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型体育赛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媒体,大型体育赛事,营销策略
大型体育赛事论文文献综述
舒畅[1](2019)在《新媒体时代我国大型体育赛事营销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发生变革,大型体育赛事中新媒体技术得到广泛使用,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盛宴。但新媒体时代大型体育赛事营销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推动体育赛事营销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新媒体时代特点,阐述我国大型体育赛事营销时存在的问题,联系实际经验给出提高大型体育赛事营销质量的措施,切实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9年36期)
王兴一[2](2019)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遗产“活化”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赛事遗产是宝贵的财富,大型体育赛事的遗产通过合理开发与活化能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利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提出赛事遗产的概念,即因申办、筹办、举办体育赛事而给主办城市、地区、国家以及体育赛事本身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并在借鉴国际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赛事遗产活化的现状与问题,提出遗产活化的政策建议,包括参与主体的活化、产业生态的活化、消费升级的活化、创新驱动的活化四个方面。(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康晓磊[3](2019)在《对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近年来,随着国际体育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已经成为了国际上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最多的国家。而这些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也必然推动我国体育赛事志愿者工作的发展。从赛事本身而言,志愿者工作对体育赛事的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贯穿于赛事筹备、举办和赛后总结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包括接待、竞赛、安全、医务、器材、安保、食宿等。一项体育赛事能否顺利进行,与志愿者的服务密不可分。在赛事中,志愿者有条不紊高效地完成其服务内容,将有助于保障赛事高质量的完成,但是如果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消极怠工,甚至中途退出,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赛事顺利进行。因此,对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进行研究,尤其是对志愿者的参与动机进行分析,检验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与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能够对未来体育赛事志愿者的招募以及组织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研究以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进行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动机。以国内大型体育赛事中具有代表性的赛事——2018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南京国际马拉松两项赛事为例,在两项赛事中,分别随机抽取100名志愿者,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赛事中志愿者的参与动机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以自我决定理论(SDT)为理论基础展开,阐释了人的行为主要是由不同类型的动机支配而产生,不同类型的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自我决定的程度上有所不同,支配着人的行为。内在动机指的是参与一项活动本身。由于个人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参与,因此内在动机行为是高度自决的。相反,外在动机是指为了个人利益,如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等原因而参与某一活动。而对于体育赛事志愿者动机的研究主要就是分析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原因,这些因素中既体现了内在动机的反映,又包括了外在动机的作用。研究发现,在两项赛事选取的200名志愿者中,年龄段较为集中,大学生人数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与我国志愿者的主要来源相符合,我国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组织,大多具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同时,研究发现志愿者的对于体育赛事的参与动机是多样的,其中包括了兴趣爱好、享受工作、利他主义、人生追求、团队精神、物质奖励、兑现承诺和工作要求等。其中,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对志愿服务的享受是内在动机的核心特征。然而,并非所有的志愿者的志愿行为都是由内在动机支撑的。外部动机的推动也是志愿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有机会与某些人进行合作。在一些体育赛事中,许多志愿者来自于相同的团体,许多志愿者一直参加类似的志愿活动,彼此之间相互认识,这些社会联系和友谊关系也可以被看作为是志愿服务的外在动机来源。虽然这种动机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但它也符合自我决定的模式,同时推动了内在动机的发展。此外,运用自我决定理论区分不同形式的志愿者参与动机有助于理解志愿者对于志愿工作的参与度以及满意度。若志愿者的参与动机是主动性较强的那么对于志愿工作的满意度也会随之而上升。