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适应带宽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OFDM-PON,动态带宽分配,自适应调制,比特加载算法
自适应带宽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17)在《自适应调制技术在OFDM-PON系统动态平衡带宽分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PON系统的发展,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OFDM-PON)凭借其高效率和灵活多变的优势,成为下一代接入网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然而,怎样在大量的ONU之间有效地分配系统带宽成为OFDM-PON系统在实际部署前的重要问题之一。首先,本文对无源光网络的网络结构进行了介绍,探讨了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且对OFDM-PON中的相关关键技术进行了概括分析。其次,本文研究了基于OFDM-PON系统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探讨了自适应调制算法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原理。在传统的时间、波长和功率的叁维动态带宽分配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自适应调制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四维动态带宽分配的自适应调制算法,并且将单个ONU的传输性能进行优化。其中比特加载算法根据各ONU比特率需求之比分配各子载波的调制格式,在子载波数一定情况下,对比特率要求高的ONU用更高阶的调制方式来实现,灵活的分配系统容量。功率加载算法用于根据各自采用的调制格式而产生的不同的信噪比,从而为各个ONU发射不同的功率。这样,即使各个ONU运行的比特率不同,也能有平衡的传输性能。在长短距离共存OFDM-PON系统中,由于用户之间地理位置的差异性,距离不同带来的时延是不可避免的。本文结合分组动态带宽分配(MG-DBA)算法将ONU根据距离不同进行分组,并且结合自适应调制算法优化了长距离ONU的OSNR,实现了不同ONU的比特率需求,实现了长距离OFDM-PON系统带宽的动态均衡分配。最后,本文利用OptiSystem 14软件设计了一个OFDM-PON传输系统验证了所提出的带宽分配模型以及自适应算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7-10-26)
黄桂根,王腾飞,王慧馨,马凯莉,王正仕[2](2016)在《基于低带宽通信直流微网变换器自适应下垂均流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直流微电网的负载均流控制问题,对微电网的稳态均流、动态均流和母线电压稳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微电网常用均流控制策略进行了归纳,提出了基于低带宽通信的自适应下垂法。为了克服传统下垂控制的缺陷并获得良好的动态均流性能,增加了两个调整环,利用电流调整环调节下垂系数实现了稳态和动态均流,电压调整环抬升了母线电压。因控制均在本地实现,无需中心控制器,可靠性高。对不同的均流控制方案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静态均流误差<3%,动态均流误差<4%,该控制策略能实现直流微电网的动稳态均流和母线电压跌落补偿。(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期刊2016年05期)
张航明[3](2016)在《基于Openflow的自适应动态带宽聚合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3GPP定义无线终端可以同时接入多个无线网络,达到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更高带宽的目的,这种方式称为多接入带宽聚合或者多径(反之则为单径)。传统带宽聚合技术研究主要探讨数据面,旨在提高带宽聚合的传输效率。而本文的研究工作聚焦在带宽聚合的控制面,目标是在控制面合理配置系统中所有无线终端的关联方式(多径或者单径),使得能在保证终端Qos需求前提下最大化系统吞吐量。该问题可以被解释为最优关联问题,即各个终端通过何种关联方式关联到系统能使得系统最优化。基于OpenFlow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的特点以及本文主要工作集中在控制面的性质,本文结合OpenFlow来设计动态带宽聚合系统。具体来讲,本文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基于OpenFlow的动态带宽聚合系统设计。无线环境下RSSI值,终端数量变化等造成网络拓扑变化十分频繁。为了使无线网络在任意时刻都能都是最优化关联,需要动态的对终端的关联方式进行配置。基于此,本文系统架构设计了两方面功能:一是设计基于OpenFlow标准的交互协议实现网络状态收集和监控,为最优关联模型提供数据依据;二是在获取最优关联决策结果后,设计基于OpenFlow的连接配置协议使得终端更改自身的关联方式。总体而言是通过动态控制终端连接方式达到任意时刻最优化关联的目的。(2)最优关联策略模型。传统的关联策略决策目标是最大化系统收益,决策结果是单径接入。本文研究的目标是在保障终端Qos的前提下最大化系统吞吐量,决策结果是多径或者单径。最终的结果是终端在不同网络状态下通过不同的关联方式来满足其Qos需求,体现该模型下终端自适应网络状况的能力。