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功能空间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尺度重构,新区,空间治理,城市治理
功能空间尺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新,文娇慧,贾东霖[1](2019)在《尺度重构视角下地方政府空间治理策略研究——基于鄂州市功能新区建设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合力影响下,城市和区域成为重要的空间治理场域。以尺度重构为视角,以鄂州市为例,基于功能新区构建、推进、发展的逻辑演变,探讨地方政府空间治理的多维尺度重构和实现路径。在资本和权力逻辑引导下,地方政府建设功能新区的治理行为实现了地域空间、产业体系、行政关系等多维尺度重构。功能新区建设作为空间治理的重要策略,是地方政府通过强大的组织动员与整合能力调整空间格局来实现的。地方政府运用非正式的领导小组机制、现场办公制度、领导挂点工作、干部挂职交流等技术治理方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科层缺陷,推动了地方政府空间治理的实现。(本文来源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盛强,周晨[2](2018)在《功能追随空间:多尺度层级网络塑造的城市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商业功能的分布与道路空间结构息息相关。本文以北京内城为例,应用空间句法模型在城市和街区两个尺度上分析了商业功能的聚集和演变规律。其中在城市尺度基于80年跨度中四个时间节点的商业分布数据分析了10个商业中心,在街区尺度上基于2005和2015年的实地调研的商铺数量,分析了前门、东四和西四叁个中心区内的各街道段上的商业分布受城市和局域层级网络影响的程度。结论验证了空间句法参数能够有效地在街道精度上分析商铺数量,但各案例街区受两种网络影响程度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建筑师》期刊2018年06期)
蒋欣阳,贾志斌,张雪峰,卓义,郄迎翔[3](2018)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景观尺度土壤保持功能的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作为理解和塑造人类社会与环境最具操作性的尺度,其土壤保持功能是实现景观可持续性的重要条件。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改进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景观土壤保持功能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土壤保持总量为1.699×10~9 t?a~(-1),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85.39 t?hm~(-2)?a~(-1);土壤中N、P、K元素保持量分别为9.25×10~6 t?a~(-1)、6.14×10~6 t?a~(-1)、3.41×10~7 t?a~(-1)。按一级景观估算,土壤保持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林地>耕地>草地>住宅用地>未利用地>水域;按二级景观估算,土壤保持能力以灌木林地为最高,其次分别为有林地、疏林地、丘陵旱地、平原旱地、高盖度草原、山地旱地、中盖度草原,最差的是盐碱地和裸岩石质地。不同景观的土壤保持功能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增长趋势,当植被覆盖度小于50%时,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随植被覆盖度增大而缓慢增加;当植被覆盖度大于50%时,土壤保持功能随植被覆盖度增大而显着增加。因地制宜地提高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合理配置景观空间分布格局,有助于景观服务功能的发展,从而对区域生态安全和人类福祉做出更大贡献。(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胜利,易茂红,陈凯,丁宁,王备新[4](2018)在《渭河底栖动物性状和功能对空间尺度环境变量响应的生态区差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中部渭河南部流域山区和平原生态区的底栖动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29个生物性状类别和7个功能多样性指数,比较了不同生态区的生物性状组成和功能与性状多样性指数差异性;应用综合RLQ和fourth-corner方法探索底栖动物生物性状组成与土地利用和理化变量的关系;通过广义线性模型(GLM)比较不同空间尺度环境变量对底栖动物功能与性状多样性指数影响的生态区差异性。研究发现,共18个底栖动物性状组成在山区和平原间存在显着差异性,其中具有无庇护所和以叶片为庇护所材料、外骨骼轻微骨化和骨化良好、草食性、捕食性等生物性状的底栖动物栖息于栖境状况较好的山区,体壁呼吸、虫体柔软、集食者等生物性状更多的集中在人类活动较严重的平原区。除了功能均匀度指数外,山区的性状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均显着高于平原,说明平原环境干扰显着降低了底栖动物性状和功能多样性。综合RLQ和fourth-corner方法表明底栖动物生物性状对环境胁迫的响应存在可预测性。GLM模型结果表明,山区和平原生物性状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受到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和理化环境变量的影响:流域尺度城镇用地、水温和TN含量是影响山区功能和性状多样性指数模型的重要环境变量,但平原区河段尺度农业用地面积百分比和平均水深是影响功能和性状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李建学[5](2017)在《基于不同尺度的城镇空间功能配置模式研究——以珠叁角不同主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梳理城市规划中功能配置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的技术规范,通过实证案例比较,认为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现有的理论及规范并不能指引所有尺度空间的功能配置。纯粹的功能分区或功能混合思路不适用于所有语境及尺度。本文试图探讨功能配置理论在城市、组团、街区叁大尺度层次的适用性,并建构不同尺度的功能配置模式。城市尺度下,功能配置因立足其发展阶段,不同组团之间的功能适当分离,降低生活生产的干扰,但不同主导功能组团之间应注重功能融合配置及空间相邻布局,避免功能过度纯化;组团尺度下,功能配置在反映地价竞租情况下,适当实现功能融合,提高生活质量及便利度;,在街区尺度,功能混合成为共识,保障功能多样化以保护城市活力及安全。(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期刊2017-11-18)
