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重机大车轨道接地问题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邹颜泽[1](2020)在《门式起重机自动行走位置模糊控制研究》文中提出起重机作为物件起升及搬运系统中的一种典型设备,在各领域的生产实践中都有广泛应用。水力发电厂中的坝顶门式起重机(简称门机)主要用来起升及吊运闸门,传统的门机定位方式是司机在地面工作人员的配合下,目测门机行走位置,当门机接近闸门井位置时,在地面人员的指挥下,通过位置微调实现门机准确定位。这种定位方式效率低且定位精度不高,又需要多人参与,与当前水电厂自动化生产水平不相符。因此,门机自动行走位置控制系统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丰满发电厂坝顶门机的结构及运行方式进行了描述,针对门机定位点的分布及门机传统操作方式,提出门机行走位置自动控制方案:采用激光测距仪及RFID射频识别读卡器作为位置检测传感器,以PLC作为核心控制器,结合模糊控制策略控制门机行走速度,进而实现对门机的位置控制。通过MATLAB中的Simulink模块建立了门机位置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模糊控制器超调量明显小于传统PID控制,同时,加入扰动后,抗干扰性和速度响应也明显优于传统的PID控制。其次,开发了门机自动行走位置模糊控制PLC程序和人机交互程序。人机交互以Win CC Flexible为开发平台,操作界面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和操作导向性。最后进行了现场实施,现场调试表明,所设计的门机自动行走位置模糊控制系统位置控制精度在允许偏差范围内,能够满足现场对门机操作的要求,达到了门机自动行走位置控制的效果,实现了门机平稳、快速地定位。该系统在丰满发电厂成功运行且效果良好,提高了水电厂综合自动化水平。
熊楚宸[2](2020)在《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模糊综合评价》文中指出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岸桥)作为一种重要的港口装卸机械,在全球海运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近年来,岸桥引起的港口码头安全事故依旧频繁出现,如何更加准确且直观地展现岸桥安全评价的结果是当前岸桥安全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起重机安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随机性、模糊性及离散性,但当前对起重机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大都将随机性与模糊性分开进行研究,选择性地忽略了其中的部分不确定性。本文针对目前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安全性评价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对岸桥的安全状态进行了多级地、不确定地及定量地分析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岸桥的结构和运行特点,以相关国家标准为基础,对其在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研究,识别岸桥的运行风险因素集合并总结了各个风险因素的详细评价内容,以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建立岸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2)针对起重机安全评价过程中出现的主观模糊性等不确定性因素,以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通过改进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的组合优化权重,借助岭形隶属函数推导岸桥指标的模糊关系矩阵,从下至上逐层的对岸桥的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权重的计算和模糊映射关系的确定,提出了岸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岸桥各组成部分及整体的安全评价结果,实现对岸桥安全状态多层次地、模糊地、定量地建模分析。(3)针对在重要性标度、安全评价级别、隶属度函数等确定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随机性与离散性等不确定性因素,在对前文所提出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云模型的概念,以期望、熵、超熵三个数字特征表现评价系统的随机性、模糊性和离散性,为更加准确的处理岸桥安全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评语集的云模型、基于云模型改进的模糊关系矩阵、基于云模型改进的组合优化赋权法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面向不确定性系统的、更为科学的评估方法,提出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岸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从而实现了对岸桥状态的多层次地、不确定性地与定量地分析,使得岸桥安全评价的结果更为直观且准确。本文重点研究了起重机安全状态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提出了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岸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起重机安全评价模型和方法,为改善港口的设备管理制度提供了技术支持。
韩露[3](2020)在《重大件码头装卸作业的风险识别及安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炼化厂、海洋平台、发电厂、码头、桥梁、海上风电场等大型工程的兴建,重大件货物的需求越来越多,其装卸和运输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重大件货物重量大、体积大且形状不规则,很大一部分都采用水路运输的方式,而码头的装卸作业作为水路运输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需要给与足够的重视。由于重大件货物自身的特征及码头装卸环节的复杂性,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因此,重大件装卸作业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本文通过分析几种不同的重大件装卸方式,识别出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经风险度计算得出主要风险因素,并针对主要风险因素制定基本的防范措施,以达到减少安全事故的目的。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分析法建立主要风险因素指标集和安全评价模型,应用到工程实例进行装卸作业的安全综合评价,得出安全评价结果,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以便服务于其他装卸作业的安全评价。
