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社区论文-王莎莎

侗族社区论文-王莎莎

导读:本文包含了侗族社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侗族社区,侗歌,侗歌教学,价值分析

侗族社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莎莎[1](2019)在《侗族社区内两种侗歌教学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侗族完成历史、生产和社会习俗记录和传播的主要方式是侗歌,侗歌属于侗族文化之中具备较强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其不仅具备交流作用,也具备教育作用,完成对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1]。在近年来的发展中,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侗歌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为了保护这一文化符号,当地开始将侗歌引入现代学校之中,借助现代方式进行教学。本文针对侗族聚居区域之中学校侗歌教学的方式、内容以及教学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介绍了侗歌文化上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20期)

张婉约,史佳兴,宋秋洁,张俊雄[2](2018)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状下社区矫正执行情况及对策分析——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分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社区矫正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典型,为我国其他民族地区更好地推行社区矫正提供范例,达到有效预防犯罪、节约国家财政资源、让犯人更好的回归社会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8年24期)

陈昭宇[3](2017)在《社区营造视野下的侗族鼓楼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民族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或者经济条件的制约,渐渐沦为“落后”地区的代表。为了帮助这些地区获得发展,各级政府开始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各级政府在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帮扶的过程中,在短期内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取得的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其间主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所采取的这些措施,未能充分调动当地人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使帮扶的主体作用未能得到较好的彰显。针对这一现象,不同学科的学人开始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案。其中,一些学者提出并运用于实践的社区营造,可以为我们解决类似的问题提供一种启示。社区营造的核心理念在于,让当地乡民以自下而上对接自上而下的“文化自觉”行为,参与到新的发展之中,去建设社区。也就是说,通过社区营造,使当地的乡民参与的社区建设,社区发展成为当地人的一种自觉行为。当然,社区营造是一项牵涉面极广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一篇论文想全面系统的进行论述,不仅很难做到,而且也是不切实际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采取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研究方法,选取了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黄岗侗寨的一个公共空间——鼓楼作为研究对象。我们都知道,侗族大歌、鼓楼、风雨桥,一直被誉为是侗族的“叁宝”,而在传统的侗族聚落中,鼓楼又一直是当地社区进行交往、活动、议事等重要文化事实的中心。因此,鼓楼作为侗民族文化结晶的产物之一,在侗族人们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可以说,鼓楼于侗族乡民而言,不亚于心脏对人的重要性。因此,侗寨素有“无寨不鼓楼”的说法。通过我们在黄岗侗族地区的调查,不仅坐实了上述观点。还进一步看到,黄岗侗族居民的生老病死、记忆传承、人生礼仪都离不开鼓楼。因此,在对这一社区营造的过程中,若能充分利用侗族的鼓楼文化,在当地所发挥出来的社会整合功能,那么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期刊2017-06-03)

陆永璃[4](2017)在《民族地区中学开展口述历史课程的实践——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什么样的教育能更有效地开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品德。新课程改革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为达成这一目标,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载体,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完成任务。口述历史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学校确定以黔东南苗族侗族社区为研究对象,对苗族侗族社区文化进行访谈记录,旨在增进师生对苗乡社区文化和历史的了(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参考》期刊2017年07期)

雷启义,周江菊[5](2016)在《贵州侗族社区糯禾的民族命名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种的原始命名与分类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源泉和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学家们也逐渐意识到了命名系统对于研究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运用文化人类学和现代民族植物学等学科综合的方法,开展了贵州侗族社区糯禾的命名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1)在侗族社区采集到的236份样品中,其中有132个不同的名称。经本土侗族寨佬的集中辨认和分类认为同种异名的有51个(占38.64%),异种同名有12个(占9.09%),现存的侗族社区糯禾可能有95个品系,(2)通过SSR标记分析民间分类的95个品系分为4个主要类群,仍然还有4个品系为同名异种,11个品系为同种异名,合并后侗族社区的糯禾品系为89个,糯禾品系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3)侗族对本土糯禾(89个品系)命名的方法主要有性状特征(45个)、品质特征(10)、生境(8)、人名(4个)、地名(8个)、成熟期(5个)、收割方式(3)、其他(6个)等8种主要命名法。结论:(1)侗民族的糯禾命名与分类的多样性,是侗民族对糯禾种质资源多样性长期以来的实践管理与利用的总结与认识,其分类直观地体现了糯禾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并与现代遗传学分类具有较高的统一性;(2)通过文化人类学与现代民族植物学多学科综合方法研究民族地区传统作物品种命名与遗传多样性,不仅科学地揭示了其亲缘关系与多样性,同时有力地证明了传统水稻品系的命名乃是遗传多样性存在的主要标志;(3)深入探宄民族社区土着民对其本土作物品种的命名和分类系统,对于认识作物种质资源的传播与其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亚太民族植物学论坛会议文集》期刊2016-07-16)