基于该目标完成叁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实验分析信号强度、接入网络的终端数目对单个终端吞吐量的影响,提出了终端吞吐量模型,为最大化系统吞吐量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基于保障终端Qos需求的前提下最大化系统吞吐量的目标,构建非线性整数规划决策模型来决策用户关联方式;叁是利用交互式求解工具Lingo来实现该决策模型。本文提出的基于OpenFlow的系统架构和最优关联模型能根据网络拓扑动态配置终端关联方式,并保障终端的Qos需求使其适应网络变化。基于上述的研究成果,在文章最后配置仿真实验来验证本文的最优关联决策算法在一定环境下结果明显优于其他常规算法,并研究了影响该算法的因素。(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3-01)
胡金辉,陈晓阳,耿家涛,喻鹏[4](2015)在《大型船载测控伺服系统自适应带宽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船载大型测控系统伺服跟踪带宽相对固定的特点。从系统中直流伺服永磁电机为执行元件进行分析,将模糊控制理论引入数字型功放精确控制系统的运动速度。在稳定的开环控制情况下实现紧密跟踪目标能力,达到系统带宽和跟踪精度的最佳状态。(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5年02期)
徐娟,毕彦博,王伶,姚如贵[5](2014)在《高动态导航自适应噪声带宽跟踪技术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载体高动态运动引发的多普勒效应给卫星导航接收机捕获、跟踪、定位带来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动态调节环路噪声带宽的方法,即将卡尔曼滤波技术应用于跟踪环路。卡尔曼滤波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最优估值理论,基于它良好的预测性能,考虑将经典跟踪环路中的环路滤波器替换为卡尔曼滤波器。本文建立了相应的卡尔曼滤波模型,选择合适的环路跟踪参数作为系统状态量和观测量,并搭建高动态仿真环境,对其环路跟踪性能较之传统跟踪环路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更强的环路适应能力,在高动态、低信噪比环境下具有较好跟踪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4年07期)
苏锐[6](2012)在《利用自适应上行增强技术解决TD-SCDMA业务带宽受限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自适应上行增强技术,并结合现网实际应用,探讨了现阶段有效缓解上行带宽受限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电信技术》期刊2012年S1期)
张少杰[7](2012)在《无线网络中的多信道MAC协议和带宽自适应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无线宽带业务的普及对无线网络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有限的无线通信频谱资源与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传统的单信道媒体访问控制(MAC)协议将所有可用无线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由用户进行竞争和使用,效率较低,而多信道MAC协议和带宽自适应技术能够提高无线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改善无线网络的性能,得到了学者广泛的认同和研究。本文以提高带宽资源利用率和网络吞吐量等网络性能为目标,围绕无线网络中的多信道MAC协议和带宽自适应技术的设计与优化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首先,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基础结构无线局域网中的多信道MAC协议。针对单信道WLAN中经典的IEEE802.11DCF机制,分析了单信道MAC协议在重负载网络和高速网络中碰撞概率高、额外开销大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本文设计了一种易于实现的多信道MAC协议,不需要对物理层做任何改动,就能显着提高网络的吞吐量等性能,其基本思想是节点充分利用目前802.11协议中已经支持的多个信道,随机选择其中一个信道与接入点进行数据传输,既缓解了每个信道上的竞争问题,又通过降低数据发送速率减小了帧间间隔引入的额外开销。同时,提出了扩展的Bianchi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饱和情况下该多信道MAC协议的性能以及发送速率、信道数等参数对协议性能的影响。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都证明了该协议相对于单信道MAC的优越性。其次,提出了分布式网络中基于最优窗口的自适应多信道MAC协议。分布式网络中由于没有中心节点的协调以及潜在的多信道隐藏终端和聋的问题,多信道条件下的媒体接入控制更加复杂。对此,本文在时隙分割的多信道MAC协议基础上,提出了能够自适应调整控制窗口和数据窗口长度的多信道MAC协议,其基本思想是节点通过侦听控制信道实时测量当前的网络状态,并使用带变化检测器的卡尔曼滤波器对下一周期的网络状态进行估计,从而确定最优的控制窗口和数据窗口的长度,提高了协议效率。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单载波频分复用接入(SC-FDMA)的多信道MAC和带宽自适应协议。SC-FDMA多址接入方式可使节点使用不同的子载波并行传输数据,已成为WiMAX、3GPP LTE等网络上行链路的多址接入标准,为多信道MAC协议和带宽自适应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此,本文提出了无线网络上行链路中基于SC-FDMA的多信道MAC和带宽自适应机制,用户节点使用不同的子载波组并行地进行信道接入的协商,降低了信道协商时的碰撞概率;接入点根据用户节点业务负载对带宽的需求,按照“比例公平”的原则将相互正交的子载波组分配给各用户节点使用,解决了用户节点业务负载不均衡的问题,提高了频带利用率。(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2-11-01)
