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活性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大豆活性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一、大豆活性成分及其生理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姚轶俊[1](2020)在《荞麦多酚消化吸收及其对脂质代谢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杂粮中的营养成分与大分子活性物质,必须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分解吸收后才可以参与人体代谢。对于食品来说,其本身的活性成分以及某些营养功能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其在人体中产生的作用,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食品中的活性成分对机体的影响,例如某些物质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大分子组分及其分解物的稳定性,活性物质与其他食品组分的交互作用以及其在小肠细胞跨膜运输过程中的难易程度等。因此,近年来对于食品原料经人体消化、吸收及代谢过程中的变化机制已经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本论文围绕我国常见的四种杂粮荞麦、薏米、红豆以及青稞,通过构建高脂细胞模型筛选出最具降脂活性的荞麦单品活性物质——荞麦多酚化合物,通过模拟体外消化、小肠吸收转运模型,探究荞麦酚类物质的消化、代谢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及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情况探究其对高脂饲料诱导的C57BL/6J小鼠脂代谢调控机制,以期为杂粮中多酚类的利用和相关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首先,研究了四种常见杂粮(荞麦、薏米、红豆、青稞)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酚类物质的变化以及其降脂活性。经模拟体外消化后荞麦具有最高的总酚含量(27.78±0.14 mg GAE/100g)及黄酮增长率(57.9%);利用油酸诱导Hep G2细胞建立高脂模型,测定以2.5 mg/m L为上样浓度的四种杂粮多酚提取物干预前后细胞内TG及LDL-c含量的变化,发现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甘油三酯浓度下降了三分之一,达到0.156±0.032mmol/gprot,低密度脂蛋白降至0.025±0.005 mmol/gprot。结果表明,荞麦多酚表现出了最佳的生物利用度及降脂活性。并且通过UHPLC-Q-Orbitrap质谱鉴定出荞麦多酚提取物中的20种酚类化合物,后续实验将进一步对荞麦消化液中酚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进行进一步分析确定,并通过转运模型及代谢组学研究其吸收、转运机制,为荞麦降脂功能的揭示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通过构建Caco-2细胞模型,研究荞麦消化液多酚提取物在通过小肠上皮细胞前后其成分的变化。利用UHPLC-Q-Orbitrap质谱对荞麦消化液多酚提取物含量相对较多的四种主要化合物羟基肉桂酸、槲皮素、滨蒿内酯和芦丁进行分析。发现其转运率滨蒿内酯(0.97)>羟基肉桂酸(0.40)>芦丁(0.23)>槲皮素(0.20)。糖基侧链制约了原料中含量较多的芦丁的生物利用度,芦丁的去糖基化产物金丝桃苷可以被小肠更有效吸收。此外通过对羟基肉桂酸、槲皮素及滨蒿内酯这三组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探明酚类化合物在转运过程中主要发生了甲基化反应,是以甲基化产物的形式被机体所利用,初步明确了荞麦中主要活性物质——荞麦酚类物质被机体消化吸收的机制。再次,通过构建Caco-2/Hep G2高脂细胞模型,荞麦消化液多酚提取物经过模拟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前后对高脂细胞的降脂活性及其对脂类代谢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将Hep G2细胞铺于Caco-2转运模型的BL侧构建Caco-2/Hep G2高脂细胞模型,观察BL侧Hep G2细胞内TG、LDL-C、T-CHO、ALT、AST五个指标变化,发现经过模拟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转运后的荞麦消化液多酚提取物代谢产物对高脂组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分别降低了53.64%,23.44%,36.49%,27.98%和77.42%。此外,通过q-PCR研究发现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PPARγ和Fabp4均有显着的增强作用,其中经Caco-2转运后的代谢产物对增强Fabp4基因水平的作用比转运前有了进一步的增加(从85.82±10.64%上调至355.18±65.83%),表明经小肠吸收后的荞麦多酚代谢产物进一步促进与调节脂质代谢基因Fabp4在细胞内的表达。其四,通过添加荞麦饲料以及荞麦多酚干预C57BL/6J小鼠饮食,研究荞麦酚类物质改善脂质代谢的作用。以10%、20%、40%比例的荞麦替换基础饲料以及荞麦多酚标准品混合物对小鼠进行饮食干预,探究荞麦对小鼠体重、脏器指数和血脂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饮食干预39天后,与高脂饮食组相比,添加荞麦饲料以及荞麦多酚干预对小鼠的体重、肝脏指数以及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增加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荞麦添加量的提高起抑制作用也增加;多酚干预的效果与40%高剂量荞麦的作用相当,对于个别指标效果比对照组更好。同时,添加荞麦饲料以及荞麦多酚干预对小鼠肾脏指数、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起到了保护和改善的作用。同样也是高剂量40%荞麦和多酚干预组的效果最好,表明荞麦干预可以有效改善高脂饲料诱导小鼠脂代谢紊乱情况。同时也证明了荞麦酚类在改善脂质代谢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最后,通过Western-blot和q-PCR探究了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小鼠内脏脂肪组织中与产热相关的蛋白与基因(UCP1,PRDM16,PGC1α,TCF21和HOXC8)表达的影响。与正常饮食组相比,高脂饮食组中与棕色脂肪相关的UCP1,PRDM16和PGC-1α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而与白色脂肪特异性表达的TCF21和HOXC8水平显着上调(p<0.05)。这表明,高脂饮食喂养抑制了产热相关蛋白的表达使小鼠体内棕色脂肪产热活性降低,同时白色脂肪组织相关蛋白表达的增加导致能量累积过剩。饮食干预后,荞麦干预组中UCP1,PRDM16和PGC-1α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TCF21和HOXC8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p<0.05)。此外,40%荞麦和多酚干预组还有效地提高了小鼠内脏脂肪组织中UCP1,PRDM16和PGC-1α基因的表达(p<0.05),并下调TCF21和HOXC8基因的表达,表明荞麦可以明显提高棕色脂肪产热活性,减少白色脂肪含量,同时下调白色脂肪特异性表达,调节能量代谢平衡,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高脂血症和能量代谢紊乱。综上所述,考察常见四种杂粮(荞麦、薏米、红豆和青稞)中的酚类物质,荞麦中的酚类物质生物利用度较好,降脂效果最佳,其被机体消化吸收的机制主要是在肠上皮细胞转运过程中发生了甲基化反应,其降脂机理主要是荞麦酚类物质能增强脂质代谢调控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改善高脂膳食小鼠的肝肾功能,有效调节脂质代谢紊乱,为杂粮多酚的利用和减脂相关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研发思路和理论依据。