志愿者的满意度又与其工作的投入程度成正比,两者将决定志愿者工作的效率,并最终影响赛事整体的组织与服务水平。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少的志愿者并不是第一次担任赛事志愿者的工作,其中不少人具有一定的相关赛事的志愿工作经验,而第一次良好的志愿经历也是他们继续参与志愿工作的重要原因。除了志愿者自主参与赛事服务的动机之外,赛事的管理者也应当帮助志愿者认识到其工作的性质和重要性,并支持志愿者的工作行为。即使是平凡的任务,只要能够认同其重要性,说明其对于赛事成功的作用,协助志愿者了解他们正在做的贡献,并结合自我决定的动机更加会为志愿者的参与带来积极的结果,如享受,参与,积极的表现和坚持等。了解大型体育赛事中志愿者的参与动机能够为管理者在组织和分配志愿者工作时提供一定的依据,让他们更加了解志愿者的工作情况。例如,根据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志愿者的工作,尽可能的满足他们参与的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按兴趣划分岗位,满足社交需求,采取适当的奖惩措施等,提升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与参与度。这样就在为志愿者提供选择的同时,使志愿者能够获得更高的满意度并积极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去,并最终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质量,从而提高赛事的整体服务水平。这对于体育赛事管理者而言是最理想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金宝,陈镜如[4](2019)在《大型体育赛事新型知识产权的保护逻辑与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我国境内主办的重大体育赛事,《体育法》、《特别标识管理条例》等法律对其名称、吉祥物等标识内容,都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保护,但对于体育赛事的电视转播权、运动员形象权等不断发展的新型奥运知识产权,我国还需在立法保护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保护体系。本文以这两种新型体育知识产权保护为研究对象,提出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新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逻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大型体育赛事新型知识产权的保护逻辑与体系。逻辑归纳法:通过逻辑归纳的方法,对利益平衡、无形财产权、公共利益等概念进行明晰,分析大型体育知识产权的特征,提出建构大型体育赛事知识产权保护的逻辑与体系。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奥运会等典型的大型体育赛事研究,分析大型体育赛事知识产权的特点,提出保护体系建设手段与方法。研究结果:1)构建多元主体利益平衡保护体系:利益平衡是建构知识产权限制制度的基本法律观。基于公共利益的立法价值,知识产权制度在设权时尤其重视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是一个利益平衡问题,维护知识产权与保障公共利益不是零合关系,只有达到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平衡才是一个有效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产权传播主体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体系,各利益主体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规制的要求也不一致。电视转播权作为大型体育赛事重要的收入来源,它的价值一直被体育赛事组织者和媒体所看重。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平衡是有效实现大型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2)无形财产权基础上的保护体系:对大型体育赛事来说,最重要的资产就是赛事品牌的无形资产,无论从资金关系还是从赞助商因捐资而应获得利润来看,体育组织加大对体育赛事的知识产权保护都不足为奇。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赛事转播权和运动员形象权能否纳入知识产权体系有不同的观点,但现在赛事转播权的交易已成为赛事组织者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运动员形象权作为运动员的一项主要无形资产已经被广泛认可。体育无形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在体育领域的延伸与运用,是一个复合的概念。体育无形资产作为被特定主体控制的非实物体育形态资源,能促进体育生产经营并带来经济利益。与传统的国际知识产权公约以及TRIP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中确立的知识产权内容相比,体育知识产权有其特殊性。对于投入较大、持续时间短、需要特殊保护的体育赛事知识产权,尽量使得知识产权所有人与赛事主办方一致,避免权利冲突是实现对其保护的重要方面。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是保护创造性诚实劳动,体育赛事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要确保赛事顺利进行,同时确认赛事前后相关利益归属,权利人适用《特殊标志管理》条例来解决,与商标法相比,该条例保护期限较短,但对体育赛事知识产权保护的适用性很高;另一方面通过对体育赛事品牌的培育,使得赛事衍生产品的商标及其他知识产权内容获得利益。大型体育赛事知识产权的保护核心内容是与赛事相关的体育标志,以及衍生的相关新型的知识产权。3)公共利益原则下的保护体系: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是人类所能支配的信息,而信息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与普遍性特点,本质上它属于一种公共产品。从传统上讲,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本质上属私法保护的范畴,而知识产权法作为保护知识产权人的专有权利而制定的法律,本质上则属于私法的范畴,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产品是一种信息,也就是说知识产权的客体具有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双重属性。私权性质的知识产权具有很强公共利益性质,它不仅关系到知识产权人的个人利益,而且关系到全社会公共利益。知识产权的公益属性难以得到保证与实现。因此需要建立更加积极的信息监管体制,同时需要广泛地考虑公共利益和社会基本价值,确保各级公共政策的开放性,并且要建立在平衡的事实基础上,兼顾知识产权存在和缺失所产生的成本与利益。