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鼠阿霉素肾病论文-朱建立,何美霞,汲振余,张勇,郭佳

幼鼠阿霉素肾病论文-朱建立,何美霞,汲振余,张勇,郭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幼鼠阿霉素肾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阿霉素,肾病,大鼠

幼鼠阿霉素肾病论文文献综述

朱建立,何美霞,汲振余,张勇,郭佳[1](2018)在《大豆分离蛋白对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大豆分离蛋白对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7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7)、普通饲料组(n=31)和高蛋白饲料组(n=32)。普通饲料组和高蛋白饲料组大鼠分两次通过尾静脉注射阿霉素造模,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从首次注射阿霉素起,高蛋白饲料组大鼠给予两周含有20%大豆分离蛋白的饲料,之后改为普通饲料;对照组和普通饲料组则始终给予普通饲料。造模18 d后,比较3组大鼠的存活率和24 h尿蛋白总量(24 h Pro)。造模前,造模24、31、38、45和52 d,测定对照组和高蛋白饲料组大鼠24 h Pro、后肢足掌厚度、血清白蛋白(ALB)和尿素氮(BUN)水平。实验结束时,取肾脏组织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过碘酸雪夫染色(PAS)。结果:给予两周高蛋白饲料喂养后,阿霉素肾病大鼠的存活率由普通饲料组的50%提高到100%;普通饲料组和高蛋白饲料组大鼠的24 h Pro分别为(115.6±84.0)和(33.5±3.6)mg,均高于对照组(7.1±1.4)mg(P<0.05)。高蛋白饲料组大鼠在造模24 d出现高蛋白尿、水肿和低蛋白血症,造模45 d出现血清BUN的升高。造模24 d,高蛋白饲料组大鼠光镜下肾小球未见病变,电镜下发现足突部分融合,有微小病变型肾病的症状;实验结束时PAS显示肾小球基底膜节段增厚,球囊粘连,呈现显着的肾小球节段性硬化。结论:给予两周含有20%大豆分离蛋白饲料的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建模成功率高,动物之间病变差异小,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并可动态观察肾病的发展过程。(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赵嘉懿[2](2018)在《家族性FSGS初筛致病基因STUB1、TCF7L1、ADCK1在小鼠阿霉素肾病模型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因突变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前期研究推断19个基因可能与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amilial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FSGS)发病相关。本研究通过检测阿霉素小鼠肾组织中STUB1、TCF7L1、ADCK1的mRNA及编码蛋白水平,证实叁个基因的致病性。方法:1.健康SPF级8周龄雄性Balb/c小鼠21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随机分为对照组9只、模型组12只,并于两组随机各取3只留取24小时尿液。随后将模型组小鼠给予单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Adriamycin,ADR)10.5mg/kg制作FSGS肾病模型,对照组小鼠给予单次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于造模后第7天末、21天末各组分别随机取3只,第35天末取剩余小鼠留取24小时尿液,通过眼眶采血方式收集血标本后处死小鼠,取出一侧肾脏甲醛固定,另一侧肾脏液氮冻存。3.将每个时间点的24小时尿液标本用于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标本用于检测血肌酐、尿素氮水平;肾组织行过碘酸希夫(PAS)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4.取第35天模型组与对照组小鼠肾组织提取RNA,反转录后行RT-PCR观察STUB1、TCF7L1、ADCK1表达量的改变。5.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试验方法检测肾组织STUB1、TCF7L1、ADCK1蛋白的表达变化。6.