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潜蝇茧蜂论文-胡婉晴

长尾潜蝇茧蜂论文-胡婉晴

导读:本文包含了长尾潜蝇茧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尾潜蝇茧蜂,橘小实蝇,饲养密度,产卵盘

长尾潜蝇茧蜂论文文献综述

胡婉晴[1](2019)在《长尾潜蝇茧蜂大量人工饲养的技术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优化长尾潜蝇茧蜂的饲养方法,扩大产量,本文研究了饲养密度对长尾潜蝇茧蜂存活率、子代羽化率、单雌平均产卵量的影响以及四种不同产卵盘对长尾潜蝇茧蜂羽化率与寄生率的影响。1.以橘小实蝇叁龄幼虫做寄主,分别采用15cm×15cm×15cm、25cm×25cm×25cm、50cm×50cm×50cm叁种不同规格的养虫笼饲养不同数量的长尾潜蝇茧蜂,分别检测单雌平均产卵量、羽化率、存活率,结果表明长尾潜蝇茧蜂在15cm×15cm×15cm、25cm×25cm×25cm、50cm×50cm×50cm规格养虫笼的最佳饲养量分别为200对/笼、700对/笼、3000对/笼寄生蜂。养虫笼总体积(x)与最佳饲养虫头数(y)关系符合y=0.023x+131.41,养虫笼总面积(x)与最佳饲养虫头数(y)关系符合y=0.2105x-176.81。2.使用产卵袋、双面产卵盘、单面产卵盘和球形产卵器4种不同规格产卵盘在25cm×25cm×25cm规格养虫笼里进行寄生,分别检测寄生率、羽化率与子代性比,结果表明产卵袋寄生率与子代性比差异均比较显着,分别为58.3%、1.156,是四种产卵盘中最适合25cm×25cm×25cm规格养虫笼的产卵盘。(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01)

王勇[2](2013)在《长尾潜蝇茧蜂寄生橘小实蝇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长尾潜蝇茧蜂毒液器官和卵巢的显微结构,并测定了该蜂寄生橘小实蝇幼虫后对其体内四种酶活性影响,从而影响其黑化反应。测定出不同温度下的寄生蜂幼虫的酶活性,来研究变温饲养对寄生蜂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初步探索了长尾潜蝇茧蜂寄生橘小实蝇的寄生机制,并研究了变温饲养对寄生蜂生物学的影响。1.通过显微镜对长尾潜蝇茧蜂毒液器官与卵巢形态学结构的观察,发现长尾潜蝇茧蜂的毒液器官由一对毒腺分泌小管、一个毒囊和通向产卵器的毒液导管组成。长尾潜蝇茧蜂生殖系统由一对卵巢和一对侧输卵管组成。一对侧输卵管在产卵管基部会合形成一条总输卵管与产卵管相接。毒囊通过毒液导管附着在总输卵管上。2.测定了长尾潜蝇茧蜂寄生的4日龄橘小实蝇幼虫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物酶(PO)活性。结果表明,橘小实蝇幼虫被寄生后,在其免疫系统的调节下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ROS),致使被寄生的幼虫较未被寄生的叁种抗氧化物酶(CAT、POD、SOD)活性明显高,而被寄生幼虫的PO活性明显低于未被寄生的幼虫。3.长尾潜蝇茧蜂寄生对橘小实蝇黑化现象有影响,未被寄生组幼虫橘小实蝇幼虫黑化百分率为100%,表明未被寄生幼虫黑化作用不受影响,而被寄生组的黑化百分率明显下降。4.用不同温度处理寄生蜂各个时间段幼虫,测定出橘小实蝇幼虫被长尾潜蝇茧蜂寄生4h后,幼虫体内CAT的活性在28℃时最高,POD的活性在25℃时最高,SOD的活性在25℃时最高;在寄生24h后,CAT的活性在25℃最高,POD的活性在25℃时最高,SOD的活性在25℃时最高;在寄生48h后,CAT的活性在25℃最高,POD的活性在31℃时最高,SOD的活性在31℃时最高;在寄生72h后,CAT的活性在31℃最高,POD的活性在31℃时最高,SOD的活性在31℃时最高。5.选出四种不同的变温饲养方案,其中寄生蜂寄生4h、24h、48h、72h时,分别对应用28℃,25℃,25℃,31℃处理幼虫是最佳方案,子代的孵化率、蛹重、羽化率、寿命和性比都处于最优水平。(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3-04-01)