李明川[6](2016)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的侗族社区林地资源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地资源管理作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随着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基本的结束,林业配套改革的推进成为了目前我国林地资源管理的重点任务,而在这些政策实行的时候,社区内部群众的参与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本文选择了贵州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林业资源较发达、且林地资源中传统管理较丰富的村庄,以村庄林地资源管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村庄内的自然、人文资源、宗教信仰、村规民约的梳理,阐述在社会变迁以及“林业叁定”时期、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这些因素对于林地资源管理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并阐明了以该D村为案例研究林业制度变化所引起的该村的变化对现阶段发展中国可持续林地资源管理的启示。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首先对相关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再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中的直接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绘图等方法对村庄进行实地调研并了解林地资源管理相关知识,另外还用到了归纳法,总结案例中得到的结论并得出有助于我国林地资源管理发展的结论。通过这些方法对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当地传统知识运用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在集体林地的管理中,基于国家政策的背景下,传统知识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在分到户的林地管理中,传统知识的运用对于国家的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其它林地的管理中,虽然传统知识的运用与国家政策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却收到了社区群众的认可。研究得出的结论:如果需要林地资源形成好的管理模式,使得林业配套改革政策实行,并达到最终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需要国家政策方面的完善,更加需要社区内的真正利益相关群体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利用好他们的传统管理知识,并对相关的政策实施工作需要做到细心、耐心。(本文来源于《贵州财经大学》期刊2016-05-01)

裴圣愚,唐胡浩[7](2015)在《武陵山片区民族社区互嵌式建设研究——以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相互嵌入是民族交融的微观注解,是我国各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直观体现。靖州各民族社区通过建设实现了在结构、文化、制度、经济上的相互嵌入,为其成员提供了一个财富充足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为研究主导型民族社区的互嵌式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赖力[8](2014)在《民族村寨森林文化与社区机制——基于黔东南苗族、侗族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社区的理论内涵切入,为民族村寨森林管理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作为森林管理实践主体的村寨社区共同体,其在变迁中积累传承下来的一些仍有适用意义的森林管理的社区价值观,及借由"社区"的属性凸显出的民族村寨社区的共同生活空间、共享的文化价值、习俗信仰、社会纽带、互惠机制及社会声望体系在森林管理中的功能,借由社区理论得以诠释。社区意义上的森林文化价值值得强调和肯定,新形势下的森林管理需形成新的社区激励。(本文来源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2014年04期)

李宇[9](2014)在《黄岗侗族社区生态智慧及面临的隐忧》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为我国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有关人与自然相互冲突的严重问题。当人们被动地聚焦于生态环境已经严重遭到破坏的地方并深入探讨解决之道时,人类学学者却从文化与环境的互动方面,通过参与观察,试图发现即将导致环境失衡的某些不明显的但破坏力很强的文化因素。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学的这种发现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河西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罗康隆[10](2014)在《文化特化与生态环境的适应——以贵州省黎平县黄岗侗族社区糯稻品种的特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黎平黄岗村现在还保存着珍稀糯稻品种24个。近50年来,虽然在侗区强制推行"糯改籼","籼改杂"的科技、经济、政治运动,曾使乡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黄岗侗族乡民仍然保留了众多的糯稻品种。这些品种是侗族乡民长期以来对所处水温、日照、肥力、地块等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而这种文化对自然的适应,已经达成了文化与环境的耦合关系。这样的耦合关系一旦确立,即其驯化糯稻品种的高度特化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其持续的能力就已获得,而不会因为某种外来力量的干预就中断其生命,这就是文化生命与文化策略。(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侗族社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研究分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社区矫正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典型,为我国其他民族地区更好地推行社区矫正提供范例,达到有效预防犯罪、节约国家财政资源、让犯人更好的回归社会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侗族社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莎莎.侗族社区内两种侗歌教学的价值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

[2].张婉约,史佳兴,宋秋洁,张俊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状下社区矫正执行情况及对策分析——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法制博览.2018

[3].陈昭宇.社区营造视野下的侗族鼓楼功能研究[D].吉首大学.2017

[4].陆永璃.民族地区中学开展口述历史课程的实践——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社区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17

[5].雷启义,周江菊.贵州侗族社区糯禾的民族命名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C].第八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亚太民族植物学论坛会议文集.2016

[6].李明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的侗族社区林地资源管理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6

[7].裴圣愚,唐胡浩.武陵山片区民族社区互嵌式建设研究——以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8].赖力.民族村寨森林文化与社区机制——基于黔东南苗族、侗族的调查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

[9].李宇.黄岗侗族社区生态智慧及面临的隐忧[J].河西学院学报.2014

[10].罗康隆.文化特化与生态环境的适应——以贵州省黎平县黄岗侗族社区糯稻品种的特化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4

标签:;  ;  ;  ;  

侗族社区论文-王莎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