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桑叶绿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桑叶绿茶,桑叶茶,加工工艺
桑叶绿茶论文文献综述
吴劲轩[1](2019)在《桑叶绿茶加工工艺简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茶是我国生产的主要茶类之一,历史悠久、产区广、产量多、品质好、销区稳,这是中国绿茶生产的基本特点。绿茶利用高温杀青经做形(或揉捻)、干燥等工艺而成,具有"清汤绿叶"的品质特征。桑叶经过工艺加工也可以制成绿茶,即桑叶绿茶。桑叶含有丰富的的糖、蛋白质、纤维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特别是桑叶中含有一种叫做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生物碱,含量约100mg/100g。DNJ是α-糖苷酶的抑制剂,对(本文来源于《四川蚕业》期刊2019年01期)
肖潇,梁贵秋[2](2018)在《《桑叶绿茶加工技术规程》等5项广西地方标准通过审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1月17—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南宁召开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提出、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起草的《桑叶绿茶加工技术规程》《桑叶挂面加工技术规程》《桑枝栽培灵芝生产技术规程》《桑果醋饮料加工技术规程》《食品用桑叶粉加工技术规程》5项广西地方标准审定会。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自治区绿色食品办公室、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相关领导及编写小组成员共18人参加会议。专家组由桂林理工大学商川教授、广西标准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曾云清等7人组成。(本文来源于《广西蚕业》期刊2018年04期)
肖欢,范国元,张以和[3](2013)在《吐鲁番地区桑叶绿茶制作工艺及其营养成分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桑叶绿茶的营养成分丰富,具有降压、降脂、抗衰老等保健功能,各地桑叶绿茶加工工艺研究也逐步深入,采用吐鲁番当地野生桑叶资源,依照绿茶加工工艺制作桑叶绿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测定结果显示吐鲁番地区桑叶绿茶中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为桑叶绿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期刊2013年04期)
张颖[4](2013)在《桑叶绿茶复合饮料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桑叶绿茶复合饮料的工艺,并探讨了桑叶总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和桑叶绿茶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研究结果表明:粒度为80目时,在70%的乙醇在70℃水浴中进行提取,料液比以1︰60的条件下最好。桑叶绿茶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每100 mL中,茶汁20 mL,黄酮提取液20 mL,蔗糖10 g,柠檬酸0.06 g,调制成浅黄透明、澄清、具有桑叶和绿茶特有的香气的桑叶绿茶复合饮料。(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3年01期)
黄传书,雷霆,沈以红,唐小平,刘学[5](2012)在《桑叶绿茶适宜采收季节研究及桑园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不同月份试制的桑叶绿茶主要成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所制桑叶绿茶,10-12月水浸出物、多酚类、总黄酮、可溶性蛋白明显增加,总叶绿素11月开始减少,12月最少,结合桑叶绿茶保健功能及外观品质要求,认为10月中旬-11月中旬为冬桑叶茶适宜制作时间;并对冬桑叶绿茶采叶桑园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及桑叶茶采叶方法进行了全面描述。(本文来源于《蚕学通讯》期刊2012年04期)