吴雪娇,赵力超,方祥,郭颖瑜,梁文欧,马宇昊,王丽[2](2021)在《大豆活性组分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前食品组分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已成为膳食与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存在于动物体内的肠道菌群对大豆活性组分的分解代谢、转化吸收有着重要作用,大豆活性组分在体内肠道菌群作用下发生生物转化,导致其结构改变,从而形成新的活性成分,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同时,大豆活性组分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又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保护肠黏膜屏障、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本文对大豆活性组分如何在菌群作用下进行有效生物转化、肠道菌群在外源组分的扰动下如何进行菌群结构和丰度调整以及大豆组分的菌群代谢产物对人的健康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大豆活性成分对人体健康作用的机理提供参考。

郁浓[3](2020)在《大豆水提物、豆粕水提物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原代培养肝细胞氧化损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讨豆粕、大豆对肝细胞是否具有损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大豆水提物(Soybean aqueous extract,SAE)、豆粕水提物(Soybean meal aqueous extract,SMAE)为实验材料,以草鱼离体培养的原代肝细胞为试验对象,将SMAE、SAE分别以终浓度为0、0.5、5.0、10.0 mg/mL加入到细胞培养液中培养24h后进行取样分析,研究其对肝细胞的氧化损伤、调控和代谢机制。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SAE、SMAE对草鱼原代肝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对细胞核进行Hoechst 33285荧光染色观察,检测细胞抗氧化相关酶活力,此外,检测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的变化及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水提物浓度的升高,肝细胞相对活力下降,细胞活力与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低浓度(0.5 mg/mL、2.5 mg/mL)下的SAE、SMAE组细胞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SAE组(5.0 mg/mL、10.0 mg/mL)剂量下相对细胞相对活力分别为78.10±8.57%、65.97±7.35%,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同浓度下的SMAE组细胞相对活力分别为86.35±7.17%、80.26±7.08%,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肝细胞超微结构可见染色质沿核膜的环状凝结、稀疏的光密度、线粒体肿胀和数量的减少、脂滴堆积等。Hoechst 33285染色观察到10.0 mg/mL浓度下的SAE和SMAE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染色不均匀(染色质凝集),核破碎,少数凋亡小体出现。在低剂量组(0.5 mg/mL、2.5 mg/mL)细胞上清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量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高剂量组(5.0 mg/mL、10.0mg/mL)中,培养液中的LDH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培养液中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趋势呈现上升状态(P<0.01),SAE和SMAE高剂量(5.0 mg/mL、10.0 mg/mL)组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MMP和ROS水平,SAE和SMAE能够显着降低MMP,增加细胞内ROS含量(P<0.05)。经SAE、SMAE处理后,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凋亡细胞数量呈剂量依赖性增加。0.5 mg/mL和2.5 mg/mL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凋亡比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5.0 mg/mL 和 10.0 mg/mL 浓度 SAE 组凋亡比为 22.55±4.35%、55.03±2.76%,SMAE组的凋亡比分别为32.67±5.79%、37.11±8.57%,均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以上结果表明,SAE和SMAE对肝细胞的损伤程度与添加量呈正相关,且SAE与SMAE表现出相同的损伤作用,当添加量超过5.0 mg/mL时,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SAE和SMAE会导致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细胞内ROS水平升高,细胞抗氧化系统的紊乱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最终影响细胞活力,触发细胞死亡途径。第二部分:SAE、SMAE引起草鱼原代肝细胞损伤的转录组分析为了阐明水提物在整体水平上是如何影响肝细胞正常生命活动,通过采用RNA-seq的转录组学在整体水平上分别分析正常组、SAE(5.0 mg/mL)组和SMAE(5.0 mg/mL)组肝细胞转录本,根据统计学差异标准,默认参数:p-adjust<0.05和|log2FC|>=1,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GO富集分析,KEGG pathway信号通路富集分析(Corrected P-Value<0.05)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中SAE组肝细胞获得了 869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337个,下调532个。结果显示,SAE组差异富集最显着的基因群主要涉及“蛋白质水解的调控”、“水解酶活性的负调控”、“细胞脂质代谢过程”、“类异戊二烯代谢过程”等生物学过程;“酶活性抑制剂”、“肽酶抑制剂活性”、“肽链内切酶抑制剂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等分子功能,位于“细胞外空隙”及“细胞外区域部分”等细胞组分。显着富集的KEGG调控通路也多集中在“类固醇生物合成”、“补体和凝血级联”、“PPAR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以及营养物质的代谢合成通路等。SMAE组获得了 1451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440个基因,下调101 1个基因。将注释基因进一步差异表达分析,SMAE组差异富集最显着的基因群主要涉及“氧化还原过程”、“催化活性的负调节”、“小分子代谢过程”以及蛋白质水解代谢相关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氧化还原酶活性”、“肽酶调节”、“肽酶抑制剂活性”等相关分子功能,位于“细胞外空隙”及“细胞外区域部分”等细胞组分。显着富集的KEGG调控通路也多为集中在“补体和凝血级联”、“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甘油三酯代谢”以及“NFκB信号通路”等。上述结果表明,富集到的通路多与炎症反应,蛋白质、氨基酸和脂类代谢有关,说明肝细胞的营养代谢发生紊乱,细胞膜受体介导信号转导功能受到调控,引起机体能量代谢发生变化。且SAE组肝细胞富集到“类固醇生物合成”、“PPAR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脂肪酸代谢等多个脂肪酸代谢途径,通过“类固醇生物合成通路”调控肝细胞脂肪沉积。第三部分:代谢组学对SAE、SMAE调控草鱼原代肝细胞代谢的研究采用UPLC/MS技术获取对照组和5.0 mg/mL浓度下SAE组、SMAE肝细胞的代谢物轮廓信息,包括胞内代谢物和胞外代谢物,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OPLS-DA),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1)选取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合质谱碎片信息和数据库检索对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显示结果表明大多数样品都落在95%置信区间的椭圆形内,无离群点,且SAE组和SMAE组肝细胞代谢物表型的聚类分布均偏离对照组。细胞内液中对照组分别与SAE、SMAE共筛选出的1 1个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被视为水提物对肝细胞内源性代谢产生扰动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分别是UDP-D-半乳糖(UDP-D-galactose)、1-羟基-3-壬酮(1-Hydroxy-3-nonanone)、7-羟基甲氨蝶呤(7-hydroxymethotrexate)、磺基转移酶家族成员({[(3E)-4-(5-hydroxy-1-oxo-1H-isochromen-3-y1)but-3-en-1-y1]oxy}sulfonic acid)和精氨酰-脯氨酸(Arginyl-Proline)表现为上调趋势,谷胱甘肽(Glutathione)、L-精氨酸(L-Arginine)、吲味(Indole)、磷脂酰丝氨酸(PS(14:0/16:1(9Z)))、直链淀粉(Amylose)和吲哚乙醛(Indoleacetaldehyde)表现为下调趋势。将鉴定到的差异代谢物输入MetaboAnalyst的MetPA平台构建关联代谢通路,主要集中在谷胱甘肽代谢、精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在细胞外液代谢组中筛选出 30个显着差异代谢物,分别是N-酰基-L-苯基丙氨酸(N-Acetyl-L-phenylalanine)、N-酰基-D-苯基丙氨酸(N-Acetyl-D-phenylalanine)、N-乙酰鸟氨酸(N-Acetylornithine)、胆碱(Choline)、L-组氨酸(L-Histidine)、5,6-对甲苯胺(5,6-DHET)、香草醛(Vanillin)、直链淀粉、鸟苷(Guanosine)、鸟嘌呤(Guanine)、吡啶衍生物(5-(3-Pyridyl)-2-hydroxytetrahydrofuran)等,集中在组氨酸代谢和嘌呤代谢两条通路上。上述结果表明,内源性产物在整个代谢轨迹中产生了强烈的扰动而且与造成肝细胞损伤密切相关,组氨酸代谢和嘌呤代谢通路对细胞TCA循环、核苷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紊乱进而引起肝脏的炎症,导致肝内脂类聚集并影响细胞膜完整性。

