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铁业:2002反倾销攻略(论文文献综述)
荣晓庆[1](2017)在《SQF钢铁贸易公司中东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钢铁行业也有所改善。作为关乎中国经济的关键产业,钢铁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钢铁产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诸如产能过剩加剧企业恶性竞争、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钢材价格持续下跌、钢材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等,国内钢铁市场接近饱和,中国钢铁企业必须着眼于扩展海外市场才能在需求低迷的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中东地区钢铁工业地位举足轻重,由于该地区钢材生产仅能满足其自身需求的一半,因此中东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钢材进口地区。在当前钢材市场需求低迷时期,中东地区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市场。本文以SQF钢铁贸易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详细介绍了公司的概况并对其营销现状进行分析,收集SQF公司的信息及数据并加以整理并从中发现SQF公司在国际营销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次,运用PEST分析方法对SQF公司所处的国内宏观环境、中东市场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运用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了目标市场进入者威胁、替代品威胁、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行业内竞争对手的威胁;运用SWOT分析法对公司内部状况如企业优势、劣势进行分析,对企业外部环境如机会、威胁进行分析,最后通过SWOT矩阵模型提出公司的营销战略。最后,为SQF公司在制定营销策略上提出改进建议,如对生产技术进行优化、改善产品外观、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采用柔性成本加定价及弹性定价法、采取关系促销或服务促销模式等;并提出公司营销的保障措施,如加强对员工激励、加强公司信息化管理、成立营销精英团队,加强合作效力、提升客户管理水平、完善人员培训方案等。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对类似的中小型钢铁贸易企业在拓展国外市场上给予一定的借鉴。
孟帅[2](2014)在《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困难重重的经济发展态势以及银行忽视信贷风险的行为时刻在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敲响警钟,这些都在不断地向世人展示金融领域风险积聚、风险释放、风险传染对实体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一方面以其数量上的显着优势在国民经济、创造就业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因融资难等原因使整体行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与风险把控困难,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银行相关业务难以顺利展开。本文以钢贸行业中小企业贷款作为风险事件分析了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表明虽然信贷业务占利润收入的比重较大,取得较快的发展,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存在,并提出了防范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科学设计贷前、贷中、贷后信贷业务流程、加强行业分析等规避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路径,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具有借鉴意义。通过案例分析法、五力模型分析法,笔者发现存在于中国工商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中的风险包括:宏观政策环境引起的风险,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行业波动较大造成的风险,管理不利造成的风险等,并从完善管理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制度、强化管理中小企业信贷、完善贷款流程、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风险管理对策。
朱梦洁[3](2012)在《中国企业国际化投资的亚洲战略动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从《2010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报告》中可以看出,亚洲和拉丁美洲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为集中的地区。而由于亚洲国家对我国来说不管是从政治、还是经济来说,都有很强的战略地位,所以分析中国企业国际化投资的亚洲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比较研究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企业国际化动因的分析模型,并将此模型应用于我国企业国际化投资的亚洲战略动因分析中。该分析模型综合了市场寻求、生产要素寻求、战略寻求、产业推进、政策因素等五种动因类型来说明企业的国际化动机,对解释企业国际化具有普遍性。在分析中国企业进入亚洲市场的动因的基础上,本文又对中国企业对亚洲各个区域的投资动因进行了对比分析,检验了其特殊性。最后,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的亚洲战略动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种可行的国际化模式,旨在为已经或者将要进行国际化的我国企业提供一种参考。
黄毅翎[4](2008)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城市产业结构重组及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职能演化 ——苏州、无锡、常州案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对于各个国家和区域的城市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一方面,全球化导致空间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世界城市体系的重组,以“产业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正在转变成为以“价值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各国的城市和区域发展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网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已经更多地表现为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竞争,以国际大都市为核心的城镇密集区域的国际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致力于研究全球化对苏锡常三市的产业结构重组及其城市职能演化的因果作用机制。本研究将采用因果分析的常规技术路线。首先是分别判断经济全球化作为成因和案例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职能演化作为后果的时空演化模式,然后是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解析两者之间的因果作用机制。