研究结论:随着奥林匹克运动日益普及和体育赛事蓬勃发展,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体育知识产权产权保护越来越得以重视。在体育知识产权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内容:一类是以体育赛事标志、竞赛名称等标识为主的传统知识产权;另外一类是以电视转播权、运动员形象权为代表的新型知识产权内容。如果就现有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而言,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知识产权立法体系发展相对完整。就具体的传统知识产权来说,《宪法》、《民法通则》、《刑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法律文本中,都有对其保护的相关内容;部分奥林匹克标识作为着名商标,属于《着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以及专利的范畴,对其还通过《奥林匹克标识保护条例》进行保护规定。在我国境内主办的重大体育赛事,《体育法》、《特别标识管理条例》等法律对其名称、吉祥物等标识内容,都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保护,但对于体育赛事的电视转播权、运动员形象权等不断发展的新型奥运知识产权,我国还需在立法保护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保护体系。本文提出对于新型的大型体育赛事知识产权需要建构新的保护体系与逻辑:构建多元主体利益平衡保护体系;无形财产权基础上的保护体系;公共利益原则下的保护体系。(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陈秉信,王子朴,马家鑫,刘冬磊[5](2019)在《“一带一路”大型体育赛事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主导的区域性合作平台,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经在具体实施中取得了预期的显着效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实现沿线国家之间的"五通"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工作重点,其中的民心相通更是"五通"中的核心,沿线国家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更能带动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民心相通的实现要进行广泛的人文交流,体育作为人文交流的重要层面,已经逐渐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中,视为是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而体育作为世界各地通用的"肢体语言",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交往中往往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深刻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因此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各方各面的文化差异,体育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跨越阻碍,架起"一带一路"沿线地域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流合作的桥梁。同时,体育竞赛是体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进行体育交流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往往可以承载一个或者多个运动项目的竞赛活动,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更能吸纳来自全世界各地参与到体育赛事中的各类人群,直接提供了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进而实现体育交流的最佳效果。当前带有"一带一路"主题色彩的体育赛事已经相继开展并初具规模,但是仍缺少一项综合性体育赛事,并没有完全发挥体育交流的效果。因此,鉴于体育对于"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意义和大型体育赛事的体育交流作用,以及目前"一带一路"体育赛事还未形成一项综合性体育赛事,本研究针对以上背景对"一带一路"大型体育赛事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即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关于"一带一路"、大型体育赛事、体育交流、可行性分析等关键词的研究成果,同时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体育方面的相关信息进行搜索。接着将所有研究成果和网络资料进行梳理统计,分别从:1)"一带一路"愿景和政策;2)区域性大型体育赛事的开展情况;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体育发展基础这叁方面展开了分析讨论,以获得举办"一带一路"大型体育赛事的可行性。研究结果:经过资料的整理和数据的统计,最终经过分析得出了:1)"一带一路"愿景支持以体育赛事活动推动实现民心相通,同时相关政策也为"一带一路"大型体育赛事的开展提供了保障;2)全世界范围内的区域性大型体育赛事已广泛开展,并且对于各自区域内的体育发展和友好往来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一定的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和经验、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体育成绩和水平、有着共同开展的运动项目,从而得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体育发展基础较好。研究结论:经过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一带一路"大型体育赛事有着愿景和政策的支撑,国际上广泛开展的区域性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无论是在承办大型赛事能力、国家体育成绩水平和运动项目开展情况都具有一定的体育发展基础,所以得出了开展"一带一路"大型体育赛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一研究结论。