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安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安全性行为,世界艾滋病日,青年学生,艾滋病性病,传播途径,男男性接触,医疗机构设置,疾控中心,性传播,社区动员
不安全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淑会[1](2019)在《青年学生应警惕不安全性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张淑会)今年12月1日,是第32个世界艾滋病日。当天上午,省、石家庄市卫生健康委在河北师范大学举行了“社区动员同防艾 健康中国我行动——2019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省、石家庄市疾控中心和12所医疗机构设置了咨询台,向大学生(本文来源于《河北日报》期刊2019-12-02)
莫园园,苏丽西,蒋莉,刘桂瑛[2](2019)在《大学生伦理观与不安全性行为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大学生伦理观与不安全性行为的研究现状。指出在中西方文化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伦理观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部分大学生有性开放、同性伴、多性伴及安全套使用率低等不安全性行为,存在很大的艾滋病感染隐患。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伦理观作为切入点,通过改善大学生伦理观,从而减少大学生不安全性行为,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9年16期)
李世福,李再友,董文斌,鲁建波,刘小春[3](2019)在《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不安全性行为变化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ART)前后不安全性行为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云南省玉溪市2009年1月-2014年12月间入组ART者治疗前后随访记录、历史卡片和治疗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对不安全性行为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IV/AIDS患者中988例ART前后1年内分别有70例(7.09%)和147例(14.88%)自述发生过不安全性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RT前后HIV感染途径为同性性传播者(MSM)和注射吸毒者,较异性性传播者更易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相较无配偶者,配偶HIV感染状况为阳性的HIV/AIDS患者ART前后均更易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相较入组时CD4~+T细胞<200 cell/μL组,CD4~+T细胞>500 cell/μL的HIV/AIDS患者ART前后均更倾向于不发生不安全性行为。与ART前3个月相比,ART 7~9个月(OR=1.91; 95%CI:1.44~2.37,P<0.05)和10~12个月(OR=2.07; 95%CI:1.71~2.55,P<0.05)不安全性行为发生率较高。CD4分层分析发现>350 cell/μL人群不安全性行为发生率高于<350 cell/μL人群。结论 HIV/AIDS患者接受ART后不安全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在为患者提供抗病毒治疗药物和随访时还需加强安全性行为的教育。(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武俊青,李玉艳,王娟,蔡惠兰,皮佩红[4](2018)在《未婚女青年不安全性行为后的咨询》一文中研究指出案例一位未婚女青年慌慌张张地来到生殖健康咨询室。服务人员:你好。请坐下。服务对象:医生,你好!我好紧张。服务人员:不要紧张,请喝水(倒水)。你需要我如何帮助你呢?服务对象:哎(流出眼泪)。服务人员:别急。我姓武,你可以叫我武医生。我们生殖健康咨询办公室是目前国家唯一的性与生殖健康综合咨询能力建设(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殖健康》期刊2018年10期)
王汝佳,鲍彦平,时杰,赵敏,张锐敏[5](2018)在《合成毒品滥用人群中不安全性行为与艾滋病预防措施状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合成毒品滥用人群中不安全性行为特征,分析我国五个省市合成毒品滥用人群艾滋病预防措施的状况。方法:采用自拟调查问卷于2013年3月-2015年12月对北京、上海、云南、广东和湖南等地的强制隔离戒毒机构中的合成毒品滥用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该人群中不安全性行为特征及对艾滋病预防措施的利用状况。结果:人口学特征:本研究共纳入11 597名合成毒品滥用者,其中以男性(87.4%)、汉族(79.6%)、初中及以下学历(76.0%)、未婚(45.1%)、无业(41.7%)、青年人(平均年龄为33.1 a±8.8 a)为主。不安全性行为情况:使用合成毒品后,38.6%的滥用者性活动频率增加,在过去一年中,58.8%的合成毒品滥用者使用毒品后与多人发生性关系。与固定性伴发生关系时,38.2%的滥用者从不使用安全套,仅有13.5%的滥用者每次都使用安全套;与非固定性伴发生关系时,18.0%的滥用者从不使用安全套,32.1%的滥用者每次都使用安全套。4.9%的滥用者曾经与同性发生过性关系。毒品危害与艾滋病预防措施利用度:在获得毒品和艾滋病预防措施的情况中,(1)接收宣传教育方面,近一半的新型毒品滥用者接收到"海洛因等毒品危害"和"新型毒品危害"的宣传教育,分别占49.4%和47.8%,另外,有38.9%的滥用者接收到"艾滋病性病防治宣传材料"。(2)艾滋病干预措施方面,35.9%的合成毒品滥用者接受过"艾滋病咨询或检测",此外,分别有31.5%和30.9%的合成毒品滥用者接受过"安全套发放"和"同伴教育"。