刘学,刘飞,黄先智,杨坚[6](2012)在《桑叶绿茶香气成分的SPME-GC-MS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桑叶绿茶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进行成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桑叶绿茶香气成分中醛类含量最高;不同季节制成的桑叶绿茶有39种共有香气化合物,主要为苯甲醛、1-辛烯-3-醇、6-甲基-5-庚烯-2-酮、(E,E)-2,4-庚二烯醛、2-乙基-己醇、壬醛、癸醛、β-环柠檬醛、1-甲氧基-4-(1-丙烯基)-苯、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十七烷等;其他化合物中α-法尼烯、β-罗勒烯、苯甲酸-(Z)-3-己烯-1-酯、吲哚、雪松醇、萘及其衍生物、植醇、正己醛等物质在各样品中相对含量差异明显,其原因与桑叶采摘的季节有关;而正己醛、(Z)-2-庚烯醛、1-辛烯-3-醇等可能与桑叶绿茶香气中夹杂的豆腥味有关。(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2年20期)
刘学[7](2012)在《降低桑叶绿茶豆腥味与改善茶汤色泽的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桑叶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bla L.)的叶子,具有滋阴补血、疏散风热、益肝通气之功效。桑叶中含有黄酮及其苷、生物碱、多糖、挥发油、各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等,除传统药用价值外,还具有增强机体耐力、抗衰老、抑菌、防癌抗癌及降血糖等作用。现有的桑叶茶冲泡后,豆腥味较强,极大的影响着口感;同时茶汤存在发暗的现象,这也极大的影响其感官品质。因此,研究探讨桑叶茶具有纯正宜人的香气,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同时能保留桑叶中具有保健功能成分的工艺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绿茶加工方法基础上,通过对桑叶原料、采摘叶的适制性、不同加工方式及UV-B处理等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采摘时间的桑叶绿茶内含成分存在显着差异,多酚类、总黄酮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月份数增加而增加;保健功能成分以11、12月份桑绿茶含量高。感官审评上,5月、6月桑绿茶汤色绿黄明亮但滋味平淡,豆腥味较浓;11月.12月桑绿茶滋味较好,但茶汤色泽较差,豆腥味较浓,综合分析发现10月为桑绿茶最佳采摘期。桑叶绿茶香气分析表明,苯甲醛、6-甲基-5-庚烯-2-酮、β-顺-罗勒烯、壬醛、水杨酸甲酯、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α-法尼烯等为桑叶绿茶主要香气成分,香气物质主要为醛类、酮类、酯类、醇类和烯烃类几大类。2.以原料选择→摊放→杀青→揉捻→干燥为主线,研究桑叶绿茶去除豆腥味与改善茶汤色泽的工艺,结果如下:通过对比不同叶位桑叶中内含成分含量及利用率分析得出:3-6叶位的桑叶适合加工。通过对摊放过程中桑叶的内含成分、含水率变化及感官评价综合分析得出桑绿茶适宜摊放时间为9~10h。将锅炒杀青、漂烫杀青、微波杀青、蒸汽杀青四种杀青方式进行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以POD失活、感官审评及降低豆腥味效果为评价指标,得到各方式最佳工艺:锅炒杀青:杀青温度180℃,投叶量120g;漂烫杀青:温度100℃,杀青时间2.5min,杀青投叶量100g;微波杀青:温度100℃,杀青时间2min,投叶量120g;蒸汽杀青:杀青时间为2.5min,投叶量为100g。在上述条件下杀青,杀青叶在各方式内比较感官评分最高,POD失活,豆腥味降低效果较好。进一步以杀青叶主要成分、干茶及汤色色差为主要指标,结合感官审评分析知,杀青叶品质的优劣依次为:微波杀青>蒸汽杀青>锅炒杀青>漂烫杀青。揉捻时以不同加中压揉捻时间的揉捻叶中内含成分及干茶色差为分析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合适的揉捻方式为:空压5min,加中压15-20min,空压5min。干燥工艺上选择炒干、烘干、先烘后炒、先炒后烘与微波干燥五种方式,以感官审评与茶汤色差分析为指标,结果显示先烘后炒与先炒后烘两种干燥方式香气较优,豆腥味较低;微波干燥与烘干的茶汤色泽较优,但香气与滋味不足。综合评价以先炒后烘的干燥方式最优。3.以两支40W的UV-B灯为光源,对摊放叶进行不同时间的辐照处理,研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并对不同辐照时间的桑叶绿茶内含成分、香气成分及感官品质分析得出:摊放过程中,辐照处理与未处理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呈先增后降趋势,9h时未处理样的酶活性达最高为0.828Unit/g FW,8h时UV-B处理酶活性达最高为0.872Unit/g FW;在3~10h处理时间内UV-B处理的酶活性均强于未处理样。