础,满意的气流组织可使乘客获得较好的热舒适性。夏季极端环境下,以某双层动车组中间车厢为研究对象,基于非稳态k-ε湍流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对其内部流场进了仿真计算,得到了车内速度和温度的分布,同时对风道系统进行了优化,并根据流场指标和热舒适性指标分别对车内流场和乘客热舒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对于原风道系统,速度分布不均匀且不满足流场指标;对于优化后的风道系统:速度和温度分布均匀且基本满足流场指标;有效温差分布比较均匀,大部分区域处于-1.7℃~1.1℃范围内;乘客附近区域有效温差偏大,过道上方部分区域有效温差偏小;客室平均空气分布特性指标达到80.78%,大于80%,乘客热舒适性良好。(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周传超,徐宏海,魏领会[2](2018)在《高速动车组驱动齿轮箱运行工况下润滑流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齿轮箱内不可压缩的气液两相流的流场润滑,利用VOF(Volume of Fluid Model)追踪自由液面的方法,采用PISO(Pressure-Implicit with Splitting of Operators)算法,应用动网格技术求解齿轮箱内部流场,研究分析行车速度、齿轮正反转及注油量3种因素对齿轮箱内部油液瞬时分布、齿轮箱内部压力分布和各轴承进油孔质量流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行车速度增加时齿轮箱内部润滑更及时有效,且内部压力均增大,各轴承进油孔质量流量增多;注油量增加时更有利于齿轮箱内部油液扩散,各轴承进油孔质量流量不同程度增多,但对压力分布影响较小;齿轮正反转对油液分布影响较小,齿轮逆时针转动时出现最大正、负压强,行车速度增加时,齿轮负压有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8年07期)

周殿买,王兴宇,李国栋[3](2018)在《动车组齿轮箱润滑流场及压力场计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齿轮箱内部的润滑油运动轨迹对机械旋转部件的功率传递和冷却性能有着重大影响。基于自主研制的高速齿轮箱,对润滑油流场和压力场进行仿真分析,利用RNG k-ε端流模型理论对连续方程、流量方程、湍动能方程和湍动能耗散率方程进行解算。对齿轮箱模型进行适当简化,采用动网格理论和PRESTO离散方法开展仿真分析,并对不同工况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获得轴承进油孔质量流量分布特征,以及轴承润滑流道中润滑油的实际油量,为后续轴承润滑最佳注油量的定量分析,以及齿轮箱结构设计和系统改进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8年02期)

徐峻,曹先伟,吴美娴,臧建彬,高乃平[4](2017)在《动车组空调机组流场模拟与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Fluent软件对混合动力车组的车顶单元式空调机组进行名义制冷典型工况下的稳态模拟,针对混合风道新风量偏小的现象进行了优化,并尝试寻找较为合适的冷凝器放置位置来提高冷凝通道流场和温度场均匀性。通过对现有空调机组的仿真分析及后续优化,研究空调系统各流腔中影响流场的结构并比较不同改进方法的效果。(本文来源于《铁道机车与动车》期刊2017年12期)

张大雨[5](2017)在《动车组齿轮减速箱内流场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齿轮减速箱是动车组转向架上的核心部件,对精度和可靠性要求高,研发设计制造难度大,内部流场分布复杂。齿轮减速箱内流场分布设计不合理,将对减速箱的润滑效果和减速箱的工作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合理地设计齿轮减速箱意义重大。数值分析方法以其效率高、成本低、研发周期短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本文以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齿轮减速箱内部气液两相流流场的分布规律,从而为齿轮减速箱的研发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本文以动车组齿轮减速箱为研究对象,建立齿轮减速箱内流场叁维数值计算模型,采用VOF模型、RNG k-ε湍流模型等技术对其内流场进行数值分析。并且针对齿轮啮合部位空间小不易于划分网格问题,寻找齿轮轮齿简化方法。(2)对动车组以250km/h运行时的齿轮减速箱内流场进行数值分析,研究内部油液的分布情况,对减速箱内部油沟设计合理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压力场、速度场及箱体内部涡流进行分析。(3)研究齿轮减速箱在不同转速下,减速箱内部润滑油液分布变化情况、齿轮啮合区域及大齿轮表面的压力变化规律。(4)研究在不同浸油深度下,齿轮减速箱内部油液分布变化情况、齿轮啮合区域及齿轮表面的压力变化规律。数值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大齿轮转速的增大,箱体内流体速度也随之增大,但是导油槽与注油口处的流体速度分别保持在11m/s与6m/s不变。(2)大齿轮转速175rad/s与转速70rad/s工况相比,底部油池区域齿面压力相对增加35.5%,啮合区域齿面压力相对增加90.4%。齿轮浸油深度为85mm与60mm工况相比,底部油池区域齿面压力相对增加26.4%,啮合区域齿面压力相对增加45.3%。(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7-06-15)