本文首先通过构建经济全球化评价指标,分析各个参数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贸易的演化进程,从而定量判断苏锡常三市的经济全球化影响,即纳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同时通过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全球化指数的对比,得到苏锡常三个城市在整个长三角城市体系中的位置。其次,通过对苏锡常产业结构演化的分析,由此判断其在长三角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中的位置。最后,通过苏锡常三市的典型产业集群的全球化特征,来证明苏锡常三市如何被纳入全球经济网络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又如何导致苏锡常三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最后,文章对关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吴恩锋[5](2008)在《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基于由国内三大经济类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2003-2006年共62307条文章标题构成的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采用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结合实例对经济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以期揭示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本论文共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由四节构成。第一节为引言,介绍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节为隐喻定义探讨,探析四部汉语词典及六部英语辞典对隐喻及相关术语的定义,并介绍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观和以Lakoff& 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观。第三节为我国隐喻研究概况,分析我国隐喻研究的热潮,对隐喻认知观和比喻修辞观的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隐喻研究呈现出的多学科、跨学科的趋势。第四节为概念隐喻理论,回顾源远流长的隐喻研究,详细介绍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探讨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概况。第二章为经济报道中的方位隐喻,由三节构成。第一节探讨经济报道中的“上/下”方位隐喻,总结出“数字大或数量多是上;数字小或数量少是下/行政级别高是上;行政级别低是下/发展是上;衰退是下/处于某种状态或环境是上;离开某种状态或环境是下/优先或受重视的是上;置后或不重视的是下/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是上;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是下/力量强是上;力量弱是下/高端客户群体是上;低端客户群体是下/程度强是上;程度弱是下/评价好或名次高是上;评价差或名次低是下”等十个映射类型并对其认知基础进行分析。第二节重点探讨经济报道中的“高/低”方位隐喻,总结出“数字大或数量多是高;数字小或数量少是低/行政级别在上是高;行政级别在下是低/质量好、价格贵是高;质量差、价格便宜是低/程度强是高;程度弱是低/力量强是高;(力量弱是低)/评价好是高;(评价差是低)/(复杂的或明智的是高);简单的或弱智的是低/地位重要是高;(地位不重要是低)”等八个映射类型并对其进行了必要的认知分析。第三节为本章小结。第三章为经济报道中的本体隐喻,由四节构成。第一节为经济报道中的实体与物质隐喻,以“财富是金”隐喻和“财富是水”隐喻为例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二节为经济报道中的容器隐喻,以“房屋”隐喻和“仓”隐喻为例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三节为经济报道中的人体隐喻,分别对以“身”、“手”、“头”、“下肢运动”、“其他身体部位”、“生育”等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四节为本章小结。第四章为经济报道中的结构隐喻,由十一节构成。基于语料库的统计数据,我们总结出十个结构隐喻类型,按出现概率的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战争隐喻、交通隐喻、天气隐喻、戏曲隐喻、博弈隐喻、饮食隐喻、教育隐喻、体育隐喻、医药隐喻、婚恋隐喻等。我们分十节对这十个结构隐喻类型分别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十一节为本章小结。第五章为结论,由两节构成。第一节总结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第二节探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邓莹莹[6](2007)在《中国品牌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得多,而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是拥有占主导地位的品牌。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脱离了本土化的特征,迅速趋于国际化。企业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品牌的竞争上。随着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了国际市场,开始了国际化经营,其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研究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国际市场进入模式(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问题根源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冲击以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局限性。由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我们理解企业品牌国际化的核心,同时对该问题的处理关系到企业国际化的成败,所以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研究吸引了大批的学者。本文整合了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中国品牌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为切入点进行阐释。论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然后对基本概念与理论进行述评;并对中国品牌企业国际市场进入的现状进行分析;在研究了需求国际转移的基础上划分出国产品牌国际化的行业分布;本文对混合模式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总结了混合模式优势因素的基础上,对混合模式进行了分类研究,提出了一个产业、市场、市场细分为研究维度的分类方法,把混合模式分成了分离模式、结合模式、互不模式和竞争模式四类,本文还提出了一个混合模式的应用模型,该应用模型由四个运行机制组成。混合模式对当今中国品牌企业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本文对中国各类型企业的混合模式选择策略进行了研究。根据上述研究,本文以我国某国际化经营企业为案例,对中国企业的混合模式选择进行了案例分析。对混合模式理论的关注和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混合模式的应用框架和中国企业的选择策略研究,具有独创的性质。最后针对中国品牌企业的实际,提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对策建议。
