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蠕变论文-任俊儒,程华,杨朝山,刘祥沛

混凝土蠕变论文-任俊儒,程华,杨朝山,刘祥沛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凝土蠕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吸水树脂,多孔混凝土,蠕变,抗压性能

混凝土蠕变论文文献综述

任俊儒,程华,杨朝山,刘祥沛[1](2019)在《一种基于吸水树脂的多孔混凝土蠕变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基于吸水树脂的多孔混凝土(SFIC)材料及其制备原理,迚行抗压性能试验和90d蠕变性能试验,幵与普通混凝土迚行对比,分析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蠕变行为。结果表明:SFIC弹性模量约为普通混凝土的1/3,应力变形曲线有明显的残余应力平台;SFIC和普通混凝土在的蠕变变形在90 d基本收敛,SFIC蠕变变形更显着且与荷载水平、弹性模量密切相关。采用蠕变度、蠕变系数对SFIC的蠕变行为迚行分析,幵对长期蠕变系数迚行了拟合预测。(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姚未来,江世永,蔡涛,龚宏伟,陶帅[2](2019)在《粘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梁的蠕变特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末起,外粘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reinforced polymers,FRP)加固混凝土技术由于施工方便、FRP性能优异等优势被逐步运用于结构改造、修复补强、抗震加固等实际工程中。FRP本身具有轻质、耐腐蚀、高强度等优点,又由于近年来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目前已基本取代钢材成为最主要的结构加固材料。建筑结构服役年限较长,结构在完成加固后仍将处于长期承受荷载的状态,然而,目前对加固结构在长期荷载下的行为研究不充分,实际加固设计时也未考虑结构的长期效应。鉴于目前粘贴FRP加固技术已广泛应用,大量已加固完成的结构在以上问题尚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工作服役了相当长的时间,有必要对加固结构的长期受荷性能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对该问题的研究、后续可能需要的补救措施的提出又具有迫切性。粘贴FRP加固混凝土结构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变形增大、结构内部出现复杂的应力重分布现象,本质上是由材料的蠕变行为引起。对混凝土的蠕变(徐变)特性研究起步较早,对混凝土的收缩、单轴受压徐变行为已有相对全面的认识,国际上有比较公认的理论模型。研究表明,用于粘贴FRP的环氧树脂(Epoxy resin)结构胶具有明显的蠕变特性,提高环境温度、湿度可增大环氧树脂胶的蠕变变形,甚至引起蠕变断裂。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证实,环氧胶层的蠕变行为将导致粘贴界面的应力出现松弛现象。试验结果表明,用于结构加固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的抗蠕变能力较强,其蠕变变形可适当忽略。长期承受外荷载时,粘贴FRP加固混凝土梁的变形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持荷前期增大速率较快,然后逐渐降低,后期基本不再变形,趋于稳定。该现象与混凝土、环氧树脂胶在相应应力水平下的蠕变规律相似。加固对梁瞬时变形的降低效果比较明显,但对长期附加变形的降低效应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环氧树脂胶的剪切蠕变引起外部FRP应力松弛,导致产生附加变形。基于正截面受力分析,可对粘贴FRP加固梁的长期行为开展理论分析与计算,但对胶层的剪切蠕变特性缺乏有效考虑。对材料蠕变行为的充分认识是对结构蠕变行为进行合理分析的基础。本文首先从材料层次上综述各材料组分(混凝土、环氧树脂胶、FRP)蠕变特性的研究进展。实际工程中,结构长期承受的是正常使用荷载,在该荷载水平下,钢筋应力低于屈服强度,可视为线弹性材料,其蠕变行为可适当忽略,该观点在结构工程领域被广泛认同,因此,本文不再总结钢筋的蠕变行为研究。然后从结构层次上综述粘贴FRP加固混凝土梁的蠕变特性研究进展,分为试验研究、理论分析两方面。试验研究方面主要综述长期试验的开展方法和相关试验现象及结论,理论分析方面主要综述结构长期变形的计算方法。最后,本文总结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建议与参考。(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17期)

李富盈[3](2019)在《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叁轴压缩蠕变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是现代水利工程防渗心墙的主要材料。通过室内高压叁轴蠕变压缩仪对3种不同沥青含量的浇筑式沥青混凝土试件在不同温度和偏应力状态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蠕变特性试验,研究沥青含量、温度对不同偏应力状态下浇筑式沥青混凝土蠕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同一沥青含量下,试件的蠕变随偏应力的增大而增大,且增长幅度受温度、沥青含量影响。②试件的蠕变与偏应力的关系,随温度的升高逐渐由线性向非线性转变;同一偏应力状态下,试件蠕变随沥青含量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大,且其增长速率随着沥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③同一加载时间下,材料蠕变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蠕变速率随着沥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④在叁维空间,采用LogisticCum公式对试验数据进行叁维曲面拟合,建立考虑温度、沥青含量及偏应力多因素影响的沥青混凝土蠕变模型,经验证模型曲面与试验曲面相拟度非常高。(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4期)

