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撤村建居型社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撤村建居,社区建设
撤村建居型社区论文文献综述
卢一[1](2014)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撤村建居”型社区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撤村建居”型社区建设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原因不仅在于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由农转非成为城市居民,集体搬迁住入城市小区,使他们在身份、地位上发生了根本变化,更在于撤村建居后居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市民,“撤村建居”型社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社区。这是城市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此,本文关注的问题是“撤村建居”型社区居民既然由农民转变成城市居民,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就业技能等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否开始融入城市社会;“撤村建居”型社区已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社区管理者由农村干部转变为城市社区工作者,它在这一转型中能否适应现代城市社区管理的要求。针对这一思路,本文选择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撤村建居”型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杭州城市化进程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杭州从1998年开展撤村建居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工作,开发区是杭州市撤村建居的试点区之一。近十年来,开发区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建成面积不断拓展和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使原下沙镇的整片土地被征用,农民整体转为非农业人员并集中入住农居公寓小区。到2013年,开发区基本实现了全域城市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杭州下沙新城,本地的农民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本文力求从区域发展轨迹和演变趋势的角度对“撤村建居“型社区进行讨论,剖析开发区”撤村建居“型社区建设的现状和特点、存在的若干问题和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本文从研究思路上看,是以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势为研究背景,以开发区实际情况为研究依据,以“撤村建居”型社区居民、社工为研究对象,以农民市民化和干部社工化为研究重点,以系统分析和实证分析为研究方法,对开发区“撤村建居”型社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开发区“撤村建居”型社区的建设发展是城市化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一个案研究,希望能对其他地区“撤村建居”型社区建设到一定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4-12-10)
李昊,骆文杰[2](2014)在《“撤村建居”型社区的社会联结与秩序维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撤村建居"型社区在混乱中仍然能维持一种相对有序的状态,在于居民在情感性和工具性互动下形成的两种社会联结:横向联结和纵向联结。两种联结产生的看似稳定的秩序如何向长久稳定秩序发展,需要深入探讨社区秩序背后存在的威胁,通过再造家文化、重塑邻里关系、培育公共性精英以及转变居委会职能等举措探讨出催生稳定秩序的治理新出路。(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4年28期)
张霁雪[3](2014)在《城乡结合部“撤村建居”型社区的文化转型与再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撤村建居"过程中,城市社区治理形式与城乡结合部社会机理契合中的水土不服,症候在于未能洞悉"亦乡亦城"社区独特的文化变迁内核。克服传统文化概念的笼统性与碎片化,以处理环境、群体、组织与自身关系的逻辑序列,将文化概念界定为以人为中心的时空、交往、制度与理念文化,在整体性与策略性的文化框架下,厘清城乡社区文化差异的谱系,面对当下城乡社区文化的机械杂糅,以"包容共生、平等关联"的文化融合实现新文化的再生产,从而促使"撤村建居"型社区由乡土褪色的家园迈向诗意栖居的新故乡。(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4年08期)
陈建胜[4](2010)在《社会资本视野下的“撤村建居”型社区治理——以杭州的实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进程使得城郊地区和城中村出现了大量"撤村建居"型社区,这些社区尽管在产业结构和农民身份属性上早已实现了非农化,但其社区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了村庄的治理模式。本文以杭州的实践为例,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撤村建居"型社区治理,并提出社区治理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调研世界》期刊2010年11期)
陈建胜[5](2010)在《社会资本视野下的“撤村建居”型社区治理研究——以杭州的实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在沿海发达地区,如广州、上海、杭州、宁波等地掀起了一股撤村建居的高潮,各地政府纷纷把周边的城郊村和城市中的"城中村"转变为社区,把农民转变为市民,以期推动新一轮的城市化。如广州市在2001年,对一些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进行了大规模"撤镇改街"、"撤村建居"工作,(本文来源于《杭州(我们)》期刊2010年09期)
张慧娟[6](2009)在《武汉城市圈城市边缘区撤村建居型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建设在城市建设中愈显重要。社区作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体现人文关怀的基层社会单元,在推进改革开放、保持社会稳定、提高城市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的学者直接把城市建设等同于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城市边缘区撤村建居型社区因其本身的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城乡二元结构的交融性、土地利用的多边性、人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使其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综合考虑社区形成年代、社区空间特征、社区设施状况、社区管理方式、社区居民特征等五个方面,对武汉城市圈内特大城市武汉的邬树社区,大城市黄石的青龙山社区和小城市天门的接官社区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结合国内外有关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在对武汉城市圈内城市边缘区撤村建居型社区可持续发展系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兼顾科学有效性、操作可行性、整体系统性、动态时效性的原则,结合叁个社区的具体情况构建了武汉城市圈城市边缘区撤村建居型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子系统层,44个指标。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了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取了指标数据不能表达的第一手丰富材料;运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对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和协调发展指数进行了评估研究。评估结果显示,黄石的青龙山社区综合指数最高,各方面发展水平均高于武汉的邬树社区和天门的接官社区。基于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数研究表明:经济与人口子系统、经济与社会子系统、经济与资源子系统发展基本协调,与环境子系统发展不协调。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城市边缘区撤村建居型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定性研究和定量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了这类型社区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别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方面提出关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人口方面: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破除传统重男轻女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口的和谐关系;优化人口结构,避免老龄化问题加剧。资源方面: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努力提升文教资源水平;提高信息水平;完善相应娱乐设施。环境方面:完善相应市政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构建绿色社区,构建宜居社区;进行环境相关宣传教育,人人参与,共创家园。经济方面:开展政策宣传和技术培训,运用科技增大收入;合理进行劳动力转移,创建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增加就业;社会方面:完善社区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生存归属感;提高社区管理水平,提升社区整体形象和素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撤村建居型社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撤村建居"型社区在混乱中仍然能维持一种相对有序的状态,在于居民在情感性和工具性互动下形成的两种社会联结:横向联结和纵向联结。两种联结产生的看似稳定的秩序如何向长久稳定秩序发展,需要深入探讨社区秩序背后存在的威胁,通过再造家文化、重塑邻里关系、培育公共性精英以及转变居委会职能等举措探讨出催生稳定秩序的治理新出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撤村建居型社区论文参考文献
[1].卢一.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撤村建居”型社区建设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
[2].李昊,骆文杰.“撤村建居”型社区的社会联结与秩序维系[J].法制与社会.2014
[3].张霁雪.城乡结合部“撤村建居”型社区的文化转型与再生产[J].社会科学战线.2014
[4].陈建胜.社会资本视野下的“撤村建居”型社区治理——以杭州的实践为例[J].调研世界.2010
[5].陈建胜.社会资本视野下的“撤村建居”型社区治理研究——以杭州的实践为例[J].杭州(我们).2010
[6].张慧娟.武汉城市圈城市边缘区撤村建居型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估[D].华中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