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弱毒株论文-苗双,卢凤英,屠晶,倪欣涛,胡青海

自然弱毒株论文-苗双,卢凤英,屠晶,倪欣涛,胡青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弱毒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鸭疫里默氏杆菌,自然弱毒株,鉴定

自然弱毒株论文文献综述

苗双,卢凤英,屠晶,倪欣涛,胡青海[1](2013)在《一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自然弱毒株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病死鸭肝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细菌WX1株,经形态学特征观察和16SrRNA基因、DnaB基因检测,鉴定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经玻片凝集试验鉴定为血清1型。WX1株对10日龄樱桃谷鸭的半数致死量大于1010 CFU,接种樱桃谷鸭后,只在接种后第12小时能从血液中分离到少量接种菌,表明WX1株为一株自然弱毒株。WX1株的OmpA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显示,其氨基酸同源性及其蛋白质分子质量大小与不同血清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强毒株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3年07期)

高继业,唐妤,赵洁,丁孟建,刘燕[2](2010)在《一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自然弱毒株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四川德阳某鸭场病死鸭肝脏中分离的DY9株细菌,经理化特性、16SrRNA核苷酸序列与cam基因检测,证明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并对其毒力与毒力稳定性等进行了测定。DY9株细菌对14日龄非免疫健康鸭的LD50大于2.3×1010CFU/0.5mL,但死亡鸭不具有纤维素性炎症病变,并未能回收到细菌;经敏感鸭体内连续传10代和经巧克力营养琼脂平板传30代后毒力未见显着改变;培养滤液不影响鸭胚成纤维细胞的形态;油佐剂灭活菌苗与活菌苗免疫鸭后14d攻毒分别获得100%和79.52%的相对保护率,21d时均为100%。以上结果表明,DY9株细菌为毒力稳定的鸭疫里默氏杆菌自然弱毒株。(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0年06期)

刘晔,冯誉龄,张守峰,孟轲音,邹啸环[3](2009)在《猫杯状病毒自然弱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对猫的免疫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进行猫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时,从猫的唾液中发现了杯状病毒。通过对病毒进行分离和形态学、理化学、动物感染试验和分子生物学等鉴定,证明该病毒为猫杯状病毒(FCV)自然弱毒株。免疫试验证明,该毒株可以诱导猫产生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且能持续50周以上,并能抵抗FCV强毒株攻击而不发病。(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赵洁[4](2008)在《鸭疫里默氏杆菌自然弱毒株的部分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鸭传染性浆膜是家鸭、火鸡和多种其它鸟类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疾病。该病呈世界范围分布,几乎已在所有的集约化养鸭生产的国家发现。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已成为目前危害世界各国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给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实验室在前期对我国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分离、鉴定、保存有500余株鸭疫里默氏杆菌。本文在此基础上筛选出2株低致病力的鸭疫里默氏杆菌,通过16SrDNA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对雏鸭的半数致死量与毒力稳定性测定,确证为鸭疫里默氏杆菌自然弱毒株,并对其侵袭性、培养滤液的细胞毒性、免疫原性、培养及生化特性等进行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鸭疫里默氏杆菌毒力因子和弱毒菌苗等提供材料。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扩增细菌16SrDNA的通用引物(16S-8F/20)和(16S-1512R/21)为引物,以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测序显示DY株和517株的扩增部分片段大小分别为1436bp和1440bp,BLAST软件分析发现二者的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鸭疫里氏杆菌的同源性均达到99%以上,且相互之间的同源性为99%以上。2.鸭疫里默氏杆菌自然弱毒517株和DY株对14日龄非免健康四川麻鸭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18×10~(10)CFU和2.3×10~(10)CFU;二者在10-14日龄非免健康鸭体内连传10代后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02×10~(10)和2.2×10~(10)CFU。3.鸭疫里默氏杆菌自然弱毒517株和DY株利用LB培养,去细胞培养物经超滤浓缩、硫酸铵沉淀、透析除盐及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制备的培养滤液与鸭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在4小时内成纤维细胞形态与空白对照间差异不明显,而阳性对照AF株则呈现细胞膜消失、胞质流失与核浓缩等;517株和DY株与鸭胚成纤维细胞共作用5h测得侵袭力分别为1320(CFU/ml)和1262(CFU/ml),与强毒AF株1510(CFU/ml)间差异显着(0.01<p<0.05)。4.鸭疫里默氏杆菌自然弱毒517株和DY株灭活菌液与矿物油佐剂乳化制成灭活菌苗(5.5×10~9CFU/ml)免疫5日龄四川麻鸭,0.5ml/只,免疫后21天的血清抗体水平(ELISA)分别为1.618和1.884(A值)、同血清型强毒菌株攻毒保护率均为100%,28天的血清抗体水平分别为1.549和1.724、攻毒保护率均为100%;1.1×10~7CFU活菌接种后,试验鸭无明显的临床表现,21天的血清抗体水平分别为1:17和1.379、攻毒保护率均为80%,28天的血清抗体水平分别为1.289和1.491、攻毒保护率分别为75%和100%。5.鸭疫里默氏杆菌自然弱毒517株和DY株为具有荚膜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在巧克力营养平板上生长旺盛,菌落为奶油状,能在LB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除517株发酵血清菊糖、阿拉伯糖和DY株发酵血清菊糖、阿拉伯糖、糊精外,不利用葡萄糖等其它碳水化合物;过氧化氢酶均呈阳性;明胶液化试验均呈阴性;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痢特灵、复方新诺民、奈替米星等具有抗性。本试验结果表明,鸭疫里默氏杆菌517株和DY株为有荚膜、不液化明胶、能诱导动物产生良好免疫应答的毒力稳定的自然弱毒菌株,具有鸭疫里默氏杆菌典型的形态大小,能在LB培养基中生长,可作为比较基因组学等研究毒力因子及疫苗开发的基础菌株。(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05-28)