孙明明,王萍,李智媛,吕世翔,王冠,韩英鹏,李文滨[4](2018)在《大豆活性成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大豆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含有蛋白、多肽、异黄酮、低聚糖、皂苷、磷脂、亚精胺、植酸、维生素E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平衡人体氨基酸、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癌、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调整雌激素水平等生理活性,在食品、保健品、药品及化妆品等行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大豆活性成分在生理功能、提取方法、种质筛选、分子生物学机制、综合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充分开发大豆活性成分的生理功能,选育专用型品种对于促进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展望,旨在提高对大豆活性成分重要价值的认识,充分开发利用大豆产品,为发展大豆产业提供参考。

徐晓俞,李程勋,李爱萍[5](2018)在《农产品天然产物研究与应用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产物来源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结构种类多样,包含黄酮、生物碱、糖类、萜类等,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抗肿瘤、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理活性。通过对天然产物的研究现状以及天然产物在医药、保健品、化妆品、香精香料领域的应用作了概述,并重点介绍了农产品中天然产物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最后对天然产物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相关的建议。

肖愈[6](2018)在《蛹虫草SN-18固态发酵鹰嘴豆对其理化特性和功能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鹰嘴豆是世界第二大消费豆类,富含蛋白质、必需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营养和保健的双重功效,在世界粮食生产及消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外对于鹰嘴豆的研究和食品中的开发应用已有多年,然而,目前我国对于鹰嘴豆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处于初级阶段,深加工利用比较少,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开发的格局。固态发酵食品基质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高环保的生产加工方式,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大规模利用,还可以充分提高食品的营养保健价值,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蛹虫草作为一种公认的安全性丝状食用真菌,除菌体本身具有丰富的营养保健价值外,也像其他丝状真菌一样,具有产酶种类丰富、活性强、催化效率高等特点,同时蛹虫草固态发酵可以对植物基质进行生物转化,提高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其生物活性功能。另一方面,由于豆类成分的添加能弥补面包等谷物类食品中必需氨基酸及生物功能活性成分的不足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对于诸如此类面包的开发及品质改善的研究,多局限于豆类成分的简单加入及改良剂如真菌酶等的使用,关于对原料成分的加工处理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以蛹虫草为菌种,对鹰嘴豆进行固态发酵处理,系统研究蛹虫草固态发酵过程中产酶情况以及固态发酵对鹰嘴豆酚类物质含量、生物活性功能和理化特性的影响,并以蛹虫草发酵的鹰嘴豆基质作为功能性辅料,研究其对面包加工特性的影响,研制出一种新型鹰嘴豆面包。本研究包含五部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蛹虫草固态发酵鹰嘴豆过程中产酶情况和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研究蛹虫草SN-18发酵鹰嘴豆能产生丰富的微生物酶系,包括α-淀粉酶、β-葡糖苷酶、木聚糖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及酯酶,且初期产酶能力较弱,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产酶能力逐渐提高。鹰嘴豆中总酚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含量显着增加,发酵8天后,其总酚含量由未发酵的659.17 μg没食子酸当量/g干重鹰嘴豆(μg GAE/g d.w.)提高至1928.21 μg GAE/g d.w.。研究显示酚类化合物的增加与蛹虫草发酵鹰嘴豆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微生物酶系密切相关,总酚含量与α-淀粉酶、β-葡糖苷酶、木聚糖酶、蛋白酶、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及酯酶的决定系数R2值分别为0.9358、0.8228、0.7496、0.8157、0.8690、0.8591 和 0.4661。2.蛹虫草固态发酵对鹰嘴豆抗氧化活性及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蛹虫草固态发酵显着提高了鹰嘴豆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潜力、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以及由Fenton试剂诱导的pUC18质粒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不同极性提取溶剂分析表明,提取溶剂的极性对鹰嘴豆中多酚及皂苷类抗氧化物的提取效率有显着影响。