杨庆乐[4](2019)在《考虑地基变形与履带起重机结构耦合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履带起重机作业时,不均匀的接地比压将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其臂架系统是一种柔性、重载的细长结构,当受到侧向扰动时,会产生较大的侧向位移,加上转台、车架、履带架等结构件的弹性变形,最终使整机及臂架的倾斜随载荷状态的不同而变化,而这种变化通常会反过来加剧不均匀的地基沉降,直到地基沉降与接地比压相平衡这一耦合作用才能终止。若在达到上述终止状态之前臂架强度或整机抗倾翻稳定性就达到其极限,起重机就会发生强度破坏或倾翻事故。因此,如何在履带起重机设计时就考虑地面倾斜度和地基变形对起重机臂架强度和整机稳定性的影响,且在施工时如何确定地面的初始倾斜度与地基刚度以降低因地基沉降而引起结构强度破坏或整机倾翻事故的风险,对提高大型履带起重机的设计质量,保证其安全作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实际意义,也是履带起重机设计和使用面对的重要难题。本文以某QUY400型履带起重机为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应用Winkler地基模型上的Euler-Bernoulli梁模拟弹性地基与履带架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了考虑地基沉降,履带架、车架、转台变形的下车总侧向刚度,并针对刚度较小的弹性地基给出选择路基箱刚度与铺装方式的方法,为考虑地基弹性的额定起升载荷修正和施工作业前的地基处理提供重要参考。(2)考虑臂架重力与轴向力的二阶效应、主臂扭转刚度等因素影响,结合已获得的下车总侧向刚度,给出了地基变形与起重机结构非线性耦合作用下臂架端部位移和危险截面应力的计算方法,通过与缩尺模型实验以及ANSYS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论证该方法在满足计算精度要求的前提下省略了建模步骤,易于程序编写,具有更高的求解效率。(3)考虑回转工况中吊重的侧向偏摆会对臂架系统产生侧向扰动,建立了弹性地基与履带起重机耦合作用多体动力学模型,分析回转加速度、回转速度、起升高度、地基刚度等因素对臂架强度和整机侧向倾翻稳定性的影响,给出不同地基条件允许的最大回转速度,为起重机的安全作业提供重要参考。(4)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设计了一种高效便捷的额定起升载荷与最大回转速度即时修正方法,履带起重机施工作业前将臂架调整到最小幅度,空载逆时针回转一周采集到转台纵向倾角变化曲线,PLC系统利用预存的数据和设定好的算法得到作业现场的地面倾斜度、地基刚度、修正后的额定起升载荷与允许的最大回转速度,使履带起重机在决定自身起重性能时具有一定的“智能”。
牟杰[5](2019)在《桥式起重机防摇摆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生产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作为物料搬运的起重机械在现代化生产和建设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钢丝绳是柔性的,桥式起重机运行时,吊物会产生类似单摆的晃动,影响起重机运行的安全和稳定。目前,大多数的吊物防摇操作仅依靠起重机操作员的经验,已经无法适应当今起重机的发展需求。桥式起重机吊物的自动防摇摆技术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该技术对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安全隐患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内容:(1)从电气控制和机械控制两个方向研究桥式起重机防摇摆方法。在电气控制方面,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起重机吊物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结合PID控制理论和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了PID控制器和模糊PID控制器;(2)对两种控制器进行仿真模拟,达到了PID控制器和模糊PID控制器都能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通过对比这两种控制器仿真模拟出的控制图形,进一步发现模糊PID控制器比PID控制器有更好的可行性和较强的鲁棒性;模糊PID控制更适合对桥式起重机防摇摆的研究。(3)在机械控制方面,利用桥式起重机自身结构的刚性防摇的原理,设计了伸缩筒防摇装置和导向柱刚性防摇装置。经过应用后,发现机械防摇装置能够达到桥式起重机防摇的目的,特别是对运行速度慢,起升高度低的桥式起重机防摇效果明显,但对运行速度快,起升高度高的桥式起重机防摇效果不明显。因此,机械式防摇装置在一定条件下可应用于桥式起重机防摇领域。论文所研究的电气控制和机械控制都能对桥式起重机防摇起到作用,有助于提高桥式起重机的工作效率和节省时间成本,对推动桥式起重机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杨荣青[6](2018)在《桥式抓斗卸船机机内系统改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抓斗卸船机是当下在港口普遍使用的散料运送设备之一,其具备技术成熟、灵活性强、维修量小等特点,应用非常广泛。但是随着货物的吞吐量不断增大,为增加工作效率,桥式抓斗卸船机系统需进行部分改造以适应大容量的货物运动。本文对某港口两台桥式抓斗卸船机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象所在港口,在二期卸船码头投运后,一期的卸船机在工艺流程上受限,无法进入二期的皮带系统。结合抓斗卸船机实际使用情况,设计了桥式抓斗卸船机系统,对卸船机进行区域划分;对桥式卸船机工作过程中的摆动设计了抓斗运动路线,以抑制卸船机摆动运动,并构建了桥式卸船机系统运动数学模型,利用ADAMS进行模拟仿真;对卸船机钢结构进行测量与校核,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钢结构受载情况,以确定卸船机钢结构达标可做改造;设计改造了卸船机机内系统,增加了一条移动式可逆,并对其他结构进行了适应性改造,作为一种效率高、稳定性强、维修量少的机内改造设计,利用皮带传输物料,实现可选择的一期泊位卸料进入到一、二期料场的功能,将研究成果应用在了抓斗卸船机系统的实际改造中。在某港口卸船机系统改造工程中,对比改造之前卸船机系统,桥式抓斗卸船机系统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且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能有较大保障。
