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林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尾松苗,彩色豆马勃,主根长,根表面积
不同林龄论文文献综述
潘小承,王楠[1](2019)在《不同林龄马尾松接种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阳性树种,不耐庇荫,喜温、喜光,耐贫瘠,也是重要的用材树种。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营养循环和物质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植物根系与菌根真菌形成的互利共生体,对植物营养获取和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菌根的主要作用是扩大植物根系吸收面,增加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以及增加植物的抗逆性,比如增强抗病、抗旱、重金属耐受性方面的作(本文来源于《新农业》期刊2019年21期)
潘小梅,李明金,杨章旗,马姜明,零天旺[2](2019)在《广西南亚热带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区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动态变化规律,通过样方法对广西4种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植物进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共记录到的128种植物分别隶属于58科93属,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单属科和小科,属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小属和单种属;(2)林下植物区系均以热带成分为主;(3)通过不同林龄植物属区系结构示意图发现:热带成分>亚洲成分>温带成分>世界广布成分,且热带性质成分远多于其他的性质成分;(4)科与属的R/T值显示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的科和属均为热带性质,且R/T值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冯倩倩,周梅,赵鹏武,乌艺恒[3](2019)在《大兴安岭南段不同林龄白桦种子雨与地表种子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境内不同林龄白桦林更新状况,以S1(10~15a),S2(20~30a),S3(40~45a)白桦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其种子雨及地表种子库差异性,探究白桦林天然更新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3种林龄白桦种子雨种子密度、枯枝落叶散落量、种子雨千粒重在不同散布时期的动态高度吻合,总体表现为S1>S2>S3;2)白桦林种子雨完整数量为S1(90.48±0.08)粒>S2(88.18±0.09)粒>S3(68.74±0.07)粒;3)3种林龄白桦种子雨总量为S1(35273.00±2929.00)粒>S2(32079.00±1770.00)粒>S3(8478.00±432.00)粒,S1白桦林完整种子占比最高;4)不同林龄白桦种群种子库总量为S1(9882.00粒/m~2)>S2(8859.00粒/m~2)>S3(2539.00粒/m~2),白桦种子库室内萌发实验萌发率为S1(44.30%)>S2(40.10%)>S3(21.20%)。说明种源不是赛罕乌拉地区白桦林天然更新的主要限制因素,林龄是赛罕乌拉地区白桦林更新不均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9年04期)
范媛媛,李懿,李启迪[4](2019)在《不同林龄油松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养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林龄油松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油松林的土壤pH处于偏弱酸性,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随着油松林龄的增长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在成熟林阶段达到最低,不同生长阶段油松根际土壤pH显着低于非根际土壤pH(p<0.05)。(2)土壤中根际和非根际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呈一致的变化趋势,随着油松林龄的增长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成熟林阶段达到最大值,其中幼林、中林和成熟林根际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显着高于非根际(p<0.05),过熟林根际有机碳、全氮、有效钾和有效磷含量与非根际差异并不显着(p>0.05)。(3)土壤中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碳源利用指数)呈一致的变化趋势,随着油松林龄的增长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成熟林阶段达到最大值,其中幼林、中林和成熟林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着高于非根际(p<0.05),过熟林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非根际差异并不显着(p>0.05)。(4)油松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高于非根际,其中细菌数目所占比例最高,放线菌数目所占比例最低。(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各指标呈负相关,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菌数目、微生物总数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各指标呈显着的相关性。由此可知,土壤pH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贡献为负,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起到正调节作用,其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菌数目和微生物总数是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王心怡,周聪,冯文瀚,陈金林,蒋翔鹤[5](2019)在《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性状的重要指标,对土壤孔隙、持水、保水等状况都有重要影响;土壤团聚体有机碳除了反映土壤固碳状况外,还与团聚体的稳定性能密切相关,研究森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状况,旨在为合理利用土壤、提高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提供依据。为此,以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具有重要影响,成熟林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贡献率均分别大于幼龄林、中龄林;不同林龄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粒径>0.25 mm)为主,占59.57%~80.97%,粒径<0.053 mm的仅占0.80%;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也以大团聚为主,其中以2~0.25 mm粒级贡献率最高,达58.43%;另外,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MWD呈显着正相关,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特征,即随土层加深而下降。因此,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不同林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变化规律为成熟林>幼龄林>中龄林。(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伍汉斌,段爱国,张建国[6](2019)在《杉木地理种源不同林龄生长变异及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33年生杉木种源试验林生长性状的调查研究,了解杉木种源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地理变异模式,对早期选择的效果进行检验,确定杉木种源早期选择的适宜年龄,并为试验区选择适生的优良种源。【方法】以1981年在广西柳州营造的杉木全分布区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参试种源为199个,在5、6、8、12和33年生时测定每木胸径和树高,分析不同种源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林龄的遗传变异规律,采用趋势面技术分析杉木地理变异规律,采用早晚相关确定早期选择的林龄范围,利用聚类分析对优良种源长期选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不同生长时期杉木种源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 01);参试杉木种源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的遗传力达到0. 35~0. 76,随着林龄的增长,各性状的遗传力呈现上升并逐渐稳定的趋势;杉木种源间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胸径和树高生长地理变异模式均表现为双向渐变,经度方向呈现不显着的正向变异,纬度方向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变幅较大;种源早期选择的研究表明在6~12年生时选择能包含决选69%~74%的种源;从199个参试种源中筛选出42个生长较快速的种源,其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达到24. 