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结核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刺激,IL-2,造血干细胞
结核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李菲,刘勋,牛红霞,吕薇,韩江源[1](2018)在《结核抗原持续刺激致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 :维持骨髓造血干细胞(HSC)的稳定状态是抗结核免疫的基础。为探讨抗原持续刺激对HSC稳态的影响,本课题利用卡介苗(BCG)初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ESAT6、CFP10和Mtb10.4-HspX (MH)联合佐剂DDA和Poly I:C持续刺激,模拟结核分枝杆菌持续感染,建立T细胞耗竭及骨髓HSC功能障碍的小鼠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IL-2对T细胞耗竭及HSC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应用结核分枝杆菌抗原MH等持续刺激小鼠,通过流式细胞术、细胞因子胞内染色法检测脾脏CD4~+T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和抗原特异性的记忆性CD8~+T细胞的数量、EdU增殖试验检测骨髓HSC样细胞的增殖能力、RT-PCR检测骨髓祖细胞中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T细胞和HSC样细胞的数量及功能。用IL-2干预,检测治疗效果。结果 :成功建立T细胞耗竭及HSC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发现抗原持续刺激12或22周后,脾脏中TB10.4特异性的记忆性CD8~+T细胞数量减少,HSC样细胞增殖能力降低;抗原持续刺激12周,脾脏CD4~+T细胞受特异性抗原刺激分泌较高的IFN-γ水平,骨髓微环境中也有较高水平的IFN-γ,但最终呈下降趋势。与此相一致,骨髓祖细胞中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也发生了变化:决定髓系分化的IRF8上调,而促进T细胞谱系分化的NOTCH1下调。IL-2治疗可逆转IRF8和NOTCH1的表达,恢复HSC样细胞的增殖能力,进而逆转了T细胞耗竭。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持续刺激过程中IFN-γ持续增高造成HSC耗竭;补充IL-2可恢复HSC的稳态,进而扭转T细胞耗竭。(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分会场交流报告》期刊2018-11-07)
祝秉东,刘勋,牛红霞,马澜,彭金秀[2](2016)在《结核抗原持续刺激致T细胞耗竭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通过结核抗原持续刺激建立T细胞耗竭小鼠模型,分析抗原持续刺激在结核病T细胞耗竭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1,本研究采用卡介苗(BCG)免疫C57BL/6小鼠,用结核亚单位蛋白疫苗LT70联合MH反复加强免疫10次,模拟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持续刺激的状态,建立T细胞耗竭模型。2,通过分析脾脏T细胞IFN-γ和IL-2的分泌水平、抗原特异性的记忆性CD8~+T细胞数目、CD4~+/CD8~+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以及抗细菌免疫保护效果评价免疫耗竭情况;进一步检测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增殖能力。3,在T细胞耗竭模型基础上,应用造血干细胞、IL-2等进行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及机制。结果:1,通过BCG初免,结核亚单位疫苗LT70和MH加强免疫10次,成功建立T细胞耗竭模型。2,相比于结核抗原短暂刺激(加强免疫2次)组,T细胞耗竭组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分泌水平显着性降低(p<0.01);CD4~+、CD8~+T细胞数目及TB10.4特异性的记忆性CD8~+T细胞数量显着减少(p<0.05);CD4~+T细胞表面PD-1表达升高;BCG和铜绿假单胞菌攻击后机体抗感染保护能力明显下降;造血干细胞的数量降低,其增殖能力被抑制(p<0.05)。3,干预治疗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治疗组和IL-2治疗组具有逆转T细胞耗竭的作用。T细胞耗竭组中造血干细胞内转录因子STAT-5磷酸化水平被抑制,IL-2可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调控造血干细胞的增殖活性,有助于免疫耗竭的治疗。结论:结核抗原持续刺激可引起T细胞耗竭,该模型从一个侧面说明大量细菌(抗原)刺激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机制之一;T细胞耗竭与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降低有关;造血干细胞和IL-2具有治疗T细胞耗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期刊2016-11-04)