在所用到的80%甲醇,80%乙醇和去离子水3种不同提取溶剂中,发酵鹰嘴豆80%甲醇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潜力在所评价的样品中抗氧化效果最强,其EC50值分别为1.21 mg/mL、0.94 mg/mL和4.15 mg/mL,同时,80%乙醇提取效果显着优于去离子水提取的效果。HPLC分析结果表明蛹虫草发酵期间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莽草酸、绿原酸、芦丁、大豆苷元、染料木黄酮和鹰嘴豆芽素A得到了释放。鹰嘴豆抗氧化活性的提高与发酵过程中多酚及皂苷类物质的增加有显着的相关性。3.蛹虫草固态发酵鹰嘴豆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通过建立H2O2诱导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研究了蛹虫草发酵的鹰嘴豆(CFC)及未发酵鹰嘴豆(UFC)不同溶剂提取物对细胞的保护作用。MTT实验结果表明,CFC及UFC提取物在50-800μg/mL浓度下对PC12细胞增殖无显着影响。CFC及UFC不同溶剂提取物可以不同程度的减轻由H20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提高细胞的存活率,且呈剂量依赖效应。倒置相差显微镜结果显示CFC/UFC提取物处理可以显着改善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同时研究发现各CFC提取物处理组对细胞的保护效果要显着强于UFC提取物处理组。在800μg/mL的浓度下,CFC80%甲醇、80%乙醇及去离子水提取物(M-CFC,E-CFC,W-CFC)处理后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84.80%,77.24%及71.99%,显着高于同浓度下UFC相对应的各溶剂提取物处理组,且以M-CFC处理组效果最佳。生化分析结果表明,CFC/UFC不同溶剂提取物可以显着降低H2O2诱导的PC12细胞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泄露,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提高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且呈剂量依赖效应。该研究结果表明CFC/UFC提取物可通过改善细胞内抗氧化系统,清除胞内ROS,发挥保护作用。CFC处理组对GSH含量、SOD及CAT活力的提升效果及LDH和ROS水平的降低效果要显着强于UFC组。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也表明,与UFC提取物相比,CFC提取物更能显着降低PC12细胞的凋亡率,PC12细胞经M-CFC,E-CFC及W-CFC组处理后,细胞凋亡率由模型组的54.67%分别降为29.78%,32.80%及36.21%。以上结果表明,固态发酵显着提高了鹰嘴豆对抗H20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能力,从而能够保护PC12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相关性分析表明,发酵鹰嘴豆对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样品中酚类及皂苷类物质含量的提高。4.蛹虫草固态发酵鹰嘴豆营养价值、物理化学性质和功能特性研究研究了蛹虫草固态发酵对鹰嘴豆粉营养价值和蛋白质组成的影响,以及随之引起的对鹰嘴豆粉物化性质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固态发酵提高了鹰嘴豆粗蛋白、真蛋白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以及体外蛋白质消化率。在蛹虫草发酵过程中,通过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分子量大的鹰嘴豆蛋白降解产生了一些新的小分子蛋白。对于发酵后的鹰嘴豆(CFC),分子量大于60kDa的蛋白条带消失了,降解成了更多小分子量的蛋白,其中小于30 kDa的蛋白含量占66.87%。此外,发酵期间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小分子生物活性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肽,其半抑制浓度为0.668 mg/mL。鹰嘴豆粉的吸水性指数、持水能力、脂肪吸收能力和蛋白的乳化性能在固态发酵后得到了显着提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发酵鹰嘴豆粉可作为营养及功能性配料应用到食品中,如焙烤食品,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品质特性。5.发酵和未发酵鹰嘴豆粉的添加对小麦面包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与普通小麦面包作比较,研究了蛹虫草发酵鹰嘴豆粉(CFC)和未发酵鹰嘴豆粉(NFC)的添加对面包品质(包括主要营养成分、比容、面包色泽、分子流动性、面包质构及感官评价)以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小麦面包相比,在面包中添加CFC显着提高了面包比容、降低了面包硬度,改善了面包质构、持气能力提升、使面包质地变得疏松,这得益于CFC中含有丰富的真菌酶系以及固态发酵对鹰嘴豆蛋白理化和功能特性的改善。然而,NFC的添加对面包品质产生了不良影响,降低了面包比容、增强了面包硬度。低场核磁共振(LF-NMR)结果表明,三种面包中1H NMR流动性不同,水分结合状态差别比较大,这可能影响面筋网络结构的形成,引起面包质构特性的差异。CFC面包感官评价效果最好,且在外观、组织、色泽和总体接受度上得分最高。NFC及CFC的添加均能提高面包中总酚含量,增强了面包的抗氧化活性,且CFC的添加对面包抗氧化性能的改善效果更显着。

崔凯宇,李迎秋[7](2016)在《大豆中主要活性成分提取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大豆富含蛋白质和油脂。随着有关大豆及豆制品研究的不断深入,大豆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越来越受到关注。综述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大豆多肽、大豆低聚糖、大豆磷脂等活性成分及其生理功能,并对其提取工艺进行探究。

