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捕食线虫菌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捕食线虫菌物,分布,捕食,松材线虫
捕食线虫菌物论文文献综述
魏志艳[1](2008)在《树栖捕食线虫菌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松树病害,早已引起全世界的重视,但始终没有找到彻底防治该病的方法,而如何利用生物防治手段防治、阻止该病的发生和蔓延,更成为现阶段研究的热点。本项研究对浙江省宁海市的黑松疫木上的捕食线虫菌物进行分析,初步得到了捕食线虫菌物的种类及在树体上的分布规律,测定了捕食效果的强弱以及与其他树栖菌物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如下:1、本项研究从宁海市的松材线虫疫木上,分离、鉴定出捕食线虫菌物共7种,包括节丛孢属(Arthrobotry)的5个种和单顶孢属(Monacrosporium)的2个种。除了少孢节丛孢(A.oligospora)外,其余6种捕食线虫菌物均为松材线虫枯萎病疫木上的新分布种,包括:叶状枝节丛孢(A.cladodes)、弯孢节丛孢(A.musiformis)、树状节丛孢(A.dendroides)、椭圆单顶孢(M.ellipsosporum)、奇妙单顶孢(M.thaumasium)、多头节丛孢(A.polycephala)。松材线虫枯萎病疫木上的捕食线虫菌物是很丰富的,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减轻直至控制松材线虫枯萎病的危害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树栖捕食线虫菌物是依赖于松材线虫的,健康的松树上没有分离到捕食线虫菌物;树皮上的捕食线虫菌物多于木质部上的;树栖捕食线虫菌物可能和土中的捕食线虫菌物存在着密切关系。各月份所检出的捕食线虫菌物的物种数量以及种类差异较大,其中7、9、11月份菌种的物种较丰富、分离率也较高。11月份的优势种是少孢节丛孢,其次为叶状枝节丛孢;7月和9月均为叶状枝节丛孢。在树体的各部位,叶状枝节丛孢的分布最为广泛,且分离率较高。因此,为该地区的优势菌株。2、对从松材线虫枯萎病疫木上分离出的6种树栖捕食线虫菌物及根土中的1种捕食线虫菌物,分别在2种不同营养下进行捕食效果测定试验。试验得出各供试菌株均有捕食效果,或在前期,或在后期,或始终保持较稳定的捕食效果。多头节丛孢捕食率最高,适应能力最强,为所试捕食线虫菌物中的捕食效果最佳的菌株;树栖捕食线虫菌物对松材线虫的捕食效果普遍高于土壤中的菌物;树栖菌物中节丛孢的捕食效果高于单顶孢;LPDA培养基的处理比LCMA培养基的处理的捕食效果稳定。实验还发现,树栖捕食线虫菌物与松材线虫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松材线虫的被捕食状况可能会有新的变化。3、树栖菌物分离实验中,共分离得到29个属其他树栖菌株,从中选用了具有代表性的木霉属(Trichoderma)、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轮枝霉属(Verticillium)的菌株各1个,分别与少孢节丛孢(A.oligospora)进行对峙实验。实验包括:少孢节丛孢与1种树栖真菌的对峙培养、与2种树栖真菌的对峙培养。发现随着树栖菌物种类与数量的变化,A.oligospora被抑制或促进的结果将会明显不同,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如A.oligospora与Trichoderma单独培养时,A.oligospora被抑制,而当A.oligospora、Trichoderma及Pestalotiopsis共同培养时,A.oligospora却被促进。(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8-04-01)
杨莲茹,杨晓野,刘珍莲,代兄,刘军[2](2004)在《捕食线虫性菌物——柱捕单顶孢菌(Monacrosporium cionopagum)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自然界的土壤中分离到 1株捕食线虫性菌物 ,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其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该菌菌丝无色分隔 ;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 ,分生孢子呈纺锤形 ,生长期间不产生厚垣孢子 ;以粘性分枝捕食线虫。根据其形态结构特征 ,鉴定为捕食线虫性菌物——柱捕单顶孢菌 (Monacrosporium cionopagum)。(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杨莲茹,杨晓野,刘珍莲,代兄[3](2004)在《捕食线虫性菌物——柱捕单顶孢菌(Monacrosporium cionopagum)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自然界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捕食线虫性菌物,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其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学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该菌菌丝无色分隔;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分生孢子呈纺锤形,生长期间不产生厚垣孢子;以粘性分枝捕食线虫。根据其形态结构特征,鉴定为捕食线虫性菌物——柱捕单顶孢菌。(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4-11-01)
刘雪峰,张克勤[4](2004)在《捕食线虫菌物玻片标本制作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玻片培养———棉蓝染色法解决了食线虫菌物永久玻片制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小室培养加盖玻片的方法解决了捕食器不能用高倍镜和油镜观察的难题 ,并且可以拍摄到高质量的显微图象 ;刮片法改进了临时玻片的制作方法。(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04年01期)
捕食线虫菌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自然界的土壤中分离到 1株捕食线虫性菌物 ,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其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该菌菌丝无色分隔 ;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 ,分生孢子呈纺锤形 ,生长期间不产生厚垣孢子 ;以粘性分枝捕食线虫。根据其形态结构特征 ,鉴定为捕食线虫性菌物——柱捕单顶孢菌 (Monacrosporium cionopagu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捕食线虫菌物论文参考文献
[1].魏志艳.树栖捕食线虫菌物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
[2].杨莲茹,杨晓野,刘珍莲,代兄,刘军.捕食线虫性菌物——柱捕单顶孢菌(Monacrosporiumcionopagum)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学观察[J].中国兽医学报.2004
[3].杨莲茹,杨晓野,刘珍莲,代兄.捕食线虫性菌物——柱捕单顶孢菌(Monacrosporiumcionopagum)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学观察[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4].刘雪峰,张克勤.捕食线虫菌物玻片标本制作方法[J].微生物学通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