同时本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大型体育赛事的规划实施要逐渐提上日程,为此需要:1)避免"一带一路"大型体育赛事的本土化举办模式,鉴于各沿线国家的承办赛事能力,可以在更多具有举办大型赛事能力的国家之间轮流举办"一带一路"大型体育赛事;2)国际上广泛开展的区域性大型体育赛事已经为"一带一路"体育交流提供了成功案例和经验,尤其是英联邦运动会这一重要参考,因此开展"一带一路"大型体育赛事在考虑沿线国家的具体情况的同时,应充分参考英联邦运动会的发展经验;3)为了推进"一带一路"体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应建立"一带一路"体育组织,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大型体育赛事进行筹备,同时也要为各方面的体育交流合作进行具体规划。(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梁波,蔡超[6](2019)在《城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生态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城市发展、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各种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的次数日益增加,致使赛事承办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胁迫的几率大大提高,严重威胁着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的身心健康。目前关于体育赛事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绿色奥运与环境的保护、体育赛事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定性描述,而对于城市承办体育赛事生态风险评估的定量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在对城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生态风险类型、风险源和风险受体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并分析探讨有效规避生态风险、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有助于减少体育赛事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有效规避城市生态风险、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等方法对城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带来的生态风险类型、风险源、风险受体进行了分析,构建出一个由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40个叁级指标组成的生态风险评估体系。研究结果如下:1.城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生态风险源主要来自于体育场馆及附属设施建设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城市外来人员接待、固体废弃物处理、能源供应、体育赛事设备加工、水上赛事承办、体育赛事开幕式烟花燃放等社会活动。城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所释放的生态压力主要分为流失、切割、板结、污染、消耗、破碎化和单一化7种类型。通过对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生态压力与响应示意图分析可知,城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生态风险类型主要分为生态失衡风险、生态空间占用风险、环境污染累积集中爆发风险、资源能源无序利用过度消耗风险。2.通过对大型体育赛事承办中发生的生态环境事件进行蝴蝶结分析,依据风险源分类理论,城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生态风险源分为静态固有型风险源和动态触发型风险源。其中静态固有型风险源是指大型体育赛事承办过程中体育设施建设(改建)、外来人员的运送和接待以及赛事举办过程中所产生的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建筑材料、化学化工原料、噪声、废水、废气、废渣等有害物质。大型体育赛事承办引发的生态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叁个阶段:一是赛前体育场馆(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二是大型体育赛事举办阶段对城市生态环境引发的风险;叁是赛后场馆维护阶段。这些由大型体育赛事承办占用的土地及产生的次生污染物除直接影响和污染赛事举办城市的生态环境外,通过地表径流、食物链、太阳辐射、大气循环以及其他物质能量迁移过程,间接的影响地表水/地下水、大气质量、生物群落、地表温度、土壤以及生物个体,从而造成了地下水/地表水受污染、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退化、局部热岛、土壤退化、土壤污染、危害物种、水平衡破坏、景观破坏、噪音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大型体育赛事承办过程中生态风险的受体主要包括土壤、水体、大气、生物群落和人类居住环境。3.由于大型体育赛事承办过程中存在着多个环境风险源和多个风险受体,因此城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构建应从环境风险的表征出发,结合风险源评估和风险受体易损性评估结果,构建基于"风险源识别——风险受体分析——暴露与危害评价"的生态风险评估体系。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等方法,构建出一个由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40个叁级指标组成的生态风险评估体系。一级指标包括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生态种群、资源能源4个指标;二级指标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绿地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陆地动物、陆地植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水中微生物、人口规模、资源能源消耗等14个指标。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各指标的权重。结论:城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生态风险类型主要分为生态失衡风险、生态空间占用风险、环境污染累积集中爆发风险、资源能源无序利用过度消耗风险。