刘勋[3](2016)在《结核抗原持续刺激致T细胞耗竭实验研究及亚单位疫苗LT70-DPC的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结核抗原持续刺激致T细胞耗竭实验研究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是全球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有研究报道严重的结核病患者CD4+T细胞,尤其是Th1细胞数目下降。我们也发现痰菌阳性的纤维空洞型结核病患者对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的T细胞免疫应答能力低于密切接触者和结核病新发病人。以上现象都提示严重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其发生机制值得深入研究。目的:通过结核抗原持续刺激建立T细胞耗竭小鼠模型,分析抗原持续刺激在结核病T细胞耗竭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1,本研究采用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免疫C57BL/6小鼠,用结核亚单位蛋白疫苗ESAT6-Ag85B-MPT64190-198-Mtb8.4-Rv2626c(简称LT70)联合Mtb10.4-Hsp X(简称MH)反复免疫10次,模拟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持续刺激的状态,建立T细胞耗竭模型。2,通过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脾脏T细胞IFN-γ和IL-2的分泌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T细胞数目;通过TB10.44-12五聚体标记检测TB10.4特异性的记忆性CD8+T细胞数目;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的表达;通过BCG和铜绿假单胞菌攻击,检测不同模型组保护效果差异;进一步检测CD34-LinSca-1+c-Kit+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增殖能力。3,在T细胞耗竭模型基础上,应用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IL-2和雷帕霉素进行干预治疗,检测以下指标:抗原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分泌水平;TB10.4特异性的记忆性CD8+T细胞的数量;CD4+T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PD-1的表达;BCG攻击后的保护效果;CD34-Lin-Sca-1+c-Kit+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增殖能力。通过上述指标检测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4,在IL-2具有逆转T细胞耗竭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IL-2与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相关信号通路JAK-STAT和PI3K之间的关系,揭示IL-2逆转T细胞耗竭的分子机制。结果:1,通过BCG免疫一次,结核亚单位疫苗LT70和MH加强免疫10次,成功建立T细胞耗竭模型。2,相比于结核抗原短暂刺激(加强免疫2次)组,T细胞耗竭组: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分泌水平显着性降低(p<0.01);CD4+、CD8+T细胞数目显着性减少(p<0.05);TB10.44-12特异性的记忆性CD8+T细胞数量显着减少(p<0.05);CD4+T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PD-1表达水平升高(p<0.05);BCG和铜绿假单胞菌攻击后清除率下降(p<0.05),机体抗感染保护能力明显下降;CD34-Lin-Sca-1+c-Kit+造血干细胞的数量降低,其增殖能力被抑制(p<0.05)。3,应用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IL-2和雷帕霉素进行干预治疗后,相比于T细胞耗竭组,造血干细胞治疗组和IL-2治疗组具有逆转T细胞耗竭的作用: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分泌水平显着升高(p<0.05);TB10.4特异性的记忆性CD8+T细胞的数量增加(p<0.05);CD4+T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PD-1表达水平下降(p<0.01);BCG攻击后,造血干细胞治疗组和IL-2治疗组的细菌载量显着低于T细胞耗竭未治疗组;CD34-Lin-Sca-1+CD117+造血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恢复(p<0.05)。4,通过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相关通路JAK-STAT和PI3K研究发现,激酶3(Janus Kinase 3,JAK3)蛋白主要在造血细胞中表达,T细胞耗竭组中骨髓造血干细胞内转录因子STAT-5磷酸化水平被抑制,IL-2治疗后可以恢复STAT-5的磷酸化。