随着辐照时间延长桑叶绿茶总黄酮含量极显着增加,多酚类含量显着增加,总叶绿素显着含量下降,其他成分无明显变化。不同辐照时间处理的桑绿茶在香气总数上,3-7h的辐照样香气物质个数均多于未处理样,增加的香气类型主要为酯类。香气分类上,随着辐照时间的延长醇类、酮类物质含量有所下降,酯类含量增加,烯烃类含量呈“升-降-升”的趋势,处理样含量均高于未处理样,醛类呈“降-升-降”趋势。个别成分变化上,丁酸-(Z)-3-己烯-1-酯、丙酸-(Z)-3-己烯-1-酯、4-乙基苯甲醛、丁酸己酯等只出现在处理样中;乙酸-(Z)-3-己烯-1-酯、β-芳樟醇等均随着辐照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在辐照5h左右达到顶点;1-辛烯-3-醇、2-环己烯-1-酮、己酸酐等含量在UV-B处理样中均低于未处理样;而β-顺-罗勒烯、水杨酸甲酯、α-法尼烯的含量在处理样中含量均高于未处理样。通过感官审评后结果表明,辐照4-5h后感官评价最优。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桑绿茶豆腥味,并对汤色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2-04-10)
刘学,冯林,杨坚,黄先智[8](2012)在《桑叶绿茶中微量元素含量及浸出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桑叶绿茶中Ca、Mg、Cu、Mn、Zn、Fe六种元素的含量,并在不同冲泡时间和不同冲泡次数条件下研究了桑叶绿茶中微量元素浸出量。结果表明,桑叶绿茶中微量元素总含量顺序为Ca>Mg>Fe>Mn>Zn>Cu,浸出液中各元素浸出量顺序为Mg>Ca>Zn>Fe>Mn>Cu,其中Mg最易浸出,Cu最不易浸出;不同冲泡时间微量元素浸出规律可用对数关系描述,不同冲泡次数微量元素浸出规律可用负指数关系描述。研究桑叶绿茶中微量元素的浸出特性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桑叶中各元素存在的形态,并可为桑叶绿茶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2年02期)
杨秀荣[9](2009)在《桑叶绿茶加工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桑树在我国栽培范围非常广泛,利用过剩的桑叶加工成桑茶,是促进蚕农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目前市售桑叶绿茶存在滋味青粗、香气低闷、浊气重等问题。本课题通过对桑叶绿茶的鲜叶适制性和加工工艺研究,旨在找出最适宜制造桑叶绿茶的鲜叶及最佳加工工艺,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桑叶绿茶黄酮测定条件的研究对桑叶黄酮浸提的温度、溶剂以及比色测定的显色剂用量、显色时间和测定波长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浸提温度为80℃,浸提溶剂(乙醇)浓度为80%,显色剂(1%AlCl_3)用量为4 ml,显色时间为20 min,测定波长为391 nm。2.鲜叶适制性的研究系统分析了桑树品种、嫩度、季节以及种质对桑叶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间桑叶绿茶品质差异大。在所选的67个品种中,4、16、50、20、13、23、52、60号感官品质较好,内含成分丰富,是加工桑叶绿茶的理想品种。嫩叶适宜制作桑叶绿茶。随着桑叶嫩度的降低,氨基酸含量呈降低趋势,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呈增高趋势,嫩叶处理中黄酮物质的含量高于老叶和桑芽。老叶制作的桑叶绿茶香气低,滋味粗闷,品质差。夏季最适宜制作桑叶绿茶,其次是春季。随着生长季节的推迟,氨基酸和叶绿素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春季桑叶绿茶的黄酮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季节。感官分析表明,随着生长季节的推迟,干茶和叶底的绿色度下降,夏季桑叶绿茶的香气纯正或纯正较高,滋味尚鲜醇,内质优于其他季节处理。3.桑叶绿茶加工工艺的研究杀青工艺研究:对不同杀青方式(炒青、蒸青、微波杀青、水潦青)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炒青和微波杀青处理中的氨基酸、可溶性糖、黄酮、叶绿素各个内质含量均高于蒸青和水潦青处理,另外,蒸青处理的桑叶绿茶有青气,水潦青处理有水闷味,炒青和微波杀青处理的桑叶绿茶香气纯正较高,滋味鲜醇,是理想的杀青方式。