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交通模式配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协调性,方式演变
交通模式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朱丽[1](2018)在《基于方式演变的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与空间协调配置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公交优先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中小城市公交发展模式及空间配置方法具有普遍推广的迫切需求。本文依托国家基金重点项目《演变中的城市现代道路交通系统集成设计基础理论与方法》(51238008)、《基于广义交通枢纽的城市多模式交通网络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51638004),以城市最优的时空资源消耗为目标,基于大量的调研数据,从3个层面,2个方面开展论文研究工作。3个层面指的是:宏观的同一城市的纵向时间演变规律到不同城市相近年份等公交出行特征的横向比较,中观的城市空间与公交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微观的常规公交与快速公交共享运行协调优化的分析。2个方面的协调主要指的是:中观层面的城市空间与公共交通的协调,微观层面快速公共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共享协调。首先,研究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演变规律。基于9个典型样本年份城市的公共交通出行特征分析,建立公交分担率、公交出行时耗等关键指标与城市发展宏观因子的内在关联特性模型,发现公共交通由从属地位逐渐上升为主要方式之一,且在通勤交通中作用越来越突出。经济水平越低的城市,慢行方式转化为公共交通的趋势越明显。机动化出行方式出行时耗大,人们对公交出行时耗的容忍值最高。其次,分析城市公交出行时耗与城市宏观指标的相关性。通过函数拟合出行时耗与出行量的关系,研究不同时耗区间与城市宏观指标的相关性,发现居民出行量与出行时耗线性相关,城市规模越大,出行时耗的峰值越靠后。大城市出行时耗60分钟时,过半出行者选择公共交通;中小城市在时耗40分钟以内,公交分担率逐渐增加,时耗在40-60分钟逐渐回落。大城市宜建立长距离的公共交通方式,中小城市则适宜中距离。绝大多数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明显低于解算值,其提升空间巨大。再次,引入城市快速公交阈值分析。基于城市总体时空资源的限制,通过分方式的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分析,确定引入快速公交阈值,有效减少城市时空资源和居民出行时耗。然后,评价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公共交通协调性。结合中小城市特点,考虑城市公交、城乡公交、村镇公交,公交类型也综合考虑常规公交与快速公交。基于技术、效益、体制、功能四个方面的协调,重点关注城市公共交通内部协调、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形态的协调,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概念描述协调度指数,并优化引入权重函数,选取小城市代表丹阳市、由中等城市演变为大城市且包括快速公交方式的常州市作为典型案例,分别分析8年及以上的相关数据进行论证。最后,城市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共享运行协调方法研究。为提高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共享路段及站点运行效率,通过对其运行特性分析,提出了共享运行协调模型及方法,从时间效益和空间效益两个维度,确定叁车道(含一条快速公交专用道)共享专用道的常规公交和社会车辆流量阈值,分析共享站点的通行能力和有效泊位,得出快速公交到达率、站点通行能力、站点通道数等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常州市BRT为例,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协调通行的优化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20)
郑欢欢[2](2016)在《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模式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目前,我国已经形成长叁角都市圈、珠叁角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等多个都市圈,这些都市圈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对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较高要求。科学引导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模式的配置,对于避免交通基础设施的盲目建设,促进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系统的平稳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模式进行分析,确定都市圈内涵及都市圈客流特征,阐述了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模式的构成及不同客运交通方式的适用范围,研究了现有城际交通模式配置形式及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在分析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需求特征基础上,设计了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需求预测方法。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需求特征包括规模特征、时空分布特征和结构特征等。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需求预测方法是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客运需求影响因素提取;应用改进重力模型进行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分布量预测;运用Logit模型进行都市圈可能存在的主要运输方式分担率预测。接着重点构建了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模式配置模型。在多目标交通模式配置决策问题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了都市圈客运交通模式配置建模思路。选取配置目标时,从新型城镇化对都市圈客运交通提出的新要求出发,以满足供需平衡、综合效用最大化、资源消耗最小化作为多目标。建立约束条件时,重点考虑了未来年总量需求、建设资金、出行时间、交通环境等限制条件。由此建立了多目标客运交通模式配置模型,并设计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步骤。最后以长春都市圈为例,预测得到典型城市间的客运交通分布,应用所建模型对典型城市间客运交通模式进行配置,详细分析配置结果并提出配置建议。论文研究成果将为都市圈客运交通模式配置和客运交通系统建设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5-01)