龙建辉[7](2006)在《对我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国际化潮流空前高涨,国际化已成为各国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在自觉地加快国际化的步伐。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它无疑也是我国最值得关注的外部环境。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企业逐步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钢铁企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己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并且正在积极地实施国际化战略。中国钢铁企业该如何开展国际化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一般的国际化问题,侧重于单个企业经营的国际化,而将一国国民经济的国际化放在较次要的位置。本文的研究类型属于行为与过程研究,对国际化的动机涉及不多。区分对象的不同层次,研究不同钢铁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并特别注重探讨中、低度钢铁企业赶超型发展模式。以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估和发展对策研究为主。实际上,在自由贸易与闭关自守两种经济发展的极端形式之间,有很多可供选择的中间方案,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特别是对于一个尚处于落后状态的国家来说,为了在技术等方面实现赶超,企业推行国际化战略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正是把“企业国际化”作为一项战略性对策来研究。文章主要采用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综合性分析与归纳相结合、比较分析与系统归纳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除此之外,文章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理论的若干问题及评估模型,进行了大胆地构思和创新,这一初步尝试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对“企业国际化”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分析,并提出了一般意义的“企业国际化”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类型。②对企业国际化评估模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并指出了各个评估模型的优点与缺点。③对国际化蛛网模型进行了恰当的分析与论证,同时对其作出了必要的解释和科学的补充。④利用国际化蛛网模型分别对三个典型的钢铁企业进行了国际化评估,从而得出高、中、低度三种类型的国际化钢铁企业。⑤基于国际化程度评估的结果,从战略学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探讨了中国钢铁企业提高国际化程度的对策。 本文研究了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评估问题和提高其国际化程度的对策问题。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企业国际化。首先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并且提出了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国际化”概念。然后介绍了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类型。最后介绍了钢铁企业的国际化。第二部分,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评估模型。分别介绍了三种企业国际化的评估模型,对它们的优缺点分别进行了评析,尤其着重分析了本文将要采用的企业国际化评估模
高燕[8](2005)在《中小企业品牌管理及成功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核心论点是: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应该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保障。为了克服资金和规模等不足,提高中小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企业决策者需要在理解“企业规模大小是相对的”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发挥自身优势,因“企”制宜的制定品牌策略,并优先利用公关传播策略,持之以恒,以塑造强势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保障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围绕上述论点,本文从品牌管理的重要意义、品牌策略的相机选择、品牌规划、品牌创立、品牌延伸、品牌推广、局部品牌策略等方面展开了论述,并阐述了中小企业走出品牌悖论的可能性。文章的最后,本文对“谭木匠”品牌的成功道路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该案例可作为中小企业进行品牌管理的借鉴。
王海明[9](2004)在《中国电子类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渠道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电子类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产量、出口均居世界前列的电子信息产品,电视机、DVD、手机、显示器、程控交换机等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虽然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迅猛增长,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出口企业控制出口产品营销渠道能力较弱,缺乏对供求状况的研究,以价格为主要竞争优势的状况使我出口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出口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一些企业缺乏长远的企业发展战略,不在品牌培育、产品研发和海外营销渠道的开发上下功夫,却通过价格战及其他不正当竞争手段维持企业出口的扩大,使出口面临一定的贸易风险。本文首先介绍我国电子类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的三种主要渠道:间接出口、直接出口和投资进入海外市场。逐一分析这三种渠道的具体表现形式、优缺点和未来发展情况,并对影响我国企业在渠道选择上的宏观因素、海外市场因素、产品特点、企业规模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文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除分析了一些大型电子类企业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营销渠道的演进过程外,也介绍了一些别有特色的渠道策略。报告最后部分分析了日本企业在60-70年代进入美国市场时采取的渠道策略,消除大众对OEM出口策略没有前途的偏见。所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企业有帮助,在国际营销中,当目标市场确定后,选择何种渠道进入市场也是一个涉及广泛的决策,需对各方面有关因素作综合分析、全面评估后,才能决定正确的进入战略。