姜玉龙[7](2018)在《基于故障分析的核电站环行起重机可靠性分配及风险评估》文中认为作为核电站停堆维护期间的关键起重设备之一,核电站环行起重机主要用于吊运压力容器顶盖等堆内构件,其运行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预定功能的完成度,同时也影响着核电站运行的安全性。为预防起重机事故可能对整机、核环境和工作人员造成的重大后果,同时满足核电站对起重机设备的高可靠性等要求,开展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可靠性分配研究和风险评估工作意义重大。论文以核电站环行起重机为研究对象,在明晰其功能实现和结构划分的基础上,首先研究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潜在故障模式、故障原因和故障影响,构建相应的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表格并完成定性分析;其次着重考虑故障严重度因素的影响,提出基于FMEA非线性转换函数和可能性分布函数构造的方法,并进一步研究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影响下的可靠性分配,完成可靠性综合分配;最后考虑风险评估中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复杂性,将整机测试信息和环境监测信息纳入风险评估框架,构建基于Bayes网络的更新模型,利用多源信息融合的思想得到核电站环行起重机风险水平的更新信息。(1)通过建立工作原理图和功能框图,明晰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功能特点,完成整机结构的层次划分,研究适用于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可靠性定义、指标体系等相关可靠性概念。完成整机FMEA工作,对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和使用补偿措施,明确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故障机制,为后续可靠性分配和风险评估做准备。(2)针对各子系统可靠性指标不明确导致难以指导系统协调设计的问题,以FMEA表和现场故障模式小样本数据为基础,提出相应的以FMEA非线性转换函数和可能性分布函数构造的方法,得到故障严重度单一因素下各个子系统权重的区间可能性中值和清晰可能性中值,用以更加合理地描述和度量各个子系统的故障严重度水平。再者综合考虑多因素的影响,通过构建可靠性分配模型得到子系统权重向量,完成复杂工况下考虑故障严重度的起重机可靠性综合分配工作。(3)针对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复杂性特点,构建基于Bayes网络更新模型的风险评估框架,在故障分析的基础上深度挖掘系统的整机测试信息和环境监测信息,采用可拓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集合理论定量评估状态参数信息的权重和隶属度,阐释更新模型的信息来源。最后引入多源信息融合的思想得到核电站环行起重机风险水平的更新信息,得到系统在服役期间风险水平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李爱华[8](2017)在《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岸桥)是港口码头的关键设备之一,其结构复杂,工作速度快,工况多种多样。其中,较大一部分处于超期服役的状态,存在着安全隐患。提高岸桥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是岸桥安全管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展岸桥安全评价方法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工程意义。本文针对岸桥安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以可变模糊集理论、博弈论组合赋权法为基础,对起重机安全评价的理论体系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具有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起重机安全评价的理论方法,对主要评价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将累积前景理论应用于起重机安全评价的方法,该方法将待评价起重机的指标值和评价标准的指标值构成决策矩阵,利用累积前景理论计算综合前景值,比较待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的综合前景值,从而确定安全等级。该方法避免了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和置信度准则判别安全等级的不足,所得结论与根据可变模糊集的等级特征值和等级判别准则所得结论一致,验证了运用累积前景理论进行起重机安全评价的有效性。(2)针对传统可变模糊集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可变模糊集安全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起重机安全评价。考虑到传统可变模糊集评价方法相对隶属度计算过程复杂的问题,运用正态隶属函数代替线性分段隶属函数,简化了计算步骤。考虑到传统的等级判别准则在特定情形下,可能出现有违物理概念的问题,将传统可变模糊等级特征值、等级判别准则和未确知测度理论中置信度准则相结合,所得结果更加可靠。实例计算表明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3)针对传统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博弈论组合赋权方法。该方法既可充分利用各项评价指标数据的客观性,又兼顾了行业专家对评价指标的主观意向。改进的博弈论组合赋权法通过增加约束条件,建立优化模型,克服了传统的博弈论赋权时可能出现组合系数为负数的不足,通过与粒子群组合赋权法、区间估计法和数学规划组合赋权法的比较,验证了改进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的有效性。(4)目前在役岸桥安全问题的研究比较零散,且相关研究集中于金属结构损伤模式的识别,而使用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因素考虑不足,通过对在役岸桥事故资料进行统计和调研,从系统论的角度对岸桥安全影响因素进行风险辨识,把岸桥系统划分为五大子系统:金属结构子系统、主要机构与零部件子系统、电气设备子系统、安全保护装置子系统、使用与管理子系统。对5个子系统的评价内容做了详细说明,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岸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基础。最后,讨论了岸桥安全评价指标标准划分和度量的问题。(5)提出了基于改进可变模糊集的岸桥定量指标多级安全评价方法,该方法运用改进博弈论组合赋权法集结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根据改进可变模糊集评价方法确定评价对象的安全等级。将该模型应用于岸桥金属结构系统的安全评价,运用可变模糊等级计算方法,直接由指标评价值与指标评价标准的关系确定安全等级,解决了金属结构指标评价标准等级数与系统评价标准等级数划分不一致的问题。通过与传统评价方法的比较,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可以适用于岸桥金属结构系统的安全评价。(6)提出了基于改进可变模糊集的岸桥定性指标安全评价方法,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方法计算主观权重,采用信息熵法计算客观权重,根据改进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计算组合权重。为解决专家个体意见不一致问题,借鉴群决策的思想,运用改进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确定专家个体权重,最终获得定性指标的评价值,根据改进可变模糊集的安全评价方法计算评价指标的隶属度矩阵,选取岸桥典型定性评价指标—保护装置的评价指标作为模型研究对象,将所评价结果与传统评价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所提方法适用于岸桥定性指标安全评价。