结论:应用结核抗原持续刺激建立T细胞耗竭动物实验模型,该模型从一个侧面说明大量细菌(抗原)刺激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机制之一;T细胞耗竭后小鼠受特异性抗原刺激时IFN-γ等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下降,CD4+和CD8+T细胞数目和增殖能力下降,CD4+T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PD-1表达上调,造血干细胞分化为T细胞的能力降低;应用造血干细胞、IL-2治疗后T细胞耗竭得以逆转;进一步的研究发现IL-2主要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使得转录因子STAT-5磷酸化,调控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恢复骨髓造血干细胞向T细胞分化的能力。第二章结核分枝杆菌融合蛋白LT70的构建及其保护效果研究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是全球传播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久、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耐药菌株尤其是耐多药结核菌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传播与流行,结核病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呈现回升趋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不下。现阶段结核病防治所使用的疫苗BCG是减毒牛分枝杆菌活疫苗。自1921年用于人类接种,能够有效预防新生儿和儿童患严重的脑膜结核及全身粟粒性结核病,但是不能有效预防成人肺结核的发生。因此,新型结核疫苗的研究开发迫在眉睫。目的:通过建立针对休眠菌在内的不同生长状态的结核分枝杆菌有效的免疫应答,提高亚单位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力。方法:1,本研究选用结核分枝杆菌生长期抗原ESAT6、Ag85B、Mtb8.4、MPT64的190-198位的氨基酸多肽和潜伏期保护性抗原Hrp1(Rv2626c),构建无标签融合蛋白ESAT6-Ag85B-MPT64190-198-Mtb8.4-Rv2626c(LT70)。2,该融合蛋白在大肠埃希菌E.coli BL21菌株中进行表达;通过条件优化,使该蛋白可溶性表达;进而利用疏水柱层析和分子筛层析方法对其进行纯化。3,将纯化产物与佐剂二甲基叁十六烷基铵(dimo-thylidioctyl ammonium bromide,DDA)和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Poly I:C)混合制备结核亚单位疫苗LT70,分别在小鼠模型和家兔模型评价亚单位疫苗LT70免疫学效应及保护效率,并进行BCG初免后亚单位疫苗的强化免疫策略研究。结果:1,LT70融合蛋白在大肠埃希菌E.coli BL21中可溶性表达,应用疏水柱Butyl-FF层析和分子筛G-75的纯化方法成功将其分离纯化。2,在小鼠模型免疫学评价中,亚单位疫苗LT70诱导产生的抗原特异性IFN-γ水平和抗体Ig G1、Ig G2c水平显着高于BCG组和PBS组,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3,疫苗免疫30周后进行结核分枝杆菌H37Rv毒株气雾攻击,LT70疫苗显示出较强的免疫保护力(5.4±0.38 Log10 CFU),其保护效果强于BCG(6.01±0.33 Log10CFU)和PBS组(6.53±0.26 Log10 CFU);BCG初免后亚单位疫苗LT70具有加强BCG的免疫效果(5.62±0.64 Log10 CFU)(p=0.26)。结论:结核亚单位LT70疫苗可诱导较强的抗原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在小鼠模型中具有较好的清除和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其保护效果强于BCG,有望成为结核病防治的有效候选疫苗。第叁章结核亚单位疫苗DPC佐剂的研究及其应用新型结核亚单位疫苗需要佐剂辅助以诱导较强的免疫应答。选择适当的佐剂不仅提高免疫应答的水平,也可以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疫苗靶向细胞内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需要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包括活化CD4 Th1型辅助T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然而,当前在临床上使用的佐剂只有铝佐剂,该佐剂可促进Th2型体液免疫应答,无法引起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因此,研发新的可诱导Th1型细胞免疫应答的佐剂对结核疫苗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在前期研究中,以阳离子脂质体DDA为基础,联合Toll样受体3激动剂Poly I:C能诱导较强的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和较强的免疫保护效果。