龚正刚[10](2004)在《钢铁产业及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03年春季以来,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钢铁产业凸现井喷式的增长。体现为钢铁产量和消费量的大幅度增加、钢材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升,由此钢铁上市公司的业绩也普遍大幅度提高。然而随着钢铁公司产能的快速提升,中国钢铁产品市场必然趋向于总体需求平衡,钢材价格的继续上升空间有限甚至会出现价格下滑,钢铁上市公司的业绩必然会出现分化。本文旨在通过模型的设计找寻出未来中期(3-5年)内中国钢铁上市公司中竞争力最强的佼佼者。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钢铁产业简介及中国的钢铁产业)简要介绍钢铁产业的特点以及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对中国钢铁行业的前景进行了预测;第二部分(我国钢铁上市公司竞争力分析)是本文的重点。通过设计两维模型,即从公司运营效率和财务健康状况两个维度,选取钢铁上市公司1999-2003年的每股收益、主营业务收入、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遴选出运营效率高以及财务状况健康的公司,它们必定会成为下一发展周期中的佼佼者。最后,本文对遴选出的重点公司进行了点评。
二、钢铁业:2002反倾销攻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铁业:2002反倾销攻略(论文提纲范文)
(1)SQF钢铁贸易公司中东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SWOT分析法 |
2.1.2 PEST分析法 |
2.1.3 五力模型 |
2.1.4 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
2.1.5 STP战略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综述 |
2.2.2 中国钢铁出口现状的研究综述 |
2.2.3 中东市场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公司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SQF公司营销现状 |
3.1.1 公司概况 |
3.1.2 公司组织结构 |
3.2 SQF公司产品介绍 |
3.3 SQF公司现行营销策略 |
3.3.1 产品策略 |
3.3.2 价格策略 |
3.3.3 渠道策略 |
3.3.4 促销策略 |
3.4 SQF公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3.4.1 出口产品单一 |
3.4.2 价格策略不够灵活 |
3.4.3 客户渠道单一 |
3.4.4 缺乏渠道规划 |
3.4.5 促销力度不够,缺乏针对性方案 |
第四章 SQF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4.1 对国内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中东市场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
4.2.1 政治环境 |
4.2.2 经济环境 |
4.2.3 社会环境 |
4.3 SQF公司中东市场行业环境分析 |
4.3.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4.3.2 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4.3.3 替代品威胁分析 |
4.3.4 新进入者威胁分析 |
4.3.5 现有竞争者能力分析 |
4.4 SQF公司的SWOT分析 |
4.4.1 SQF公司的优势分析 |
4.4.2 SQF公司的劣势分析 |
4.4.3 SQF公司的机会分析 |
4.4.4 SQF公司的威胁分析 |
4.5 SWOT分析小结 |
第五章 SQF公司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
5.1 产品策略方面 |
5.1.1 优化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 |
5.1.2 改善产品外观 |
5.1.3 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有差别的产品 |
5.1.4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
5.2 价格策略方面 |
5.2.1 采用柔性成本加成定价 |
5.2.2 施行弹性定价法 |
5.2.3 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定价策略 |
5.3 促销策略方面 |
5.3.1 采取关系促销模式 |
5.3.2 加强公司的服务促销 |
5.3.3 公众与宣传促销 |
5.4 渠道策略方面 |
5.4.1 放开销售渠道,实行一体化战略 |
5.4.2 挖掘采购供应渠道,降本减费增效 |
第六章 SQF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加强对销售员的激励 |
6.2 加强公司信息化管理 |
6.3 成立营销精英团队,加强合作效力 |
6.4 提升客户管理水平,加强关系营销 |
6.5 完善人员培训方案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中小企业信贷发展现状 |
2.1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基本情况 |
2.2 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现状 |
2.2.1 北京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
2.2.2 北京市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
2.3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案例分析 |
3.1 银行贷款面临的风险因素 |
3.1.1 宏观经济对银行贷款造成的风险 |
3.1.2 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造成的风险 |
3.1.3 行业对银行贷款造成的风险 |
3.2 钢贸企业“储商银”贷款模式产品创新背景及贷款发展情况 |
3.2.1 “储商银”贷款模式产品创新背景 |
3.2.2 “储商银”贷款发展情况 |
3.3 钢贸企业储商银模式贷款风险案例分析 |
3.3.1 风险案例背景 |
3.3.2 “储商银”贷款案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管理 |
4.1 加快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创新 |
4.1.1 发展金融相关机构创新性 |
4.1.2 将相关约束与鼓励制度相结合 |
4.1.3 建设呆账与坏账备用资金制度 |
4.2 强化对中小企业信贷的管理 |
4.2.1 强化贷前风险防范 |
4.2.2 加强贷中风险监控 |
4.2.3 强化贷后风险控制 |
4.3 强化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流程控制 |
4.3.1 加强贷款的行业分析 |
4.3.2 建立信贷档案与台账记录 |
4.4 健全信贷人员培养与激励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国企业国际化投资的亚洲战略动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 |
1.4 创新与不足 |
2. 企业国际化理论综述 |
2.1 企业国际化的界定 |
2.1.1 国外学术界对企业国际化的定义 |
2.1.2 国内学术界对企业国际化的定义 |
2.2 企业国际化驱动力理论 |
3. 中国企业亚洲地区的国际化投资现状 |
3.1 中国企业国际化历程及各阶段动因 |
3.1.1 尝试阶段(1979年—1983年) |
3.1.2 形成阶段(1984年—1991年) |
3.1.3 强化阶段(1992年—2001年) |
3.1.4 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
3.2 中国企业国际化投资的区位分布现状 |
3.3 中国企业国际化投资的亚洲分布格局 |