祁宏伟[8](2014)在《豆粕提取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豆粕提取复合物是由豆粕经微波辅助法优化工艺提取而成的含有大豆异黄酮、大豆低聚糖、大豆皂甙和大豆多肽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新型饲料添加剂。本文通过四个试验,初步系统研究了豆粕提取复合物的制备以及对肉仔鸡的作用效果及其影响机理,明确其在日粮中适宜添加水平,为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豆粕提取复合物制备工艺条件的优化。应用柱层析原理,采用微波辅助乙醇提取方法,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以大豆异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选取影响提取效果的乙醇浓度、溶剂滴速、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各取4个水平,进行L16(45)正交试验,确定豆粕提取复合物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80%乙醇、溶剂滴速为75mL/min、固液比为1:8、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1h条件下提取效果最好。所制备的豆粕提取复合物中的活性成分经定性和定量分析,其具体组成为:大豆异黄酮0.928%,大豆低聚糖71.33%(其中蔗糖42.6%,水苏糖22.6%,棉子糖6.13%),大豆皂甙7.2%,大豆多肽6.2%,载体等14.342%。试验二:豆粕提取复合物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将600只1日龄Avian肉仔鸡随机分成5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30羽(公母各半);以基础日粮组作为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豆粕提取复合物250mg/kg,500mg/kg,750mg/kg,1000mg/kg为4个试验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豆粕提取复合物对肉仔鸡平均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粗蛋白和粗脂肪表观代谢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等指标均产生显着影响(P<0.05),其中添加豆粕提取复合物500mg/kg,对提高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养分表观代谢率、肉品质作用效果最好,当添加量超过750mg/kg时,日增重、屠宰率等指标均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豆粕提取复合物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表现出性别差异,公鸡优于母鸡,均达到显着差异水平(P<0.05);豆粕提取复合物能显着提高血清中球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并降低尿酸、血氨、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其中以500~750mg/kg处理组表现较好。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豆粕提取复合物的适宜添加水平为500mg/kg。试验三:豆粕提取复合物对肉仔鸡抗氧化、免疫、应激激素指标及脾脏组织IFN-γ和IL-2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肉仔鸡胸腺指数在21d和49d时,500mg/kg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7.16%和16.85%(P<0.05);法氏囊指数21d和49d时500mg/kg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45%和18.46%(P<0.05);日粮中添加豆粕提取复合物可不同程度增强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其中500mg/kg组、750mg/kg组和1000mg/kg组的血清中IgA、IgG和IgM含量均比对照组有显着提高(P<0.05),以750mg/kg添加水平对增强肉仔鸡的免疫效果最好;豆粕提取复合物可以显着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含量及CD+4/CD+8比值。豆粕提取复合物可显着降低肉仔鸡血清ACTH及COR浓度,且对肉鸡血清ACTH及COR浓度的影响呈剂量依赖关系,随着豆粕提取复合物添加量的增加,血清ACTH及COR浓度呈现显着二次曲线降低(P<0.05),其中,以500~750mg/kg豆粕提取复合物组降低幅度较大。豆粕提取复合物能够诱导肉仔鸡脾脏组织的IL-2mRNA和IFN-γ mRNA基因表达,提高细胞免疫水平,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750mg/kg的豆粕提取复合物可以显着提高鸡脾脏组织的IL-2和IFN-γ mRNA表达水平。试验四:豆粕提取复合物对肉仔鸡消化酶活性、肠黏膜形态结构、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豆粕提取复合物可以明显提高肉仔鸡的消化酶活性,750mg/kg组α-淀粉酶活性最高,比对照组较高出50.61%(P<0.05);500mg/kg组总蛋白水解酶的酶活最高,比对照组高出39.69%(P<0.05);豆粕提取复合物可以改善小肠的绒毛形态结构,其中500mg/kg和750mg/kg处理组,可以显着提高十二指肠和回肠的绒毛的高度、空肠的隐窝深度以及小肠的绒腺比。豆粕提取复合物可以调节肠菌群的微生态环境,能够显着减少大肠杆菌的数量,增加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其中以日粮中豆粕提取复合物750mg/kg添加水平调节效应最好。综合考虑各研究因素影响,建议豆粕复合提取物在玉米-豆粕型肉仔鸡日粮中的适宜添加水平为500~750mg/kg。

项聿兰[9](2013)在《加压溶剂萃取萌发大豆中活性物质及产品开发》文中提出大豆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大豆在萌发期间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大豆异黄酮苷元等含量升高;总糖、粗脂肪、脂肪氧化酶含量下降;另外,植酸、胰蛋白酶抑制剂等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也显着减少。本文研究了黄豆在萌发期间各种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加速溶剂法萃取黑豆和萌发黄豆中的活性因子,并开发出了系列的豆浆产品。该研究可为研制高端大豆精深加工产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开发出活性因子明确的大豆制品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黄豆萌发过程中各营养物质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还原糖在萌发12h增加50.9%;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干黄豆,氮溶解指数在浸泡12h后和发芽36h达到最高,分别提高66%和59%;在萌发24h,游离氨基酸增加,其中谷氨酸增加14.3%,游离氨态氮增加418%;γ-氨基丁酸增加44.5%,总异黄酮含量提高38.9%。通过液相色谱证实了黄豆发芽过程中异黄酮由糖苷形式可以转变为苷元形式,其黄豆苷元含量增加0.0819mg/g、染料木黄酮含量增加0.0553mg/g。另外,粗脂肪在发芽48h降低了23.8%;脂肪氧化酶活力呈现降低趋势;在发芽24h植酸含量降低了14.4%、胰蛋白酶抑制剂降低了12.9%。研究了加压溶剂萃取法从萌发大豆中提取γ-氨基丁酸的技术工艺。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对提取γ-氨基丁酸的条件进行优化,提取GABA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压力为0.8kPa、提取温度为125℃、提取时间为7min、液固比为75mL/g时GABA提取效果最好。GABA的得率为31.66mg/g。研究了加压溶剂萃取黑大豆中总异黄酮的技术工艺。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对提取黑大豆中总异黄酮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为110℃、乙醇体积分数为75%、提取时间为15min、提取压力为700kPa、液固比为55mL/g。此时总异黄酮得率最大为1.43%,黑豆异黄酮粗提物产率为12.58%,异黄酮产品纯度为3.76%。应用大孔树脂法纯化了黑豆总异黄酮,纯化后异黄酮产品纯度为25.67%。研究了经制备型高速逆流色谱对异黄酮纯化产物进行分离。确定了最佳溶剂体系:乙酸乙酯-醋酸-水(5:1:10)系统。经液相色谱定性分析各馏分得到高纯度的异黄酮,产品纯度为85.54%。研究制备活性因子明确、适合于不同人群的系列的豆浆产品。化学结构决定化学性质,决定生物活性。依据国外有关生物活性的文献,从129种大豆中筛选出了高异黄酮含量的、高染料木黄酮含量的、高黄豆苷元含量的、总异黄酮含量低的、高蛋白含量的、低脂肪含量的大豆品种。再结合黄豆萌发过程中活性因子的变化规律,研制出了活性因子明确的系列的豆浆产品。如以抗线5号黄豆为原料,萌发24h时间,研制了高异黄酮含量、高γ-氨基丁酸含量高的豆浆产品。以脂肪氧化酶活力为指标对脱腥方法进行筛选,确定了微波脱腥为最佳方法。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微波脱腥工艺进行优化,得出最佳条件为:微波时间为6min,微波温度为75℃时,物料量60ml/g。通过感观评价对萌发黄豆豆浆制作工艺进行探讨,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微波时间8min、加水量4倍、打磨次数3次、NaHCO3添加剂量为0.4%。