但是佐剂DDA-Poly I:C(简称DP)的稳定性较差,易发生絮凝现象,无法满足临床疫苗的需要。目的:我们在佐剂DP的基础上,研究增强佐剂稳定性的方法,以构建更加稳定和有效的新型免疫佐剂,利于后期的研发和生产。方法:1,以佐剂DP为基础,联合不同辅料,通过粒径和zeta电位等指标评价佐剂的理化性状和稳定性,从而筛选可增强佐剂DP稳定性的辅料。2,利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将DDA和Poly I:C联合胆固醇制成阳离子脂质体佐剂DDA-Poly I:C-胆固醇(简称DPC),并与融合蛋白LT70联合构建结核亚单位疫苗LT70-DPC。3,在C57BL/6小鼠模型上进行LT70-DPC疫苗的免疫学评价和保护效率评价:0,2,4周进行LT70-DPC疫苗的免疫,末次免疫后6周进行免疫指标的检测,30周后结核分枝杆菌H37Rv菌株攻击,攻击10周后检测保护效率。结果:1,使用胆固醇联合DDA和Poly I:C构建新型疫苗佐剂DPC。2,通过佐剂的理化性状分析结果显示新型佐剂DPC较佐剂DP粒径由约500nm降至约400nm,大小均一;同时,随着胆固醇的加入,佐剂DP的Zeta电位由23.48(±2.93)升高至41.22(±4.04),佐剂DP的稳定性得以明显提升。3,将佐剂DPC与融合蛋白LT70联合,构建结核亚单位疫苗LT70-DPC。通过C57BL/6小鼠模型进行免疫学评价,结果显示LT70-DPC疫苗和LT70-DP疫苗均可诱导产生较高的抗原特异性IFN-γ水平和抗体Ig G1、Ig G2c水平,其水平显着高于BCG组和PBS组(p<0.05)。4,在小鼠保护效率实验中,结核亚单位疫苗LT70-DPC具有较强的免疫保护力,LT70-DPC组肺部细菌载量(5.43±0.37Log10 CFU)与疫苗LT70-DP组细菌载量(5.4±0.38 Log10 CFU)相当,均低于BCG组(6.01±0.33 Log10 CFU);同时,结核分枝杆菌H37Rv毒株攻击后,疫苗LT70-DPC组的病理损伤面积(7.4±0.04%)显着低于疫苗LT70-DP组(12.2±0.01%)(p<0.05)。结论:新型佐剂DPC增加了佐剂DP的稳定性,利于后期的研发和生产;结核亚单位疫苗LT70-DPC可以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在小鼠保护效率实验中,疫苗LT70-DPC的保护效果强于BCG,且明显降低了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有望成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有效的结核亚单位疫苗佐剂。(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04-01)
朱琳,张群,唐志佼,张晶,楼觉人[4](2015)在《插入结核抗原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恒河猴模型的免疫保护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重组亚牛痘病毒载体疫苗作为卡介苗的加强疫苗对结核病的免疫预防效果。方法将18只雌性中国恒河猴随机分为3组:BCG、BCG+A和BCG+AE组,每组6只,BCG+A和BCG+AE组用4×10~5 CFU的BCG经皮内初免后9周,分别用重组亚牛痘病毒MVA-Ag85a(A)或MVA-Ag85a-ESAT6(AE),按1×10~9 PFU/只的剂量通过皮内加强免疫,BCG组仅用BCG免疫,另设未免疫组(Non-V组):3只雄性中国恒河猴。加强免疫后9周,用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感染所有实验猴右肺下叶,攻毒剂量为41 CFU/只。经24周定期观察记录实验动物的临床表现,并采血进行血清学和免疫学检测。实验猴死亡或第24周处死后,全部尸检并进行病理学组织评分、组织细菌载量计数等检测。结果在实验终点,Non-V组仅存活1只实验猴,而免疫组3组的存活率均为100%。体外免疫试验中,经重组痘苗病毒免疫的试验组表现出抗原特异性IFNγ明显升高(P<0.05);组织病理总评分和细菌载量测定显示,BCG+A组优于BCG组,而BCG+AE与BCG组比较,未表现出优势。结论重组痘苗病毒MVA-Ag85a和MVA-Ag85a-ESAT6均能诱导抗原特异性IFNγ分泌,BCG+A组较BCG单次免疫组有更好的免疫保护趋势;BCG+AE组未表现出较BCG组更好的免疫保护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5年12期)
王小勇,廖斌,于海清,刘高华,李多[5](2015)在《肿瘤特异性结核抗原Ag85A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小鼠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启动子(murine 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 promoter,PmTERT)调控的结核杆菌抗原基因Ag85A肿瘤特异性慢病毒表达载体,为肿瘤靶向性免疫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克隆PmTERT用荧光素酶(luciferase)活性检测方法研究PmTERT在小鼠和人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中的转录活性。通过核酸分子克隆方法分别构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 virus,CMV)启动子和PmTERT调控的Ag85A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并用基因测序和Western blot方法对重组载体进行鉴定。