04cm、15. 31 m和0. 31 m3,与广西当地种源相比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增加15. 70%、11. 13%、40. 17%,平均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0. 36%、8. 66%和31. 65%。【结论】杉木种源在不同林龄生长差异极显着,且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呈现上升并逐渐稳定的趋势。早期选择在6~12年生时更有利于提高杉木遗传改良的效率。42个生长优良的杉木种源被选择出来,与广西当地种源相比有较大生长增幅,适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周边地区造林推广。(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雍强,陈彪,林波,邓殷,苏寒[7](2019)在《雷州半岛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养分归还及分解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雷州半岛地区桉树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养分归还及分解动态变化特征,本研究对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进行为期12个月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枝叶年总凋落物量表现为5 a>9 a>7 a>1 a,不同人工林叶片凋落物量随季节变化呈现双峰型曲线,但枝条凋落物量随季节变化无明显规律可循。4个林龄叶片、枝条的氮、磷、钾总归还量表现为9 a>5 a>7 a>1 a。叶片失重率变化趋势在各林龄间差异不大,出现较明显的两个分解阶段,但枝条失重率并未出现明显阶段差异。同时,枝条的分解系数表现为1 a>7 a>9 a>5 a,叶片的分解系数则表现为7 a>9a>1 a>5 a,说明在5 a林分内,凋落物叶片及枝条的分解速率均小于其他各林分,在该林分中分解半衰期和周转期均长于其他林分。(本文来源于《桉树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张学德,伍勇,黄宇超,黄胜,张明思[8](2019)在《雷州半岛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根系特征及乔木层生物量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估算难度大、精度低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的根系生物量特征、地上部分各器官以及整株生物量分配,建立以胸径为变量的各林龄尾巨桉人工林不同器官的数学模型,为桉树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的准确测算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结果表明:各林龄尾巨桉的根系,随径级的增加,细根和中根差异不大,而大根显着增大,且随着林龄的增大,大根比例迅速增加,细根和中根比例逐渐降低。各林龄尾巨桉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分配均是树干>树根>树枝>树皮>叶片,2 a生、6 a生及10 a生尾巨桉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47.18 t·hm~(-2)、85.09 t·hm~(-2)和254.36 t·hm~(-2),不同林龄各器官的生物量与胸径的拟合方程R2在0.450~0.989之间,且均达到极显着水平,说明各林龄不同器官的模型方程均适用于尾巨桉乔木层生物量的估测。(本文来源于《桉树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颜权,彭志中,黄佳余,赵隽宇,陆星任[9](2019)在《不同林龄对亚热带尾叶桉人工林土壤养分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西南宁高峰林场一年生、两年生、叁年生尾叶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14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最小数据集,并运用隶属度函数进行了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大部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差异显着,随着林龄增长,土壤容重显着升高,土壤pH值、孔隙度显着下降。二年生尾叶桉在有机质、全钾含量上优于一年生、叁年生尾叶桉林地。土壤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二年生(0.578)>叁年生(0.535)>一年生(0.461),土壤质量随着林龄增长先升高,后下降。建议在3年以上的尾叶桉林地及时进行追肥,以达到尾叶桉林地的速丰、增产目的。(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6期)
高迪,郭建斌,王彦辉,王晓,马菁[10](2019)在《宁夏六盘山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枯落物水文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林龄对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水文效应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6月在宁夏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选择4种林龄阶段(16、25、34、43a)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调查林分结构和测量林下枯落物蓄积量、厚度、持水量等指标,分析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枯落物层持水能力差异。[结果]研究表明:(1)华北落叶松枯落物厚度介于4.5~6.0 cm,总蓄积量在29.08~33.21 t·hm~(-2),且半分解层蓄积量高于未分解层蓄积量,4种林龄枯落物厚度与蓄积量均表现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2)各龄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介于79.47~110.05 t·hm~(-2),成熟林最大;最大持水率变动在273.32%~341.27%,中龄林最大。(3)各龄林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动态变化均类似,枯落物持水过程表现为浸水0.5 h内吸水速率最大,4 h之后吸水速率趋于平缓,10 h后枯落物持水量基本饱和,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均呈明显对数关系(R~2>0.92)。(4)各龄林枯落物有效拦蓄量在43.64~70.52 t·hm~(-2)之间,成熟林拦蓄能力最强。[结论]综合分析4种林龄枯落物水文效应,成熟林枯落物层水文功能最强。(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不同林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揭示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动态变化规律,通过样方法对广西4种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植物进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共记录到的128种植物分别隶属于58科93属,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单属科和小科,属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小属和单种属;(2)林下植物区系均以热带成分为主;(3)通过不同林龄植物属区系结构示意图发现:热带成分>亚洲成分>温带成分>世界广布成分,且热带性质成分远多于其他的性质成分;(4)科与属的R/T值显示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的科和属均为热带性质,且R/T值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林龄论文参考文献
[1].潘小承,王楠.不同林龄马尾松接种效应分析[J].新农业.2019
[2].潘小梅,李明金,杨章旗,马姜明,零天旺.广西南亚热带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区系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冯倩倩,周梅,赵鹏武,乌艺恒.大兴安岭南段不同林龄白桦种子雨与地表种子库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9
[4].范媛媛,李懿,李启迪.不同林龄油松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养分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9
[5].王心怡,周聪,冯文瀚,陈金林,蒋翔鹤.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6].伍汉斌,段爱国,张建国.杉木地理种源不同林龄生长变异及选择[J].林业科学.2019
[7].雍强,陈彪,林波,邓殷,苏寒.雷州半岛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养分归还及分解动态研究[J].桉树科技.2019
[8].张学德,伍勇,黄宇超,黄胜,张明思.雷州半岛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根系特征及乔木层生物量分配[J].桉树科技.2019
[9].颜权,彭志中,黄佳余,赵隽宇,陆星任.不同林龄对亚热带尾叶桉人工林土壤养分影响研究[J].绿色科技.2019
[10].高迪,郭建斌,王彦辉,王晓,马菁.宁夏六盘山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枯落物水文效应[J].林业科学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