(3)性病艾滋病检查方面,有27.9%的合成毒品滥用者接受过"性病检查或治疗",在过去一年中,38.8%的合成毒品滥用者进行过艾滋病检测。结论:合成毒品滥用者中发生不安全性行为比例较高,但接受过艾滋病预防干预措施的比例却不容乐观。研究提示相关部门在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合成毒品滥用的同时,应积极开展有关合成毒品与艾滋病服务的预防干预活动,从而控制合成毒品滥用人群中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感染与传播。(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王汝佳,鲍彦平,时杰,赵敏,张锐敏[6](2016)在《合成毒品滥用人群中不安全性行为与艾滋病预防措施状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冰毒等合成毒品由于对性行为的兴奋作用,增加不安全性行为风险,从而使合成毒品滥用人群成为我国新的艾滋病高危人群,而我国该人群中艾滋病预防措施的情况仍不清楚。本研究调查我国五个省市合成毒品滥用人群中不安全性行为的特征,并调查该人群中利用艾滋病预防措施的状况,为该人群中艾滋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拟调查问卷于2013年3月-2015年12月对北京、上海、云南、广东和湖南等地的强制隔离戒毒机构中合成毒品滥用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该人群中不安全性行为特征及对艾滋病预防干预措施的利用状况。结果:1.人口学特征:本次分析共纳入12073名合成毒品滥用者,其中以男性(87.4%)、汉族(79.7%)、初中及以下学历(76.0%)、无业(41.7%)的青年人(平均年龄为33.1±8.9岁)为主。2.不安全性行为情况:使用合成毒品后,有38.5%的滥用者性活动频率增加,在过去一年中,58.8%的合成毒品滥用者使用毒品后与多人发生性关系。在与固定性伴发生关系时,36.1%的滥用者从不使用安全套,仅有12.7%的滥用者每次都使用安全套;在与非固定性伴发生关系时,13.4%的滥用者从不使用安全套,23.4%的滥用者每次都使用安全套。5.0%的滥用者曾经与同性发生过性关系。3.毒品危害与艾滋病预防干预措施利用度:在获得毒品和艾滋病预防干预措施的情况中,(1)接收宣传教育方面,近一半的新型毒品滥用者接受到"海洛因等毒品危害"和"新型毒品危害"的宣传教育,分别占49.7%和47.9%,另外,有39.0%的滥用者收到"艾滋病性病防治宣传材料"。(2)具体艾滋病干预措施方面,36.1%的合成毒品滥用者接收过"艾滋病咨询或检测",另外,分别有31.6%和31.0%的合成毒品滥用者收到过"安全套发放"和"同伴教育"的艾滋病预防干预措施。(3)具体性病艾滋病检查方面,有28.1%的合成毒品滥用者接受过"性病检查或治疗",在过去一年中,38.9%的合成毒品滥用者进行过艾滋病检测。结论:合成毒品滥用者中发生不安全性行为比例较高,但接受过艾滋病预防干预措施的比例却不容乐观。研究提示相关部门在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合成毒品滥用的同时,应积极开展有关合成毒品与艾滋病预防干预活动,从而控制合成毒品人群中HIV等性传播疾病的感染与传播。(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暨国际精神疾病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6-11-30)
袁媛,史慧静,夏志娟,张喆,童连[7](2016)在《大学生ADHD与吸烟、饮酒、不安全性行为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大学生人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症状水平,并分析其与吸烟、饮酒、不安全性行为的关联程度。方法方便选取上海市两所高校,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样,运用结构性自填问卷,对1 964名大学生进行横断面匿名问卷调查,并对其中1 891份有效问卷(问卷填写有效率96.3%)分析大学生ADHD症状水平及其与拟研究不健康行为的关系。结果被调查大学生ADHD症状阳性率为7.8%,其中男生8.7%,女生6.7%。男生ADHD症状阳性者现在酗酒、最近一次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曾使她人怀孕行为报告率均显着高于阴性者(P均<0.05);女生ADHD症状阳性者曾经吸烟、现在吸烟、现在酗酒、曾有过性行为、最近一次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行为报告率均显着高于阴性者(P均<0.01)。在控制学校、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支持度情况、学习生活压力情况的混杂作用后,女大学生ADHD症状是"曾经吸烟"、"现在吸烟"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调整OR(95%CI)分别为3.03(1.50,6.15)、2.42(1.06,5.53);男大学生ADHD症状是"最近一次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发生的危险因素,调整OR(95%CI)为2.29(1.25,4.18)。大学生ADHD症状是"现在酗酒"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调整OR(95%CI)分别为男生2.31(1.31,4.09)、女生2.28(1.13,4.59)。结论普通大学生中的ADHD仍然不容忽视,且与大学时期的多种健康危险行为显着关联。(本文来源于《教育生物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甘贝贝[8](2016)在《要降低青少年不安全性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甘贝贝)在1月12日中国人口学会在京举行的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专家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郑真真研究员提出,新形势下,应思考服务提供端的改革,将计划生育服务评估涵盖所有人,包括已婚的、未婚的,并且从过去(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6-01-14)