城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静态固有型风险源是指大型体育赛事承办过程中体育设施建设(改建)、外来人员的运送和接待以及赛事举办过程中所产生的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建筑材料、化学化工原料、噪声、废水、废气、废渣等有害物质;土壤、水体、大气、生物群落和人类居住环境是城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承办过程中生态风险受体。城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生态风险的诱发因素主要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其次是城市生态空间的变化,最后是生态种群的减少和能源资源的过渡性消耗。研究结果提示在大型体育赛事承办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对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其次要做好城市建设规划,防止造成对城市生态空间和生态环境的剥夺与胁迫;再次,做好城市人口规划,合理控制外来人口规模;最后要提高赛事参与者环保意识,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环保社会行动体系。(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建伟[7](2019)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集体赞助与运动员个人赞助的利益博弈与均衡——基于演化博弈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际体育赛事的快速发展,体育赛事背后蕴藏的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经济效益,得到大量拥有较大实力的企业的靑眯。大型体育赛事的竞技水平高、举办时间长、参赛运动员多、关注度较高、影响力较大,企业赞助大型体育赛事能够为企业提高曝光度。另外,大众对高水平赛事中竞技水平高的运动员和一些明星运动员的关注度较高,利用这些优秀的运动员为企业宣传更加具有影响力。从而赞助企业可以在自身权益范围内结合赛事形象的基础上,通过明星运动员进一步增添企业形象带来更大的收益。但是,伴随着体育运动员赞助的商业化,一些明星运动员也拥有自己的个人赞助。运动员个人赞助商也想通过自己赞助的运动员在赛事赞助利益中分一份羹。集体与个人体育赞助之间的这种利益冲突因此也日益凸显出来,引发了一系列利益纠纷事件的发生。如果集体赞助商要求的利益太多,例如:2015年羽超联赛上,林丹因为自身赞助尤尼克斯与联赛的赞助威克多发生冲突,双方相持不下,致使林丹在替补席看完整场比赛。在2015年苏迪曼杯上,丹麦双打名将鲍伊,摩根森等5名丹麦队主力成员独自签约赞助,却与国家队赞助产生冲突,虽然愿意缴纳国家队约7500美元损失费,但最终仍被国家队开除;2016年CBA联赛上,拥有耐克赞助的易建联因在赛场后几分钟换下联赛赞助商李宁的球鞋,换上耐克鞋上场,而被停赛处罚;2018年亚运会上,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的孙杨没有穿代表团领奖服赞助商赞助的领奖服,而穿着个人赞助商361o品牌登上冠军领奖台,引发安踏的强烈不满等。当个人赞助商受损太多或集体赞助商利益受损太多,而运动员个人赞助获益太多,必然会导致利益冲突,进行着演化博弈,直到找到双方演化博弈的均衡点,达到一种利益平衡。而在我国举国体制的现实背景下,处于谈判地位不对等的集体赞助与个人赞助之间如何取得一种平衡,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本文从演化博弈的角度,分析运动员个人赞助与集体赞助冲突发生的主要利益博弈参与者之间的利益相关关系,构建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并利用雅可比函数,建立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均衡机制,为运动员个人赞助与集体赞助之间的利益冲突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发现,赛事集体赞助与运动员个人赞助冲突的背后,主要是赛事主办方与运动员个人之间利益博弈的结果。通过构建赛事主办方与运动员个人之间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利用雅可比函数建立利益相关者之间稳定性演化的可能均衡策略。结果表明,赛事主办方与运动员个人之间长期演化结果可能是均采取合作策略,也可能是均采取不合作策略;双方采取(分享,自律)策略的比例与利益收益分享及其分享系数、(独占,不自律)策略损失及其风险系数成正相关,与双方合作的成本和损失成负相关。通过整体系统分析,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运动员是否选择违反赛事赞助规则,主要是受赛事主办方给予的惩罚、行为选择产生的自身损失和个人赞助商给予的利益。如果运动员不自律、遵守赛事赞助规则,而观众不批评,赛事方管理松,那么就会助长这种风气,运动员及其个人赞助获益,而赛事方与赛事赞助受损,影响赛事主办方长期收益。因此,赛事主办方应加大对运动员的处罚力度,使运动员为了自身长远利益其放弃一部分来自个人赞助的经济收益,但同时,赛事主办方需要将自己的权益适当外放给运动员与运动员赞助商,获取较多的长期收益,促使博弈系统向(分享,自律)演化,达成赛事主办方分享权利而运动员自觉自律的最优战略均衡。2)当赛事主办方选择独占体育赛事中运动员赞助权益时,赛事主办方对运动员的处罚规定要大于个人赞助所给予运动员的利益,或运动员个人赞助所愿意承诺运动员的最大利益点,否则这种利益冲突事件将会不断发生,影响赛事名誉,减少后续赛事赞助商收益,以致长期经济效益下降。3)当赛事主办方对运动员监管、处罚力度不够时,赛事赞助商可以引入社会舆论机制监督赛事方与制约与动员,使赛事主办方在处罚轻或管理不严与运动员持续不自律的情况下,损失一定的声誉、形象等利益,从而促使双方转变各自的行为策略,维护和挽救自身的经济收益。4)当赛事主办方采取分享策略时,需要精确评估自身和赛事赞助商的经济效益损失、监督管理成本与带来的声誉等长期效益为制定合理的分享比例、合适的运动员违规处罚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王晨曦[8](2019)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的体育赛事,在现阶段已然成为一种资源高度集中的综合性竞赛活动。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仅牵动利益相关者的协同运作,其自身的带动能力还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产生诸多影响。全国政协十二届会议上,姚明表示,体育赛事是资源高度集中的体育产业制高点,不但满足了群众的高层次精神需求,同时衍生出赛事运营、广告传播、球员经纪、产品开发、体育传媒、医疗康复等一系列相关产业,但是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联赛还很稚嫩。