采用SPSS 2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FSGS小鼠模型构建:模型组显示在第7天24小时尿蛋白定量开始上升,第21天仍持续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于第35天达到高峰,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肌酐与尿素氮随时间推移虽有升高趋势,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光镜下观察模型组PAS染色,第7天肾小球无明显变化,第21天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管可见蛋白管型,第35天出现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中、重度增生,节段加重,肾小球出现节段性硬化,同时可见大量蛋白管型,对照组肾小球及肾小管无变化,提示小鼠FSGS肾病模型构建成功。2.STUB1、TCF7L1、ADCK1的m RNA水平:模型组小鼠肾组织在注射阿霉素35天后,STUB1的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1);TCF7L1、ADCK1的m 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3.STUB1、TCF7L1、ADCK1的蛋白水平(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TUB1在模型组中的表达以肾小球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为主,系膜区几乎未见表达,对照组在肾小球上皮细胞和系膜区存在少量散在表达而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强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TUB1表达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CF7L1于模型组与对照组均未见阳性表达;ADCK1在模型组中以肾小球上皮细胞、系膜区及基底膜表达较强,肾小管上较弱,与对照组表达位置基本一致,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亦无明显差异。(2)免疫印迹:注射阿霉素35天后模型组小鼠肾组织STUB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01),而TCF7L1及ADCK1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1.STUB1参与了阿霉素诱导的小鼠FSGS的发病,其于肾小球上皮细胞和肾小管表达量的下调,提示其可能参与足细胞的病变过程及水肿的发生发展,其突变的致病性后期仍需在大量患有FSGS的人群的家系中进行进一步验证;2.TCF7L1和ADCK1与FSGS发病无直接相关关系,是否通过调控其他基因致FSGS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刘俊朝,和永瑞,薛媛媛,孙雯,俞建[3](2016)在《青春早期SD雌性大鼠阿霉素肾病过程中生长发育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儿童肾病综合征是儿童最常见的肾脏病,长期大剂量激素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而减少激素用量是首要选择方案,但未接受激素治疗的肾病患儿的生长发育尚无报道,本文利用青春早期ADR肾病SD雌性大鼠探讨肾病综合征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4周龄SD雌性大鼠以6.5mg/Kg经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分别观察阿霉素注射后1、2、3、4周SD大鼠体重、头尾长、胫骨长度、子宫湿重及24h尿蛋白、放射免疫法分析血清E2、LH、FSH、IGF-1、IGFBP-3变化。结果阿霉素注射后SD雌性大鼠尿蛋白在第四周最明显,而阿霉素注射后青春早期雌性SD大鼠的体重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减轻,而胫骨长度、子宫湿重未见明显减小,血清E2、LH、FSH、IGF-1、IGFBP-3未见明显降低。结论青春早期雌性SD大鼠在阿霉素注射后的第四周出现明显的蛋白尿,但青春早期雌性SD大鼠在阿霉素作用下未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迟滞,血清生长相关激素和性激素水平未出现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第二十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期刊2016-08-12)