张婉筠,赵山平,楚承霞,李怡,廖斌[9](2015)在《HIV阳性感染者知晓HIV感染状况前后心理变化及其对不安全性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分析HIV阳性感染者在知晓HIV感染状况前后的不安全性行为和心理变化,为防制HIV性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昆明市190名HIV感染者被告知HIV感染时和告知后6个月的性行为、心理反应回顾性调查,采用配对McNemar检验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知晓自己HIV血清学检测阳性结果后6个月和知晓时相比,因为感染HIV而产生的情绪低落、绝望心理、否认感染的人数比例分别由56.84%、34.21%、20.00%下降到18.95%、9.47%、4.74%,接受感染现实的由38.95%上升到78.42%;想报复社会的由4.21%下降到1.58%。担心受到歧视、家庭破裂、活不了多久的分别由61.58%、48.95%、37.37%下降到50.00%、28.42%、21.58%。愿意将自己个人状况告知他人的比例由21.05%上升到54.21%。知晓感染状况前后,发生性行为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3.68%、4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的由59.80%下降到18.47%;阴道性交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由23.38%上升到77.92%。在首次告知6个月后,接受安全套发放服务的人数比例由35.26%上升到64.74%。结论阳性告知对感染者的心理变化的影响是复杂的,必须提高社会、家庭和HIV感染者对艾滋病的认识,减少歧视,开展针对性宣传和教育,以缓解HIV感染者的精神压力。(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张朝鲁蒙,索改霞,薛翠芬[10](2015)在《研究老年心血管患者手术室护理中不安全性因素及解决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老年心血管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老年心血管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其手术室护理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总结。结果经过对不安全性因素的分析,结合手术室护理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方法,本组患者取得了比较好的护理效果,未出现患者死亡的情况。结论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贯彻手术室安全管理理念、增加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能够从根本上降低老年心血管患者手术室护理中不安全性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不安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述大学生伦理观与不安全性行为的研究现状。指出在中西方文化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伦理观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部分大学生有性开放、同性伴、多性伴及安全套使用率低等不安全性行为,存在很大的艾滋病感染隐患。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伦理观作为切入点,通过改善大学生伦理观,从而减少大学生不安全性行为,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安全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淑会.青年学生应警惕不安全性行为[N].河北日报.2019
[2].莫园园,苏丽西,蒋莉,刘桂瑛.大学生伦理观与不安全性行为的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2019
[3].李世福,李再友,董文斌,鲁建波,刘小春.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不安全性行为变化及影响因素[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
[4].武俊青,李玉艳,王娟,蔡惠兰,皮佩红.未婚女青年不安全性行为后的咨询[J].中国生殖健康.2018
[5].王汝佳,鲍彦平,时杰,赵敏,张锐敏.合成毒品滥用人群中不安全性行为与艾滋病预防措施状况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8
[6].王汝佳,鲍彦平,时杰,赵敏,张锐敏.合成毒品滥用人群中不安全性行为与艾滋病预防措施状况分析[C].第十四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暨国际精神疾病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16
[7].袁媛,史慧静,夏志娟,张喆,童连.大学生ADHD与吸烟、饮酒、不安全性行为的关联性研究[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6
[8].甘贝贝.要降低青少年不安全性行为[N].健康报.2016
[9].张婉筠,赵山平,楚承霞,李怡,廖斌.HIV阳性感染者知晓HIV感染状况前后心理变化及其对不安全性行为的影响[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
[10].张朝鲁蒙,索改霞,薛翠芬.研究老年心血管患者手术室护理中不安全性因素及解决方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
标签:不安全性行为; 世界艾滋病日; 青年学生; 艾滋病性病; 传播途径; 男男性接触; 医疗机构设置; 疾控中心; 性传播; 社区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