王勇,郭俊杰,陈家骅,季清娥[3](2013)在《长尾潜蝇茧蜂寄生后橘小实蝇幼虫体内4种酶活性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长尾潜蝇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寄生的4日龄橘小实蝇(B.dorsalis)幼虫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物酶(PO)活性。结果表明:幼虫在被寄生后,在其免疫系统的调节下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ROS),致使被寄生的幼虫较未被寄生的3种抗氧化物酶(CAT、POD、SOD)活性明显高,然而被寄生的幼虫PO活性明显低于未被寄生的幼虫。这4种酶协同作用,从而有效减少寄主体内过量的ROS,保证寄生蜂能有效地寄生,提高寄生蜂的存活率。(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涂蓉,季清蛾,杨建全,陈家骅[4](2012)在《布氏潜蝇茧蜂和长尾潜蝇茧蜂的触角电位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布氏潜蝇茧蜂[Fopius vandenboschi(Fullaway)]和长尾潜蝇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Ashmead)]这2种寄生蜂对寄主植物挥发物中主要的9种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布氏潜蝇茧蜂雌雄成虫均对朱栾倍半萜反应最大,并且均对石竹烯反应最小。长尾潜蝇茧蜂雌虫对α-法呢烯反应最大,对柠檬烯反应最小;雄虫对反-2-癸烯醛反应最大,对β-紫罗兰酮和石竹烯反应最小。(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陈佳,陈家骅,杨建全[5](2011)在《阿里山潜蝇茧蜂与长尾潜蝇茧蜂的种间竞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阿里山潜蝇茧蜂与长尾潜蝇茧蜂的种间竞争.结果表明:长尾潜蝇茧蜂不能识别被阿里山潜蝇茧蜂寄生过的寄主幼虫.寄主供阿里山潜蝇茧蜂寄生后再供长尾潜蝇茧蜂寄生,会造成寄主幼虫及蛹的大量死亡,在存活下来的寄主羽化出来的寄生蜂中阿里山潜蝇茧蜂占多数,总的羽化率(75.95%)比阿里山潜蝇茧蜂或长尾潜蝇茧蜂单独寄生时的羽化率(63.43%或62.25%)都高.寄主供阿里山潜蝇茧蜂寄生后间隔不同时间再供长尾潜蝇茧蜂寄生,各处理间长尾潜蝇茧蜂的羽化率无显着差异;时间间隔为132 h时,寄生蜂总的羽化率最高,为86.63%.(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张南南[6](2009)在《长尾潜蝇茧蜂生长发育影响因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尾潜蝇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 (Ashmead)是橘小实蝇幼虫的一种重要的寄生蜂。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橘小实蝇幼虫为寄主,对长尾潜蝇茧蜂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做了一系列观察和实验,为该蜂的大量饲养和田间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长尾潜蝇茧蜂可以寄生橘小实蝇各个龄期的的幼虫。选择性试验表明,当1~3龄的幼虫同时存在时,该蜂偏爱寄生2、3龄的幼虫,其寄生率分别为83.6%和75.5%;而对1龄幼虫虽能寄生,但寄生率显着低于对2、3龄幼虫的寄生率,选择系数仅为0.14;比较该蜂对1~3龄的致死率可以看出,该蜂对一龄幼虫的致死作用比对2、3龄幼虫的致死作用大。雄蜂可以与雌蜂多次交配,平均每头雄蜂可以和11.2头雌蜂成功交配;在寄主幼虫充足的情况下,长尾潜蝇茧蜂最长的可以连续产卵14d。雌蜂的产卵量和日龄有密切的联系:3~10日龄雌蜂平均单雌产卵9.6~16.4粒,产卵率先是缓慢增加,在第6d时产卵量最高为16.4粒;之后产卵量缓慢下降,第11天以后仅3.5~8.0粒;15d时,雌蜂死亡率达60%,存活雌蜂不再产卵。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储存蛹的时间越长,羽化率越低。处理时间相同时,22℃条件下蛹的羽化率最高,从实验结果可以推断,温度越低,蛹羽化率越低,低温处理时间越长,蛹羽化率越低,但当储存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在此试验中为22℃,此时羽化率最高),蛹的羽化率反而下降。在13℃的条件下,卵至羽化的历期显着延长,随着温度的上升其历期减少。在相同的温度下,储存的时间越长,成蜂的翅展和体长呈下降趋势;当储存相同的时间时,随着温度的增加,成蜂的体长和翅展均增加(在22℃的温度下,成蜂的翅展和体长均为最大),25℃时稍有下降。随着寄主幼虫密度的增加,未被寄生的寄主幼虫的百分率提高,从36.73%提高到84.53%,过寄生率降低,从30.61%降低到0.00%。寄主密度(x)与过寄生率(y)具相关性,符合方程y = -0.1304 x + 11.238, R~2 = 0.7655。过寄生显着延长了长尾潜蝇茧蜂卵至羽化的历期,且寄生次数的增加(x)和发育历期(Y)的延长具相关性,y = 1.719 x + 9.327,R~2 = 0.9849。过寄生产生的雌蜂的产卵量均比寄生1次的显着要低,且随着寄生次数的增加,产卵量逐渐降低。长尾潜蝇茧蜂不同寄生次数与其产卵量具相关性,其中寄生次数(x)与产卵量(y)的关系符合方程y = -9.23x + 127.47,R~2 = 0.8393。长尾潜蝇茧蜂的♀成虫寿命比♂成虫寿命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虫比♂成虫抗逆性差。近交(1)可以产生一定比率的雌蜂,但是远小于由亲缘关系较远的寄生蜂杂交产生的雌蜂数;近交(2)所产生的雌蜂比率更低,表明近交可能是导致长尾潜蝇茧蜂后代仔蜂性比下降的重要因素;两性生殖的性比为197.63%,孤雌生殖后代的雄性个体与同一世代的雌性个体交配的后代性比仅为32.14%;孤雌生殖后代均为雄性。