张文晓[4](2016)在《阿奇霉素通过血清IL-2、IL-12、IL-6干预大鼠阿霉素肾病的免疫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阿霉素肾病大鼠经阿奇霉素干预后的血、尿生化指标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12、IL-6水平的动态变化,探究3种因子在大鼠阿霉素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阿奇霉素通过3种因子对阿霉素肾病的干预机制。方法:将135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7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阿奇霉素干预组(C组)、泼尼松干预组(D组)、阿奇霉素泼尼松联合干预组(E组),每组27只。除A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小剂量间隔1周两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法造模,第1次注射0.1%阿霉素4mg/kg,第2次于1周后注射3.5mg/kg。实验第5-8周每日分别给予C、D、E组大鼠阿奇霉素、泼尼松、二者联合水溶液灌胃1次,剂量分别为阿奇霉素62.5mg/(kg·d),泼尼松12.5mg/(kg·d),A、B组大鼠予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给药期间各组大鼠均自由摄食、进水。实验第4、6、8周末检测大鼠血、尿生化指标,包括血肌酐(SCr)、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固醇(TCho)、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以及24h尿蛋白定量和尿肌酐(Ucr),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实验第4、6、8周末各组大鼠血清IL-2、IL-12、IL-6水平的变化。结果:1.各组大鼠血、尿生化结果(1)实验第4周末,组间比较,B、C、D、E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SCr、TCho均明显高于A组(P<0.05),Tp、Alb、Ccr均明显低于A组(P<0.05)。(2)实验第6周末,B组大鼠24h蛋白尿定量、SCr、TCho高于4周末(P<0.05),Tp、Alb、Ccr低于4周末(P<0.05);C、D、E组大鼠24h蛋白尿定量、SCr、TCho低于4周末(P<0.05),Tp、Alb、Ccr高于4周末(P<0.05)。组间比较,C、D、E组大鼠24h蛋白尿定量、SCr、TCho低于B组(P<0.05),Tp、Alb、Ccr高于B组(P<0.05)。(3)实验第8周末,B组大鼠24h蛋白尿定量、SCr、TCho高于第4、6周末(P<0.05),Tp、Alb、Ccr低于第4、6周末(P<0.05);C、D、E组大鼠24h蛋白尿定量、SCr、TCho低于第4、6周末(P<0.05),Tp、Alb、Ccr高于第4、6周末(P<0.05)。组间比较,C、D、E组大鼠24h蛋白尿定量、SCr、TCho低于B组(P<0.05),Tp、Alb、Ccr高于B组(P<0.05);E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SCr、TCho低于C、D组(P<0.05),Tp、Alb、Ccr高于C、D组(P<0.05)。实验过程中,各组大鼠AST、ALT、γ-G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各组大鼠血清IL-2、IL-12、IL-6水平(1)实验第4周末,组间比较,B、C、D、E组大鼠,血清IL-2、IL-12水平显着低于A组(P<0.05),IL-6水平显着高于A组(P<0.05)。(2)实验第6周末,B组大鼠血清IL-2、IL-12水平低于4周末(P<0.05),IL-6水平高于4周末(P<0.05);C、D组大鼠血清IL-2、IL-12水平与4周末比较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6水平较4周末显着降低(P<0.05);E组大鼠血清IL-2、IL-12水平较4周末显着升高(P<0.05),IL-6水平较4周末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C、D、E组血清IL-2、IL-12水平显着高于B组(P<0.05),IL-6水平显着低于B组(P<0.05)。(3)实验第8周末,B组大鼠血清IL-2、IL-12水平低于第4、6周末(P<0.05),IL-6水平高于第4、6周末(P<0.05);C、D组大鼠血清IL-2、IL-12水平高于4周末(P<0.05),与6周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水平较4、6周末均显着降低(P<0.05);E组大鼠血清IL-2、IL-12水平较4、6周末显着升高(P<0.05),IL-6水平较4、6周末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C、D、E组大鼠血清IL-2、IL-12水平高于B组(P<0.05),IL-6水平低于B组(P<0.05);E组大鼠血清IL-2、IL-12水平高于C、D组(P<0.05),IL-6水平低于C、D组(P<0.05)。3.相关性分析实验第4、6、8周末模型组大鼠血清IL-2、IL-12水平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呈负相关(r=-0.582,P<0.01;r=-0.496,P<0.01);血清IL-6水平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0.546,P<0.01)。结论:1.血清低水平的IL-2、IL-12和高水平的IL-6可能参与了大鼠阿霉素肾病的发生发展。2.血清IL-2、IL-12水平的降低及IL-6水平的升高可能对大鼠阿霉素肾病的进展有一定的预测作用。IL-2、IL-12为肾保护因子,IL-6为肾损伤因子。3.阿奇霉素干预大鼠阿霉素肾病的免疫机制可能与其对血清IL-2、IL-12的上调和对IL-6的下调作用有关;而血清IL-6水平对阿奇霉素干预后的反应更为敏感。(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边毅,张天照,仲维娜[5](2016)在《当归芍药散对激素治疗的阿霉素肾病幼鼠骨保护素的干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当归芍药散对激素治疗的阿霉素肾病幼鼠骨保护素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8只幼鼠分为4组,实验2周,测定幼鼠尿蛋白定量及血清骨保护素水平。结果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尿蛋白逐渐增高,治疗组及西药组尿蛋白逐渐下降;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及西药组骨保护素进行性降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骨保护素缓慢升高。结论当归芍药散联合甲泼尼龙片对阿霉素肾病幼鼠尿蛋白有降低作用,可能有升高阿霉素肾病幼鼠骨保护素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6年06期)