张岩[6](2017)在《高速动车组明线运行风沙两相流流场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兰新高速铁路主要途径甘肃、青海、新疆叁个省区,是一条横贯东西的现代“钢铁丝绸之路”。兰新高速铁路沿线的环境极度恶劣,尤其新疆地域的风沙灾害最严重,已经造成多起列车倾覆事故。因此,在风沙两相流条件下,动车组明线运行的气动特性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应用数值仿真方法对风沙流条件下动车组的气动特性进行分析,对于企业研发抗风沙动车组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王洪涛的风洞实验数值仿真,验证计算模型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为后续数值计算奠定基础。(2)根据兰新铁路沿线的风沙天气,运用欧拉模型建立沙床模型,数值研究不同风速作用下,沙粒在风场中的变化规律。(3)参考某高速动车组建立叁维计算模型,对计算区域划分质量良好的网格及设置边界条件。(4)根据沙床模型的分析结果,使用UDF函数对风沙模型进行程序化处理。(5)动车组明线运行时,对车速是200km/h,侧风速度分别是15m/s、20m/s、25m/s,以及对侧风速度是25m/s,风向角分别是45°、75°、90°的不同风沙工况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动车组表面压力分布、空调进出口平均压力及沙尘浓度分布、动车组气动系数的变化规律,数值分析不同工况下动车组侧向安全退避距离。通过数值仿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风沙条件下200km/h动车组明线运行时,侧风速度为25m/s,当风向角在75°~90°之间车体的侧向安全退避距离为7.5m;强风沙条件下,动车组头车空调进出口的平均压力最低,比中车低27.5%,比尾车低28.1%;风沙速度越高或风向角越小,动车组的阻力系数越大;动车组速度是200km/h,侧风速度是25m/s时,车体倾覆力矩系数最大,达到0.1347,高于其它两种侧风工况117.6%、337.3%及高于其它两种风向角工况41.7%、576.8%。本文得到的计算结果对高速动车组在风沙流条件下安全运营提供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7-06-15)

王东屏,高壮,李明,刘楠[7](2016)在《CRH380B动车组司机室风道及室内流场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CRH380B司机室风道结构复杂的特点,以其司机室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其空调送风风道和司机室的叁维计算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仿真方法,采用κ-ε标准湍流计算模型和SIMPLE算法,对司机室的空调风道和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获得了流场内流动参数的详细信息,并结合国际铁路联盟规程UIC 553-2004,对司机室的温度场和速度场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该头车空调通风系统设计合理,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高壮[8](2016)在《CRH380动车组头车空调风道及室内流场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车组具有很强的密封性,车厢内的空气质量和乘客的热舒适性主要依靠其空调通风系统来保障,因此,空调通风系统的性能直接关系到室内的空气品质和乘客的身心健康。采用CFD技术对高速动车组空调通风系统的研究因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省时省力、周期短、精度高等优点,在科研领域受到了越来越为广泛的应用。在本文的计算中不仅考虑了座椅、人体等障碍物对气流的阻碍作用,还考虑了车体结构、车窗传热与人体、电器柜、操作台散热以及太阳辐射等多种传热过程。其研究内容如下:(1)以CRH380头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头车司机室、客室及其空调通风系统的叁维计算模型,同时将送风风道纳入到计算区域中;(2)采用标准的k-ε湍流模型和SIMPLE算法,对夏季工况下动车组空调通风系统及司机室、客室的气流分布和传热状况进行CFD数值仿真计算;(3)借鉴UIC标准、室内评价标准——吹风感(EDT值)与乘客周围监测点的参数对其车厢内的温度场、速度场与乘客的热舒适性进行评估;(4)对比有、无太阳辐射条件下司机室与客室的温度场与速度场,得出太阳辐射对司机室和客室内温度、速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1)司机室内司机周围的温度变化范围为26.3℃~26.9℃,温差为2.4℃,平均温度为26.7℃;风速范围为0.15m/s~0.45m/s,温度、速度值均符合UIC标准。(2)客室的温度变化范围为23℃~24.6℃,温差为1.6℃,平均温度为23.9℃;风速范围为0.15m/s~0.76m/s,温度值符合UIC标准,部分区域(过道处)的速度值不符合UIC标准。(3)司机室内司机周围的EDT值分布在-2.0~-0.4,满足司机热舒适性要求;客室内乘客周围的EDT值为-4.5~-0.5,过道处乘客周围的EDT值较低,其余区域的EDT值适中,满足乘客热舒适性要求。(4)有太阳辐射可使司机室温度升高约0.6℃,客室温度升高约0.2℃,对司机室和客室的风速无影响。(5)司机周围监测点的温度值与速度值大小适中;客室过道处乘客周围监测点的温度值较低,速度值较高,其余监测点的参数大小适中。(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6-06-01)