揭凌雁,罗旋,张婧,季瑜[8](2012)在《带宽自适应技术在iTV业务保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带宽自适应技术在iTV业务保障中的应用过程,探索解决电信多产品业务需求之间存在的带宽分配矛盾,从而保障电信各类产品的服务质量。(本文来源于《电信技术》期刊2012年09期)
柳登丰,许锐锋,陈辉阳[9](2011)在《带宽自适应的航迹信息无线传输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指挥信息系统中航迹信息交换及传输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传输信道带宽的自适应航迹信息传输技术。通过航迹信息存储方法调整和发送窗口自适应调整等方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方法在无线信道条件下传输航迹信息的不足,实现了高效的航迹信息传输。(本文来源于《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期刊2011年04期)
宁帆,赵鹏飞,王庆龙,孙波[10](2009)在《一种支持光突发交换网络的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下一代宽带网络业务发展趋势的角度,对未来宽带网络的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纤接入技术-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FBA)。文中首先对新型FAB技术的定位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下一代宽带接入网的业务需求,对课题组多年的研究成果-FBA从帧结构、时隙分配和交换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最后,提出了支持光突发交换网络的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的网络结构和体系结构。(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09年07期)
自适应带宽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直流微电网的负载均流控制问题,对微电网的稳态均流、动态均流和母线电压稳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微电网常用均流控制策略进行了归纳,提出了基于低带宽通信的自适应下垂法。为了克服传统下垂控制的缺陷并获得良好的动态均流性能,增加了两个调整环,利用电流调整环调节下垂系数实现了稳态和动态均流,电压调整环抬升了母线电压。因控制均在本地实现,无需中心控制器,可靠性高。对不同的均流控制方案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静态均流误差<3%,动态均流误差<4%,该控制策略能实现直流微电网的动稳态均流和母线电压跌落补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适应带宽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周莹.自适应调制技术在OFDM-PON系统动态平衡带宽分配中的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7
[2].黄桂根,王腾飞,王慧馨,马凯莉,王正仕.基于低带宽通信直流微网变换器自适应下垂均流技术研究[J].机电工程.2016
[3].张航明.基于Openflow的自适应动态带宽聚合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
[4].胡金辉,陈晓阳,耿家涛,喻鹏.大型船载测控伺服系统自适应带宽技术研究[J].价值工程.2015
[5].徐娟,毕彦博,王伶,姚如贵.高动态导航自适应噪声带宽跟踪技术仿真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4
[6].苏锐.利用自适应上行增强技术解决TD-SCDMA业务带宽受限问题[J].电信技术.2012
[7].张少杰.无线网络中的多信道MAC协议和带宽自适应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
[8].揭凌雁,罗旋,张婧,季瑜.带宽自适应技术在iTV业务保障中的应用[J].电信技术.2012
[9].柳登丰,许锐锋,陈辉阳.带宽自适应的航迹信息无线传输技术[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1
[10].宁帆,赵鹏飞,王庆龙,孙波.一种支持光突发交换网络的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技术[J].电子测量技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