在杀青方式的基础上,本试验利用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杀青,设杀青温度(100℃、120℃、140℃、160℃)和时间(25 s、40 s、55 s)两个因素,采用随机设计。结果表明,杀青时间短、温度低,桑叶难以杀透,青气味较重,易出现红梗现象。品质化学成分分析表明,随着杀青温度的升高,氨基酸、可溶性糖、黄酮、叶绿素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随着杀青时间的延长,除了可溶性糖以外,氨基酸、黄酮、叶绿素均呈增高趋势。结合品质成分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最佳的杀青条件为140℃、55 s。揉捻工艺研究:就揉捻时间(0 min、5 min、10 min、20 min、30 min、40 min)对桑叶绿茶茶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桑叶绿茶不揉捻比揉捻品质要好,随着揉捻时间的延长,品质呈下降趋势,10 min以前,随时间延长品质下降缓慢,10 min以后,随时间延长品质下降快,所以揉捻时间不超过10 min为宜。做形工艺研究:选用双锅曲毫炒干机完成桑叶绿茶做形。对做形温度(120℃、150℃)、投叶量(3斤、5斤)以及做形叶含水量(32%、40%)叁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做形过程中,温度、做形叶的含水量对桑叶绿茶品质的影响较大,而投叶量对品质的影响较小。做形温度高有利于氨基酸的积累,做形叶含水量大,做形需要的时间长,有利于多糖的水解,做形温度低和做形叶的含水量高需要的做形时间长,不利于叶绿素的保持。此外,投叶量少则外形的紧圆度差,投叶量多则水汽不容易散失,茶汤偏黄暗。综合而言,做形的适宜参数为温度150℃、叶量5斤、做形叶含水量40%。提香工艺研究:利用随机试验对提香温度(110℃、130℃、150℃)和时间(1 min、3 min、5 min)两个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提香温度高,时间短有利于氨基酸的积累。温度过高,促进黄酮类物质的降解,加剧了叶绿素的破坏,时间过长,可溶性糖和叶绿素的分解加剧。结合内含品质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最佳的提香温度为130℃,时间为3 min,由于温度和时间的交互作用,150℃、3 min和130℃、3 min处理内含成分较高。(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桑叶绿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8年11月17—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南宁召开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提出、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起草的《桑叶绿茶加工技术规程》《桑叶挂面加工技术规程》《桑枝栽培灵芝生产技术规程》《桑果醋饮料加工技术规程》《食品用桑叶粉加工技术规程》5项广西地方标准审定会。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自治区绿色食品办公室、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相关领导及编写小组成员共18人参加会议。专家组由桂林理工大学商川教授、广西标准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曾云清等7人组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桑叶绿茶论文参考文献
[1].吴劲轩.桑叶绿茶加工工艺简述[J].四川蚕业.2019
[2].肖潇,梁贵秋.《桑叶绿茶加工技术规程》等5项广西地方标准通过审定[J].广西蚕业.2018
[3].肖欢,范国元,张以和.吐鲁番地区桑叶绿茶制作工艺及其营养成分测定[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3
[4].张颖.桑叶绿茶复合饮料的研制[J].食品工业.2013
[5].黄传书,雷霆,沈以红,唐小平,刘学.桑叶绿茶适宜采收季节研究及桑园管理[J].蚕学通讯.2012
[6].刘学,刘飞,黄先智,杨坚.桑叶绿茶香气成分的SPME-GC-MS分析[J].食品科学.2012
[7].刘学.降低桑叶绿茶豆腥味与改善茶汤色泽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2
[8].刘学,冯林,杨坚,黄先智.桑叶绿茶中微量元素含量及浸出特征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
[9].杨秀荣.桑叶绿茶加工工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