谭云波[9](2017)在《大跨度双梁桥式起重机动刚度分析及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桥式起重机在大吨位和大跨度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结构的轻量化设计是起重机制造材料刚强度水平大幅提升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同时为了提高暴露在振动环境下的起重机操控人员的舒适性和其作业效率,起重机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振动幅值及振动衰减时间因素,因此针对现代起重机动刚度的分析与优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利用三维建模软件AutoCAD建立某双梁大跨度单小车桥式起重机的全钢结构模型,基于Hypermesh网格生成平台对简化后的起重机几何模型进行了拓扑合理的精密网格划分。基于脚本语言Python对Abaqus进行了二次开发,实现了起重机桥架结构的参数化建模。从而建立了大跨度桥式起重机主梁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并对仿真模型进行了校核;其次对大跨度桥式起重机的静态刚强度和动刚度进行了分析,并对桥式起重机动刚度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基于Abaqus中Frequency子步分析了小车位置和端梁支撑刚度影响下起重机前六阶的模态特征和模态频率。分析了起重机动刚度的值及各因素的影响机理;然后对桥式起重机动刚度优化数学模型进行了建立:基于脚本语言Python对Abaqus主梁参数化建模和动静态特性计算,并对系统的分析结果进行筛选和提取,最终成功地将起重机主梁尺寸的优化设计过程集成到多学科设计平台ISight,选用ISight平台的多岛遗传算法对优化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寻优;最后,基于ISight平台对某48m大跨度双梁桥式起重机进行动刚度和质量的双目标优化,通过设立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和多岛遗传算法相关参数,实现对优化数学模型的自动求解,获得主梁截面尺寸的最优解,从而达到改善动态性能和结构轻量化的目标。最终优化结果显示:系统动刚度从原来的2.27Hz增加至2.67Hz,增加幅度到17.62%,结构重量从原来的55.88ton降至52.58ton,降低幅度达5.91%。本文最终获得的结果为能同时满足起重机强度、刚度和动态特性和轻量化需求的最优解,这能为桥式起重机的主梁动静特性的优化设计提供方法支持,最终实现减少起重机自重和改善系统动刚度的目的。
单腾飞[10](2015)在《大型龙门起重机的安全保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中铁山桥集团南方工程装备公司配置的2 000吨龙门起重机为工程背景,按照国家起重机设计规范和国内外安全保护技术设计的相关经验和资料,针对2 000吨大型龙门起重机的工况条件对起重机的安全性和工作可靠性的要求,开展龙门起重机的安全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从起重机的超载限制器的工作原理出发,针对具体的工况条件,分析超载限制器的性能指标,提出超载限制器的选型依据;针对选用的超载限制器,给出应用性能分析。从起重机起升高度的测量方法入手,针对具体的使用要求,选用双联卷筒、单层缠绕设计起吊装置,给出双卷筒结构的吊钩起升高度计算方法,并对起升高度限位保护及钢丝绳的保护进行了总结。对大车啃轨现象进行分析,针对大型龙门起重机的性能要求,提出了变频器驱动系统的同步控制和运行纠偏装置组成的大车综合纠偏控制系统,并对纠偏系统进行了应用评价。针对选用的起重机状态监测和管理系统(CMS)的系统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给出起重机状态监测和管理系统的应用评价。论文对大型龙门起重机的安全保护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对超载限制器、起升高度限制器、起升装置、纠偏系统以及起重机状态监测和管理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并给出应用评价。为行业中应用安全保护技术及安全保护设备选型和使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起重机大车轨道接地问题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起重机大车轨道接地问题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门式起重机自动行走位置模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门式起重机概述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模糊控制理论发展概况 |
1.5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门式起重机自动行走位置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工程背景 |
2.1.1 丰满发电厂门式起重机结构 |
2.1.2 门架 |
2.1.3 大车运行机构 |
2.1.4 主起升机构 |
2.1.5 司机室 |
2.2 门式起重机运行及操作方式 |
2.2.1 门机运行目标位置分布情况 |
2.2.2 传统门机操作方式 |
2.3 门式起重机自动行走位置控制系统设计 |
2.3.1 自动行走位置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2.3.2 自动行走位置控制系统设计 |
2.4 位置检测传感器 |
2.4.1 激光测距仪 |
2.4.2 RFID射频识别读卡器 |
2.5 本章小结 |
3 门机行走过程速度曲线的确定 |
3.1 梯形速度曲线 |
3.2 指数型速度曲线 |
3.3 S型速度曲线 |
3.4 过程曲线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4 门式起重机位置控制模糊策略 |
4.1 PID控制理论 |
4.2 模糊及模糊PID控制 |
4.2.1 模糊控制理论 |
4.2.2 模糊控制系统结构及原理 |
4.2.3 模糊PID控制系统结构及原理 |
4.3 模糊及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3.1 模糊控制器设计流程 |
4.3.2 输入变量及输出变量 |
4.3.3 精确量的模糊化 |
4.3.4 语言变量及论域上的模糊子集 |
4.3.5 模糊语言变量隶属度函数 |
4.3.6 模糊规则及模糊PID规则 |
4.3.7 模糊推理及去模糊化 |
4.4 门机位置模糊控制系统仿真 |
4.4.1 MATLAB简介 |
4.4.2 构建系统仿真模型 |
4.4.3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门式起重机自动行走位置控制系统工程实现 |
5.1 PLC逻辑控制系统设计 |
5.1.1 PLC硬件组态 |
5.1.2 门机控制逻辑设计 |
5.1.3 PLC与读卡器的通讯设计 |
5.2 HMI控制界面组态 |
5.2.1 HMI组态软件介绍 |
5.2.2 HMI控制界面设计 |
5.3 模糊控制算法在PLC中的实现 |
5.3.1 输入量模糊化研究 |
5.3.2 模糊查询表程序设计 |
5.4 门自动行走位置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 |
