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铁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纳米铁颗粒,磁流变液,剪切屈服强度
纳米铁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朱婉宁,佟昱,于秀丽,范书群,董旭峰[1](2019)在《纳米铁颗粒磁流变液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的纳米铁颗粒为分散相制备磁流变液。实验表明所制备的颗粒为尺寸分布较为均一的球状颗粒,直径为30nm~50nm,且具有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分别以纳米铁颗粒和羰基铁粉为分散相,二甲基硅油为基液制备颗粒含量相同的磁流变液。磁流变性能及沉降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铁颗粒磁流变液具有显着的磁流变效应,且沉降稳定性优于羰基铁粉磁流变液。(本文来源于《宇航总体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郑乾送[2](2018)在《纳米铁颗粒对土壤铬的钝化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铬在工业活动中广泛应用因而释放到环境中,导致的土壤铬污染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随着纳米铁技术研究的不断创新,及其高效的修复能力,纳米铁被越来越多的的应用到环境治理中。对中低污染程度农田的重金属铬进行原位钝化,生产出安全的农产品为当务之急。本试验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铬污染水平土壤施加纳米铁颗粒对不同时期青梗菜(Brassica rapa L.ssp.Chinensis L.)吸收土壤铬的抑制效果,而后对纳米铁颗粒进行回收并探讨纳米铁颗粒在土壤中的转化,最后对回收纳米铁颗粒进行还原性能测定。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加纳米铁使不同铬浓度土壤pH均上升,且随着纳米铁投加量的增加,不同土壤铬浸出毒性随之降低。纳米铁颗粒能够有效抑制青梗菜对Cr的富集,且在施加铬、铁比例为1:20和1:40时效果较好,与对照相比,青梗菜根、茎、叶铬含量最高减少量分别达到66%、79%、78%。同一污染土壤,发现不同采集时期青梗菜体内铬含量无显着差异。此外,青梗菜体内富集的Cr含量与土壤总Cr浓度呈正相关,青梗菜富集量呈现根部>茎部>叶部。纳米铁颗粒长期在土壤环境中的最终产物试验结果表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修复50天后的土壤环境,发现大量纳米铁仍以球状颗粒存在,粒径相较于未投加前增加了22.97%。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铁在土壤中腐蚀产物主要为磁铁矿(Fe_3O_4)和磁赤铁矿(γ-Fe_2O_3)以及少量的纤铁矿(γ-FeOOH)。纳米铁对土壤Cr(VI)固定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增加纳米铁的用量和降低初始溶液pH值均有利于提高土壤Cr(VI)的固定效率。新鲜纳米铁投加量为1 g/L时对Cr(VI)浓度为100 mg/kg的污染土壤固定率达到了70.76%,对Cr(VI)吸附量达到了6.18 mg/g。而腐蚀纳米铁投加量为1.5 g/L仅有30.57%的固定效率,对Cr(VI)吸附量仅有1.85mg/g。新鲜纳米铁与腐蚀纳米铁在固定Cr(VI)的前30分钟过程内均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但表观反应速率常数新鲜纳米铁大于腐蚀纳米铁。(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8-12-10)