钱贻崧,程浩,喻德跃[10](2011)在《从农业到生物医学:大豆育种研究的新方向》文中指出大豆富含多种具有独特生理功能的活性成分,包括大豆异黄酮、大豆多肽、大豆磷脂、大豆低聚糖、大豆皂甙等,具有抗肿瘤、降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作用,在保健食品和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潜在应用价值。基于大豆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文章综述了大豆活性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大豆生物医学性状改良以及评估方法,以期鼓励农业与生物医学的密切结合和不断发展。

二、大豆活性成分及其生理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活性成分及其生理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荞麦多酚消化吸收及其对脂质代谢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杂粮资源概况
        1.1.1 杂粮基本概况
        1.1.2 杂粮开发利用现状
        1.1.3 杂粮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 杂粮中多酚类化合物及其生理功能
        1.2.1 抗肿瘤作用
        1.2.2 降血脂作用
        1.2.3 降血糖作用
    1.3 脂质代谢
        1.3.1 脂质沉积
        1.3.2 代谢通路
        1.3.3 白色脂肪与棕色脂肪
    1.4 消化、吸收与代谢研究
        1.4.1 模拟体外消化
        1.4.2 Caco-2细胞模拟小肠吸收
        1.4.3 Caco?2/Hep G2 共培养模型
    1.5 立题背景与意义
    1.6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体外模拟消化对四种杂粮酚类物质及其降脂活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熟化
        2.3.2 模拟体外消化
        2.3.3 消化液酚类物质的提取
        2.3.4 活性物质测定
        2.3.5 HepG2细胞培养
        2.3.6 HepG2细胞毒性测试
        2.3.7 HepG2高脂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2.3.8 降脂活性(TG、LDL)测定
        2.3.9 基于UHPLC-Q-Orbitrap质谱对荞麦多酚组成的鉴定
        2.3.10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模拟体外消化过程四种杂粮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2.4.2 模拟体外消化后杂粮提取物细胞毒性测试
        2.4.3 HepG2细胞高脂模型的建立
        2.4.4 模拟体外消化后杂粮提取物对高脂细胞模型TG、LDL-c水平的影响
        2.4.5 荞麦多酚提取物成分鉴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aco-2细胞模型中荞麦消化液多酚提取物的小肠转运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Caco-2细胞培养
        3.3.2 Caco-2细胞毒性测试
        3.3.3 Caco-2单层细胞模拟小肠转运模型的建立
        3.3.4 基于Caco-2细胞模型的荞麦消化液多酚提取物转运研究
        3.3.5 利用UHPLC-Q-Orbitrap质谱鉴定并分析模拟体外消化及小肠转运过程中荞麦多酚的组成及变化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模拟体外消化及转运过程中荞麦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变化
        3.4.2 荞麦消化液多酚提取物的小肠转运方式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aco-2/Hep G2 共培养模型中荞麦消化、代谢产物的降脂功能及其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荞麦样品熟化
        4.3.2 模拟体外消化
        4.3.3 荞麦消化液酚类物质提取
        4.3.4 细胞培养
        4.3.5 细胞毒性测试
        4.3.6 荞麦消化液多酚提取物对脂肪酶的抑制率测定
        4.3.7 Caco2/Hep G2 共培养模型的建立
        4.3.8 基于Caco2/Hep G2 共培养模型对代谢后产物的降脂功能评价
        4.3.9 细胞总RNA的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4.3.10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荞麦消化液多酚提取物对细胞毒性及对细胞内脂肪酶的抑制作用
        4.4.2 Caco2/Hep G2 共培养模型中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的变化
        4.4.3 Caco2/Hep G2 共培养模型中谷草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含量的变化
        4.4.4 Caco2/Hep G2 共培养模型中代谢产物对PPAR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5 Caco2/Hep G2 共培养模型中代谢产物对Fabp4 基因表达的影响
        4.4.6 Caco2/Hep G2 共培养模型中代谢产物对Plin1 基因表达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荞麦对高脂膳食小鼠的干预及改善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动物
        5.2.3 实验饲料
        5.2.4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动物分组喂养
        5.3.2 组织蛋白提取
        5.3.3 组织病理切片
        5.3.4 HE染色
        5.3.5 血清指标检测
        5.3.6 数据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5.4.2 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5.4.3 对小鼠体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5.4.4 对小鼠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荞麦对高脂膳食小鼠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小鼠内脏脂肪总蛋白提取
        6.3.2 蛋白浓度测定
        6.3.3 Western Blot蛋白表达的检测
        6.3.4 小鼠内脏脂肪组织总RNA提取
        6.3.5 cDNA逆转录反应
        6.3.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6.3.7 数据处理
    6.4 实验结果
        6.4.1 不同含量的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UCP1蛋白表达的影响
        6.4.2 不同含量的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PRDM16蛋白表达的影响
        6.4.3 不同含量的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PGC1α蛋白表达的影响
        6.4.4 不同含量的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TCF21蛋白表达的影响
        6.4.5 不同含量的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HOXC8蛋白表达的影响
        6.4.6 4 0%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UCP1基因表达的影响
        6.4.7 4 0%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PRDM16基因表达的影响
        6.4.8 4 0%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PGC1α基因表达的影响
        6.4.9 4 0%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TCF21基因表达的影响
        6.4.10 40%荞麦饲料及多酚干预对高脂小鼠HOXC8基因表达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I
附录 Ⅱ