5.5 现场工作场景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2)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模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起重机安全评价研究概述 |
1.2.2 国内外起重机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起重机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岸桥风险因素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1 岸桥的结构及运行特点 |
2.2 岸桥风险因素辨识 |
2.2.1 岸桥事故及原因分析 |
2.2.2 岸桥风险因素的辨识及评价内容 |
2.3 岸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2.4 岸桥安全评价指标的赋值与无量纲化 |
2.4.1 定量指标的赋值与无量纲化 |
2.4.2 定性指标的赋值 |
2.5 岸桥安全评价级别的划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岸桥安全状态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估方法 |
3.1 传统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3.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方法 |
3.2.1 组合优化权重的确定 |
3.2.2 模糊关系矩阵的确定 |
3.2.3 模糊合成算法的选取 |
3.3 岸桥状态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3.4 实例分析 |
3.4.1 定量指标的评价 |
3.4.2 定性指标的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岸桥运行状态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4.1 岸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不足 |
4.2 云模型理论基础 |
4.2.1 云的基本概念 |
4.2.2 隶属云发生器 |
4.3 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岸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4.3.1 评语集云模型 |
4.3.2 云模型改进的模糊关系矩阵 |
4.3.3 基于云模型改进的组合优化赋权方法 |
4.3.4 模糊合成算法的改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云模型改进的岸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实例 |
5.1 评语集云模型 |
5.2 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岸桥金属结构各子系统模糊综合评价 |
5.2.1 各子系统层隶属云矩阵的确定 |
5.2.2 各子系统层指标组合优化权重云的确定 |
5.2.3 各子系统评价结果 |
5.3 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岸桥金属结构系统模糊综合评价 |
5.3.1 隶属云矩阵的确定 |
5.3.2 组合优化权重云的确定 |
5.3.3 岸桥整机金属结构系统评价结果 |
5.4 评价结果分析与对比 |
5.5 云模型改进的岸桥多层次模糊综合分析法的优点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
6.3 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项目经历及研究成果 |
一、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申请的专利 |
三、参加的科研项目 |
(3)重大件码头装卸作业的风险识别及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重大件码头装卸物理要素的研究 |
2.1.1 重大件货物的研究 |
2.1.2 大件运输装卸设备设施的研究 |
2.2 重大件码头设计的研究 |
2.2.1 大件码头设计的研究 |
2.2.2 大件装卸工艺的研究 |
2.3 风险因素和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 |
2.3.1 风险识别的研究 |
2.3.2 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 |
2.3.3 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重大件装卸工艺和风险因素分析 |
3.1 重大件装卸工艺形式和特点 |
3.1.1 起重船(浮吊)装卸船工艺 |
3.1.2 滚杠拖拉装卸船工艺 |
3.1.3 滚装运输装卸船工艺 |
3.1.4 桅杆式起重机装卸船工艺 |
3.1.5 全回转固定式起重机装卸工艺 |
3.1.6 浮装工艺 |
3.1.7 固定桥式起重机装卸船工艺 |
3.1.8 移动式起重机装卸船工艺 |
3.2 风险因素识别和分类 |
3.2.1 作业条件风险因素 |
3.2.2 设备设施风险因素 |
3.2.3 系固绑扎风险因素 |
3.2.4 操作管理风险因素 |
3.2.5 靠离泊作业风险因素 |
3.2.6 码头设计风险因素 |
3.2.7 大件运输公司风险因素 |
3.3 风险程度划分及风险度计算 |
3.3.1 风险程度划分 |
3.3.2 风险度计算 |
3.4 安全事故防范措施 |
3.4.1 作业条件安全措施 |
3.4.2 设备设施安全防护 |
3.4.3 系固绑扎安全措施 |
3.4.4 码头操作管理安全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4 重大件装卸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
4.1 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
4.1.1 层次分析法 |
4.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2 重大件装卸作业安全综合评价体系模型的建立 |
4.2.1 建立评价对象的层次指标集 |
4.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2.3 评价集的建立 |
4.3 某石化项目重大件装卸的工艺设计及安全评价 |
4.3.1 大型炼化设备装卸需求分析 |
4.3.2 大件码头的平面布置 |
4.3.3 重大件滚装方案 |
4.3.4 一般重件的吊装方案 |
4.3.5 装卸作业安全事故防范措施 |
4.3.6 装卸作业的安全评价 |
4.4 某项目大型港机滚装上岸工艺设计及安全评价 |
4.4.1 整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
4.4.2 整机滚装工艺方案 |
4.4.3 整机滚装工艺流程 |
4.4.4 整机滚装安全事故防范措施 |
4.4.5 整机滚装方案的安全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考虑地基变形与履带起重机结构耦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臂架整体稳定性与临界载荷 |
1.2.2 多体系统动力学 |