黄娟[4](2019)在《瞬态连续变温下沥青混凝土路面蠕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结合工程实际,对福建东山地区瞬态连续变温下沥青混凝土的蠕变变形进行数值分析,通过记录天气数据及ABAQUS软件搭建连续变温的温度场,并将其导入至蠕变分析模型中,通过分析车辙出的蠕应变、弹性应变、非弹性应变及剪应力云图,了解了沥青混凝土在瞬态连续变温下蠕变发生机制,计算结果对于该地区改善沥青混凝土路面耐久性具有技术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9年03期)

Muhammad,Abid[5](2019)在《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温蠕变与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温蠕变行为和关键力学性能。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是一种具有超高强度、高耐久性和高韧性新型水泥基材料。RPC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对微观结构的改善。在过去的二十年,RPC因其优越性能,已逐渐应用于民用建筑、核工程和工业建筑。混凝土结构在高温性能对于核工程和民用建筑的火灾下安全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RPC高温蠕变行为及其对结构构件性能的影响,是工程界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研究主要包括文献综述、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叁部分。在文献综述中,收集了RPC高温下/后热工性能、力学性能和应变的试验结果,并与现有规范建议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关于RPC高温应变及力学性能、高温后RPC力学性能的无损检测方法、高温对RPC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重点研究钢纤维、聚丙烯(PP)纤维和混掺纤维(钢纤维和PP纤维)对RPC高温蠕变行为和关键力学性能的影响。掺加钢纤维、PP纤维和混掺纤维的不同种类RPC分别被称为SRPC、PRPC和HRPC。试验研究重点是RPC高温蠕变行为、高温下/后力学性能、高温后的微观结构分析。基于不同的高温-力学状态,RPC高温下变形可分为自由热应变(FTS)、短期蠕变(STC)和瞬态应变(TS)。考虑了稳态(恒温加载)和瞬态(加载升温)两种不同的试验方案。稳态试验的目标温度为120℃、300℃、500℃、700℃和900℃。结果表明,STC随着应力水平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STC的增大在石英砂的过渡区域尤为明显。此外,HRPC和SRPC的STC明显高于PRPC和其他类型的混凝土(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在250℃以下,FTS和TS的发展非常缓慢。然而,在高温下FTS和TS的数值明显增大。此外,应力水平的增大和钢纤维掺加会导致TS增大。当升温速率在3℃/min到5℃/min之间时,升温速率对TS没有影响。发现掺PP纤维RPC高温蠕变小于掺钢纤维或混掺纤维RPC的高温蠕变。RPC受火3h高温蠕变可达常温下年蠕变的10~33倍。此外,RPC短期高温蠕变明显高于普通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这主要是其水泥、石英和钢纤维含量高所致。较系统研究了叁种不同纤维掺量RPC在高温下/后的力学性能。具体包括RPC立方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抗弯强度、弹性模量、峰值应变和应力-应变曲线。通过超声波脉冲速度测试(UPV)和共振频率测试(RF)两种无损检测(NDT)技术对高温后RPC力学性能进行了评估。高温下RPC的抗压强度不断降低:温度不高于300℃时,RPC相对抗压强度低于NSC和HSC的相对抗压强度,温度高于300℃时,RPC相对抗压强度高于NSC和HSC。这可能会导致常温下RPC适筋梁在高温下发生少筋破坏。历经最高温度不超过300℃时,高温后RPC抗压强度略微升高,当温度高于300℃时,高温后RPC抗压强度降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MIP分析仪、热重分析(TG)等微观分析手段,研究了RPC高温物理、化学变化和力学性能退化的机理。TG/DSC曲线结果表明:100-250℃时游离水和凝胶水蒸发,500℃左右时CH和C-S-H水合物在开始分解,700-900℃时发生方解石脱碳。在此温度范围内RPC物理、化学变化是导致STC数值明显变大的主要原因。XRD分析表明,在25到35~o之间的主要水合物为C-S-H,CH,C_3A,C_2S,C_3S和方解石。在500℃及500℃以上,C-S-H,CH,C_3A,C_2S,C_3S的峰值逐渐减少。570℃石英砂状态转变,导致STC在此温度范围内明显增大。温度高于400~500℃,TS明显增大,主要是C-S-H高温下分解所致。此外,Ca(OH)_2分解为CaO导致RPC内部孔隙增多,也是导致TS增大的原因。随温度升高,RPC内部孔隙增多。显微照片显示,温度不超过300℃时,RPC微观结构较为致密,这主要是高温产生的水化硅酸钙等所致。当温度超过300℃时,微裂纹增多,水化物分解,石英态转变,内部孔隙增多。基于试验结果,发展了RPC高温蠕变、力学性能及应力-应变关系的计算公式。所提出的公式对于RPC结构的耐火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发展了RPC柱抗火性能分析的叁维有限元模型,考虑了高温蠕变、瞬态热应变对结构构件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瞬态热应变和高温蠕变将使轴压柱的变形增大,若忽略其影响,导致柱耐火极限计算偏于不安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3-01)