原敏[3](2017)在《绿色合成的纳米铁颗粒对染料废水的类Fenton降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大量工业废水的产生给水环境平衡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破坏,其中有机物废水特别是染料废水更是因为高色度、难降解、高毒性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近年来,Fenton技术特别是改良或与其他技术/方法联用的Fenton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备受关注。Fenton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污染物适用范围广,降解效率高等优点,其中铁系类Fenton技术最为常见,但其应用备受严苛pH条件和二次污染等问题的限制。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采用龙眼水提液在温和条件下还原制备铁纳米颗粒,并将其应用于Fenton体系,探究其类Fenton催化降解染料废水的性能。实验采用福建省常见经济作物龙眼树的树叶为植物质原料,以植物质中的有效还原成分多酚为指标,探究了龙眼水提液(Dimocarpuslongan,DL)的较优制备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80 ℃下加热1小时,可以较大限度地提取龙眼叶中的多酚。以此实验条件制备龙眼水提液,并用于还原FeCl3制得了纳米铁颗粒(DL-FeNPs)。采用UV-Vis、TEM、XRD、FTIR等技术对DL-FeNPs进行表征分析,并对比了 DL-FeNPs和常规化学合成的纳米铁颗粒的形貌、结构以及类Fenton降解MO的性能,发现LDL-Fe NPs是粒径约为5 nm的无定形态的近球形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可以作为Fenton催化剂促使H2O2释放HO·,有效降解甲基橙(MO),其类Fenton催化活性远高于化学合成的纳米铁。以MO作为类Fenton催化氧化体系的降解底物,考察了 H202用量、催化剂用量、污染物浓度、初始pH值、反应温度等因素对DL-FeNPs类Fenton催化降解MO的影响,得到较优的实验条件为:对于25mL、150mg/L的MO,H2O2浓度应为 15.6mM,DL-FeNPs 浓度应为 11.1mg/L,无需调节 pH,30℃ 下反应 30min,MO去除率高达98%。对去除反应过程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该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其反应活化能为41.6kJ/mol;结合FTIR和不同反应条件下MO的降解情况分析,推论DL-FeNPs对MO去除的过程主要包括吸附、催化H2O2释放·OH、·OH攻击MO使其化学键断裂分解为小分子叁个过程。通过纳米铁稳定性探究以及DL-Fe NPs类Fenton催化降解染料废水的普适性研究,发现该DL-FeNPs可在四周内、常温常压下保持形貌、结构以及类Fenton催化活性的稳定,并且可以降解一系列代表性染料,对染料降解体现出一定的普适性。为了进一步改善类Fenton降解效果,研究制备了叁种不同的双金属催化剂DL-Fe/NiNPs、DL-Fe/CuNPs 和 DL-Fe/PdNPs。将其应用于 Fenton 体系催化降解 MO,发现 DL-Fe/PdNPs 的类 Fenton 催化活性最高。UV-Vis、TEM、XRD、FTIR、EDS等表征结果表明DL-Fe/PdNPs为粒径约为5 nm无定形态的近球形纳米颗粒。将其用于类Fenton降解MO的影响因素探究和反应动力学研究,并与DL-Fe NPs的应用效果对比,结果表明Pd的引入有效提高了 DL-FeNPs的类Fenton催化活性,当H2O2浓度为 15.6mM,DL-Fe/PdNPs 浓度为 11.1mg/L(Pdwt.%=1%),无需调节pH,30℃下反应仅 10min,25mL、150mg/LMO 去除率高达 95%。DL-Fe/PdNPs作类Fenton催化剂时,催化H2O2的核心成分依然是Fe0,Pd的掺入没有改变反应的本质机理,仅是协同催化作用,DL-Fe/Pd NPs类Fenton催化降解MO也是准一级反应,活化能为34.4kJ/mol。DL-FeNPs和DL-Fe/PdNPs均有较好的类Fenton催化活性,将其用于类Fenton催化降解染料废水,是一个成本低廉,绿色环保的染料废水处理技术。(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4-01)