结果本研究克隆的331 bp大小的PmTERT在小鼠Lewis肺癌细胞、人A549肺癌细胞、EC-109食管癌细胞中均有转录活性在小鼠NIH3T3胚胎成纤维细胞和人MRC-5胚肾成纤维细胞中无转录活性;成功构建分别由CMV启动子和PmTERT调控的Ag85A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pLVX-Ag85A-CMV和pLVXAg85A-PmTERT;感染pLVX-Ag85A-CMV的Lewis细胞和NIH3T3细胞均有Ag85A蛋白表达感染pLVX-Ag85APmTERT的Lewis细胞有Ag85A表达感染pLVX-Ag85A-PmTERT的NIH3T3细胞无g85A表达。结论PmTERT具有肿瘤特异性转录活性,其驱动的结核杆菌抗原基因可以在肿瘤细胞中靶向性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邵宇权,夏萍,胡兴越[6](2015)在《脑脊液单核细胞内ESAT-6和结核抗原检测对结脑的诊断符合率的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检测脑脊液吞噬细胞内早期分泌靶抗原6(6Kd early secretory antigenic target,ESAT-6)和混合结核抗原对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脑脊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单核细胞内ESAT-6和结核抗原,脑脊液标本经自然沉淀法制片,常规采用迈-格-姬染色和Elvision plus二步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ESAT-6的一抗是单克隆鼠抗人ESAT-6抗体,美国ADL公司;检测混合结核抗原的一抗是兔抗分支杆菌抗体,基因公司提供)后观察。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诊断标准参考Ahuja的临床诊断标准。结果共有1822例脑脊液送检,1072例申请ESAT-6和结核抗原染色检查,619例脑脊液细胞数大于8/μl,其中171例脑脊液为复查标本,448例为治疗前标本。女性患者171例,男性277例。其中ESAT-6染色阳性标本103例,混合结核抗原染色阳性标本94例,两种染色均呈阳性标本83例。混合结核抗原染色阳性的94例患者中:确诊TBM 11例,高度可能TBM17例,很可能TBM52例,可能TBM9例,确定不是TBM5例。混合结核抗原染色阴性的354例患者中:确诊TBM 3例,高度可能TBM7例,很可能TBM17例,可能TBM8例,确定不是TBM319例。ESAT-6染色阳性的103例患者中:确诊TBM 14例,高度可能TBM21例,很可能TBM57例,可能TBM9例,确定不是TBM2例。ESAT-6染色阴性的345例患者中,确诊TBM 0例,高度可能TBM3例,很可能TBM12例,可能TBM8例,确定不是TBM322例。由于TBM的诊断标准为临床标准,符合Ahuja标准中高度可能TBM、很可能TBM、可能TBM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81%和50%,数据经加权后计算单核细胞内结核抗原染色诊断TBM的敏感度为72.9%,特异度为93.9%,诊断符合率为89.2%;单核细胞内ESAT染色诊断TBM的敏感度为83.6%,特异度为94.3%,诊断符合率为91.9%。结论采用结核杆菌特异性诊断抗体ESAT-6检测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内结核抗原比混合抗原检测具有更好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本文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5-29)
李青,夏明万,雷源标[7](2015)在《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核抗原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核抗原检测对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本院同期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取2组的脑脊液标本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比较2组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中性粒细胞、激活单核细胞以及淋巴样细胞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观察组的脑脊液单核细胞中具有结核菌素抗原,检查阳性率为82.8%(48/58),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7%(1/58)(P<0.05)。结论脑脊液单核细胞中结核抗原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5年04期)