许开鹏,步秀芹,曾广庆,马蔚纯,王金南[6](2017)在《环境功能区划的空间尺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功能区划是我国实施环境分区管理、分类指导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环境功能区划的层次性、空间尺度依赖性决定了它具有明显的空间尺度特征。本文通过对环境功能综合评价指标空间特征的分析,探讨了环境功能区划及其分区管控导则与空间尺度的关系。研究表明,由于环境功能综合评价指标存在明显的空间尺度特征,因此,在不同层次和尺度的环境功能综合评价中应选择合理的评价单元,实现数据的有效整合。在省级层面,环境功能区的划定和分区管控导则主要在于宏观引导,并指导下一层次和尺度的区划;在市辖区、县级层面,则是对省级区划的具体细化,直接为区域环境管理和规划编制服务,是整个国家环境功能区划体系中面向环境管理和具体操作的层次和尺度。(本文来源于《城乡规划》期刊2017年05期)
唐劲羽[7](2017)在《基于使用功能的城市广场空间尺度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广场普遍存在空间尺度过大的问题,原因除了深刻的社会根源外,城市设计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回顾城市广场空间尺度经典理论,可以发现学者对城市广场尺度的把握多基于视觉特征以及广场与周边建筑的关系。由此通过比较分析人类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特征与交流效果的关系,以及人类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特征与空间尺度的关系,进而提出使用功能即交流效果,以视觉等感官的空间距离特征为中间媒介,间接影响到城市广场的空间尺度。观察活动为主的城市广场需要看清人体的轮廓,对应的尺度为100m左右,体验感情为主的城市广场需要看清面部表情,对应的尺度为25m左右。对于组合多空间城市广场,其总体空间尺度受到可接受步行距离的制约。(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7年04期)
许开鹏[8](2017)在《基于小尺度空间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尺度空间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以西藏八宿县为例,结合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框架体系与现代GIS技术,以环境承载力理论为依据,对八宿县环境功能进行区划,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为主要研究指标,最终将八宿县分为5个生态环境功能区.研究表明,生态建设分区管控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依赖于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许洺山[9](2016)在《常绿阔叶林植物功能性状的空间变异及其与环境、生物竞争的尺度关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过滤和生物竞争是影响植物群落中物种共存和群落构建的两个重要生态过程。植物功能性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解释生态过程和物种策略,研究表明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环境对植物群落构建起关键作用,而生物竞争更多地作用于局域生境中。最新模拟研究得出,环境过滤和生物竞争在局域生境中对物种共存和群落构建同时起作用,并具有尺度效应,但并未有实测数据验证。此外,局域生境中植物功能性状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变异来源并未探明,因此,研究植物功能性状的空间变异及其对环境过滤、生物竞争的尺度响应,对理解植物群落中物种共存和群落构建的潜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浙江天童220 m×220m大型动态样地所有胸径>1cm的木本植物,测定了19603株个体的胸径、单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叶片干物质含量以及样方水平上的土壤总氮、总磷、总碳、pH值、体积含水率、容重、腐殖质、海拔、坡度和凹凸度等;首先,用地统计学方法(Geostatistical analysis)中的半变异函数分析植物功能性状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变异及其与环境变异的关联性;其次,为了进一步验证环境是植物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用RLQ(环境、物种多度、物种性状矩阵)和Fourth-corner方法检验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变量间关系的显着性;最后,为了验证局域生境中,环境过滤和生物竞争均对植物功能性状空间变异具有重要贡献,用Pearson相关分析植物功能性状、环境变量、生物竞争间的相关性,再用BRT (Boosting regreession tree)模型具体量化环境过滤和生物竞争对植物功能性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相对贡献量。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植物功能性状在小尺度上空间变异较大,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空间变异减小。环境在大尺度上空间变异较大,小尺度上较小。性状变异和环境变异间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间接表明了小尺度上生物竞争使得植物功能性状变异大,大尺度上环境过滤使得植物功能性状趋同,因而空间变异小。(2)RLQ分析表明,pH值和容重较大的低海拔坡面和沟谷生境中,分布着比叶面积较大的优势植物;山脊上分布的植物比叶面积较小;养分贫瘠的高海拔坡面生境中的植物具有较大的叶片干物质含量,土壤肥沃的低海拔沟谷区域分布着胸径较大的物种。