王春玲,蔡晓辉,张丽娟,何正梅,沈菲[4](2015)在《纳米铁颗粒联合叁氧化二砷和阿霉素对Raji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四氧化叁铁磁性纳米颗粒(Fe3O4-MNP)联合叁氧化二砷(As2O3)及阿霉素(ADM)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株Raji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方法:MTT法测定单药和联合用药后Raji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及细胞内ADM浓度;蛋白印迹分析法测定凋亡相关蛋白BCL-2、NFκB、Survivin、BAX、P53、Caspase-3,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P62/SQSTM1的表达水平。结果:ADM联合As2O3能明显抑制Raji细胞的生长,它的抗肿瘤效应强于单用ADM或As2O3组,但弱于ADM+As2O3+Fe3O4-MNP组(P<0.05);ADM+As2O3+Fe3O4-MNP细胞的凋亡率及ADM药物累积量均高于对照组、ADM组、As2O3组及ADM+As2O3组(P<0.05),并且该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NFκB、Survivin表达下调幅度和BAX、P53、Caspase-3表达上调幅度均大于其它组(P<0.05),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表达高于其它组,P62/SQSTM1的表达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Fe3O4-MNP联合As2O3和ADM通过促进凋亡和诱导自噬抑制了Raji细胞的生长,提高了抗肿瘤效应,对于恶性淋巴瘤治疗将是一个有前景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王雅楠,李铁龙,王薇,孙馨,刘海娣[5](2014)在《小尺寸纳米铁颗粒的液相还原控制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液相还原法基础上,以醇水混溶为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通过控制醇和PVP用量合成出粒径在9~20nm的粒径均一、分散性好的纳米铁粒子.通过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表征手段对醇和PVP在液相合成中的作用以及小尺寸纳米铁的活性进行考察.研究表明,醇的作用主要为抑制纳米铁生长以及使Fe2+均匀分散到PVP中,而PVP则通过其空间位阻作用和静电排斥作用阻止纳米粒子的团聚;随醇中羟基数增加、碳链长度增长,纳米铁粒径逐渐减小;随醇浓度增加,纳米铁粒径减小;同时,随纳米铁尺寸减小,其活性显着增强.(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丁丁,王自东,王丽丽,吴康,陈晓华[6](2014)在《ZCuSn10Zn2Fe凝固过程中原位自生纳米铁颗粒推移距离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真空熔炼—离心铸造技术制备出ZCuSn10Zn2Fe合金试样,通过透射电镜和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了铁含量对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得出了纳米铁颗粒被界面俘获或推移的热力学条件及颗粒推移距离的表达式。ZCuSn10Zn2Fe合金在凝固过程中纳米Fe颗粒的大小随着Fe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纳米颗粒被推移的距离随Fe添加量的增加和凝固速度的加快以及推移临界速度的降低而减小。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一致,并提出了改善原位自生复合材料组织均匀性的主要途径。(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杨斌[7](2014)在《功能化超小超顺磁性纳米铁颗粒(USPIO)的合成及其在小鼠胰岛细胞移植活体示踪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或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USPIO)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多能性得到广大学者的普遍认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标记细胞或者肿瘤,尤其是在进行活体内无创监测示踪方面。但自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第一批商用SPIO产品Feridex?和Resovist?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底停产以来,一直未有一种合适的能够在临床应用的SPIO替代产品出现。