李想,刘传孝,孟琪,程传超,张冲[6](2019)在《不同温度下混凝土材料的短时蠕变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不同温度下混凝土试块进行单轴压缩蠕变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温度下混凝土材料的蠕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混凝土的蠕变有重要的影响,蠕变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温度下混凝土的蠕变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最大减小了83.7%,这反映出温度对混凝土的蠕变起抑制作用;根据蠕变劲度所反映出的变形速率的关系,蠕变劲度随混凝土温度的增大而变小,其中最大的变化降低了约39.7%;通过西原模型进行数据拟合所得到的蠕变参数与试验结果对比,准确反映出不同温度下混凝土材料的蠕变特性,混凝土的温度越高,粘弹性模量越小,蠕变变形越小。(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2期)

肖科[7](2018)在《瞬态蠕变对钢筋混凝土柱火灾响应的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研究人员定量分析了瞬态蠕变对钢筋混凝土柱受到严重火灾时的耐火性能影响。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柱在火灾和荷载同时作用下的叁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瞬态蠕变对钢筋混凝土柱的影响。耐火分析中,考虑了混凝土和钢筋中温度引起的瞬态蠕变应变,组成材料的性能劣化,以及相关的材料和几何非线性。应用该模型对不同火灾、不同荷载水平、不同受火面数量下钢筋混凝土柱的瞬态蠕变对火灾响(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陈丽芳,张森,黄春水[8](2018)在《纤维沥青混凝土蠕变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不同纤维体积率和长径比的纤维沥青混凝土的弯曲蠕变试验,研究纤维体积率和长径比对混凝土蠕变变形、蠕变速率、蠕变柔量和卸载瞬时回弹模量的影响,建立了纤维沥青混凝土蠕变速率、蠕变柔量和卸载瞬时回弹模量的计算模型。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表明:纤维含量特征参数能综合反映纤维体积率和长径比对沥青混凝土蠕变速率、蠕变柔量和卸载瞬时回弹模量的影响。在本文试验范围内,纤维沥青混凝土最佳纤维体积率为0.35%,长径比为324,纤维含量特征参数为1.13。(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8年08期)

蒋梦雅,王彬彬[9](2018)在《基于界面力学模型的环氧沥青混凝土蠕变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氧沥青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热固性材料,不同级配及材料的的环氧沥青混凝土表现出的蠕变行为不同。本文拟采用有限元进行数值模拟,揭示环氧沥青砂浆与集料间界面特性对环氧沥青混凝土蠕变特性的响应机理。研究发现,采用界面线弹性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试验结果较接近。(本文来源于《四川水泥》期刊2018年08期)

鲁敬旭[10](2018)在《水工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优选与蠕变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增强,现代水利工程正朝着大规模、高坝体,高耐久性、环保性、经济性的方向发展。水工沥青混凝土防渗工程有着环保、抗冻、抗渗、耐久性好、施工节奏快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众多水利工程的首选形式。而目前对水工沥青混凝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力学性能方面,在配合比的设计与选择、变形性能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外加剂的使用、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但这些方面对水工沥青混凝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水工沥青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试验手段,研究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的优选方法及蠕变性能,为水工沥青混凝土的相关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一定参考。首先,本文归纳了水工沥青混凝土防渗工程的材料及结构特点,并且对现有的水工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方案,依据已有的试验研究成果及工程经验,对级配指数、填料含量、油石比分别采用了3个水平:级配指数为0.35、0.38、0.41;填料含量为13%、15%、17%;油石比为6.6%、6.9%、7.2%,设计了共9组正交试验方案。其次,通过对9组配合比的水工沥青混凝土分别进行马歇尔稳定度和流值试验、单轴压缩试验、热稳定性试验、水稳定性试验、拉伸试验、小梁弯曲试验、劈裂试验、密度试验,得出9组配合比水工沥青混凝土的马歇尔稳定度、流值等相应的试验结果。由极差分析法对9组配合比的沥青混凝土各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油石比对绝大多数试验结果的影响都大于填料含量和级配指数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优选出的配合比为级配指数0.38、填料用量15%、油石比6.9%。最后,本文介绍了粘弹性材料,分析了其在不同的温度及荷载条件下的性能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水工沥青混凝土在10℃、20℃、30℃叁种温度条件下分别进行0.5MPa、0.75MPa、1MPa叁种应力的共计9组蠕变试验,由试验结果得出相应的蠕变曲线,并对不同温度和应力下的稳态蠕变速率进行拟合。由蠕变曲线分析发现:在应力相同时,当温度升高,沥青混凝土的蠕变曲线第一阶段持续时间变短,应变速率增大,第一阶段过程中产生的应变增大,稳态蠕变速率K也会增大,经过相同的时间,沥青混凝土的整体变形增大较多。在温度相同时,随着荷载的增大,沥青混凝土的变形速率增大,并且会以较大的变形速率进入稳态蠕变期,经过相同的时间沥青混凝土会产生更大的变形。由稳态蠕变速率得出了不同温度及荷载条件下的拟合直线,得到的拟合结果有较好的规律性。(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8-06-08)

