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主动隔振论文-王常松,梁森,韦利明

智能主动隔振论文-王常松,梁森,韦利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智能主动隔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智能结构,微位移主动隔振,压电陶瓷作动器,自适应滤波控制算法

智能主动隔振论文文献综述

王常松,梁森,韦利明[1](2015)在《智能微位移主动隔振控制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精密加工设备的微位移隔振问题,设计了一种以压电陶瓷为作动器的新型智能微位移主动隔振控制系统,在NI PXI数据采集系统和BK激振器的基础上,搭建了该系统的实验平台,提出将有源噪声控制理论应用到微位移振动的主动控制中,开发了在Lab VIEW软件环境下整个系统的数据采集和F-XLMS控制算法的控制程序,分别在正弦、扫频和随机激励信号下进行微位移主动隔振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叁种激励信号受控后的振动位移大幅度降低,验证了该系统对微位移主动隔振的有效性,为精密仪器、微纳米设备的微位移智能主动隔振系统设计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5年13期)

王常松[2](2014)在《新型智能微位移主动隔振控制系统的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微位移主动隔振控制系统在精密仪器、微纳米设备的微位移主动隔振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NI PXI数据采集系统和BK激振器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由作动器、传感器和控制器组成的新型智能微位移主动隔振系统,搭建了相应的实验平台,提出将有源噪声控制的相关原理应用到智能微位移主动隔振控制中,开发了在LabVIEW软件环境下整个系统的数据采集和F-XLMS控制算法的程序,分别在正弦、扫频和随机激励信号下进行了微位移主动隔振仿真和实验研究,主要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由作动器、传感器和控制器组成的新型智能微位移主动隔振控制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完全的闭环系统,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响应速度和稳定性;2)建立了层迭式压电作动器的理论模型,以压电方程为基础推导出作动器厚度变形量表达式,获得了作动器控制电压计算公式;3)探索了适用于微位移主动隔振的控制理论与算法,将有源噪声控制技术的F-XLMS算法应用到主动隔振控制中,使用LabVIEW软件开发了整个系统的数据采集和F-XLMS算法控制程序,为微位移主动隔振系统提供了软件支撑;4)搭建了微位移主动隔振控制系统的硬件实验平台,BK激振器为该实验平台提供初级振动激励信号,NI PXI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初级振动信号和受控后误差信号,并输出控制电压,为微位移主动隔振系统提供硬件支撑;5)进行了微位移主动隔振的Matlab/Simulink理论模型仿真和实验验证研究,分别将正弦、扫频、随机叁种典型振动激励信号作为仿真和实验的初级信号,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本系统对微位移主动隔振的有效性,为精密仪器和微纳米设备的智能微位移主动隔振系统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4-12-01)

高新科,邵鹄[3](2012)在《智能阻尼双层隔振系统的半主动最优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层隔振系统为分析对象,针对经典被动隔振技术存在局限性,在输入力的信号比较复杂的情况下,需要寻找更好的隔振方法。运用推广的变分法原理,推导出最优阻尼曲线的方程。使用变分导数求解泛函的下降方向,利用梯度下降法求解泛函的极值,从而数值求解出优化的阻尼曲线。仿真结果表明:优化阻尼隔振系统在单频正弦信号输入时,在低频段不隔振,但是接近最大被动阻尼隔振效果。在共振频率处使用最小被动阻尼控制方法会显着放大输出力振幅。当激振频率大于二阶共振峰频率时隔振效果明显,优化阻尼隔振输出力幅值远小于最优被动和最大被动隔振输出力幅值,接近最小被动阻尼隔振输出力幅值。(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2年19期)

盛慧[4](2007)在《Hexapod型智能主动隔振平台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机载或弹载精密仪器设备系统(如导航/定位系统、光学仪器设备等)对定位精度的要求非常高,但是现实中机体或是弹体存在的振动会对它们的精度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寻找高精度的隔振系统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利用主动隔振结构对某航天器的机载精密仪器设备进行主动隔振,减少冲击和振动对精密仪器设备的影响,实现设备的高精度定位。 本文以hexapod智能主动隔振平台系统为研究和分析的对象,对于其应用在航天器载荷高精度隔振上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由于该系统的结构复杂,有六个自由度,分析其数学模型难度非常大。因此,本文研究了应用虚拟样机技术进行机械系统动力学与控制集成仿真的方法,在ADAMS软件界面中搭建了叁维仿真模型,并通过不断的仿真与重新搭建以使模型的参数最优化。 对于hexapod系统中的两大主要结构:作动器和控制器,本文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对于作动器,采用了智能材料中的压电陶瓷,给出了它的压电方程,分析了压电性质,并推导出了它作为压电作动器时的作动方程;对于控制器,基于对现有控制方案的比较,设计了基于线性二次最优控制(LQ)的PID参数优化法,给出了它的详细推导过程,并在MATLAB/Simulink软件界面中搭建了该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随后通过MATLAB与ADAMS的联合仿真,得到了该隔振平台在低频(2Hz-200Hz)时的隔振仿真结果,结果验证了该平台系统应用在航天器载荷高精度隔振上的可行性。最后总结了所作的研究,并对研究中出现的不足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07-03-01)