这段发言在强调体育竞赛业的市场前景与综合效益的同时,更是指出了我国体育赛事的组织经营还存在改善空间。我国政府也关注到了举办体育赛事给社会、经济、民生等带来的效益,就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等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的相关意见既指出了"发展体育产业、增加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重要意义,又给出了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鼓励发展职业联盟等较为明确的改革措施和方案,以上对于竞赛产业的政策足以见得我国对于发展体育赛事的重视度。同样,我国体育赛事的综合效益和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学界研究体育竞赛业的关注焦点,本研究以此为背景,立足于复杂系统思维,构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可持续发展策略仿真,显然具有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可以看作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也可以将其扩展作为认识论来发展世界观,认为整个世界基本上就是系统动力学理论所阐释的巨复杂动态反馈系统。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就是运用系统动力学对全球人口、工业化、污染等因素进行未来世界面貌的模拟,其接近真实的结果震惊了全球,随后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多个领域的发展模型构建中得到广泛运用,由于系统动力学是利用计算机仿真来观察政策调整的效果,因而也被称为"战略实验室"。本文借助VensimPLE软件并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构建大型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与历史数据的拟合分析,证明其模型的真实性,进而调整相应参数,提出促进大型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结果:从当前情况下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发展前景仿真结果来看,大型体育赛事运行系统并未达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其微观子系统未发挥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中间子系统缺乏关键要素间的协同作用,外围子系统的要素运行未能联结各子系统,使之发挥系统整体效用,致使大型体育赛事从场地设施资源这一微观系统基础要素开端,通过各内部子系统的因果反馈连结,最终未能实现全民健身人口增长的宏观子系统发展要求。因此,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与参数调整,提出在微观系统层面调整项目引进率与设施开放比例;在中间系统层面调整体育社会组织人员参与率与社会力量投资比例;在外围系统层面调整市场运营效率、合作运营效率与委托运营效率;在宏观系统层面调整公共服务购买率与政府扶持比例的相应策略。研究结论:立足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及复杂非线性系统思维,在深入分析大型体育赛事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划分大型体育赛事子系统,沿系统边界描述、系统关键要素识别、系统因果反馈机理、系统运行机制、复合系统模型构建、模拟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前景仿真的技术路线,全面详细的探究大型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以及可持续发展调整策略。与传统的体育领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相比,从方法论到研究方法,再到具体研究的技术路线方面,都有了系统性与全面性的提升。但是值得强调的是,大型体育赛事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社会系统实现自组织发展的复杂过程,其自身具有非线性、动态性、整体性等复杂系统特征,本文对于其内部要素与机理机制的反馈环节相关研究,仍存在考虑不全之处。但是,相信本文在对大型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创新与突破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方丛蕙,Sinyutin,Mikhail,葛见珠,李明华[9](2019)在《公众视野下的大型体育赛事影响力研究——基于南京居民对大型体育赛事态度的问卷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近年来,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对举办国和举办城都产生了显着的影响。探讨大型体育赛事的文章也逐年增多。大型赛事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要素联系紧密,在促进城发展、提升城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显着、积极的作用。英国体育场情报研究和数据服务机构SPORTCAL的全球体育城影响力指数评分中,权重最大的就是赛事部分。但目前对公众视野下的大型体育赛事研究还不够深入,国际合作研究则更为鲜见。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一领域做一些探索。本论文是在《南京居民对大型体育赛事态度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撰写的。本次关于城居民对大型体育赛事态度的问卷调查是南京体育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研究团队联合进行的,分别在圣彼得堡和南京两座城进行。2018年足球世界杯在俄罗斯举行,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社会学系SinyutinMikhailVladimirovich教授团队进行了圣彼得堡民对大型体育赛事态度的问卷调查。根据国情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在尽可能保留俄版问卷内容及调查体系的基础上,对俄版问卷进行了适当修改,以便后续做进一步的比较研究。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超星读秀、中国知网、ProQuest、EBSCO等电子图书及期刊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搜集和梳理大型体育赛事的相关文献。