张小辉,孙婧[3](2015)在《城际铁路客运枢纽交通衔接系统配置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际铁路客运枢纽交通衔接系统是交通政策、交通需求、交通设施供给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交通衔接系统配置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结合枢纽相关案例分析,研究枢纽典型交通衔接模式与地理区位、周边用地条件的关系,分析不同衔接模式交通衔接系统的方式构成和结构比例,基于关键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情景分析法,提出枢纽交通衔接模式选择方法,为城际铁路客运枢纽交通衔接设施配置的规划实践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协同发展与交通实践——2015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8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5-15)
王超深,吕颖[4](2014)在《大容量公交站点片区土地开发强度与交通模式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中心城与外围组团间交通配置模式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中心区城市功能转移与城市空间重塑的成败,长期以来,我国实施TOD策略问题上没有合适的出发点,在大容量快速公交(包括地铁、城际轨道交通等)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规划界基本达成共识将其站点片区作为TOD实施的落脚点,为城市健康发展摸索出新路子。但是站点周围土地开发强度缺鲜有研究,本文从中心城-城市组团间交通衔接站点步行合理区角度出发,利用高峰小时单一交通方式最大集散能力这一参数,建立了土地开发强度与交通运量的量化关系模型,合理推算站点片区容积率,对于土地与交通的协调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暨第2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1-17)
王瑞军,武旭,胡思继,宋亚萍[5](2012)在《交通运输资源配置模式及其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交通运输业优先、协调和滞后发展的3种交通运输资源配置模式;基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以1978—2007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统计数据为样本数据,对我国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判断我国交通运输资源的配置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表现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这一单向因果关系;国民经济的增长不是引起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显着性因素,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引起国民经济增长的显着性因素,这说明我国现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仍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加快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仍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科学》期刊2012年06期)
刘云,李景泽[6](2012)在《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间交通模式配置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探讨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间交通模式选择时,引入了交通配置模式概念,将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间交通模式的衔接涵盖其中。根据国际、国内大城市与卫星城市间交通模式及与中心城交通系统的衔接方式,把卫星城与主城间客运交通配置模式概括为六类十八种,并提出了中心城市—卫星城市间交通配置模式的确定内容和确定过程,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2年29期)
黄平[7](2012)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司机动态配置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不同运营要求,科学制定运营交路,合理安排司机运作,确保安全监督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列车司机配置需求的要素分析,建立满足不同运营水平的司机动态配置模式,并将司机动态配置模式理论计算与实际线路司机配置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司机动态配置模式可行性较高,实现了人力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本文来源于《中国铁路》期刊2012年05期)
甘勇华[8](2011)在《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开发功能配置及建设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存在交通衔接功能不全,用地功能单一,建设模式不清晰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轨道交通功效的发挥和城市用地功能的优化。在分析轨道交通枢纽分类及其综合开发设施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枢纽进行综合开发时,如何配置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功能的交通衔接设施和兼容性设施,并进一步提出轨道交通枢纽综合开发建设模式等内容,以提升轨道交通枢纽的土地价值和城市活力。(本文来源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期刊2011年11期)
刘泺丹[9](2011)在《山东省城际各运交通模式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群快速崛起。城市群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对旅客运输需求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城市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同时,随着居民生活物质及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出行的数量及质量都有新的发展和变化。根据研究目标及内容,本文通过调查和参考国内外成功经验,采用定性分析、定量计算、普遍调查方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研究过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城市与交通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界定相关概念,阐述城际主要客运交通模式的特点。(2)山东省城际客运交通现状及居民出行需求特征分析。