刘俊朝,和永瑞,薛媛媛,孙雯,俞建[6](2015)在《青春早期SD雌性大鼠阿霉素肾病过程中生长发育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儿童肾病综合征是儿童最常见大肾脏病,长期大剂量激素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减少激素用量是首要选择方案,但未接受激素治疗的肾病患儿的生长发育尚无报道,本文利用青春早期ADR肾病SD雌性大鼠探讨肾病综合征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4周龄SD雌性大鼠以6.5mg/Kg经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分别观察阿霉素注射后1、2、3、4周SD大鼠体重、头尾长、胫骨长度、子宫湿重及24h尿蛋白、放射免疫法分析血清E2、LH、FSH、IGF-1、IGFBP-3变化。结果阿霉素注射后SD雌性大鼠尿蛋白在第四周最明显,而阿霉素注射后青春早期雌性SD大鼠的体重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减轻,而胫骨长度、子宫湿重未见明显减小,血清E2、LH、FSH、IGF-1、IGFBP-3未见明显降低。结论在阿霉素注射后青春早期雌性SD大鼠在第四周出现明显的蛋白尿,但青春早期雌性SD大鼠在阿霉素作用下未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迟滞,血清生长相关激素和性激素分泌未出现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第十九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期刊2015-11-06)

王英娟,潘凯丽,强欢,赵晓莉[7](2015)在《复方肾炎片联合强的松对阿霉素肾病幼鼠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复方肾炎片联合强的松对阿霉素肾病幼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32只4周龄雄性大鼠建立阿霉素肾病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B组)、复方肾炎片组(C组)、强的松组(D组)和联合用药组(E组),每组8只,另取8只做为正常对照组(A组)。于造模前1天、造模后2周末、4周末、8周末、12周末共5个时间点检测大鼠24h尿蛋白,12周末检测各组大鼠血白蛋白、血脂及肾功并行肾脏病理检查。结果①A组大鼠5个时间点尿蛋白水平无显着变化(F=5.03,P>0.05);B组、C组、D组、E组大鼠2周末、4周末、8周末及12周末尿蛋白较各自0周末均有显着变化(F值分别为23.59、18.17、14.53、19.61,均P<0.05)。B、C、D、E组8周末及12周末尿蛋白水平均有显着性差异(F_(周末)=15.66,F_(12周末)=25.43;均P<0.05),其中B组平均尿蛋白水平最高,8周末为(170.80±38.56)mg/24h,12周末为(141.29±36.55)rmg/24h;E组最低,8周末为(37.59±15.36)mg/24h,12周末为(12.40±4.10)mg/24h。②12周末5组间的白蛋白及总胆固醇、甘油叁酯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白蛋白=27.13、F总胆固醇=19.80、F_(甘油叁酯)=19.05,均P<0.05),但其中E组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叁酯较A组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5组间尿素氮及肌酐水平无统计学差异(F_(尿素氮)=10.75、F_(肌酐)=9.43、均P>0.05)。③E组相较B、C、D组有较轻病理损害,肾间质无增生,肾小管未见蛋白管型。结论复方肾炎片联合强的松治疗阿霉素肾病大鼠可显着降低尿蛋白及血脂水平,维持血清白蛋白水平,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贺德刚,杨晓萍[8](2014)在《整合素连接激酶在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动态观察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LK)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肾小球疾病的关系。方法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建模,用光镜、电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荧光观察ILK在不同时间点模型组肾组织的表达改变。结果 1与对照组比,前4周,模型组24 h尿蛋白量7 d增加,21 d达高峰(P<0.01);后8周,模型组24 h尿蛋白量逐渐减少,84 d降到最低值(P<0.01);2与对照组比,前4周,模型组肾小球ILK的表达7 d减少,14 d明显增加(P<0.05);后8周,模型组ILK表达逐渐减少(P<0.05);3电镜显示:前4周模型组大鼠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后8周,模型组足细胞病变进一步加重,出现了其与基底膜的分离、脱落;4足细胞ILK表达的变化与模型组24 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呈正相关(r=0.897,P<0.01)。结论 1 ILK早期出现表达增加及分布异常,可能是导致蛋白尿的原因及判断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的一个早期重要指标。2 ILK与蛋白尿呈正相关,其在肾组织中表达的高低对肾脏疾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4年34期)