在本研究中,我们研发了一种简便的、以无毒性的水合无机铁盐作为纳米材料铁核心的前体替代过往相对剧毒的乙酰丙酮铁的合成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两亲性聚合物--羧基化的聚氧乙烯月桂醚(OE-PEG-COOH)对油性环境下合成的铁核心进行包被,制备了具有良好水溶性的USPIO纳米颗粒,最后再用Bcl-2等单抗对其表面进行功能化。进一步实验证实,这种新型的纳米材料能够有效的被β细胞内吞,并在相对低铁浓度下对原代胰岛细胞进行有效标记。我们通过商用产品FeraSpin S对这种新型纳米材料进行了生物相容性以及细胞毒性的对比实验研究,并对其安全剂量范围进行了初步测定。进一步的结果证实,这种新型纳米材料能够有效地对体内的移植胰岛细胞进行标记示踪,并在临床3.0T MRI场强下清晰显影。后续的普鲁士蓝染色实验以及免疫组化实验亦对纳米材料能够有效标记体内胰岛细胞予以进一步证实。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本合成路线,我们可以将末端Bcl-2功能化单抗替换成任意其他特异性的靶标分子,合成新型的其他特异性USPIO探针,提高标记特异性,例如Exendin-4-USPIO。以上结果均提示这种新型的功能化USPIO具有标记示踪胰岛细胞或其他细胞的良好应用前景。第一部分Bcl-2功能化USPIO的制备及其表征目的:自行研制无毒性两亲性聚合物表面修饰的USPIO,修饰亲水末端基团进行Bcl-2单抗连接,并对制备的磁纳米颗粒的结构、形貌和理化性状进行表征。方法:油性条件下采用无毒水合铁盐作为前体制备USPIO铁核心,然后通过旋转蒸发法对其进行两亲性聚合物的包被增加水溶性。应用酸化氧化法对亲水端末端OH基团改性为COOH基团,后续应用NHS/EDC法与Bcl-2单抗相连制备功能化USPIO。并进一步对制备的USPIO、Bcl-2-USPIO通过等离子发射光谱(ICP)、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纳米激光粒度仪(DLS)、振动样品磁强计(MPMS)和磁共振成像系统(MR scanner)等方法对其理化性状进行研究。结果:USPIO呈黑褐色,长时间放置不产生团聚。TEM扫描提示USPIO颗粒核心直径约为4~10nm,分布集中,大小均一,性质稳定,分散性好。经两亲性聚合物包被后,纳米激光粒度仪分析结果提示整体粒径平均尺寸为28nm。C13质谱测试,证实两亲性聚合物的羟基端成功改性为羧基,在163ppm处出现明显峰值。制备的USPIO在室温(300K)外磁场为2T时的磁滞回线提示制备的USPIO的饱和磁化强度为38emu/g,与商用产品Feridex41emu/g相当。MRI显示USPIO可以明显缩短T1和T2弛豫时间,T2信号强度与样品的Fe浓度正相关。结论:成功制备出具有高分散性、强磁性、粒径均匀的USPIO,3.0-T MRI显示USPIO具备良好的超顺磁性。第二部分PEG-USPIO标记胰岛细胞系INS-1、beta-TC-6的细胞生物学研究目的:研究自制的USPIO体外标记胰岛细胞系的效率、以及对细胞活力和功能的影响,为后续胰岛移植MRI活体示踪奠定基础。方法:培养胰岛细胞系INS-1以及Beta-TC-6,使用USPIO分别标记。采用普鲁士兰染色和细胞内铁浓度测定等方法观察被标记细胞内铁颗粒情况。利用梯度浓度USPIO标记INS-1细胞,普鲁士兰染色检测其标记效率。采用四唑盐(MTT)比色试验检测USPIO标记的INS-1细胞活力。应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检测标记后细胞的凋亡水平。采用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对标记后Beta-TC-6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进行评估。结果:细胞内铁染色:普鲁士蓝染色显示USPIO标记的INS-1细胞胞质内出现细小的蓝色铁颗粒。标记效率的检测:体外MRI扫描和普鲁士蓝染色提示,不同铁浓度USPIO和FeraSpin S分别标记2105INS-1细胞24h, MRI扫描T2信号随标记铁浓度升高而降低,细胞质内的蓝色铁颗粒也相应增加。在相同铁浓度下作用24h, USPIO较FeraSpin S对INS-1细胞的标记效率更高。细胞形态学观察:倒置相差显微镜下USPIO标记组、FeraSpin S标记组和未标记组INS-1细胞之间,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USPIO对细胞活力的影响:MTT结果显示,USPIO和FeraSpinS在0-50μg Fe/mL浓度以下标记INS-1细胞24h,细胞活力在超过30μg Fe/mL浓度后逐渐降低。USPIO对细胞增殖的影响:USPIO和FeraSpin S以0-50μg Fe/mL浓度标记INS-1细胞24h,细胞生长能力在超过30μg Fe/mL浓度后逐渐降低。