4. 中国企业国际化投资的亚洲战略动因分析 |
4.1 企业国际化投资的一般战略动因 |
4.1.1 生产要素寻求型 |
4.1.2 市场寻求型 |
4.1.3 战略寻求型 |
4.1.4 产业推动型 |
4.1.5 减少制度障碍型或获取制度优惠型 |
4.2 中国企业国际化投资的亚洲战略动因 |
4.2.1 生产要素寻求型 |
4.2.2 市场寻求型 |
4.2.3 战略寻求型 |
4.3 中国企业国际化投资驱动因素的目标区位差异 |
4.3.1 东南亚地区 |
4.3.2 日韩两国 |
4.3.3 中西亚地区 |
4.3.4 港、澳、台地区 |
5.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的亚洲战略案例分析 |
5.1 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背景分析 |
5.1.1 石油产业经济技术特性 |
5.1.2 中国石油行业的国际地位 |
5.1.3 中国石油企业的市场地位与竞争力 |
5.2 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的亚洲战略动因分析 |
5.2.1 国内石油企业国际化的演进过程 |
5.2.2 国内石油企业近年加快国际化的主要动因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城市产业结构重组及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职能演化 ——苏州、无锡、常州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本文与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背景关系 |
1.1.2 全球化背景下的长三角地区 |
1.1.3 苏锡常三市发展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对象的诠释 |
1.4.1 长江三角洲的区域 |
1.4.2 经济全球化 |
1.4.3 城市体系 |
1.5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1.5.1 数据来源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及篇章结构 |
1.6.1 研究框架 |
1.6.2 篇章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全球化的相关理论 |
2.2 价值链的相关理论 |
2.3 城市体系的相关理论 |
第3章 苏锡常三市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
3.1 全球化的测度指标体系 |
3.1.1 国外研究现状 |
3.1.2 国内研究现状 |
3.1.3 指标体系的构成 |
3.2 苏锡常三市全球化的进程 |
3.2.1 苏锡常三市外贸依存度进程 |
3.2.2 苏锡常三市外资依存度进程 |
3.2.3 苏锡常三市人均接待境外游客数进程 |
3.2.4 苏锡常三市国际互联网普及率进程 |
3.2.5 四个全球化评价指标的相互关系 |
3.3 苏锡常三市的全球化指数 |
3.3.1 苏锡常三市全球化指数的运算 |
3.3.2 苏锡常三市全球化指数的演化趋势 |
3.4 苏锡常三市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 |
3.4.1 长三角区域1996年全球化进程的层次聚类分析 |
3.4.2 长三角区域2000年全球化进程的层次聚类分析 |
3.4.3 长三角区域2005年全球化进程的层次聚类分析 |
第4章 苏锡常三市的城市职能结构演变 |
4.1 苏锡常三市产业结构演化趋势 |
4.1.1 苏锡常三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 |
4.1.2 苏锡常三市三次产业细分部类的演化趋势 |
4.2 苏锡常产业结构异同性分析 |
4.2.1 产业联系程度的测度方法——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GSI) |
4.2.2 苏锡常三市工业部类结构异同性的测度 |
4.3 城市主导职能的确定 |
4.3.1 城市主导职能的测度方法 |
4.3.2 三次产业层面上的分析 |
4.3.3 八大部类层次上的分析 |
4.3.4 工业细分行业层面的分析 |
第5章 经济全球化对苏锡常三市产业结构的影响 |
5.1 经济全球化对城市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解析 |
5.1.1 垂直专业化理论 |
5.1.2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5.1.3 外商直接投资对地方产业集群影响作用机制 |
5.1.4 外商直接投资对地方产业结构影响的作用解析 |
5.2 经济全球化对苏州典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
5.2.1 苏州电子产业集群形成原因分析 |
5.2.2 苏州电子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形成 |
5.2.3 苏州电子产业集群的全球化特征 |
5.2.4 案例分析——三星电子的全球投资网络 |
5.3 经济全球化对无锡典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
5.3.1 无锡钢铁冶金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形成 |
5.3.2 无锡钢铁冶金产业集群的全球化特征 |
5.3.3 案例分析——日本新日制铁的全球投资网络 |
5.4 经济全球化对常州典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
5.4.1 常州装备制造业集群形成原因分析 |
5.4.2 常州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现状 |
5.4.3 常州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全球化特征 |
5.4.4 案例分析——日本普利司通的全球投资网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研究的不足 |
6.3 有待深化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八大产业部类所涵盖的具体行业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引言 |
一、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 |
二、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节 隐喻定义探讨 |
一、四部汉语词典对隐喻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
二、六部英语词典对metaphor及simile的定义 |
三、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观 |
四、以Lakoff&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观 |
第三节 我国隐喻研究概况 |
一、我国隐喻研究的热潮 |
二、隐喻认知观与比喻修辞观的发展趋势对比 |
三、隐喻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的趋势 |
第四节 概念隐喻理论 |
一、源远流长的隐喻研究 |
二、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 |
三、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
第二章 经济报道中的方位隐喻 |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上/下”方位隐喻 |
一、“上/下”方位隐喻的词条及其词频 |
二、“上”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下”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
四、“上/下”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高/低”方位隐喻 |
一、“高/低”方位隐喻的词条及其词频 |