随着寄生蜂日龄的增加,其子代雌蜂比率逐渐增加,在第11天时最高为83.33%;不同密度的长尾潜蝇茧蜂寄生寄主幼虫,结果表明,子代雌蜂率以1只寄生蜂寄生时最高为60.80%,10只寄生蜂存在时最低11.04%;长尾潜蝇茧蜂寄生在不同龄期的橘小实蝇幼虫,雌蜂比例随着寄主龄期的增加而升高,以寄生3龄寄主幼虫雌蜂率最高63.55%,显着高于寄生1龄的雌蜂率21.35%。供给不同食物,将影响子代雌蜂率。随着寄生次数的增加,子代雌蜂率下降,即雌性比下降;同时,子代出蜂数量下降。(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杨建全,吕增印,陈家骅,黄居昌,季清娥[7](2008)在《寄主龄期和温度对长尾潜蝇茧蜂和切割潜蝇茧蜂种间竞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果表明,长尾潜蝇茧蜂对高龄幼虫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以2龄、3龄幼虫作为寄主时,混合接蜂的长尾潜蝇茧蜂的寄生率显着高于切割潜蝇茧蜂;以1龄幼虫作为寄主,切割潜蝇茧蜂的寄生率显着高于长尾潜蝇茧蜂.与其单独接蜂相比,长尾潜蝇茧蜂寄生率没有变化,而切割潜蝇茧蜂寄生率明显下降.温度对2种寄生蜂的寄生有显着影响,在25、30℃下长尾潜蝇茧蜂的寄生率明显高于切割潜蝇茧蜂,在20或35℃条件下这2种蜂的寄生率没有差异.(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黄居昌,吕增印,陈家骅,季清娥,杨建全[8](2008)在《寄主龄期和温度对布氏潜蝇茧蜂和长尾潜蝇茧蜂种间竞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寄主龄期和温度对布氏潜蝇茧蜂和长尾潜蝇茧蜂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两种寄生蜂对3,4日龄橘小实蝇幼虫为寄主混合寄生后,长尾潜蝇茧蜂的出蜂率明显高于布氏潜蝇茧蜂,以2日龄做寄主时,结果则相反;混合寄生与单独寄生相比,长尾潜蝇茧蜂的出蜂率没有差异,布氏潜蝇茧蜂出蜂率显着下降.在25,35℃条件下,混合寄生的结果是长尾潜蝇茧蜂出蜂率显着高于布氏潜蝇茧蜂,在15℃条件下,两者的出蜂率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吕增印,杨建全,陈家骅,黄居昌,季清娥[9](2008)在《布氏潜蝇茧蜂与长尾潜蝇茧蜂的种间竞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研究了布氏潜蝇茧蜂和长尾潜蝇茧蜂的种间竞争。结果表明,当寄主橘小实蝇幼虫供两种蜂同时产卵寄生时,2种蜂的各自寄生率与其单独存在时的寄生率相比无显着差异,2种蜂共存时的总寄生率比长尾潜蝇茧蜂单独存在时的寄生率显着提高,与布氏潜蝇茧蜂单独寄生相比无差异。2种蜂均能寄生已被另一种蜂产卵寄生的寄主幼虫。长尾潜蝇茧蜂寄生后0、24、48 h再供布氏潜蝇茧蜂寄生,2种蜂后代个体在寄主体内发育过程中,布氏潜蝇茧蜂数量逐渐减少,长尾潜蝇茧蜂数量无变化。布氏潜蝇茧蜂寄生后24或48 h后再供长尾潜蝇茧蜂寄生,长尾潜蝇茧蜂个体比例逐渐下降,而布氏潜蝇茧蜂没有变化。(本文来源于《福建林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林玲,黄居昌,陈家骅,季清娥,杨建全[10](2006)在《长尾潜蝇茧蜂对橘小实蝇幼虫的寄生效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橘小实蝇幼虫为寄主,在(25±1)℃,RH(70±10)%,光照周期14L∶10D的条件下,研究了在不同密度的寄生蜂与寄主条件下的长尾潜蝇茧蜂寄生效能。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的橘小实蝇幼虫对长尾潜蝇茧蜂的寄生作用有明显的影响,其寄生效应符合功能反应模型HollingⅡ型,方程为Na=0.7291No/(1+0.02362No)。长尾潜蝇茧蜂自身密度对寄生作用也存在干扰效应,用Hassell-Varley模型可表示为a=0.1993P-0.2966。(本文来源于《华东昆虫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长尾潜蝇茧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研究了长尾潜蝇茧蜂毒液器官和卵巢的显微结构,并测定了该蜂寄生橘小实蝇幼虫后对其体内四种酶活性影响,从而影响其黑化反应。测定出不同温度下的寄生蜂幼虫的酶活性,来研究变温饲养对寄生蜂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初步探索了长尾潜蝇茧蜂寄生橘小实蝇的寄生机制,并研究了变温饲养对寄生蜂生物学的影响。1.通过显微镜对长尾潜蝇茧蜂毒液器官与卵巢形态学结构的观察,发现长尾潜蝇茧蜂的毒液器官由一对毒腺分泌小管、一个毒囊和通向产卵器的毒液导管组成。长尾潜蝇茧蜂生殖系统由一对卵巢和一对侧输卵管组成。一对侧输卵管在产卵管基部会合形成一条总输卵管与产卵管相接。毒囊通过毒液导管附着在总输卵管上。2.测定了长尾潜蝇茧蜂寄生的4日龄橘小实蝇幼虫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物酶(PO)活性。结果表明,橘小实蝇幼虫被寄生后,在其免疫系统的调节下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ROS),致使被寄生的幼虫较未被寄生的叁种抗氧化物酶(CAT、POD、SOD)活性明显高,而被寄生幼虫的PO活性明显低于未被寄生的幼虫。3.长尾潜蝇茧蜂寄生对橘小实蝇黑化现象有影响,未被寄生组幼虫橘小实蝇幼虫黑化百分率为100%,表明未被寄生幼虫黑化作用不受影响,而被寄生组的黑化百分率明显下降。4.用不同温度处理寄生蜂各个时间段幼虫,测定出橘小实蝇幼虫被长尾潜蝇茧蜂寄生4h后,幼虫体内CAT的活性在28℃时最高,POD的活性在25℃时最高,SOD的活性在25℃时最高;在寄生24h后,CAT的活性在25℃最高,POD的活性在25℃时最高,SOD的活性在25℃时最高;在寄生48h后,CAT的活性在25℃最高,POD的活性在31℃时最高,SOD的活性在31℃时最高;在寄生72h后,CAT的活性在31℃最高,POD的活性在31℃时最高,SOD的活性在31℃时最高。5.选出四种不同的变温饲养方案,其中寄生蜂寄生4h、24h、48h、72h时,分别对应用28℃,25℃,25℃,31℃处理幼虫是最佳方案,子代的孵化率、蛹重、羽化率、寿命和性比都处于最优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尾潜蝇茧蜂论文参考文献