祁光宇[5](2007)在《弓形虫自然弱毒株(QHO)棒状蛋白2基因片段的克隆、表达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为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全球分布,能引起人兽共患的弓形虫病,全世界的感染率为34%,大多数为隐形感染,但对于孕妇免疫功能抑制或低下者,能造成严重危害,孕妇感染常引起流产、畸胎、死胎,对于肿瘤患者或AIDS病人等免疫功能受损者,弓形虫是引起死亡的主要病体之一;弓形虫对畜牧业生产也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弓形虫病诊断和疫苗的研究成为弓形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ROP2蛋白为弓形虫生活史各期均分泌的抗原,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和免疫原性,作为疫苗候选因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试验以弓形虫青海自然弱毒株(QHO)速殖子为材料,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技术扩增到编码棒状蛋白2(ROP2)的基因片断,插入到pMD18-T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JM109。结果表明获得片段为1919bp,含有一个完整的1686bp的开放阅读框架(ORF),与ROP2基因己知序列(Z36906)的ORF具有97.4.%的同源性,氨基酸序列具有93.9%的同源性。弓形虫ROP2蛋白序列与其它棒状体蛋白如ROP8,ROP4,ROP7,ROP18, ROP5,ROPl7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说明弓形虫棒状体蛋白可能由起源相同的几个蛋白家族掏成。再通过设计两对引物,应用PCR方法从阳性克隆重组质粒分别扩增到约1603bp(Q1)和1132bp(Q2)的ROP2的基因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胶回收纯化,插入载体pET-28b多克隆位点,构建原核质粒重组体pET-Ql和pET-Q2,并转化E.coli BL21(DE3),筛选阳性克隆,限制性酶切分析及测序鉴定后,以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用SDS-PAGE观察重组蛋白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blot分析了重组抗原的活性,并纯化表达产物,为研制弓形虫病疫苗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7-05-10)

