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戏观论文-陈姝

影戏观论文-陈姝

导读:本文包含了影戏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周瘦鹃,《影戏话》,现代性,影戏

影戏观论文文献综述

陈姝[1](2019)在《周瘦鹃的现代性“影戏观”》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期,电影作为一种新鲜玩意传入中国,随着越来越多西方影片的输入和国人初期的拍摄实践,中国的智识阶层对电影有了自己的认识。1919年6月20日到1920年7月4日,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周瘦鹃在《申报·自由谈》上连续发表了十六篇以《影戏话》为题的文章。其中涉及电影的起源、西方电影的发展概况、西方四大着名女明星的介绍以及对不同类型影片的个人评论等。虽然这些文字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电影理论文章,但从中可以发现作为文人作家的周瘦鹃较为独特的影戏观念,特别是其中关于女性角色的探讨亦可看作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女性主义观点,而这一点是当时其他的电影人如顾肯夫、周剑云、徐卓呆等人所未曾提出的。(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程姣姣[2](2018)在《“影戏观”与“类型观”文化异同比较研究——以中国早期电影和古典好莱坞电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影戏"是中国大陆学界提出的最具标志性和争议性的电影理论观念。作为中国早期电影的创作观念和手法,"影戏观"体现着鲜明的中国民族化特色,产生了最早一批具有民族化风格的作品,使中国早期电影达到了一个艺术高峰。与其同时发展的古典好莱坞电影在"类型观"的理论下同样出现"黄金时代"。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戏观"理论是作为政治话语下的与"现代"相对立的代名词出现的,其观念与手法除或隐或现的体现在个别创作者身上以外,几乎呈断代的情况。然而好莱坞类型电影在惯例与突破的开放体系中发展至今。通过比较二者在文化视域下文化背景、观念基础、宗教影响叁方面体现差异,由文化探源开始的异同比较是为了彰显各自的重要地位,更好的去了解"影戏观"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位置。(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17期)

谢奇吾[3](2017)在《浅谈影戏观对中国电影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故事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件艺术作品最终的成败,故事性更进一步的说法则是戏剧性。中国电影有百年的历史,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寻找和总结中国独特的电影美学观念和电影创作风格,直到钟大丰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影戏观。本文从影戏观的形成、各个时期的发展、比较好莱坞电影以及市场需求四个角度,探讨了"影戏观"对于(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7年27期)

田亦洲[4](2017)在《最进化的戏剧——论中国早期“影戏观”中的进化论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中国早期"影戏观"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理论命题。本文在承认其受到西方理论话语影响的前提下,将其放置于"五四"时期特殊的文化语境之中,试图通过对顾肯夫等人理论着述的分析,考察中国早期"影戏观"中以进化论思维为特征的西方现代逻辑,进而探寻早期电影理论家在具体表述、修辞中的话语策略与深层动因。(本文来源于《电影艺术》期刊2017年02期)

田亦洲[5](2017)在《“人生如戏”——试析西方理论话语影响下的侯曜早期“影戏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有关"影戏"理论的讨论中,侯曜及其"‘影戏’理论经典着述"[1]《影戏剧本作法》,一直以来都是被关注的焦点。1980年代中期,钟大丰与陈犀禾在初步建构"影戏"理论时,均不同程度地参考了侯曜的《影戏剧本作法》一书——或部分援引其中理论观点,或直接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而在《论"影戏"》(1985)、《"影戏"理论历史溯源》(1986)以及《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1986)等文章(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7年01期)

郑欣,孙瑜[6](2016)在《论桑弧对中国电影影戏观的继承与突破——以桑弧在文华编导的都市喜剧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桑弧编导的电影作品善于在庸常琐细的日常生活中表达人生况味,不同于中国影戏电影的家国寓言叙事传统,善于捕捉世俗生活的悲喜交加,集中体现在"文华"时期的四部影片《不了情》、《太太万岁》、《假凤虚凰》、《哀乐中年》中。桑弧借鉴好莱坞的神经喜剧,将都市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体现民国上海文化的现代性,在人物塑造、情节叙事和情感表达方面都对中国传统的"影戏观念"形成了冲击,是战后意识形态斗争背景下独树一帜的都市喜剧个案。(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李慧[7](2011)在《历史变迁中的“影戏观”与“影戏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影戏"是我们早期对电影的称呼,"影戏观"是早期的电影观念,"影"和"戏"组成了"影戏观"中必不可少的两部分。随着时间的变化、西方电影理论的冲击以及电影自身的发展,"影"和"戏"也在悄然变化,于是"彼影戏观不再是此影戏观",很多人对"影戏观"的理论地位也产生了置疑,"影戏观"成为热议的话题。(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上旬刊)》期刊2011年07期)

