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弱应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肝免疫应答,HBV-DNA载量,免疫细胞
弱应答论文文献综述
陈雅琴,杨锋,林秋兰[1](2019)在《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免疫无或弱应答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乙肝免疫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2017年6月—2018年6月追踪随访的95对HBsAg阳性母亲及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乙肝免疫应答反应分为无、弱应答组15例和强应答组80例,对两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乙肝免疫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新生儿母亲年龄、分娩方式、分娩史、喂养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HBV-DNA载量、免疫细胞数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3蛋白平均荧光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母亲HBV-DNA高载量、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3蛋白平均荧光强度为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乙肝免疫无、弱应答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母亲HBV-DNA高载量、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3蛋白平均荧光强度为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乙肝免疫无、弱应答的独立影响因素,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徐志伟,伍成奇,楚亦文,刘艳,冯玉萍[2](2016)在《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无(弱)应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无(弱)应答情况,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门诊接种乙肝疫苗的634例新生儿,均在接种第叁剂次接种完成后的第42天采集静脉血2ml,分离血清,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定量检测抗-HBs。设计统一调查表,固定经过培训的专门人员对新生儿监护人进行预防接种相关情况的调查。结果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无(弱)应答率为8.04%,影响新生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有新生儿地区来源(OR=1.664,P=0.047)、母亲HBsAg(OR=1.054,P=0.001)、父亲HBsAg(OR=2.085,P=0.012)、母亲接种乙肝无(弱)应答史(OR=5.316,P<0.001)、父亲接种乙肝无(弱)应答史(OR=7.710,P<0.001)、按0、1、6免疫程序接种(OR=0.243,P=0.016)、母乳喂养(OR=0.194,P<0.001)。结论按规定时间接种疫苗、母乳喂养、控制HBsAg阳性的父亲或母亲血清HBV DNA含量对提高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应答率,进而更有效的控制乙肝病毒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6年21期)
林素琴[3](2015)在《乙肝疫苗接种无或弱应答遗传因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但是有少部分人接种乙肝疫苗以后机体仍呈无或弱应答状态。乙肝疫苗应答状态受机体、疫苗、遗传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对遗传因素引起乙肝疫苗无或弱应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5年16期)
罗志明,熊咏珍,林伟研,唐豪,廖正发[4](2015)在《T细胞活化信号分子基因miRNA结合区域SNP与乙肝疫苗弱应答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与T细胞激活相关基因miRNA结合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乙肝疫苗弱应答的关联。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检测比较与T细胞激活相关基因miRNA结合区域SNP在乙肝疫苗正常应答组与弱应答组分布情况,及对乙肝疫苗抗体水平影响。经生物信息学预测,从T细胞激活相关的93个基因,发现30个相关基因miRNA结合区域有63个SNP,其中,有37个SNP位于11个基因的种子区,在中国人群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10%的有20个。根据野生型等位基因和相应的突变型与miRNA结合自由能的改变情况≥2.80KJ/mol筛选出6个SNP作本研究备选SNP(rs1131579,rs17548629,rs12609318,rs344561,rs15927,rs3804033),rs12609318因为不符合HWE平衡而排除,比较77名弱应答者和207名正常应答者上述5个SNP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型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应答者的乙肝疫苗抗体滴度与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亦无关联(P>0.05)。本研究未能证明T细胞激活相关基因miRNA结合区域SNP与乙肝疫苗接种弱应答发生存在关联。(本文来源于《现代免疫学》期刊2015年03期)
阿达力别克,巴哈提古丽[5](2015)在《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出现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2014年出生的新生儿334例,按免疫程序接种3针乙肝疫苗,2个月后检测Anti-HBs,问卷调查了解孕期、婴儿出生、疫苗接种及出生后发育情况,分析出现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新生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有关联的因素有母亲乙肝史(OR=2.045,95%CI:1.008~6.356)、新生儿发育状况(OR=5.001,95%CI:1.079~7.416)。结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出现无(弱)应答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有乙肝感染史的母亲应慎重妊娠、分娩及喂养孩子,新生儿要注意营养,确保正常发育。(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凌剑,张志兰,侯晓艳,廉丽华,金红梅[6](2014)在《乙肝疫苗无(弱)应答再免疫策略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针对乙肝疫苗免疫无(弱)应答人群再免疫,探讨加强免疫策略。方法:将1 014例免疫无(弱)应答人群分成3组,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免疫程序进行再免疫,接种乙肝疫苗后1个月检测血液抗-HBs阳性率,采用χ2检验分析各组保护性抗体阳转率。结果:3种策略阳转率分别为72.39%、88.66%、84.85%;≤15岁组阳转率为84.75%,>15岁组阳转率为64.58%;10μg剂量组阳转率(92.25%)高于5μg组(81.47%);3针次组阳转率(89.47%)高于1针次组(72.09%)。结论:3针次10μg剂量乙肝疫苗的加强接种能有效提高免疫无(弱)应答人群的抗-HBs阳转率,且年龄越小再免疫效果越好。(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11期)