二、“高”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低”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
四、“高/低”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经济报道中的本体隐喻 |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实体与物质隐喻—以财富隐喻为例 |
一、“财富是金”隐喻的语义分析 |
二、“财富是水”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财富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容器隐喻—以“房屋”隐喻和“仓”隐喻为例 |
一、“房屋”隐喻的语义分析 |
二、“仓”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房屋”隐喻和“仓”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三节 经济报道中的人体隐喻 |
一、以“身”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
二、以“手”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
三、以“下肢运动”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
四、以“头”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
五、以“其他身体部位”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
六、以“生育”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
七、人体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济报道中的结构隐喻 |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战争隐喻 |
一、战争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战争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战争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交通隐喻 |
一、交通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交通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交通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三节 经济报道中的天气隐喻 |
一、天气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天气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天气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四节 经济报道中的戏曲隐喻 |
一、戏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戏曲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戏曲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五节 经济报道中的博弈隐喻 |
一、博弈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博弈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博弈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六节 经济报道中的饮食隐喻 |
一、饮食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饮食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七节 经济报道中的教育隐喻 |
一、教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教育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教育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八节 经济报道中的体育隐喻 |
一、体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体育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体育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九节 经济报道中的医药隐喻 |
一、医药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医药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医药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十节 经济报道中的婚恋隐喻 |
一、婚恋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
二、婚恋隐喻的语义分析 |
三、婚恋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十一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 |
一、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具体认知规律 |
二、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宏观认知规律 |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6)中国品牌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理论的研究概况 |
1.2.1 国外关于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理论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研究 |
1.3 论文的思路和结构 |
2 基本概念与研究述评 |
2.1 有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品牌企业 |
2.1.2 进入与进入模式 |
2.1.3 国际化 |
2.2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类型与特征 |
2.3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方法 |
2.3.1 目标市场的选择 |
2.3.2 交易对象的选择 |
2.3.3 进入模式的选择 |
3 中国品牌企业国际市场进入的现状及行为分析 |
3.1 中国品牌企业国际化的现状 |
3.1.1 对品牌国际化的认识误区 |
3.1.2 我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 |
3.2 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的现状 |
3.2.1 出口进入的现状 |
3.2.2 投资进入的现状 |
3.2.3 契约进入的现状 |
3.3 中国品牌企业国际市场进入的特征 |
3.3.1 投资区域相对集中于发达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 |
3.3.2 进入行业呈现出投资多样化的局面 |
3.3.3 投资规模小,以发展中小型项目为主 |
3.3.4 进入企业的经济绩效不够理想 |
3.3.5 大多采用单一的市场进入模式 |
4 中国品牌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 |
4.1 中国品牌国际化的行业选择 |
4.1.1 需求的国际转移与国际名牌的行业结构 |
4.1.2 国产品牌国际化的行业选择 |
4.2 混合进入模式的选择 |
4.2.1 混合模式的分类 |
4.2.2 混合模式的演化路径 |
4.2.3 混合模式的应用框架 |
4.2.4 混合进入模式与单一进入模式选择的比较 |