(2)大豆活性组分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活性组分及其生理功能
2 肠道菌群对大豆活性组分的影响
    2.1 肠道菌群促进大豆活性组分的消化吸收
    2.2 肠道菌群对大豆活性组分的生物转化
3 大豆主要活性组分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4 发酵豆制品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5 研究大豆组分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技术手段
6 结语

(3)大豆水提物、豆粕水提物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原代培养肝细胞氧化损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豆和豆粕研究进展
        1.1 主要的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
        1.2 鱼类利用大豆蛋白的研究现状
        1.3 引起鱼类利用大豆蛋白的限制因素
    2 大豆、豆粕对鱼类肝脏组织的负面影响
        2.1 大豆、豆粕对鱼体健康的影响
        2.2 对鱼类肝脏形态学的影响
        2.3 对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 草鱼原代肝细胞培养与应用
        3.1 肝脏的功能
        3.2 肝细胞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4 转录组学在营养学的研究
    5 代谢组学在营养学的研究
        5.1 细胞代谢组学
        5.2 研究方法
        5.3 在营养学的应用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SAE、SMAE对草鱼原代肝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
        1.2 仪器
        1.3 SAE、SMAE的制备和成分分析
        1.4 实验鱼的管理
        1.5 草鱼原代肝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1.6 不同浓度水提物对草鱼原代肝细胞活力的影响
        1.7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1.8 Hoechst 33285染色
        1.9 肝细胞相关抗氧化酶的检测
        1.10 AV/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
        1.11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1.12 活性氧检测
        1.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水提物成分分析
        2.2 SAE、SMAE对草鱼原代肝细胞活力的影响
        2.3 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2.4 Hoechst 333258染色
        2.5 SAE和SMAE诱导肝细胞线粒体损伤
        2.6 SAE和SMAE诱导肝细胞凋亡
    3 讨论
        3.1 SAE、SMAE诱导原代肝细胞线粒体路径凋亡
        3.2 SAE、SMAE引起原代肝细胞氧化损伤
        3.3 豆粕中对肝细胞损伤的物质来自于大豆
    4 小结
第三章 SAE、SMAE引起草鱼原代肝细胞损伤的转录组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
        1.2 材料
        1.3 肝细胞总RNA提取和检测
        1.4 转录组测序和生物学分析
    2 结果
        2.1 RNA质量检测
        2.2 测序数据质控
        2.3 测序比对与注释
        2.4 草鱼原代肝细胞转录组中差异基因表达量的计算和筛选
        2.5 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2.6 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3 讨论
        3.1 水提物对草鱼原代肝细胞相关基因的影响
        3.2 水提物对草鱼原代肝细胞信号通路KEGG富集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SAE、SMAE调控草鱼原代肝细胞代谢组学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代谢组样品收集与处理
        1.4 UHPLC-QTOF/MS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主成分分析
        2.2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置换检验
        2.3 差异代谢物筛选
    3 讨论
        3.1 SAE、SMAE对原代肝细胞糖代谢的影响
        3.2 SAE、SMAE对原代肝细胞脂类代谢的影响
        3.3 SAE、SMAE对原代肝细胞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3.4 SAE、SMAE对原代肝细胞核苷酸代谢的影响
        3.5 SAE、SMAE对原代肝细胞胆碱类代谢的影响
        3.6 细胞外源性代谢物
    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大豆活性成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的主要活性成分
    1.1 大豆蛋白
    1.2 大豆多肽
    1.3 大豆异黄酮
    1.4 大豆低聚糖
2 大豆其它活性成分
    2.1 大豆皂苷
    2.2 大豆磷脂
    2.3 大豆亚精胺
    2.4 其它
3 展望

(5)农产品天然产物研究与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产物的种类
    1.1 黄酮
    1.2 生物碱
    1.3 糖类
    1.4 萜类
    1.5 其他类
2 天然产物的应用
    2.1 在医药中的应用
    2.2 在保健品中的应用
    2.3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2.4 在香精香料中的应用
3 农产品中天然产物的研究现状
    3.1 食用豆中的活性成分
    3.2 大豆中的活性成分
    3.3 薯类中的活性成分
    3.4 食用菌中的活性成分
    3.5 葡萄中的活性成分
    3.6 茶叶中的活性成分
4 展望

(6)蛹虫草SN-18固态发酵鹰嘴豆对其理化特性和功能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鹰嘴豆研究进展
        1.1 鹰嘴豆资源概况
        1.2 鹰嘴豆的营养成分
        1.3 鹰嘴豆的功效与作用
        1.4 鹰嘴豆的加工现状
        1.5 鹰嘴豆在面包加工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2 固态发酵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2.1 概述
        2.2 传统固态发酵食品
        2.3 固态发酵用于改善食品营养价值及理化特性
        2.4 固态发酵用于生产食用酶制剂
        2.5 固态发酵在物质转化及生物活性增效方面的应用
        2.6 固态发酵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3 蛹虫草及其应用
        3.1 蛹虫草概述
        3.2 蛹虫草营养成分及功能活性
        3.3 蛹虫草在物质代谢及生物转化方面的应用
        3.4 蛹虫草相关食品的开发现状及应用
    4 本课题立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4.1 立题背景
        4.2 主要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蛹虫草固态发酵鹰嘴豆过程中产酶情况和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和讨论
        2.1 蛹虫草SN-18发酵过程中产酶情况
        2.2 蛹虫草SN-18发酵过程中总多酚含量的变化情况
        2.3 蛹虫草发酵过程中酚类物质释放量与产酶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蛹虫草固态发酵对鹰嘴豆抗氧化活性及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和讨论
        2.1 鹰嘴豆发酵后总酚和总皂苷含量变化
        2.2 鹰嘴豆发酵后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2.3 鹰嘴豆发酵后对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变化
        2.4 鹰嘴豆发酵前后酚类化合物的HPLC分析
        2.5 鹰嘴豆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活性与总酚、总皂苷的关系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蛹虫草固态发酵鹰嘴豆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CFC/UFC样品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
        2.2 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2.3 CFC/UFC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4 CFC/UFC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形态学变化
        2.5 荧光染色法观察结果
        2.6 CFC/UFC处理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内ROS的影响
        2.7 CFC/UFC对细胞外LDH泄漏率的影响
        2.8 CFC/UFC对细胞内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2.9 细胞凋亡率的变化
        2.10 CFC/UFC处理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周期的影响
        2.11 总酚及总皂苷与细胞各测定指标之间的关系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蛹虫草固态发酵对鹰嘴豆营养价值及理化功能特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和讨论
        2.1 基本营养成分
        2.2 氨基酸组成分析
        2.3 CFC和NFC中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布
        2.4 物理化学特性分析
        2.5 功能特性分析
        2.6 ACE抑制活性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发酵和未发酵鹰嘴豆粉的添加对小麦面包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三种面包的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2.2 面包的比容和密度
        2.3 面包的色泽
        2.4 面包的质构特性
        2.5 低场核磁共振(LF-NMR)分析
        2.6 面包的感官评价分析
        2.7 NFC及CFC的添加对面包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工作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大豆中主要活性成分提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异黄酮
2 大豆皂苷
3 大豆多肽
4 大豆低聚糖
5 大豆磷脂
6 其他活性成分
7 结论与展望