祁光宇,孙晓林,付宝权,王艳华,苟惠天[6](2007)在《弓形虫自然弱毒株棒状蛋白2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PCR法从弓形虫QHO株速殖子基因组DNA中扩增ROP2的基因片断,连接到pMD18-T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JM109,经酶切及PCR鉴定后进行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弱毒株的开放阅读框架(ORF)与ROP2基因已知序列(Z36906)的ORF具有97%的同源性,氨基酸序列具有95%的同源性.(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马晓丹,焦库华,周守长,侯建刚,岑皓[7](2007)在《鹅源新城疫病毒自然弱毒株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江苏省某健康鹅群分离并筛选出一株病毒,经鸡胚传代培养和血清学试验,证明该毒株为新城疫病毒。应用电镜技术、生物学特性检测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毒株MDT为146.4h,ICPI为0.375,参照判定标准,确定该毒株为NDV弱毒株。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该毒株F基因,并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其F蛋白裂解位点的序列为112G-K-Q-G-R-L117,符合典型的NDV弱毒株的特征,从基因和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证明该毒株为NDV弱毒株,通过绘制的系统发育进化树进行分析,表明该毒株为F基因Ⅰ型新城疫病毒,并将该毒株暂命名为G0405。(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07年07期)

马晓丹[8](2006)在《鹅源新城疫病毒自然弱毒株的分离、鉴定与免疫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城疫(ND)是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禽类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国际兽疫局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已发生过四次ND大流行,给各地养禽业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作为NDV自然贮存库的水禽,曾一度被认为对该病毒具有很强的抵抗力,感染后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即使感染强毒也不发病。但1997年以来,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先后发现了一种以侵害鹅的消化道和免疫器官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呈流行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养鹅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已证实,该病的病原为新城疫病毒,其基因型以F基因Ⅶ型为主。理论上讲,NDV只有一个血清型,经典的ND疫苗(Ⅰ系、Ⅳ系等)的预防接种完全能够抵抗病毒的感染。然而,用作种毒的特定疫苗毒株,经过反复传代或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毒力增强或免疫原性减弱等问题,从而使疫苗的保护力减弱,增加了疾病防制的难度。免疫失败导致的非典型ND的发生,对鹅致病的NDV强毒株的出现,不同基因型NDV的共同存在,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临床上长期、大量地使用活疫苗所造成的免疫压力有关。因此,筛选免疫原性较好的NDV弱毒株作为疫苗侯选株,从流行病学和免疫学的角度来说,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于江苏省某健康鹅群筛选到一株NDV,通过鸡胚接种和血清学试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该毒株具有血凝活性,且该活性能被抗NDV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应用电镜技术、生物学特性检测等方法对该毒株进行鉴定,电镜下可见大量呈多形性的NDV病毒粒子,表面有囊膜。该毒株的MLD=10-5/0.1ml,MDT=148.8h,ICPI=0.375,参照新城疫的毒力判定标准,确定该分离株为NDV弱毒株,命名为G0405。应用RT-PCR技术对G0405毒株的F基因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鉴定后进行克隆、测序,利用基因分析软件对测定的F基因核苷酸序列及由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绘制遗传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G0405为F基因Ⅰ型弱毒株,其F蛋白裂解位点的序列为~(112)G-K-Q-G-R-L~(117),符合NDV弱毒株的序列特征,与NDV经典的致病力测定方法(MDT、ICPI)判定结果相一致。将G0405与国内外部分NDV强、弱毒株的F基因编码区1654bp核苷酸序列与推导的F蛋白N-末端551个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0405与其它NDV毒株的F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在87.8%~96.1%之间,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89.5%~98.4%之间。通过免疫原性测定、同群饲养扩散试验、不同胚源扩增后对雏鹅的免疫对比试验、与Lasota和V4疫苗株的免疫效力比较试验、攻毒保护试验等,对G0405的免疫效果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G0405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能刺激鹅群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免疫后第5d开始产生抗体,并呈现上升趋势,12d后抗体水平达到最高值(7.2Log2)。水平扩散能力较强,能够产生整齐的抗体滴度,利于进行免疫监测和免疫程序的制定。病毒在鹅胚与鸡胚内进行增殖后免疫鹅群,前者能够产生相对较好的抗体水平。G0405免疫效果略高于V4,但低于Lasota商品疫苗株。攻毒试验表明,G0405毒株、Lasota、V4疫苗毒株均能抵抗基因Ⅶ型鹅源NDV强毒株JS0305的攻击。由此可见,分离株G0405作为一株新的ND疫苗候选株,具有应用和推广的前景。(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6-05-01)