李双,陈克安,文立华[5](2005)在《压电智能结构主动隔振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某特定的机载仪器进行了动力学建模,建立了压电智能结构主动隔振系统,利用瞬时最优控制理论对系统的平移和转角振动均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压电智能结构主动隔振系统在整个频段都具有很好的隔振效果,大大优于被动隔振系统,也优于一般的主-被动混合隔振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期刊2005-04-01)

李双[6](2004)在《压电智能结构主动隔振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20年来,智能材料结构随着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信息理论、控制理论等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外最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利用智能结构进行振动主动控制是其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针对某特定的机载精密仪器进行了动力学建模,建立了压电智能结构主动隔振系统,对其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在时域和频域分别进行了试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压电智能结构主动隔振系统在整个频段都具有很好的隔振效果,大大优于被动隔振系统,也优于一般的主-被动混合隔振系统。本文还将压电智能结构主动隔振的理论和控制方法应用到土木工程领域,利用一类压电材料控制器对平移-扭转耦联的框架结构进行了主动隔震,仿真结果显示:结构各层的平移和扭转均得到显着减小,表明将智能结构系统用于结构地震反应主动控制中的可能性。 本文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压电材料的压电方程出发,对其作动能力和传感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到了压电智能结构中压电片的作动方程和传感方程,并对压电材料传感作动集成进行了探讨。 (2)对某特定的机载精密仪器进行了动力学建模,建立了压电智能结构主动隔振系统。 (3)应用最优控制理论设计控制器,对瞬时最优控制和线性二次型Gauss(LQG)闭环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和对比,并导出构形空间内的瞬时最优闭环控制算法。 (4)用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智能结构主动隔振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分析了加权矩阵对控制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其选取方法;证明了在加权矩阵选取相同时,瞬时最优控制优于LQG控制。 (5)利用一类压电材料控制器对平移-扭转耦联的框架结构进行了主动隔震研究,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出良好的隔震效果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04-02-01)

贾振波,淡勇,伍星,田中[7](2001)在《压电智能控制在主动隔振中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程中改变支承结构的刚度或阻尼 ,可达到主动隔振 ,并安全通过共振区 ,随着智能材料的发展 (如压电材料、电流变体、记忆合金 ,光纤等 ) ,使将支承结构刚度和阻尼做成可变的成为可能 ,本文研究了压电控制系统在主动隔振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01年05期)

智能主动隔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位移主动隔振控制系统在精密仪器、微纳米设备的微位移主动隔振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NI PXI数据采集系统和BK激振器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由作动器、传感器和控制器组成的新型智能微位移主动隔振系统,搭建了相应的实验平台,提出将有源噪声控制的相关原理应用到智能微位移主动隔振控制中,开发了在LabVIEW软件环境下整个系统的数据采集和F-XLMS控制算法的程序,分别在正弦、扫频和随机激励信号下进行了微位移主动隔振仿真和实验研究,主要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由作动器、传感器和控制器组成的新型智能微位移主动隔振控制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完全的闭环系统,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响应速度和稳定性;2)建立了层迭式压电作动器的理论模型,以压电方程为基础推导出作动器厚度变形量表达式,获得了作动器控制电压计算公式;3)探索了适用于微位移主动隔振的控制理论与算法,将有源噪声控制技术的F-XLMS算法应用到主动隔振控制中,使用LabVIEW软件开发了整个系统的数据采集和F-XLMS算法控制程序,为微位移主动隔振系统提供了软件支撑;4)搭建了微位移主动隔振控制系统的硬件实验平台,BK激振器为该实验平台提供初级振动激励信号,NI PXI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初级振动信号和受控后误差信号,并输出控制电压,为微位移主动隔振系统提供硬件支撑;5)进行了微位移主动隔振的Matlab/Simulink理论模型仿真和实验验证研究,分别将正弦、扫频、随机叁种典型振动激励信号作为仿真和实验的初级信号,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本系统对微位移主动隔振的有效性,为精密仪器和微纳米设备的智能微位移主动隔振系统应用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智能主动隔振论文参考文献

[1].王常松,梁森,韦利明.智能微位移主动隔振控制系统的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5

[2].王常松.新型智能微位移主动隔振控制系统的研发[D].青岛理工大学.2014

[3].高新科,邵鹄.智能阻尼双层隔振系统的半主动最优控制[J].振动与冲击.2012

[4].盛慧.Hexapod型智能主动隔振平台系统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

[5].李双,陈克安,文立华.压电智能结构主动隔振系统研究[C].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2005

[6].李双.压电智能结构主动隔振系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

[7].贾振波,淡勇,伍星,田中.压电智能控制在主动隔振中应用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1

标签:;  ;  ;  ;  

智能主动隔振论文-王常松,梁森,韦利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