(8)豆粕提取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及附表清单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我国肉鸡生产现状
    1.3 抗生素类添加剂的危害
    1.4 饲料安全
    1.5 大豆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
    1.6 大豆提取物促进机体免疫机理研究进展
第二章 豆粕提取复合物制备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
    2.1 豆粕提取复合物生产工艺的优化研究
    2.2 复合提取物中活性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豆粕提取复合物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豆粕提取复合物对肉仔鸡抗氧化、免疫、应激激素指标及脾脏组织 IFN-γ和IL-2mRNA 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豆粕提取复合物对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黏膜形态结构、肠道菌群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总体结论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9)加压溶剂萃取萌发大豆中活性物质及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豆类的营养价值及发芽大豆生理功能概述
        1.1.1 黄豆的营养价值
        1.1.2 黑豆中活性成分的营养价值及生理功能
        1.1.3 发芽黄豆的活性成分生理功能研究
    1.2 豆类活性物质研究概况
        1.2.1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概况
        1.2.2 γ-氨基丁酸的研究概况
    1.3 加压溶剂萃取技术研究进展
        1.3.1 加压溶剂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
        1.3.2 加压溶剂萃取的应用
    1.4 国内外豆浆研究现状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试验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大豆化学成分的测定方法
        2.2.2 大豆萌发过程中活性物质变化规律研究
        2.2.3 加压溶剂萃取法从萌发大豆中提取γ-氨基丁酸旳技术工艺
        2.2.4 加压溶剂萃取大豆异黄酮的技术工艺
        2.2.5 富含活性因子的豆浆产品的研制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标准曲线
        3.1.1 还原糖的标准曲线
        3.1.2 可溶性蛋白的标准曲线
        3.1.3 分光光度法测定γ-氨基丁酸的标准曲线
        3.1.4 紫外三波长法测定大豆异黄酮的标准曲线
        3.1.5 大豆异黄酮液相色谱测定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3.1.6 植酸含量标准曲线
        3.1.7 脂肪酸甲酯标准曲线的建立
    3.2 大豆萌发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
        3.2.1 还原糖的含量变化
        3.2.2 可溶性蛋白质和总蛋白质的含量变化
        3.2.3 不同萌发时间大豆 NSI 的含量变化
        3.2.4 氨基酸的含量变化
        3.2.5 粗脂肪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变化
        3.2.6 脂肪氧化酶活力变化
        3.2.7 大豆异黄酮的含量变化
        3.2.8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变化
        3.2.9 植酸的含量变化
    3.3 加压溶剂法提取萌发大豆中活性物质γ-氨基丁酸的研究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及分析
        3.3.2 正交试验及结果分析
    3.4 加压溶剂法提取大豆总异黄酮的研究
        3.4.1 单因素试验结果及分析
        3.4.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4.3 大豆总异黄酮的初步纯化
        3.4.4 逆流色谱法分离大豆异黄酮的研究
    3.5 富含活性因子的豆浆产品的研制
        3.5.1 筛选高/低异黄酮含量的大豆原料
        3.5.2 萌发大豆豆浆的脱腥工艺技术
        3.5.3 萌发大豆豆浆及系列产品
4 结论
    4.1 创新点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从农业到生物医学:大豆育种研究的新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生物医学相关性状的化学成分和健康价值
    1.1 大豆异黄酮 (Soybean Isoflavone)
    1.2 大豆多肽 (Soybean Polypeptides)
    1.3 大豆磷脂 (Soybean Phospholipids)
    1.4 大豆低聚糖 (Soybean Oligo Saccharides)
    1.5 大豆皂甙 (Soybean Saponins)
    1.6 其它生物活性物质
2 大豆生物医学相关性状改良
3 大豆生物医学相关性状评估
4 展 望

四、大豆活性成分及其生理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荞麦多酚消化吸收及其对脂质代谢调控机制研究[D]. 姚轶俊. 江南大学, 2020(03)
  • [2]大豆活性组分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吴雪娇,赵力超,方祥,郭颖瑜,梁文欧,马宇昊,王丽. 食品科学, 2021(13)
  • [3]大豆水提物、豆粕水提物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原代培养肝细胞氧化损伤作用的研究[D]. 郁浓. 苏州大学, 2020(02)
  • [4]大豆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 孙明明,王萍,李智媛,吕世翔,王冠,韩英鹏,李文滨. 大豆科学, 2018(06)
  • [5]农产品天然产物研究与应用概况[J]. 徐晓俞,李程勋,李爱萍. 福建农业科技, 2018(10)
  • [6]蛹虫草SN-18固态发酵鹰嘴豆对其理化特性和功能活性的影响[D]. 肖愈.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7]大豆中主要活性成分提取的研究进展[J]. 崔凯宇,李迎秋. 江苏调味副食品, 2016(02)
  • [8]豆粕提取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作用的研究[D]. 祁宏伟.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 [9]加压溶剂萃取萌发大豆中活性物质及产品开发[D]. 项聿兰.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10]从农业到生物医学:大豆育种研究的新方向[J]. 钱贻崧,程浩,喻德跃. 大豆科学, 2011(04)

标签:;  ;  ;  ;  ;  

大豆活性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