USPIO对细胞早期凋亡水平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USPIO以0-50μg Fe/mL浓度标记INS-1细胞24h,细胞凋亡/死亡在超过30μg Fe/mL浓度后逐渐增加。USPIO对细胞功能的影响: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显示,USPIO以0-50μg Fe/mL浓度标记24h, Beta-TC-6细胞胰岛素释放功能在超过30μg Fe/mL浓度后明显降低。结论:制备的USPIO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超顺磁性,能够有效标记INS-1以及Beta-TC-6细胞,对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在未超过30μg Fe/mL浓度的情况下没有明显影响,在标记细胞的MRI体外扫描中表现出很强的磁信号。第叁部分Bcl-2功能化USPIO标记小鼠原代胰岛细胞MRI活体示踪研究目的:在体外应用USPIO对小鼠原代胰岛细胞进行标记,建立USPIO标记小鼠胰岛细胞同种异体肾包膜下移植模型,应用3.0-T临床磁共振成像系统动物线圈活体示踪USPIO标记小鼠胰岛细胞。方法:将制备的USPIO,分别取0,1.25,2.5,5,10,20,30,40,60,80μg Fe/mL不同浓度,进行MRI体外扫描,观察信号变化。分离纯化150个C57BL/6小鼠胰岛,用制备的PEG-USPIO标记后,进行C57BL/6小鼠同种异体肾包膜下移植,术后第1,8,15,21d对移植物进行MRI活体示踪。将移植模型肾脏进行石蜡切片,胰岛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普鲁士蓝染色观察。结果:通过USPIO以0,1.25,2.5,5,10,20,30,40,60,80μg Fe/mL浓度数量梯度的MRI体外扫描,确定MRI扫描的磁强回归线性参数。USPIO10和30μgFe/mL浓度标记的150个C57BL/6小鼠原代胰岛同种异体肾包膜下移植,MRI活体示踪可以观测到理想的磁信号,时间可以持续21d,MRI信号强度随移植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移植模型肾石蜡切片行胰岛素免疫组化/普鲁士蓝双染色,证实肾包膜下USPIO标记的胰岛移植物存在及其被USPIO特异性标记。结论:制备的USPIO可以有效标记小鼠胰岛细胞系INS-1及Beta-TC-6和原代胰岛,并通过3.0-T临床磁共振成像系统动物线圈进行同种异体肾包膜下移植MRI活体示踪。第四部分Exendin-4功能化USPIO靶向胰岛细胞MRI活体示踪研究目的:尝试Exendin-4-USPIO对胰岛β细胞进行特异性标记,体外实验验证其标记有效性,体内应用3.0-T临床磁共振成像系统动物线圈活体示踪小鼠胰岛素瘤。方法:更换USPIO的靶向探针为exendin-4,常规体外验证其标记胰岛细胞有效性及细胞毒性。通过全身各器官病理切片及普鲁士蓝染色验证USPIO的体内分布情况。通过exendin-4与量子点的连接,荧光成像验证exendin-4的靶向性。构建INS-1种植瘤模型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入exendin-4-USPIO24小时后,进行MRI活体示踪。将移植模型肾脏进行石蜡切片,胰岛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验证USPIO标记情况。结果:新制备的exendin-4-USPIO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未见明显细胞毒性。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无exendin-4修饰的USPIO积聚于肝、肾、脾、肺等组织,但并不积聚于胰腺的内、外分泌腺组织中;而exendin-4修饰的USPIO不仅在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中非特异性聚集外,还在胰腺中存在,并在胰岛中特异聚集。USPIO尾静脉注入负瘤小鼠体内24小时后,MRI活体示踪可以观测到胰岛素瘤体部位明显的磁信号。将瘤体行石蜡切片、胰岛素免疫组化/普鲁士蓝双染色,证实其被exendin-4-USPIO特异性标记。结论:制备的exendin-4-USPIO可以有效标记小鼠胰岛细胞系和原代胰岛,并能够对小鼠胰岛素瘤进行MRI活体特异性示踪。(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1-01)