4.3 中国品牌企业混合进入模式的选择策略 |
4.4 案例分析 |
4.4.1 电子产品类品牌企业 |
4.4.2 工业原料类品牌企业 |
5 中国品牌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对策建议 |
5.1 明确海外战略与发展目标 |
5.1.1 海外战略与发展目标 |
5.1.2 海外战略与总体战略的协调性及相对独立性 |
5.2 选择适合的业务定位 |
5.3 突破国际市场进入壁垒 |
5.3.1 突破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
5.3.2 突破产品的差异化壁垒 |
5.3.3 突破政策性壁垒 |
5.4 积累国际化经营经验 |
5.5 开辟中国品牌企业国际市场进入的新途径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对我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论 |
1.1 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
1.2 研究特点、方法与主要见解 |
1.2.1 研究的主要特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主要见解 |
1.3 文献综述 |
2. 企业国际化 |
2.1 国际化涵义 |
2.1.1 对“企业国际化”的不同理解 |
2.1.2 国际化与企业规模 |
2.1.3 企业国际化的目的 |
2.1.4 国际化过程的阶段性 |
2.2 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类型 |
2.3 钢铁企业国际化 |
3. 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评估模型 |
3.1 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评估模型 |
3.1.1 苏利文测量方法 |
3.1.2 威尔什和罗斯坦瑞尼的六要素模型 |
3.1.3 国际化蛛网模型 |
3.2 企业国际化评估模型的评价与选择 |
3.2.1 对三种测量模型的评价 |
3.2.2 对国际化蛛网模型的解释及补充 |
4. 对我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评估 |
4.1 我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的总体情况 |
4.1.1 我国钢铁企业国际化概述 |
4.1.2 我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分析 |
4.1.3 低产业集中度给企业国际化带来的问题分析 |
4.2 我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的评估 |
4.2.1 对宝钢的国际化量化评估 |
4.2.2 对首钢的国际化量化评估 |
4.2.3 对包钢的国际化量化评估 |
5. 提高我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对策 |
5.1 提高我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必要性 |
5.1.1 提高我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必要性 |
5.1.2 中国需要高度国际化的钢铁企业 |
5.2 中度国际化钢铁企业发展对策 |
5.2.1 跨国经营方式 |
5.2.2 组织结构 |
5.2.3 海外市场营销战略的选择 |
5.2.4 人力资源战略的选择 |
5.3 低度国际化钢铁企业发展对策 |
5.3.1 跨国经营方式 |
5.3.2 组织结构 |
5.3.3 海外市场营销战略选择 |
5.3.4 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小企业品牌管理及成功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篇 中小企业品牌管理及成功案例分析 |
1.1 品牌与品牌管理 |
1.2 中小企业与品牌管理 |
1.2.1 中小企业的界定 |
1.2.2 中小企业进行品牌管理的必要性 |
1.2.3 中小企业品牌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
1.3 中小企业品牌管理探讨 |
1.3.1 品牌策略的相机选择 |
1.3.2 中小企业品牌规划之道 |
1.3.3 中小企业品牌创立策略 |
1.3.4 中小企业品牌延伸策略 |
1.3.5 中小企业品牌推广策略 |
1.3.6 中小企业局部品牌策略 |
1.3.7 走出品牌悖论 |
1.3.8 结论 |
1.4 中小企业品牌管理成功案例分析 |
第2篇 出口货物退(免)税改革对出口企业定价的影响 |
2.1 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的改革 |
2.1.1 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 |
2.1.2 改革背景 |
2.1.3 改革方案 |
2.1.4 改革目的 |
2.2 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情况 |
2.2.1 出口情况 |
2.2.2 主要出口市场 |
2.2.3 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压力 |
2.2.4 出口退税率降低对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影响 |
2.3 出口退税政策对纺织企业成本的影响 |
2.3.1 公司简介 |
2.3.2 公司的退税情况和操作 |
2.3.3 公司纺织产品的结构 |
2.3.4 各产品的成本构成 |
2.3.5 退税政策的改变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
2.4 出口纺织企业的定价策略和相应的对策 |
2.4.1 出口服装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分析 |
2.4.2 纺织品服装市场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 |
2.4.3 企业的定价策略 |
2.4.4 出口退税调整企业可能的其他应对措施 |
2.5 对出口退税政策的总体评价 |
2.5.1 通过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分析改革目的的达成 |
2.5.2 出口退税制度调整对各个类型企业的影响 |
第3篇 新京报营销策略分析 |
3.1 报业状况分析 |
3.1.1 报业特征分析 |
3.1.2 北京报业市场容量和可能性空间分析 |
3.1.3 北京报业市场上最具成长性空间的报纸类型分析 |
3.1.4 北京报业市场竞争格局 |
3.2 新京报竞争优势分析 |
3.3 新京报产品策略分析 |
3.3.1 产品研发策略 |
3.3.2 市场细分策略 |
3.3.3 市场定位策略 |
3.3.4 外界的质疑 |
3.4 新京报价格策略分析 |
3.5 新京报渠道策略分析 |
3.5.1 中国报业现有发行方式及渠道 |
3.5.2 北京其他晚报采取的渠道策略 |
3.5.3 《新京报》发行现状 |
3.6 新京报促销策略分析 |
3.6.1 采取的措施 |
3.6.2 取得的成效 |
3.7 总体评价及建议 |
3.7.1 新京报登陆对北京报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
3.7.2 营销策略评价 |
第4篇 电脑行业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
4.1 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
4.1.1 公司简介及股本结构 |
4.1.2 各公司股价变动对股东的回报 |
4.2 财务状况分析 |
4.3 风险分析 |
4.3.1 市场风险及收益水平 |
4.3.2 β因子分析 |
4.4 投资结构分析 |
4.4.1 投资策略分析 |
4.4.2 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收益率(ROC)分析 |
4.4.3 各公司股权EVA 和公司EVA |
4.5 资本结构分析 |
4.5.1 融资方式分析 |
4.5.2 当前债务成本情况 |
4.5.3 市值债务权益比与帐面债务权益比分析 |
4.5.4 最佳资本结构分析(99-03 年平均) |
4.6 股利政策分析 |
4.7 股票价格分析 |
4.7.1 类比估价法 |
4.7.2 市盈率估价法 |