王英娟[9](2014)在《复方肾炎片对阿霉素肾病幼鼠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是小儿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之一,长期采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治疗可出现代谢紊乱、库欣貌等并发症,而且约有23%PNS患儿对激素治疗不敏感,为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teroid-resistant nephrotic syndrome,SRNS)且呈逐年上升。复方肾炎片含有丹参、黄芪等中药成分,临床用于PNS患儿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阿霉素肾病幼鼠动物模型进行了实验研究,旨在观察复方肾炎片联合强的松对阿霉素肾病幼鼠的治疗作用及对ET-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4周龄SD大鼠简单随机化法选出8只为正常对照组(A组),剩余32只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5mg/kg后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对照组(B组)、复方肾炎片组(C组)、强的松组(D组)、联合用药组(E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实验时间12周。造模后第1周~第12周每日晨灌胃,A组、B组给予蒸馏水灌胃,C组予以复方肾炎片水提取液6.75g/kg灌胃,D组给以强的松混悬液6mg/kg灌胃,E组给予强的松6mg/kg+复方肾炎片6.75g/kg灌胃,灌胃容积为1ml/kg。造模前1天、造模后2周末、4周末、8周末、12周末检测大鼠24小时尿蛋白,12周末检测各组大鼠血白蛋白、血脂及肾功并行肾脏病理检查,并于12周末采用elisa法及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18、et-1、tgf-β1水平及肾组织et-1、tgf-β1mrna表达并行肾脏透射电镜检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a组大鼠5个时间点尿蛋白水平无显着变化(f=5.03;p>0.05),b组大鼠各时间点尿蛋白显着高于a组(f=23.59;p<0.05)。c、d、e组8周末及12周末尿蛋白水平较b组有显着下降(f=15.66;p<0.05),e组12周末较a组无显着性差异(f=7.04;p>0.05)且较c、d组有显着性下降(f=19.61;p<0.05)。2.各组大鼠12周末血清白蛋白、肾功、血脂比较:12周末b组、c组和d组白蛋白及总胆固醇、甘油叁酯较a组白蛋白下降,血脂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白蛋白=27.13;f总胆固醇=19.80;f甘油叁酯=19.05;p<0.05)。e组白蛋白及总胆固醇、甘油叁酯较a组无统计学差异(f白蛋白=8.41;f总胆固醇=6.69;f甘油叁酯=7.25;p>0.05),b、c、d、e组尿素氮及肌酐较a组无统计学差异(f尿素氮=10.75;f肌酐=9.43;p>0.05)。3.12周末e组相较b、c、d组有较轻病理损害,肾间质无增生,肾小管未见蛋白管型。4.b组、c组、d组tnf-α、il-18、et-1、tgf-β1水平12周末时较a组12周末时均有显着增高(ftnf-α=14.93;fil-18=19.43;fet-1=16.23;ftgf-β1=17.97;p<0.05),12周末时c组、d组、e组较b组均有显着性改善(ftnf-α=18.32;fil-18=17.68;fet-1=17.29;ftgf-β1=20.14;p<0.05)。c、d组较e组tnf-α、il-18、et-1、tgf-β1水平升高,(ftnf-α=20.75;fil-18=15.34;fet-1=22.57;ftgf-β1=20.54;p<0.05)。5.q-pcr示b组、c组、d组et-1mrna表达量较a组均有显着增高(f=14.96;p<0.05),c组、d组、e组较b组均有显着性改善(f=19.41;p<0.05),但e组与a组未见显着性差异(f=7.23;p>0.05)。分析各组tgf-β1mrna表达量,b组较a组有显着增高(f=24.61;p<0.05),但c、d、e组与a组未见显着性差异(f=9.07;p>0.05)。c、d、e组较b组均有显着性改善(f=23.59;p<0.05)。6.透射电镜示B组系膜区细胞增生,上皮细胞有空泡形成,C组及D组系膜细胞损伤及肾小管蛋白颗粒均有减轻。E组上皮细胞、系膜区细胞等均未见明显异常,肾小管可见少量蛋白颗粒。结论:1.复方肾炎片联合强的松能够明显降低蛋白尿,改善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功能并降低血脂水平,延缓肾脏病理损害的进展,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下调ET-1、TGF-β1mRNA的表达,减轻肾脏纤维化的过程来实现。2.复方肾炎片联合强的松较单用复方肾炎片或强的松具有更好的治疗阿霉素肾病模型大鼠的作用,可以明显减轻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4-10-01)