Fourth-corner分析表明,植物胸径与高海拔坡面显着正相关(p<0.05);单叶面积与低海拔坡面显着正相关(p<0.05);比叶面积与pH值、土壤容重显着正相关(p<0.05),与土壤体积含水量、腐殖质、凹凸度、低海拔坡面、高海拔山脊呈显着负相关(p<0.05);叶片干物质含量与土壤体积含水量、全氮、腐殖质、凹凸度、高海拔山脊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pH值、容重、低海拔坡面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其他变量间关系不显着(p>0.05)。(3)RLQ和Fourth-corner联合分析显示,当性状值取变幅时,比叶面积与环境第一轴显着负相关(p=0.002),土壤体积含水量、腐殖质、凹凸度与性状第一轴显着正相关(p<0.05),土壤pH值、容重与性状第一轴显着负相关(p<0.05);当性状值取方差时,叶片干物质含量与环境第一轴显着正相关(p=0.002),全碳、土壤体积含水量、腐殖质、凹凸度、低海拔山脊与性状第一轴显着正相关(p<0.05),土壤pH值、容重与性状第一轴显着负相关(p<0.01);植物功能性状取均值时,环境第一轴与叶片干物质含量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性状第一轴与土壤全氮、全碳显着正相关(p<0.05),与凹凸度显着负相关(p<0.05);当植物功能性状取变异系数时,性状第一轴与土壤体积含水量、腐殖质、低海拔沟谷显着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显着负相关(p<0.05)。性状第二轴与低海拔山脊显着负相关(p<0.05)。(4)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变量的关系格局揭示了植物胸径与土壤体积含水量、腐殖质有很大的相关性;单叶面积对海拔和坡度敏感;比叶面积与土壤pH值、容重相关性较大;叶片干物质含量与土壤全碳、全氮、全磷、高海拔山脊、低海拔沟谷相关。(5)局域生境中,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变量的相关性显着(p<0.001), Pearson相关系数在小尺度上较小,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而增大。植物功能性状与生物竞争的Pearson相关系数在小尺度上较大且相关性显着(p<0.05),大尺度上较小且相关性不显着(p>0.05)。(6)局域生境中,环境过滤和生物竞争对植物功能性状的空间变异同时起作用,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下两者的相对贡献不同。生物竞争主要发生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在5m×5m的空间尺度上,生物竞争最强烈,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生物竞争逐渐减小,环境过滤逐渐加剧。整体上,除5m×5m的空间尺度上,生物竞争对单叶面积的相对贡献量(74.71%)大于环境过滤外,在其他尺度上,环境过滤对植物功能性状的相对贡献量均大于生物竞争。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分析浙江天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植物功能性状的空间变异及其与环境、生物竞争的尺度关系,揭示了局域生境中环境过滤、生物竞争和空间尺度是植物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阐明了植物群落中物种共存和群落构建的潜在机制和过程。综合得出在局域生境中,环境过滤和生物竞争同时对植物群落构建和物种生态策略起重要作用,两者具有互补效应。(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李前军[10](2015)在《浅析筑内空间设计中空间尺度与功能关系的把握》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内部空间为人所用,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设计师不但要充分考虑其使用功能上的要求,还应考虑空间尺度对人们的行为和精神方面的影响。室内空间的功能决定了室内空间的尺度,室内空间尺度会反作用于空间功能。本文将从筑内空间设计中如何把握二者的关系展开讨论。(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5年12期)
功能空间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商业功能的分布与道路空间结构息息相关。本文以北京内城为例,应用空间句法模型在城市和街区两个尺度上分析了商业功能的聚集和演变规律。其中在城市尺度基于80年跨度中四个时间节点的商业分布数据分析了10个商业中心,在街区尺度上基于2005和2015年的实地调研的商铺数量,分析了前门、东四和西四叁个中心区内的各街道段上的商业分布受城市和局域层级网络影响的程度。结论验证了空间句法参数能够有效地在街道精度上分析商铺数量,但各案例街区受两种网络影响程度差异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能空间尺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云新,文娇慧,贾东霖.尺度重构视角下地方政府空间治理策略研究——基于鄂州市功能新区建设的考察[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9
[2].盛强,周晨.功能追随空间:多尺度层级网络塑造的城市中心[J].建筑师.2018
[3].蒋欣阳,贾志斌,张雪峰,卓义,郄迎翔.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景观尺度土壤保持功能的空间分布[J].地球环境学报.2018
[4].李胜利,易茂红,陈凯,丁宁,王备新.渭河底栖动物性状和功能对空间尺度环境变量响应的生态区差异性[J].生态学报.2018
[5].李建学.基于不同尺度的城镇空间功能配置模式研究——以珠叁角不同主体为例[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2017
[6].许开鹏,步秀芹,曾广庆,马蔚纯,王金南.环境功能区划的空间尺度特征[J].城乡规划.2017
[7].唐劲羽.基于使用功能的城市广场空间尺度探析[J].艺术科技.2017
[8].许开鹏.基于小尺度空间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9].许洺山.常绿阔叶林植物功能性状的空间变异及其与环境、生物竞争的尺度关联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6
[10].李前军.浅析筑内空间设计中空间尺度与功能关系的把握[J].艺术科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