从山东半岛、济南都市圈、鲁南经济带、黄河叁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方面剖析山东省客运交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山东省客运交通需求特征及发展趋势。(3)各种客运交通模式的公平性分析。给出了交通公平性的内涵及相应的评价指标,分析了公平性对于山东客运交通发展的意义。从服务通达性、单位道路资源通达性和污染成本等方面,对客运交通方式的公平性作出了对比评价。(4)各种客运交通模式的成本及效益分析。分析了出行者成本、交通系统成本与收益的构成,结合不同客运交通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对不同客运交通方式的系统成本与收益进行了测算。(5)城际客运交通模式配置。综合考虑效率性、公平性和适应性等叁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提出基于服务效果最优的城际客运交通模式配置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及基于LOGIT函数的客运模式配置模型,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客运交通模式进行实证性研究论文研究结论可为政府部门决策及企业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安全、便捷的城际交通客运体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城市间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5-01)
杨祯山,张筠莉[10](2009)在《基于成批服务模式的电梯交通配置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品质的电梯交通系统既要保证系统的服务数量,又要保证系统的服务质量.针对传统电梯交通配置忽视仿真验证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成批服务的电梯交通配置方法.该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离散事件驱动技术,描述乘客和电梯的动态行为,实现了对电梯交通配置服务质量的仿真评价,依据评价的结果对交通配置进行调整,使交通配置既考虑乘客处理能力,又兼顾服务质量.该方法完善了电梯交通配置理论.仿真试验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交通模式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目前,我国已经形成长叁角都市圈、珠叁角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等多个都市圈,这些都市圈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对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较高要求。科学引导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模式的配置,对于避免交通基础设施的盲目建设,促进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系统的平稳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模式进行分析,确定都市圈内涵及都市圈客流特征,阐述了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模式的构成及不同客运交通方式的适用范围,研究了现有城际交通模式配置形式及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在分析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需求特征基础上,设计了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需求预测方法。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需求特征包括规模特征、时空分布特征和结构特征等。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需求预测方法是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客运需求影响因素提取;应用改进重力模型进行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分布量预测;运用Logit模型进行都市圈可能存在的主要运输方式分担率预测。接着重点构建了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模式配置模型。在多目标交通模式配置决策问题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了都市圈客运交通模式配置建模思路。选取配置目标时,从新型城镇化对都市圈客运交通提出的新要求出发,以满足供需平衡、综合效用最大化、资源消耗最小化作为多目标。建立约束条件时,重点考虑了未来年总量需求、建设资金、出行时间、交通环境等限制条件。由此建立了多目标客运交通模式配置模型,并设计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步骤。最后以长春都市圈为例,预测得到典型城市间的客运交通分布,应用所建模型对典型城市间客运交通模式进行配置,详细分析配置结果并提出配置建议。论文研究成果将为都市圈客运交通模式配置和客运交通系统建设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通模式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1].朱丽.基于方式演变的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与空间协调配置方法[D].东南大学.2018
[2].郑欢欢.都市圈城际客运交通模式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6
[3].张小辉,孙婧.城际铁路客运枢纽交通衔接系统配置模式研究[C].协同发展与交通实践——2015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8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4].王超深,吕颖.大容量公交站点片区土地开发强度与交通模式配置研究[C].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暨第2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5].王瑞军,武旭,胡思继,宋亚萍.交通运输资源配置模式及其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12
[6].刘云,李景泽.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间交通模式配置初探[J].山西建筑.2012
[7].黄平.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司机动态配置模式研究[J].中国铁路.2012
[8].甘勇华.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开发功能配置及建设模式[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
[9].刘泺丹.山东省城际各运交通模式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1
[10].杨祯山,张筠莉.基于成批服务模式的电梯交通配置方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