孟怡潇[10](2013)在《灵芝提取物对大鼠阿霉素肾病综合征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NS),简称肾综,以肾小球的基膜的通透性增加,同时伴有肾小球的滤过率降低等肾小球的病变为主,是一组临床表现相似,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的综合征,而不是独立的疾病。因此对于改善肾病综合征的研究有助于多种肾小球病变的治疗。灵芝又称灵芝草、神芝、芝草、仙草、瑞草,是多孔菌科植物赤芝(Ganoderma lucidum (Leyss. ex. Fr.) Karst.)或紫芝(Ganoderma japonicum (Fr.) Lloyd)的全株。灵芝原产于亚洲东部,中国古代认为灵芝具有长生不老、起死回生的功效,视为仙草。但其对肾病综合征改善的作用、机制的报道较少。为深入探讨灵芝对肾病综合征的改善、防治作用,本研究观察了灵芝对化学药物损伤导致的肾病综合征改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对灵芝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灵芝临床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实验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一次性大鼠尾静脉注射盐酸阿霉素5mg/kg、6mg/kg、7mg/kg,观察4周,并测得尿蛋白,确定复制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剂量。2、药物的筛选:观察灵芝、木耳(300mg/kg)对盐酸阿霉素(6mg/kg)所致的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的影响,并检测尿液中的尿蛋白含量。3、灵芝的药理学研究:采用尾静脉注射盐酸阿霉素复制肾病综合征模型,观察灵芝(300、150mg/kg,灌胃给药,30d)对肾病综合征大鼠的影响,并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肌酐(Sur)、尿素氮(BUN)、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以及尿液中,尿蛋白在给药不同时期,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1、低、中、高剂量模型组比较,中剂量(6mg/kg)模型组模型复制成立。2、药物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24HUPQ含量明显升高(p<0.01); TC、TG、SCR、BUN水平明显升高(p<0.01),TP、ALB水平明显降低(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3、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治疗组大鼠24HUPQ含量降低(p<0.05或p<0.01)、TC、TG、SCR、BUN水平降低(p<0.05或P<0.01),TP、ALB水平升高(p<0.05或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4、肾脏形态学观察,除正常组大鼠肾脏无病理变化外,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灵芝给药组大鼠肾脏均可见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病改变,光镜下模型组病变区肾小球球囊壁显着增厚,肾小球毛细血管丛与球囊壁明显粘连,硬化区肾小球萎缩,伴有大量脂滴;肾小管多灶状萎缩和扩张,管腔中可见管型,间质内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伴有纤维化。结论:1、大鼠肾病模型的阿霉素剂量选择6mg/kg,较好的模拟了肾病综合征。2、阳性药物耙齿菌对照组和灵芝提取物给药组均对大鼠阿霉素肾病有效,在血液生化指标和尿蛋白含量上,灵芝提取物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均好于阳性药物对照组。3、灵芝提取物改善大鼠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阻断发病机制,减轻肾脏病理损害,缓解肾病综合征,可能是灵芝提取物治疗大鼠阿霉素肾病的机制。但该药对大鼠阿霉素肾病的确切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3-06-09)