4.8 公司成长方式分析 |
4.9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国电子类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渠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中国电子类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渠道研究 |
1.1 背景介绍 |
1.2 目前主要的国际市场进入渠道 |
1.2.1 间接出口 |
1.2.2 直接出口 |
1.2.3 投资进入海外市场 |
1.3 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进入渠道选择上的宏观因素 |
1.3.1 国家的出口促进政策 |
1.3.2 政府的市场开拓能力 |
1.3.3 出口信贷与保险 |
1.3.4 国外投资成为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途径 |
1.3.5 出口企业所能得到的国际贸易信息 |
1.3.6 政府对国际高技术产品市场的战略研究 |
1.4 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策略与渠道战略 |
1.4.1 目标市场选择 |
1.4.2 我国电子类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上的地位 |
1.5 我国企业在渠道选择上的探索 |
1.5.1 影响我国企业渠道选择的因素 |
1.5.2 一个典型电子类企业的国际市场渠道演进过程 |
1.5.3 多样化的国际营销渠道 |
1.6 结论 第二篇 Monopsony Power Among China’s Telecom Carrier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AsiaInfo Holdings, Inc |
2.1 EXECUTIVE SUMMARY |
2.2 OVERVIEW OF ASIAINFO HOLDINGS, INC |
2.2.1 Brief Introduction |
2.2.2 Products and Services |
2.3 INDUSTRY AND STRATEGIC ANALYSIS |
2.3.1 Software and Network Services Market |
2.3.2 Competition |
2.3.3 Five Forces Mode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
2.4 ASIAINFO’S TARGET MARKET: CHINA’S TELECOM CARRIERS |
2.4.1 Brief Introduction |
2.4.2 Recent Reorganization and Restructuring |
2.4.3 Impact on AsiaInfo |
2.5 MONOPSONY ANALYSIS |
2.5.1 Elasticity of Market Supply |
2.5.2 Number of Buyers |
2.5.3 Interactions Among Buyers |
2.6 CONCLUSION: RECOMMENDED STRATEGIC RESPONSE |
2.6.1 Standards and ‘AsiaInfo Inside’ |
2.6.2 Whole Problem Solutions |
2.6.3 Expand Product Offering |
2.6.4 Ecosystems and Alliances |
2.6.5 Convergence of Billing Systems and Next-Generation Networks |
2.6.6 Go International 第三篇 TCL手机营销分析 |
3.1 背景介绍 |
3.2 市场现状分析 |
3.3 市场覆盖战略 |
3.4 市场定位战略 |
3.5 产品战略 |
3.6 定价战略 |
3.7 渠道战略 |
3.8 促销战略 第四篇 华润集团收购深万科股权的投资估价分析 |
4.1 公司背景与行业背景 |
4.2 收购的战略分析 |
4.3 Pro Forma 分析 |
4.4 Beta 与 WACC 计算 |
4.5 计算结果与实际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
(10)钢铁产业及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钢铁产业及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竞争力分析 |
第一部分 钢铁产业简介及中国的钢铁产业 |
钢铁产业简介 |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状况 |
我国钢铁行业的前景分析 |
第二部分 我国钢铁上市公司竞争力分析 |
钢铁上市公司概况 |
竞争力的定义及衡量模型设计 |
关键指标的选取 |
第一个角度的分析 |
第二个角度的分析 |
重点关注-具有竞争力的公司 |
重点公司分析 |
第二篇 中国汽车工业 |
第一部分 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 |
第二部分 中国汽车(轿车)工业的现状及分析 |
第三部分 中国汽车工业的优势和劣势 |
第四部分 中国汽车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
总 结 |
第三篇 TCL手机营销分析 |
Chapter 1 Executive Summary |
Chapter 2 Situational Analysis |
Chapter 3 Market Coverage Strategy |
Chapter 4 Positioning Strategy |
Chapter 5 Product Strategy |
Chapter 6 Pricing Strategy |
Chapter 7 Placement Strategy |
Chapter 8 Promotion Strategy |
第四篇 华润集团收购深万科股权的投资估价分析 |
公司背景与行业背景 |
收购的战略分析 |
pro forma 分析 |
beta 与 WACC 计算 |
计算结果与实际比较分析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钢铁业:2002反倾销攻略(论文参考文献)
- [1]SQF钢铁贸易公司中东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荣晓庆.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2]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孟帅. 河北科技大学, 2014(08)
- [3]中国企业国际化投资的亚洲战略动因分析[D]. 朱梦洁.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1)
-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城市产业结构重组及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职能演化 ——苏州、无锡、常州案例研究[D]. 黄毅翎. 同济大学, 2008(07)
- [5]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 吴恩锋. 浙江大学, 2008(09)
- [6]中国品牌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研究[D]. 邓莹莹. 沈阳工业大学, 2007(05)
- [7]对我国钢铁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评估研究[D]. 龙建辉. 江西财经大学, 2006(04)
- [8]中小企业品牌管理及成功案例分析[D]. 高燕. 清华大学, 2005(08)
- [9]中国电子类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渠道研究[D]. 王海明. 清华大学, 2004(03)
- [10]钢铁产业及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竞争力分析[D]. 龚正刚. 清华大学, 2004(03)
标签:进入国际市场模式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语义分析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