张群,朱琳,唐志佼,张晶,楼觉人[8](2014)在《插入结核抗原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恒河猴模型的免疫治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插入结核抗原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恒河猴模型的免疫治疗,开发用于结核病治疗用的新制剂。方法将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直接接种至9只中国恒河猴的肺脏,建立猴感染模型,随机分为3组,其中2组经猴背部脊柱周围皮内分别注射重组MVA-Ag85a(A组)和MVA-Ag85a-ESAT6(AE组)进行治疗,另1组作为未免疫对照组。经过20周定期观察,计算生存率,检测病变组织病理评分和细菌载量;采集猴外周血,分离血清,进行抗原特异性IFNγ分泌水平检测及临床症状监测。结果在实验终点,未免疫组仅存活1只猴,而A和AE组存活率为100%,与未免疫组相比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AE组组织病理总评分和细菌载量与未免疫组相比,显示较低的水平(P>0.05),而A组未表现出同样的优势。抗原特异性IFNγ分泌水平变化复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欲、咳嗽、体重等指征以及炎症反应蛋白、血沉的变化与抗结核免疫治疗之间无显着的相关性。结论用重组MVA-Ag85a和MVA-Ag85a-ESAT6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猴模型进行免疫治疗,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重组MVAAg85a和MVA-Ag85a-ESAT6或可作为结核感染的免疫治疗用候选分子。(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4年12期)
吴荣顺,赖小敏,谢丹,方毅敏,张扣兴[9](2014)在《应用CD4~+TCR四聚体-流式分析和细胞爬片法检测分析外周血结核抗原特异性CD14~+单核细胞》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D4+TCR四聚体-流式分析和细胞爬片法检测分析外周血结核抗原特异性CD14+单核细胞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四聚体对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外周血进行染色,流式检测四聚体阳性CD14+细胞的百分率,以非结核呼吸道感染患者(非结核呼吸道感染组)外周血及脐带血标本(脐带血组)作为研究对照。将肺结核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制作成细胞爬片,用四聚体-细胞爬片法原位染色,激光共聚焦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爬片中四聚体与结核抗原双染阳性及四聚体与CD14双染阳性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应用CD4+Vα21-J39/Vβ29-D1-J2 TCR四聚体检测肺结核组、非结核呼吸道感染组和脐带血组的四聚体阳性CD14+细胞百分率中位数分别为1.32%、0.50%和0.26%,而CD4+Vα21-J39/Vβ29-D2-J2 TCR四聚体则分别为1.05%、0.49%和0.19%。肺结核组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百分率显着高于各对照组。细胞爬片法可观察到肺结核组四聚体与CD14双染阳性及四聚体与结核抗原双染阳性的细胞,而对照组标本均为阴性。结论 CD4+TCR四聚体技术,结合细胞流式和细胞爬片原位染色方法,能在体外敏感地检测出结核抗原特异性CD14+单核细胞,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其在结核感染者体内的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朱云凤,顾德林,王天乐,陈彤[10](2014)在《结核抗原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的建立及其初步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6000早期分泌性抗原靶(ESAT-6)和抗原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的融合抗原,并对该方法诊断肺结核的性能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夹心法建立ESAT-6-CFP10的TRFIA法。并对其灵敏度、批内、批间差异和准确性等各项指标进行考核。试验组选取24例活动性、32例可疑活动性、65例非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及419例非结核性肺部疾病患者;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TRFIA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结果。进行临床检测并与临床诊断进行一致性检验分析。结果 ESAT-6/CFP10的TRIFA法稳定性好,线性宽,其检测灵敏度为2.5 ng/mL,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平均为3.37%和5.23%,平均回收率为97.5%。与商业ELISA试剂盒一致性较好(Kappa=0.914,P=0.01)。TRFIA法的剂量-反应曲线拟合相关系数(R2)达0.996 1,可测范围为(2.5~1 600)ng/mL;该方法与临床诊断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961,P=0.001)。