袁士瑞[9](2016)在《高温/高海拔工况动车组空调风道及客室内流场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兰州-新疆铁路干线环境恶劣,具有温度变化大、高海拔变化、局部区段风沙大的特点。所以在这条线路上,使列车客室保持良好的流场分布和热舒适性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研究多是在一般平原环境下对车厢内流场的研究。因此,本文应用CFD技术对动车组在一般工况、极限平原工况和高原工况下空调风道及客室内气流组织进行了数值分析,并对极限平原工况和高原工况客室内旅客的热舒适性进行评价。本文以兰新线CRH380B型动车组VC03车厢(二等座车)为研究对象,运用k-ε标准湍流计算模型和SIMPLE算法,对VC03车厢空调系统及客室内气流分布情况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CRH380B型动车组VC03车厢(二等座车)空调风道以及车体结构的计算模型。对整车模型划分四面体非结构化网格。考虑太阳辐射,对车体外表面各侧的不同温度及人体的散热作了详细计算,确定数值计算的边界条件。(2)在一般工况、极限平原工况和高原工况下对动车组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数值模拟了车厢客室内的温度场和速度场,根据室内通风、采暖和空调的《UIC 553-2004标准》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评估。(3)在人体坐姿的腿部、腰部和头部水平面上,围绕人体周围共均匀布置135个测点。采用空气分布指标(ADPI)分析评价极限平原工况和高原工况下车厢客室内旅客的热舒适性,进一步检验该车空调系统的设计是否满足要求。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工况、极限平原工况和高原工况下车厢内舒适区温度分布均匀符合《UIC 553-2004标准》;极限平原工况比一般工况车内温度有所升高,车内平均温度为25.26℃;高原工况下车内整体温度有所下降,车内平均温度为24.65℃。极限平原工况和高原工况下车内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分别为84.4%、81.5%,符合标准。兰新线CRH380B动车组VC03车厢(二等座车)空调风道的设计合理,能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6-06-01)

代玉博[10](2016)在《恶劣环境下高速动车组设备舱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列车技术的发展,高速列车运行的速度越来越高。牵引变流器、牵引变压器等重要的设备安放于列车设备舱内。这些设备在列车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并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升而增加,这将会造成设备舱整体或局部温度过高,影响设备的使用性能。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设备舱的散热性能会受其影响。因此研究设备舱的通风散热至关重要。本文利用SolidWorks叁维建模软件建立设备舱及其内部各设备实体模型,将生成的叁维实体导入ANSYS Workbench中建立列车空气动力学计算模型,随后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将划分好的实体网格倒入CFD软件Fluent中运算分析。研究列车高速行驶于明线无横风环境、明线有横风环境下设备舱通风散热性能。并对设备舱通风口的位置进行改进,使得列车在横风环境下运行时设备舱的通风散热效果更好。在研究过程中分析得知,当列车在无风环境下高速运行时,设备舱内部压力为负压,且设备舱裙板两侧通风口存在较大压力差。空气由压力较高的进气口进入设备舱,再由压力较小的出气口流出。设备舱内部空气的流速随着车速的升高而加快。在不同方向横风环境下列车设备舱的散热性能具有较大差别。当进气口处于迎风一侧时,列车设备舱通风效果较好。当出气口处于迎风一侧时,列车设备舱通风效果较差。因此,对原有设备舱通风口位置进行改进,将非对称式的布置改为对称式,即增加了通风口的数量又很好的解决了横风对设备舱散热造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6-04-01)

动车组外流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齿轮箱内不可压缩的气液两相流的流场润滑,利用VOF(Volume of Fluid Model)追踪自由液面的方法,采用PISO(Pressure-Implicit with Splitting of Operators)算法,应用动网格技术求解齿轮箱内部流场,研究分析行车速度、齿轮正反转及注油量3种因素对齿轮箱内部油液瞬时分布、齿轮箱内部压力分布和各轴承进油孔质量流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行车速度增加时齿轮箱内部润滑更及时有效,且内部压力均增大,各轴承进油孔质量流量增多;注油量增加时更有利于齿轮箱内部油液扩散,各轴承进油孔质量流量不同程度增多,但对压力分布影响较小;齿轮正反转对油液分布影响较小,齿轮逆时针转动时出现最大正、负压强,行车速度增加时,齿轮负压有明显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车组外流场论文参考文献

[1].邓发强,张继业,李田.某双层动车组中间车厢内气流场及热舒适性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9

[2].周传超,徐宏海,魏领会.高速动车组驱动齿轮箱运行工况下润滑流场分析[J].润滑与密封.2018

[3].周殿买,王兴宇,李国栋.动车组齿轮箱润滑流场及压力场计算分析[J].润滑与密封.2018

[4].徐峻,曹先伟,吴美娴,臧建彬,高乃平.动车组空调机组流场模拟与优化分析[J].铁道机车与动车.2017

[5].张大雨.动车组齿轮减速箱内流场数值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17

[6].张岩.高速动车组明线运行风沙两相流流场数值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17

[7].王东屏,高壮,李明,刘楠.CRH380B动车组司机室风道及室内流场数值分析[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6

[8].高壮.CRH380动车组头车空调风道及室内流场数值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16

[9].袁士瑞.高温/高海拔工况动车组空调风道及客室内流场数值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16

[10].代玉博.恶劣环境下高速动车组设备舱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

标签:;  ;  ;  ;  

动车组外流场论文-邓发强,张继业,李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