运用问卷调查法,以南京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线上和线下问卷的方式得到南京居民对大型体育赛事态度的基础调研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相关统计软件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此次问卷调查题目较多,本文仅选取问卷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包含五个部分:样本基本情况、大型体育赛事与粉丝(即爱好者)、大型体育赛事与媒体、大型体育赛事与政治以及大型体育赛事与经济。最后还有两道综合性问题。可以看出,此次问卷调查受访者中男性和女性数量基本一致,比例各半;18至49岁年龄段占87%;受访群体主要集中在本科及以上学历段,在校大学生及高等教育(本科及以上)占比达71.2%。受访者的身份排名前叁的分别是:非国有企业、国企或国家机关部门以及学生。研究结论:此次调查从多个侧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南京居民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态度。体育赛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广受公众欢迎和关注,居民参与度高。认为自己是体育迷的受访者高达64.5%,经常运动的达46.8%。然而,居民中不运动或偶尔运动的占比47.8%,定期以粉丝(即爱好者)的形式亲临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的仅占8.8%,定期购买体育周边商品的仅占9.3%。将喜好转化成消费力还需假以时日。59.4%的受访者根据是否有自己喜爱的运动队参赛选择是否观看比赛,选择中国队的占25.8%。这是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需要考虑的因素。总体上看,不论优势项目与否,受访者对中国运动员在近年举行的大型体育赛事中的表现满意度较高,特别是奥运会满意率高达89.8%。只有足球例外,不满意率63.2%。受访者对媒体在大型体育赛事报道中的表现总体满意,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体育媒体公信力来自于受众的综合评判,其不仅是体育媒体生存的必备条件,更是大型体育赛事得以良性发展的前提,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受访者中认为大型体育赛事与政治有关的占61.7%,把大型体育活动视为国家间竞争的占64.9%,支持在中国举办国际性赛事的占87.9%,认为在中国举办大型国际赛事对树立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形象有积极影响的高达95.4%,认为在中国举办大型国际赛事对政府的政策方针有积极影响的占82.2%。可见,国家愿意耗费巨资和精力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是有民意基础的。虽然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但调查数据表明,认为在中国举办大型国际赛事对经济和旅游发展有积极影响的分别占91.2%和95.2%。对于"谁应该出资筹办大型体育赛事?"这道多选题,认为政府应该出资筹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占79.07%,其余依次是:体育协会占65.09%,私人或企业赞助占58.24%。可见,体育产业化战略正逐渐被民众接受。而对于政府应该在哪些支出项目上分配资金这一问题,认为应该在国家队经费(包括运动员工资)上支出资金的占88%,应该在训练年轻运动员上支出资金的占92.3%,应该在体育基础设施(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设施)上支出资金的占93.7%,应该在组织举办国际比赛项目上支出资金的占87.4%。竞技体育产业具有体育事业性与产业性双种属性,其发展离不开政府宏观调控也离不开场组织行为。因此,体育产业发展需要政府与场双重力量的协调与配合。特别是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产业化发展任重道远。对于"一个国家的体育成就主要证明了什么?"这道多选题,认为主要证明了强有力的国家支持占75.09%,高质量的运动训练水平占72.42%,强大的体育传统占54.72%,高水平经济福祉的占54.09%。受访者就对于举行国际体育赛事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大小给出的排序结果是:第一商业、第二权力、第叁大众传媒、第四粉丝。(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姚芹,刘东锋[10](2019)在《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品牌价值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品牌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关注。2013年相继出台的国际国内品牌价值标准得到了国内多个行业的积极响应,相比之下体育行业的反映却显得较为冷淡。不论是品牌价值本身的重要性,还是我国政府的政策要求及我国体育赛事的发展趋势,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品牌价值评价都是一项值得进行研究的课题。然而现有的理论研究对中大型体育赛事品牌价值评价几乎未有涉及,社会实践则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所得出的价值缺乏权威性。为弥补理论研究的不足,提升评价的权威性,突出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兼具商业性和社会性的特征,有必要对我国体育赛事品牌价值评价进行研究。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通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研究和专着,以及国际国内资产评估、品牌价值评估相关标准,为本研究的适用性解释思路提供了详实的理论和国际国内规则、标准的依据。采用人本主义的解释范式从资产评估和品牌价值评估的相关理论、实践和国际国内准则标准的分析入手,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层层递进,明确了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品牌价值的与理论、实践,尤其是现有国际国内资产评价、品牌评价标准的统一、矛盾,以及解释这些矛盾的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专家访谈法、层次分析法获得了品牌强度系数各项指的标权,并对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的实证研究,验证本研究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研究结果: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品牌公允价值评价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人本主义解释范式为研究范式,从资产评估方向对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品牌公允价值进行解释和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3.1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品牌价值定位是公允价值。