林伟研,倪进东,唐豪,董文亚,黎美宝[7](2014)在《Th17细胞因子IL-17A与乙肝疫苗无/弱应答关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Th17细胞因子IL-17A水平与乙肝疫苗免疫无/弱应答发生的关联。方法在1 481名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的年轻成人中筛选出无/弱应答者30人,根据无/弱应答者性别、年龄和BMI,分别选择抗-HBs抗体中滴度、高滴度正常应答者各30例与之匹配形成对照,检测、比较叁组人群血清中IL-17A的浓度差异。并检测无/弱应答者,加强接种1剂次60μg乙肝疫苗后血清IL-17A变化情况。结果 IL-17A在无/弱应答组血清水平中位数为225.16pg/ml(QIR:176.91,287.13),中滴度组为237.37pg/ml(QIR:164.09,266.68),高滴度组为219.05pg/ml(QIR:194.62,261.82),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2,P=0.965);无/弱应答组在加强一剂次后IL-17A浓度为241.64pg/ml(QIR:222.40,241.64),高于加强前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75,P=0.240)。结论本研究未能证明Th17细胞因子IL-17A与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反应发生存在关联。(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14年08期)
于艳丽,张明五,余运贤[8](2013)在《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乙肝)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肝的有效措施之一。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中国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系统,2002年1月全面实施儿童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北京、四川、安徽等地最近调查研究显示,这些地区的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总感染率分别为35.09%、40.30%、(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13年01期)
窦蕾,金疆山,吾尔斯曼·阿不都拉,陈曦,孙荷[9](2012)在《乌鲁木齐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乌鲁木齐5岁以下儿童在接种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后出现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按性别、年龄、民族1∶1配对原则,选取279对无(弱)应答者病例和对照,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健康状况,疫苗接种剂量、种类、部位、次数以及药物摄入、饮食等因素与无(弱)应答发生的关系。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无(弱)应答有关的因素为母亲HBsAg阳性、母亲HBsAb阳性、父亲HBsAg阳性、父亲HBsAb阳性、父亲有HepB免疫无应答史,其OR值分别为4.467、0.879、5.768、0.881、6.020,其中父亲HBsAb阳性、婴儿餐具进行消毒,出生当日接种疫苗是儿童体内产生HBsAb的保护因素。结论父母亲为HBV携带者是儿童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发生无(弱)应答的危险因素,而父母亲体内有HBsAb是儿童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应答的保护因素。(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李曦然,黄晓晖,马文革,刘文祥,郑志通[10](2011)在《乙肝疫苗无、弱应答者与有应答者血清中IFN-γ水平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中IFN-γ水平对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对153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乙肝疫苗的全程免疫,选取接种乙肝疫苗后无、弱应答者18人作为研究对象,有应答者30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中的IFN-γ。结果无、弱应答组血清中IFN-γ水平为8.44±6.66(pg/mL),有应答组为14.72±8.99(pg/mL),无、弱应答组血清中IFN-γ水平低于有应答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N-γ水平低下可能是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应用预防医学》期刊2011年05期)
弱应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无(弱)应答情况,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门诊接种乙肝疫苗的634例新生儿,均在接种第叁剂次接种完成后的第42天采集静脉血2ml,分离血清,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定量检测抗-HBs。设计统一调查表,固定经过培训的专门人员对新生儿监护人进行预防接种相关情况的调查。结果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无(弱)应答率为8.04%,影响新生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有新生儿地区来源(OR=1.664,P=0.047)、母亲HBsAg(OR=1.054,P=0.001)、父亲HBsAg(OR=2.085,P=0.012)、母亲接种乙肝无(弱)应答史(OR=5.316,P<0.001)、父亲接种乙肝无(弱)应答史(OR=7.710,P<0.001)、按0、1、6免疫程序接种(OR=0.243,P=0.016)、母乳喂养(OR=0.194,P<0.001)。结论按规定时间接种疫苗、母乳喂养、控制HBsAg阳性的父亲或母亲血清HBV DNA含量对提高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应答率,进而更有效的控制乙肝病毒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弱应答论文参考文献
[1].陈雅琴,杨锋,林秋兰.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免疫无或弱应答影响因素[J].中国热带医学.2019
[2].徐志伟,伍成奇,楚亦文,刘艳,冯玉萍.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无(弱)应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6
[3].林素琴.乙肝疫苗接种无或弱应答遗传因素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5
[4].罗志明,熊咏珍,林伟研,唐豪,廖正发.T细胞活化信号分子基因miRNA结合区域SNP与乙肝疫苗弱应答的关联研究[J].现代免疫学.2015
[5].阿达力别克,巴哈提古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
[6].凌剑,张志兰,侯晓艳,廉丽华,金红梅.乙肝疫苗无(弱)应答再免疫策略初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7].林伟研,倪进东,唐豪,董文亚,黎美宝.Th17细胞因子IL-17A与乙肝疫苗无/弱应答关联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4
[8].于艳丽,张明五,余运贤.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3
[9].窦蕾,金疆山,吾尔斯曼·阿不都拉,陈曦,孙荷.乌鲁木齐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
[10].李曦然,黄晓晖,马文革,刘文祥,郑志通.乙肝疫苗无、弱应答者与有应答者血清中IFN-γ水平比较[J].应用预防医学.2011
标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乙肝免疫应答; HBV-DNA载量; 免疫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