周丹[8](2008)在《新时期中国电影影戏观及其创作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史料整理、归纳、比较等方法,以时间上的电影发展历程为纵轴,探讨不同时期中国电影影戏观及其创作实践的特点及变化,重点通过经典案例探讨新时期中国电影影戏观创作实践的特点与发展对策,从而得出以下结论:要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必须弘扬民族电影,因而重视观众、适应中国观众审美习惯与欣赏方式的传统影戏观在电影实践中仍不能丢弃。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对基本概念作出界定。第二章简单梳理中国影戏观创作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将中国影戏观创作分为解放前、“十七年”和文革期以及新时期叁个阶段,同时对每个时期不同特色进行归纳、概括和分析。第叁章为新时期影戏观创作实践经典案例分析。首先概括新时期影戏观创作实践的时代背景,再通过对谢晋、张艺谋、张杨的创作实践的分析,以点带面总结出新时期不同阶段影戏观创作的不同特点。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第四章从树立民族电影观念,提升电影文化含量;丰富“影像”奇观,营造“影戏”魅力两方面来探讨新时期中国电影影戏观创作实践的发展对策。本文最后为结语,总结归纳得出:新时期要以中国电影影戏观创作优秀影片,就要将叙事与影像造型相结合,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总之,论文试图通过对大量电影实践的分析,总结创作规律,试图对中国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8-10-20)

谭江红[9](2007)在《费穆“影戏”观嬗变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费穆,开创中国民族电影的伟大先行者之一。他最负盛名的电影《小城之春》戏剧化地表现四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充满男女情色的张力,令人难以忘怀。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女主角玉纹的诗意而现代的旁白,讲述了整个故事,也决定了镜头的运动。首先,论文关注电影《小城之春》的独特的叙事结构:通过优美的画外音,从玉纹的视角来描述事件,费穆的电影带给我们优雅和亲密感,使观众更为贴近电影中的人物,同时,这个富有魅力,无所不知的女声旁白,奇异地,经常讲述她并不在现场时发生的事情的细节,在观众心中成为一道谜题。论文从中国戏曲的叙事方式的角度对此做出解答。费穆借鉴了戏曲源自说唱艺术的叙事和代言两者身份可以在一人身上互相置换的叙事方式,使玉纹的旁白一人分饰两角。通过对传统的叙事艺术的回归,《小城之春》预告了21世纪电影的雏形。接着,由此回溯费穆的“新的电影观念”时期,他曾倡导“电影与戏剧分离”,在此期间的理论和实践,使费穆取得了最初的声名,跻身于中国电影技术最为圆熟的导演行列。在探索对费穆的电影观念产生影响的情形时,特别值得考察的是在“孤岛”时期的费穆因拒绝和日本人合作,被迫转向舞台剧导演的实践;以及战后他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生死恨》,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舞台剧导演的实践活动和戏曲电影的拍摄促使费穆重新打量中国戏曲,试图协调处理电影的形式和体现在中国美学观念上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这种求索的结晶呈现在他的集大成之作《小城之春》中,费穆创造了既现代,又完全中国化的电影类型,《小城之春》被视为超越时空的经典,蕴藏着中国美学的精髓,熔铸着古典戏曲、中国山水画和诗词歌赋的意境。电影语言和形式上的美感结合得炉火纯青。最后,对费穆的“影戏”观念嬗变的研究引领我们思考关于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命题。(本文来源于《上海戏剧学院》期刊2007-04-01)

影戏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影戏"是中国大陆学界提出的最具标志性和争议性的电影理论观念。作为中国早期电影的创作观念和手法,"影戏观"体现着鲜明的中国民族化特色,产生了最早一批具有民族化风格的作品,使中国早期电影达到了一个艺术高峰。与其同时发展的古典好莱坞电影在"类型观"的理论下同样出现"黄金时代"。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戏观"理论是作为政治话语下的与"现代"相对立的代名词出现的,其观念与手法除或隐或现的体现在个别创作者身上以外,几乎呈断代的情况。然而好莱坞类型电影在惯例与突破的开放体系中发展至今。通过比较二者在文化视域下文化背景、观念基础、宗教影响叁方面体现差异,由文化探源开始的异同比较是为了彰显各自的重要地位,更好的去了解"影戏观"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位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影戏观论文参考文献

[1].陈姝.周瘦鹃的现代性“影戏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程姣姣.“影戏观”与“类型观”文化异同比较研究——以中国早期电影和古典好莱坞电影为例[J].戏剧之家.2018

[3].谢奇吾.浅谈影戏观对中国电影的重要性[J].牡丹.2017

[4].田亦洲.最进化的戏剧——论中国早期“影戏观”中的进化论思维[J].电影艺术.2017

[5].田亦洲.“人生如戏”——试析西方理论话语影响下的侯曜早期“影戏观”[J].电影评介.2017

[6].郑欣,孙瑜.论桑弧对中国电影影戏观的继承与突破——以桑弧在文华编导的都市喜剧为个案[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李慧.历史变迁中的“影戏观”与“影戏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

[8].周丹.新时期中国电影影戏观及其创作实践研究[D].湖南大学.2008

[9].谭江红.费穆“影戏”观嬗变之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

标签:;  ;  ;  ;  

影戏观论文-陈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