混凝土蠕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20世纪末起,外粘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reinforced polymers,FRP)加固混凝土技术由于施工方便、FRP性能优异等优势被逐步运用于结构改造、修复补强、抗震加固等实际工程中。FRP本身具有轻质、耐腐蚀、高强度等优点,又由于近年来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目前已基本取代钢材成为最主要的结构加固材料。建筑结构服役年限较长,结构在完成加固后仍将处于长期承受荷载的状态,然而,目前对加固结构在长期荷载下的行为研究不充分,实际加固设计时也未考虑结构的长期效应。鉴于目前粘贴FRP加固技术已广泛应用,大量已加固完成的结构在以上问题尚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工作服役了相当长的时间,有必要对加固结构的长期受荷性能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对该问题的研究、后续可能需要的补救措施的提出又具有迫切性。粘贴FRP加固混凝土结构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变形增大、结构内部出现复杂的应力重分布现象,本质上是由材料的蠕变行为引起。对混凝土的蠕变(徐变)特性研究起步较早,对混凝土的收缩、单轴受压徐变行为已有相对全面的认识,国际上有比较公认的理论模型。研究表明,用于粘贴FRP的环氧树脂(Epoxy resin)结构胶具有明显的蠕变特性,提高环境温度、湿度可增大环氧树脂胶的蠕变变形,甚至引起蠕变断裂。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证实,环氧胶层的蠕变行为将导致粘贴界面的应力出现松弛现象。试验结果表明,用于结构加固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的抗蠕变能力较强,其蠕变变形可适当忽略。长期承受外荷载时,粘贴FRP加固混凝土梁的变形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持荷前期增大速率较快,然后逐渐降低,后期基本不再变形,趋于稳定。该现象与混凝土、环氧树脂胶在相应应力水平下的蠕变规律相似。加固对梁瞬时变形的降低效果比较明显,但对长期附加变形的降低效应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环氧树脂胶的剪切蠕变引起外部FRP应力松弛,导致产生附加变形。基于正截面受力分析,可对粘贴FRP加固梁的长期行为开展理论分析与计算,但对胶层的剪切蠕变特性缺乏有效考虑。对材料蠕变行为的充分认识是对结构蠕变行为进行合理分析的基础。本文首先从材料层次上综述各材料组分(混凝土、环氧树脂胶、FRP)蠕变特性的研究进展。实际工程中,结构长期承受的是正常使用荷载,在该荷载水平下,钢筋应力低于屈服强度,可视为线弹性材料,其蠕变行为可适当忽略,该观点在结构工程领域被广泛认同,因此,本文不再总结钢筋的蠕变行为研究。然后从结构层次上综述粘贴FRP加固混凝土梁的蠕变特性研究进展,分为试验研究、理论分析两方面。试验研究方面主要综述长期试验的开展方法和相关试验现象及结论,理论分析方面主要综述结构长期变形的计算方法。最后,本文总结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建议与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凝土蠕变论文参考文献

[1].任俊儒,程华,杨朝山,刘祥沛.一种基于吸水树脂的多孔混凝土蠕变性能试验研究[J].当代化工.2019

[2].姚未来,江世永,蔡涛,龚宏伟,陶帅.粘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梁的蠕变特性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9

[3].李富盈.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叁轴压缩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人民黄河.2019

[4].黄娟.瞬态连续变温下沥青混凝土路面蠕变分析[J].安徽建筑.2019

[5].Muhammad,Abid.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温蠕变与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6].李想,刘传孝,孟琪,程传超,张冲.不同温度下混凝土材料的短时蠕变特性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9

[7].肖科.瞬态蠕变对钢筋混凝土柱火灾响应的定量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8

[8].陈丽芳,张森,黄春水.纤维沥青混凝土蠕变性能试验研究[J].河南科技.2018

[9].蒋梦雅,王彬彬.基于界面力学模型的环氧沥青混凝土蠕变行为研究[J].四川水泥.2018

[10].鲁敬旭.水工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优选与蠕变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

标签:;  ;  ;  ;  

混凝土蠕变论文-任俊儒,程华,杨朝山,刘祥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