黄兰兰,翁秀兰,陈祖亮[8](2013)在《绿茶萃取液合成纳米铁颗粒及其对孔雀绿的降解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绿茶萃取液(GTE)既作还原剂又作掩蔽剂,通过绿色还原合成纳米铁粒子(GT-FeNPs).通过SEM、XRD、FT-IR、BET等手段对GTE合成的纳米铁粒子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GTE合成的纳米铁是无定形的球形颗粒,颗粒粒径在70~80 nm左右.并以孔雀绿(MG)为目标降解物,探讨GT-Fe NPs对孔雀绿的降解性能.在孔雀绿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1和初始溶液的pH=5.78的条件下反应10 min,GT-Fe NPs对孔雀绿的去除率高达75.66%,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根据GT-Fe NPs对孔雀绿反应前后的表征结果和孔雀绿降解动力学的研究结果,降解机理可能包括MG吸附在GTE和GT-Fe NPs表面上,同时纳米铁在水的侵蚀作用下产生自由电子,与发色基团发生还原作用,达到脱色效果,并在自由电子的进一步攻击下,使得MG中连接苯环的碳碳双键断裂.(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殷永[9](2013)在《气相爆轰(燃)法合成碳包覆纳米铁颗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索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气相爆轰(燃)法制备碳包覆纳米材料。二茂铁作为前驱体,氢气与氧气、氢气与空气两种混合气体作为爆炸源。首先,通过C-J经典爆轰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对自制爆轰管内气相爆轰(燃)时的爆压、爆速、密度、爆温进行理论计算。并且分别利用高速摄像、IDTS-3850压力测试仪器对爆速、爆压进行实际测量,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误差在5%之内。根据求得的爆温,通过铁碳合金相图对合成碳包覆纳米铁颗粒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以氢气与空气作为爆炸源,分别改变前驱体质量、初始温度,均成功地合成了碳包覆纳米铁颗粒。但是合成的产物中均含有二茂铁杂质,通过提纯后,得到纯净的纳米材料。通过XRD、TEM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前驱体质量越高,生成的颗粒大小越均匀,但团聚现象严重;初始温度越高,合成的产物均匀性好,但铁碳化合物含量越多。再次,以氢气与氧气作为爆炸源,分别改变初始温度、二茂铁的质量、氢氧比例的合成实验中,合成产物均未含有二茂铁。通过XRD、TEM分析,结果表明,前驱体小于某一质量时,合成的产物为Fe和FeO。在相同条件下的变化趋势与以氢气与空气爆轰时是一致的。不同点在于,产物中的包覆层的厚度增大,产物中的铁碳化合物减少。最后,针对合成产物中的铁碳化合物,采用200℃和260℃完全退火的热处理工艺对产物进行后处理。通过XRD、TEM分析,结果表明,产物中的铁碳化合物基本消失,包覆层和被包覆层厚度增加,其中,以氢气与空气爆轰得到的产物变化趋势明显高于以氢气与氧气爆轰得到的产物。通过VSM分析,产物表现出良好的顺磁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李昊,李铁虎[10](2012)在《碳纳米管/纳米铁颗粒杂化结构的制备及形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将由C包覆的纳米铁颗粒(FeNP)原位沉积于碳纳米管(CNTs)表面并形成不同形貌的碳纳米管/纳米铁颗粒(CNTs/FeNP)杂化结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制备的杂化结构进行微观形貌分析和结构表征。结果显示,纳米铁颗粒通过石墨片层结构与碳纳米管相连,具有良好的界面结合。当噻吩的添加量较低时,产物中碳纳米管的直径减小,产量增多。当噻吩的添加量超过0.5%时,可以得到CNTs/FeNP杂化结构。使用X射线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杂化结构的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体系中的Fe主要以α-Fe、γ-Fe和Fe3C的形式存在,并且Fe的含量随噻吩含量的增加不断增加。通过研究纳米铁颗粒的形成及其在碳纳米管表面的沉积,揭示了CNTs/FeNP杂化结构的形成机理。(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2年20期)