[1].胡婉晴.长尾潜蝇茧蜂大量人工饲养的技术优化[D].福建农林大学.2019

[2].王勇.长尾潜蝇茧蜂寄生橘小实蝇机制的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3].王勇,郭俊杰,陈家骅,季清娥.长尾潜蝇茧蜂寄生后橘小实蝇幼虫体内4种酶活性的变化[J].热带作物学报.2013

[4].涂蓉,季清蛾,杨建全,陈家骅.布氏潜蝇茧蜂和长尾潜蝇茧蜂的触角电位反应[J].热带作物学报.2012

[5].陈佳,陈家骅,杨建全.阿里山潜蝇茧蜂与长尾潜蝇茧蜂的种间竞争[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6].张南南.长尾潜蝇茧蜂生长发育影响因子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

[7].杨建全,吕增印,陈家骅,黄居昌,季清娥.寄主龄期和温度对长尾潜蝇茧蜂和切割潜蝇茧蜂种间竞争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8].黄居昌,吕增印,陈家骅,季清娥,杨建全.寄主龄期和温度对布氏潜蝇茧蜂和长尾潜蝇茧蜂种间竞争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9].吕增印,杨建全,陈家骅,黄居昌,季清娥.布氏潜蝇茧蜂与长尾潜蝇茧蜂的种间竞争[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8

[10].林玲,黄居昌,陈家骅,季清娥,杨建全.长尾潜蝇茧蜂对橘小实蝇幼虫的寄生效能[J].华东昆虫学报.2006

标签:;  ;  ;  ;  

长尾潜蝇茧蜂论文-胡婉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