1.2.3 地面承载力与弹性地基梁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2 履带架与弹性地基作用力学模型 |
2.1 建立地基力学模型 |
2.2 履带架两端与地基的位置关系 |
2.2.1 履带架两端上翘影响因素 |
2.2.2 履带架沉降量计算结果修正 |
2.2.3 算例 |
2.3 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分析 |
2.4 地基变形与下车总侧向刚度 |
2.5 铺装路基板(箱)的履带架沉降量分析 |
2.5.1 路基箱刚度对履带架沉降量影响 |
2.5.2 路基箱铺装方式对履带架沉降量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臂架强度与侧向稳定性分析 |
3.1 建立力学模型与设计算法 |
3.1.1 轴向受压悬臂梁端部位移与偏转角 |
3.1.2 桁架结构的扭转刚度 |
3.1.3 侧向稳定性计算流程 |
3.2 实验与数据分析 |
3.2.1 缩尺模型实验 |
3.2.2 实验数据分析 |
3.3 算例 |
3.4 本章小结 |
4 回转工况动力学分析 |
4.1 单主臂工况回转动力学分析 |
4.1.1 缩尺模型实验 |
4.1.2 简化力学模型 |
4.1.3 实验数据分析 |
4.2 塔式工况回转动力学分析 |
4.2.1 实验与数据采集 |
4.2.2 仿真数据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
4.2.3 塔式回转工况动力学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地基刚度的即时测量方法研究 |
5.1 地基刚度的即时测量方法 |
5.1.1 实验与数据采集 |
5.1.2 仿真数据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
5.1.3 地基刚度比计算方法 |
5.1.4 算例 |
5.2 起重性能修正 |
5.2.1 臂架静强度校核 |
5.2.2 回转速度校核 |
5.2.3 整机侧向倾翻稳定性校核 |
5.3 算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位置B处测量应力值 |
附录B 视频转换侧向位移值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桥式起重机防摇摆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桥式起重机现有防摇摆的控制方法 |
1.3 国内外起重机电气控制防摇的研究现状 |
1.4 桥式起重机的发展方向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常见的控制算法 |
2.1 PID控制算法 |
2.2 模糊控制算法 |
2.3 粒子群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桥式起重机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 桥式起重机吊物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
3.2 桥式起重机动力学模型的仿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气控制防摇摆的研究 |
4.1 系统模型的速度分析 |
4.2 桥式起重机吊物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
4.3 PID和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4.4 PID和模糊PID控制器的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械式防摇控制的研究 |
5.1 桥式起重机结构组成 |
5.1.1 桥架结构 |
5.1.2 大车运行机构 |
5.1.3 小车 |
5.1.4 其它部件 |
5.1.5 电气设备 |
5.2 冷轧厂起重机机械式防摇设计 |
5.2.1 冷轧厂布局与起重机工作循环 |
5.2.2 机械式防摇装置设计 |
5.2.3 起重机定位系统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6)桥式抓斗卸船机机内系统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本文研究领域 |
1.1.2 本文研究背景 |
1.1.3 本文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桥式抓斗卸船机系统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外形框架 |
2.3 内部结构 |
2.4 控制系统 |
2.5 其他设施 |
2.6 相关技术参数 |
2.7 本章小结 |
3 桥式抓斗卸船机系统运动分析 |
3.1 引言 |
3.2 工作运动状态分析 |
3.2.1 摆动规律描述 |
3.2.2 摆动抑制运行路线设计 |
3.3 抓斗抛料方法研究 |
3.4 系统运动数学模型 |
3.4.1 小车-抓斗运动模型 |
3.4.2 抓斗摆动数学模型 |
3.5 运动状态仿真模拟 |
3.5.1 第一种状态轨线切换方式仿真 |
3.5.2 第二种状态轨迹转换方法仿真 |
3.5.3 抓斗抛料方法的仿真 |
3.5.4 返回海侧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4 桥式抓斗卸船机钢结构分析 |
4.1 引言 |
4.2 钢结构技术参数 |
4.3 模型建立及载荷确定 |
4.3.1 钢结构模型的建立 |
4.3.2 卸船机载荷分布 |
4.3.3 模型加载方式 |
4.4 钢结构位移及应力分析 |
4.4.1 整机位移分析 |
4.4.2 各部位应力分析 |
4.4.3 强度校核与分析 |
4.4.4 倒肩作业分析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桥式抓斗卸船机机内系统改造方案及其性能评价 |
5.1 机内机械结构改造方案 |
5.1.1 机内结构改造 |
5.1.2 矿料进入二期卸料皮带的设计 |
5.1.3 机内结构改造的焊接工艺要求 |
5.2 电气系统改造方案 |
5.2.1 卸船机电气系统 |
5.2.2 卸船机控制系统 |
5.3 机械差动四卷筒改造方案 |
5.4 改造前后对比 |
5.4.1 改造前问题判定 |
5.4.2 改造后功能现状 |
5.4.3 改造后实际应用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7)基于故障分析的核电站环行起重机可靠性分配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系统及其组成研究 |
1.2.2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系统的可靠性分配研究 |
1.2.3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3.1 提出问题 |
1.3.2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可靠性基础理论研究 |
2.1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功能分析及子系统划分 |
2.1.1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功能分析 |
2.1.2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
2.1.3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子系统划分 |
2.2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可靠性特征 |