何少瑜,陈先进,刘美容,吴春华,何亚蓉[9](2002)在《猪细小病毒自然弱毒株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猪细小病毒(porcineparvovirus,PPV)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之一。第一株PPV是Mayr和Mahnel在1966年从细胞培养物中首次发现的,可能是细胞内潜伏感染的病毒。Caytwyight和Huck在1967年首次从流产胎儿脏器中(本文来源于《福建畜牧兽医》期刊2002年S1期)

何少瑜,陈先进,刘美容,吴春华,何亚蓉[10](2002)在《猪细小病毒自然弱毒株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猪细小病毒(porcineparvovirus,PPV)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之一。第一株PPV是Mayr和Mahnel在1966年从细胞培养物中首次发现的,可能是细胞内潜伏感染的病毒。Caytwyight和Huck在1967年首次从流产胎儿脏器中(本文来源于《福建省科协第二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动物传染病防治与人类健康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2-10-01)

自然弱毒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四川德阳某鸭场病死鸭肝脏中分离的DY9株细菌,经理化特性、16SrRNA核苷酸序列与cam基因检测,证明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并对其毒力与毒力稳定性等进行了测定。DY9株细菌对14日龄非免疫健康鸭的LD50大于2.3×1010CFU/0.5mL,但死亡鸭不具有纤维素性炎症病变,并未能回收到细菌;经敏感鸭体内连续传10代和经巧克力营养琼脂平板传30代后毒力未见显着改变;培养滤液不影响鸭胚成纤维细胞的形态;油佐剂灭活菌苗与活菌苗免疫鸭后14d攻毒分别获得100%和79.52%的相对保护率,21d时均为100%。以上结果表明,DY9株细菌为毒力稳定的鸭疫里默氏杆菌自然弱毒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弱毒株论文参考文献

[1].苗双,卢凤英,屠晶,倪欣涛,胡青海.一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自然弱毒株的鉴定[J].中国兽医科学.2013

[2].高继业,唐妤,赵洁,丁孟建,刘燕.一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自然弱毒株的分离鉴定[J].中国畜牧兽医.2010

[3].刘晔,冯誉龄,张守峰,孟轲音,邹啸环.猫杯状病毒自然弱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对猫的免疫试验[J].中国兽医学报.2009

[4].赵洁.鸭疫里默氏杆菌自然弱毒株的部分特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8

[5].祁光宇.弓形虫自然弱毒株(QHO)棒状蛋白2基因片段的克隆、表达及鉴定[D].甘肃农业大学.2007

[6].祁光宇,孙晓林,付宝权,王艳华,苟惠天.弓形虫自然弱毒株棒状蛋白2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

[7].马晓丹,焦库华,周守长,侯建刚,岑皓.鹅源新城疫病毒自然弱毒株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家禽.2007

[8].马晓丹.鹅源新城疫病毒自然弱毒株的分离、鉴定与免疫效果观察[D].扬州大学.2006

[9].何少瑜,陈先进,刘美容,吴春华,何亚蓉.猪细小病毒自然弱毒株的分离与鉴定[J].福建畜牧兽医.2002

[10].何少瑜,陈先进,刘美容,吴春华,何亚蓉.猪细小病毒自然弱毒株的分离与鉴定[C].福建省科协第二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动物传染病防治与人类健康研讨会论文集.2002

标签:;  ;  ;  

自然弱毒株论文-苗双,卢凤英,屠晶,倪欣涛,胡青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