纳米铁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铬在工业活动中广泛应用因而释放到环境中,导致的土壤铬污染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随着纳米铁技术研究的不断创新,及其高效的修复能力,纳米铁被越来越多的的应用到环境治理中。对中低污染程度农田的重金属铬进行原位钝化,生产出安全的农产品为当务之急。本试验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铬污染水平土壤施加纳米铁颗粒对不同时期青梗菜(Brassica rapa L.ssp.Chinensis L.)吸收土壤铬的抑制效果,而后对纳米铁颗粒进行回收并探讨纳米铁颗粒在土壤中的转化,最后对回收纳米铁颗粒进行还原性能测定。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加纳米铁使不同铬浓度土壤pH均上升,且随着纳米铁投加量的增加,不同土壤铬浸出毒性随之降低。纳米铁颗粒能够有效抑制青梗菜对Cr的富集,且在施加铬、铁比例为1:20和1:40时效果较好,与对照相比,青梗菜根、茎、叶铬含量最高减少量分别达到66%、79%、78%。同一污染土壤,发现不同采集时期青梗菜体内铬含量无显着差异。此外,青梗菜体内富集的Cr含量与土壤总Cr浓度呈正相关,青梗菜富集量呈现根部>茎部>叶部。纳米铁颗粒长期在土壤环境中的最终产物试验结果表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修复50天后的土壤环境,发现大量纳米铁仍以球状颗粒存在,粒径相较于未投加前增加了22.97%。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铁在土壤中腐蚀产物主要为磁铁矿(Fe_3O_4)和磁赤铁矿(γ-Fe_2O_3)以及少量的纤铁矿(γ-FeOOH)。纳米铁对土壤Cr(VI)固定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增加纳米铁的用量和降低初始溶液pH值均有利于提高土壤Cr(VI)的固定效率。新鲜纳米铁投加量为1 g/L时对Cr(VI)浓度为100 mg/kg的污染土壤固定率达到了70.76%,对Cr(VI)吸附量达到了6.18 mg/g。而腐蚀纳米铁投加量为1.5 g/L仅有30.57%的固定效率,对Cr(VI)吸附量仅有1.85mg/g。新鲜纳米铁与腐蚀纳米铁在固定Cr(VI)的前30分钟过程内均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但表观反应速率常数新鲜纳米铁大于腐蚀纳米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铁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朱婉宁,佟昱,于秀丽,范书群,董旭峰.纳米铁颗粒磁流变液的制备及性能[J].宇航总体技术.2019
[2].郑乾送.纳米铁颗粒对土壤铬的钝化效果研究[D].温州大学.2018
[3].原敏.绿色合成的纳米铁颗粒对染料废水的类Fenton降解特性[D].厦门大学.2017
[4].王春玲,蔡晓辉,张丽娟,何正梅,沈菲.纳米铁颗粒联合叁氧化二砷和阿霉素对Raji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5
[5].王雅楠,李铁龙,王薇,孙馨,刘海娣.小尺寸纳米铁颗粒的液相还原控制制备[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丁丁,王自东,王丽丽,吴康,陈晓华.ZCuSn10Zn2Fe凝固过程中原位自生纳米铁颗粒推移距离及影响因素[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4
[7].杨斌.功能化超小超顺磁性纳米铁颗粒(USPIO)的合成及其在小鼠胰岛细胞移植活体示踪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4
[8].黄兰兰,翁秀兰,陈祖亮.绿茶萃取液合成纳米铁颗粒及其对孔雀绿的降解性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9].殷永.气相爆轰(燃)法合成碳包覆纳米铁颗粒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10].李昊,李铁虎.碳纳米管/纳米铁颗粒杂化结构的制备及形成机理[J].功能材料.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