2.2.1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可靠性定义 |
2.2.2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指标体系研究 |
2.2.3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可靠性数据特征 |
2.3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可靠性分配及风险评估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故障分析 |
3.1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故障模式 |
3.1.1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功能故障 |
3.1.2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安全性故障 |
3.2 引起核电站环行起重机故障的因素分析 |
3.2.1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故障的内在因素 |
3.2.2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外在不确定性因素 |
3.3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的基本规则 |
3.3.1 约定层次及故障判据 |
3.3.2 编码规则及故障模式影响分析工作表 |
3.4 分析结论及系统评价 |
3.4.1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关键子系统分析 |
3.4.2 系统评价与改进建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故障严重度的核电站环行起重机可靠性综合分配 |
4.1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信息集和分配影响因素集 |
4.1.1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信息集的来源和特点 |
4.1.2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可靠性分配的影响因素集 |
4.2 故障严重度因素下子系统权重的确定 |
4.2.1 基于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的非线性转换函数 |
4.2.2 基于可能性中值的可能性分布函数构造方法 |
4.3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可靠性分配框架 |
4.3.1 多因素下的可靠性综合分配方法 |
4.3.2 考虑故障严重度的核电站环行起重机可靠性综合分配流程 |
4.4 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虑信息融合更新的核电站环行起重机风险评估 |
5.1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先验信息 |
5.1.1 整机刚投入使用时的先验信息 |
5.1.2 基于数据模拟的整机先验信息 |
5.2 基于Bayes网的更新模型建立 |
5.2.1 基于树状Bayes网络的信息融合更新模型 |
5.2.2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状态参数的选择 |
5.3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风险评估的状态参数 |
5.3.1 整机测试参数信息指标的确定 |
5.3.2 核环境监测信息指标的确定 |
5.4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的风险评估框架 |
5.4.1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风险评估流程 |
5.4.2 状态参数权重的确定 |
5.4.3 状态参数隶属度的确定 |
5.4.4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风险评估 |
5.5 算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核电站环行起重机FMEA表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起重机安全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起重机安全事故原因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1.3.2 起重机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1.3.3 起重机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
1.3.4 岸桥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1.4 岸桥安全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起重机安全评价理论方法分析与研究 |
2.1 起重机安全评价的基本内容 |
2.2 安全评价方法的分类 |
2.3 基于Fisher判别法的起重机安全评价 |
2.4 模糊评价方法 |
2.5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起重机安全评价方法 |
2.5.1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
2.5.2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多属性决策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改进的可变模糊集安全评价方法 |
3.1 可变模糊集理论 |
3.2 传统的可变模糊集评价方法 |
3.3 改进的可变模糊集评价方法 |
3.3.1 熵权法 |
3.3.2 可变模糊评价方法的改进 |
3.4 实例研究 |
3.4.1 实例1 |
3.4.2 实例2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进的博弈论组合赋权方法 |
4.1 传统博弈论组合赋权(CWGT)原理 |
4.2 改进的博弈论组合赋权(ICWGT)方法 |
4.2.1 建立目标函数 |
4.2.2 约束条件的依据 |
4.2.3 改进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的构建和求解 |
4.3 组合赋权法合理性评价 |
4.4 实例研究 |
4.4.1 实例1 |
4.4.2 实例2 |
4.4.3 实例3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岸桥危险源识别及评价指标的度量 |
5.1 岸桥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
5.2 岸桥事故及原因 |
5.3 岸桥风险辨识及安全评价内容 |
5.4 岸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5.5 岸桥安全评价指标的度量 |
5.5.1 常见起重机安全评价等级的划分 |
5.5.2 岸桥安全评价等级的划分 |