本文将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品牌价值定位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强调所评估价值的"公认"性,即本研究所评估的品牌价值是得到一般市场公认的价值,包括这类赛事产出的商业价值和公益价值均要得到一般市场的认可,即得到公众和资产评估领域的公认。3.2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品牌公允价值包含商业性价值和公益性价值。从产品产出的角度,体育赛事同时产出商业性价值和公益性价值。对于中国大型体育赛事来说,商业性价值和公益性价值不但同时产出,且效益显着。同时,中国大型体育赛事的公益性价值与商业性价值不可分割,公益性价值是大型体育赛事存在的必要条件。公益性价值不但带来超额收益,其价值也影响资产本身价值,并已得到一般市场的认可。从资产评估角度,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品牌公允价值包含商业性价值和公益性价值,两者缺一不可,在品牌价值计算中必须同时单独进行核算。3.3现有品牌价值评价标准需要进行适用性解释。现有与品牌价值评价直接相关的文件中,国际国内资产评价准则的第一、第二、第叁部分和第四部分除无形资产的工作定义外的其他部分能直接应用于本研究的被评价品牌。而多阶段性超额收益法的计算模型,及其所对应的概念界定,和体育赛事品牌强度系数的构建及得分后的换算方法则无法直接适用,需要进行解释。通过对"资产"、"品牌价值"、"市场价值与非市场价值"的解释,规则内的核心概念已符合本研究被评价品牌的特点。3.4品牌价值评价算法应采用资产化方向。现有品牌价值评价有资产化评价和社会化评价两种。由于社会化评价自身的缺陷,应按照资产化方向进行。现有资产化算法中,多周期超额收益法只能评价纯商业性品牌,但其在折现率的确定、品牌现金流确定的思路适用于本研究被评价品牌。3.5公益性价值和商业性价值加总可在规则外得到解释本研究通过大量实例论证公益性价值对资产市场价值存在显着影响,而收益法得出的资产价值不应与市场法得出的资产市场价值存在系统性差异,因此,公益性价值应该与商业性价值相加。公益性价值和商业性价值在技术和实践上也存在加总的解释性。且无论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国家标准还是一般评价论、价值论均未否定这种操作,即该操作未超出评价领域。由此,公益性价值和商业性价值的加总虽然超出了现有品牌价值评价标准的规则,但本研究采通过社会学解释的方法使得公益性价值和商业性价值的加总在规则外得到了解释。3.6构建了扩展的多周期超额收益模型及参数依据。为评价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品牌公允价值,在对现有品牌价值评价标准进行解释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扩展的多周期超额收益模型。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对相关参数的确定给出了参考依据。3.7扩展的多周期超额收益模型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对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的实证分析,得到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的品牌价值为6095.15万元,模型具有可操作性。(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大型体育赛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赛事遗产是宝贵的财富,大型体育赛事的遗产通过合理开发与活化能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利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提出赛事遗产的概念,即因申办、筹办、举办体育赛事而给主办城市、地区、国家以及体育赛事本身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并在借鉴国际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赛事遗产活化的现状与问题,提出遗产活化的政策建议,包括参与主体的活化、产业生态的活化、消费升级的活化、创新驱动的活化四个方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型体育赛事论文参考文献
[1].舒畅.新媒体时代我国大型体育赛事营销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9
[2].王兴一.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遗产“活化”策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
[3].康晓磊.对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李金宝,陈镜如.大型体育赛事新型知识产权的保护逻辑与体系[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陈秉信,王子朴,马家鑫,刘冬磊.“一带一路”大型体育赛事的可行性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梁波,蔡超.城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生态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张建伟.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集体赞助与运动员个人赞助的利益博弈与均衡——基于演化博弈视角[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王晨曦.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方丛蕙,Sinyutin,Mikhail,葛见珠,李明华.公众视野下的大型体育赛事影响力研究——基于南京居民对大型体育赛事态度的问卷调查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10].姚芹,刘东锋.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品牌价值评价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