结论 TRFIA法敏感度、精密度、重复性、线性相关性较好,有利于该结核抗原用于临床结核病的诊断。(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结核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通过结核抗原持续刺激建立T细胞耗竭小鼠模型,分析抗原持续刺激在结核病T细胞耗竭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1,本研究采用卡介苗(BCG)免疫C57BL/6小鼠,用结核亚单位蛋白疫苗LT70联合MH反复加强免疫10次,模拟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持续刺激的状态,建立T细胞耗竭模型。2,通过分析脾脏T细胞IFN-γ和IL-2的分泌水平、抗原特异性的记忆性CD8~+T细胞数目、CD4~+/CD8~+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以及抗细菌免疫保护效果评价免疫耗竭情况;进一步检测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增殖能力。3,在T细胞耗竭模型基础上,应用造血干细胞、IL-2等进行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及机制。结果:1,通过BCG初免,结核亚单位疫苗LT70和MH加强免疫10次,成功建立T细胞耗竭模型。2,相比于结核抗原短暂刺激(加强免疫2次)组,T细胞耗竭组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分泌水平显着性降低(p<0.01);CD4~+、CD8~+T细胞数目及TB10.4特异性的记忆性CD8~+T细胞数量显着减少(p<0.05);CD4~+T细胞表面PD-1表达升高;BCG和铜绿假单胞菌攻击后机体抗感染保护能力明显下降;造血干细胞的数量降低,其增殖能力被抑制(p<0.05)。3,干预治疗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治疗组和IL-2治疗组具有逆转T细胞耗竭的作用。T细胞耗竭组中造血干细胞内转录因子STAT-5磷酸化水平被抑制,IL-2可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调控造血干细胞的增殖活性,有助于免疫耗竭的治疗。结论:结核抗原持续刺激可引起T细胞耗竭,该模型从一个侧面说明大量细菌(抗原)刺激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机制之一;T细胞耗竭与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降低有关;造血干细胞和IL-2具有治疗T细胞耗竭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核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李菲,刘勋,牛红霞,吕薇,韩江源.结核抗原持续刺激致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的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分会场交流报告.2018
[2].祝秉东,刘勋,牛红霞,马澜,彭金秀.结核抗原持续刺激致T细胞耗竭实验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2016
[3].刘勋.结核抗原持续刺激致T细胞耗竭实验研究及亚单位疫苗LT70-DPC的研发[D].兰州大学.2016
[4].朱琳,张群,唐志佼,张晶,楼觉人.插入结核抗原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恒河猴模型的免疫保护性[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5
[5].王小勇,廖斌,于海清,刘高华,李多.肿瘤特异性结核抗原Ag85A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5
[6].邵宇权,夏萍,胡兴越.脑脊液单核细胞内ESAT-6和结核抗原检测对结脑的诊断符合率的对照研究[C].2015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5
[7].李青,夏明万,雷源标.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核抗原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意义[J].当代医学.2015
[8].张群,朱琳,唐志佼,张晶,楼觉人.插入结核抗原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恒河猴模型的免疫治疗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4
[9].吴荣顺,赖小敏,谢丹,方毅敏,张扣兴.应用CD4~+TCR四聚体-流式分析和细胞爬片法检测分析外周血结核抗原特异性CD14~+单核细胞[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
[10].朱云凤,顾德林,王天乐,陈彤.结核抗原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的建立及其初步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