5.5.3 岸桥安全评价指标赋值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改进可变模糊集的岸桥定量指标多级安全评价 |
6.1 基于改进可变模糊集的岸桥系统多级安全评价模型 |
6.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6.2.1 层次分析法 |
6.2.2 改进博弈论组合赋权 |
6.3 实例应用 |
6.3.1 岸桥金属结构系统安全评价(定量指标的评价) |
6.3.2 岸桥金属结构系统第3层指标的可变模糊评价 |
6.3.3 岸桥金属结构子系统(第2层级模糊评价) |
6.3.4 岸桥金属结构系统(第1层级可变模糊评价) |
6.3.5 两种评价模型的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改进可变模糊集的岸桥定性指标安全评价 |
7.1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
7.2 基于改进博弈论组合赋权的群决策方法 |
7.3 基于改进可变模糊集的岸桥定性指标安全评价模型 |
7.4 实例应用 |
7.4.1 研究对象—岸桥保护装置的安全评价(定性指标的评价) |
7.4.2 去模糊化处理专家评价结果 |
7.4.3 基于群决策的专家意见集结 |
7.4.4 构建相对隶属度矩阵 |
7.4.5 计算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 |
7.4.6 两种评价模型的比较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工作总结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一、已发表的论文 |
二、申请的专利 |
三、参加的科研项目 |
(9)大跨度双梁桥式起重机动刚度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桥式起重机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
1.3.2 起重机动刚度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大跨度双梁桥式起重机主梁仿真模型的建立 |
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2.1.1 Altair HyperMesh软件 |
2.1.2 三维几何模型 |
2.1.3 基于Abaqus的参数化建模 |
2.2 仿真模型的校核 |
2.3 小结 |
3 某48M大跨度双梁桥式起重机静态刚强度与动刚度分析 |
3.1 静态刚强度分析 |
3.1.1 载荷、边界条件和设计工况 |
3.1.2 额定起升重量下静态强度评估 |
3.1.3 额定起升重量下静态刚度评估 |
3.2 动刚度分析的基础理论 |
3.2.1 二自由度振动系统模型 |
3.2.2 有限元模态分析理论 |
3.3 动刚度分析 |
3.3.1 起重机的动刚度问题 |
3.3.2 基于模态分析方法分析动刚度 |
3.4 动刚度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小车位置影响 |
3.4.2 端梁轨道支撑弹性刚度影响 |
3.5 小结 |
4 大跨度双梁桥式起重机主梁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4.1 优化数学模型 |
4.1.1 设计变量的确定 |
4.1.2 目标函数的确定 |
4.1.3 约束条件的建立 |
4.1.4 优化数学模型求解算法 |
4.2 优化设计平台的集成 |
4.2.1 ISIGHT软件平台 |
4.2.2 多学科优化设计平台ISight的集成 |
4.3 小结 |
5 某48M大跨度双梁桥式起重机优化仿真分析 |
5.1 优化过程 |
5.1.1 确定约束条件 |
5.1.2 主梁截面尺寸优化 |
5.2 优化结果 |
5.3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大型龙门起重机的安全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起重机安全保护装置的发展 |
1.3 起重机安全保护技术国内外现状 |
1.3.1 起重机超载限制器设计 |
1.3.2 起重机起升高度防护 |
1.3.3 起重机大车纠偏系统 |
1.3.4 起重机状态监测和管理系统应用 |
1.4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载限制安全保护 |
2.1 超载限制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2.1.1 超载限制器的组成 |
2.1.2 超载限制器工作原理 |
2.2 超载限制器安全保护原则 |
2.3 超载限制器选型依据 |
2.3.1 超载限制器提出的技术指标 |
2.3.2 称重传感器的功能要求 |
2.3.3 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 |
2.4 超载限制器选型方案 |
2.5 超载限制器的使用 |
第三章 起升高度限位保护 |
3.1 起升高度测量 |
3.2 钢丝绳的使用与维护 |
3.3 起升机构限位安全保护 |
第四章 大车机构的纠偏控制 |
4.1 啃轨现象 |
4.1.1 啃轨现象的判断 |
4.1.2 啃轨的危害 |
4.2 起重机啃轨原因分析 |
4.3 自动纠偏设计 |
4.3.1 自动纠偏原理 |
4.3.2 大车行走机构纠偏设计 |
第五章 起重机状态监测和管理系统 |
5.1 系统组成及功能介绍 |
5.1.1 CMS系统组成 |
5.1.2 CMS系统功能介绍 |
5.2 功能模块的使用 |
5.3 起重机CMS系统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起重机大车轨道接地问题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门式起重机自动行走位置模糊控制研究[D]. 邹颜泽.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2]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模糊综合评价[D]. 熊楚宸.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3]重大件码头装卸作业的风险识别及安全评价[D]. 韩露.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4]考虑地基变形与履带起重机结构耦合作用研究[D]. 杨庆乐.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桥式起重机防摇摆控制方法研究[D]. 牟杰.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7)
- [6]桥式抓斗卸船机机内系统改造技术研究[D]. 杨荣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7]基于故障分析的核电站环行起重机可靠性分配及风险评估[D]. 姜玉龙.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8]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安全评价方法研究[D]. 李爱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7)
- [9]大跨度双梁桥式起重机动刚度分析及优化[D]. 谭云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 [10]大型龙门起重机的安全保护技术研究[D]. 单腾飞.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