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态度形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婚前性态度,性社会化,生命历程
态度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璐,蔡泳[1](2019)在《规范习得还是情境选择:新生代农民工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及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利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就新生代农民工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及形成机制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尽管性的"双重标准"依旧存在,但总体上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呈现出"去传统化"的趋势。规范习得机制和情境选择机制假设得到了部分验证: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从大众传媒及同辈群体处获取性知识,受传统性社会化的影响有限;另一方面生命历程中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和恋爱经历会提升他们对婚前性行为的容忍度。研究还表明在社会急剧变迁的当下,新生代农民工在获得更多私人生活自主性的同时,也会利用"拼凑"的规则以既有的社会规范和思考方式去应对具体的情境,凸显了社会制度、文化规范与个体生命历程交织与互构下的相对主义的性价值观。(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郝青云[2](2019)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模式探究——依据态度形成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而在培育过程中路径方法的选择又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路径的选择上我们要依据一定的理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价值观培育。本文主要根据的是美国学者凯尔曼的态度形成叁阶段理论(即服从、认同、内化),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模式。(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69期)
庞祯敬,叶子荣[3](2019)在《公众对转基因农业技术态度形成中体制性信任的结构维度——基于微博平台互动评论的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以微博上热点"转基因"主题文章的关涉政府的评论观点为原始资料,全面解构公众对转基因农业技术态度形成中体制性信任的结构维度。研究发现,公众对转基因农业技术态度形成中的体制性信任结构表现为以政府能力、政府价值、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官员表现、规制公正性和规制完善性为代表的7大主范畴,可归结为契约型信任、互动型信任和规制型信任叁种核心范畴,这叁种信任形式分别服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次衔接,能敏感作用于转基因农业技术的公众态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08期)
马得勇,陆屹洲[4](2019)在《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态度的形成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民间的民族主义情绪借助社交媒体得以加速发展。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国内思想界已经有了一定的探讨,但基本局限于社会思潮和精英话语的层面,对于普通民众的民族主义态度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研究方法层面来看,整体主义(holistic)的研究方法居多,对于微观个体层面的探讨则相对较少。那么,当代中国民间的民族主义态度是如何形成的?什么因素决定或者助长了这种情绪?如何理解中国的爱国主义抑或民族主义高潮?(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9年06期)
马得勇,陆屹洲[5](2019)在《信息接触、威权人格、意识形态与网络民族主义——中国网民政治态度形成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民间的民族主义情绪借助社交媒体得以加速发展。对于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解释,目前流行的整体主义解释范式存在明显缺陷。本研究从微观的个人层次入手,以中国网民为研究对象,对民众的民族主义态度的形成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研究认为,尽管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并不能否认存在官方的思想教育或宣传动员的因素,但是从个体的信息接触到其民族主义态度的形成之间,应该存在中介变量,信息通过中介变量的传导之后才最终对个体的民族主义态度产生了影响。这些中介变量有两个:威权人格和意识形态。正是由于这两个变量的中介作用,个体的民族主义态度在同样的信息环境和接触频率下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借助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分析,本研究的主张获得了经验数据的支持。在此基础上,作者讨论了民众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对中国外交和国家形象可能造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杨润东[6](2019)在《关于教师对学校变革积极态度形成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作为学校变革的"主力军",其对学校变革的态度对于变革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国外关于教师对学校变革态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聚焦于:从态度持有者本身来看,有教师的教龄、个体经历、时间和精力、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教师对变革的认知和情感;从学校变革这一态度对象来看,有变革的民主性和实用性。这对于国内教师对学校变革积极态度的形成有如下启示:合理协调学校变革远景及当下行动;辩证看待变革理念和教师认知的统一性;关注教师的生存处境;增强教师的参与性;重视教师变革行动的情感体验;考虑不同地方与不同学校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比较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沙兆华,何淼玲[7](2019)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国开展为期叁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心向背和基层政权巩固,事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湖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本文来源于《湖南日报》期刊2019-03-28)
陈雪,高玉芳,张文,于洪菊,李坤[8](2019)在《护士知识态度和行为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便为提高神经外科护士预防DVT的能力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应用方便抽样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选取来自山东、上海等不同省份12所综合性医院神经外科169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与DVT相关神经外科护士知识态度行为现状。结果:神经外科护士预防DVT得分为(66.91±10.39)分;不同学历、职称护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32%~66.86%的护士经常对DVT进行干预;82.2%的护士曾参加过护理部组织的DVT相关知识培训或接受过科室的业务学习培训DVT相关知识;8.9%的护士曾在学校学习过DVT知识课程;4.7%的护士曾参加过相关学术会议;4.1%的护士曾自学DVT知识。结论:神经外科护士能够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以及对DVT预防有正性积极的态度,但DVT知识水平和相关行为仍有待提高,护理管理人员应加强各种形式对护士的培训,提高护士干预DVT的能力,降低DVT发生率,降低患者住院费用,提高并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治疗护理参与度及满意度。(本文来源于《齐鲁护理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钱玉想,李华之[9](2019)在《态度形成理论下戒毒人员运动康复训练指导》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动干预戒毒人员体质是戒毒康复的重要措施,戒毒人员对运动康复所持有的态度决定着康复训练实效。着眼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再社会化特征,利用服从、认同、内化态度形成基本理论,解析这一特殊人群对运动康复的态度形成,以此采取相应措施促使戒毒人员积极运动康复态度形成,为建立科学运动康复训练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为合理实施运动康复训练实践提供必要参考。(本文来源于《运动》期刊2019年06期)
宋玉玲[10](2019)在《浅论史料教学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学科教学中,史料是最基本的抓手。教师在史料发掘和运用方面应该有自己的建树,唯有如此,才可借助史料完成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借助史料,可以让学生回到历史时空,多角度观察历史,激活历史思维并能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引领学生穿透史料探寻历史真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史料的多方面运用,值得历史教师深入探究。(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9年10期)
态度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而在培育过程中路径方法的选择又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路径的选择上我们要依据一定的理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价值观培育。本文主要根据的是美国学者凯尔曼的态度形成叁阶段理论(即服从、认同、内化),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态度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1].王小璐,蔡泳.规范习得还是情境选择:新生代农民工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及形成机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郝青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模式探究——依据态度形成理论[J].教育现代化.2019
[3].庞祯敬,叶子荣.公众对转基因农业技术态度形成中体制性信任的结构维度——基于微博平台互动评论的质性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9
[4].马得勇,陆屹洲.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态度的形成机制分析[J].社会科学文摘.2019
[5].马得勇,陆屹洲.信息接触、威权人格、意识形态与网络民族主义——中国网民政治态度形成机制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杨润东.关于教师对学校变革积极态度形成策略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9
[7].沙兆华,何淼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N].湖南日报.2019
[8].陈雪,高玉芳,张文,于洪菊,李坤.护士知识态度和行为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9
[9].钱玉想,李华之.态度形成理论下戒毒人员运动康复训练指导[J].运动.2019
[10].宋玉玲.浅论史料教学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作用[J].学周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