幼鼠阿霉素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基因突变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前期研究推断19个基因可能与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amilial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FSGS)发病相关。本研究通过检测阿霉素小鼠肾组织中STUB1、TCF7L1、ADCK1的mRNA及编码蛋白水平,证实叁个基因的致病性。方法:1.健康SPF级8周龄雄性Balb/c小鼠21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随机分为对照组9只、模型组12只,并于两组随机各取3只留取24小时尿液。随后将模型组小鼠给予单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Adriamycin,ADR)10.5mg/kg制作FSGS肾病模型,对照组小鼠给予单次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于造模后第7天末、21天末各组分别随机取3只,第35天末取剩余小鼠留取24小时尿液,通过眼眶采血方式收集血标本后处死小鼠,取出一侧肾脏甲醛固定,另一侧肾脏液氮冻存。3.将每个时间点的24小时尿液标本用于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标本用于检测血肌酐、尿素氮水平;肾组织行过碘酸希夫(PAS)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4.取第35天模型组与对照组小鼠肾组织提取RNA,反转录后行RT-PCR观察STUB1、TCF7L1、ADCK1表达量的改变。5.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试验方法检测肾组织STUB1、TCF7L1、ADCK1蛋白的表达变化。6.采用SPSS 2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FSGS小鼠模型构建:模型组显示在第7天24小时尿蛋白定量开始上升,第21天仍持续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于第35天达到高峰,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肌酐与尿素氮随时间推移虽有升高趋势,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光镜下观察模型组PAS染色,第7天肾小球无明显变化,第21天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管可见蛋白管型,第35天出现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中、重度增生,节段加重,肾小球出现节段性硬化,同时可见大量蛋白管型,对照组肾小球及肾小管无变化,提示小鼠FSGS肾病模型构建成功。2.STUB1、TCF7L1、ADCK1的m RNA水平:模型组小鼠肾组织在注射阿霉素35天后,STUB1的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1);TCF7L1、ADCK1的m 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3.STUB1、TCF7L1、ADCK1的蛋白水平(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TUB1在模型组中的表达以肾小球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为主,系膜区几乎未见表达,对照组在肾小球上皮细胞和系膜区存在少量散在表达而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强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TUB1表达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CF7L1于模型组与对照组均未见阳性表达;ADCK1在模型组中以肾小球上皮细胞、系膜区及基底膜表达较强,肾小管上较弱,与对照组表达位置基本一致,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亦无明显差异。(2)免疫印迹:注射阿霉素35天后模型组小鼠肾组织STUB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01),而TCF7L1及ADCK1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1.STUB1参与了阿霉素诱导的小鼠FSGS的发病,其于肾小球上皮细胞和肾小管表达量的下调,提示其可能参与足细胞的病变过程及水肿的发生发展,其突变的致病性后期仍需在大量患有FSGS的人群的家系中进行进一步验证;2.TCF7L1和ADCK1与FSGS发病无直接相关关系,是否通过调控其他基因致FSGS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幼鼠阿霉素肾病论文参考文献

[1].朱建立,何美霞,汲振余,张勇,郭佳.大豆分离蛋白对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稳定性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2].赵嘉懿.家族性FSGS初筛致病基因STUB1、TCF7L1、ADCK1在小鼠阿霉素肾病模型中的表达[D].河北医科大学.2018

[3].刘俊朝,和永瑞,薛媛媛,孙雯,俞建.青春早期SD雌性大鼠阿霉素肾病过程中生长发育变化的研究[C].第二十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16

[4].张文晓.阿奇霉素通过血清IL-2、IL-12、IL-6干预大鼠阿霉素肾病的免疫机制[D].天津医科大学.2016

[5].边毅,张天照,仲维娜.当归芍药散对激素治疗的阿霉素肾病幼鼠骨保护素的干预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

[6].刘俊朝,和永瑞,薛媛媛,孙雯,俞建.青春早期SD雌性大鼠阿霉素肾病过程中生长发育变化的研究[C].第十九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15

[7].王英娟,潘凯丽,强欢,赵晓莉.复方肾炎片联合强的松对阿霉素肾病幼鼠治疗作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5

[8].贺德刚,杨晓萍.整合素连接激酶在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中的表达[J].中国医药指南.2014

[9].王英娟.复方肾炎片对阿霉素肾病幼鼠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

[10].孟怡潇.灵芝提取物对大鼠阿霉素肾病综合征的实验研究[D].延边大学.2013

标签:;  ;  ;  ;  

幼鼠阿霉素肾病论文-朱建立,何美霞,汲振余,张勇,郭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