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三代新兴水果——树莓(论文文献综述)
陈香艳,张谦,王晓[1](2021)在《临沂市树莓生物学特性及有机丰产栽植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树莓又名山莓,果实色泽宜人、风味独特,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其根、茎、叶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可加工成果汁、饮料、果酒等。正是由于具有以上特点,树莓成为继苹果、樱桃等第一代和第二代水果之后的第三代水果的代表。树莓生长快、繁殖快,结果早,适应性强,抗逆行强,不用上化肥、打农药,是生产绿色食品的首选树种。近年来,因用途广泛为临沂市种植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本文根据树莓的生长条件,从生产环境、栽培生产管理、采收等方面总结出树莓有机丰产栽植管理技术。旨在为树莓的丰产丰收提供科学依据。
郭俊彤,程俊侠,张祺祺,王浩鹏,杨娜,王凯杰,邵红军[2](2021)在《悬钩子属浆果多酚的生理活性及现代提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系统总结悬钩子属植物浆果的多酚化学组成及其生理活性,深入分析现代提取分离方法(双水相提取法、酶提取法和超声波法等)在该属植物浆果多酚提纯中的应用,以期为该属植物资源的利用及药食用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张星[3](2021)在《蓝莓与蓝靛果复合冻干粉加工贮藏稳定性及产品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蓝靛果和蓝莓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了蓝莓-蓝靛果复合冻干粉加工及贮藏稳定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高花青素产品开发研究。实验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4种浆果综合品质分析,蓝靛果中维生素C(24.86 mg/100 g)、钙(28.32 mg/100g)、镁(15.84 mg/100 g)、灰分(0.54 g/100 g)、蛋白质(1.27 g/100 g)、粗纤维(1.69 g/100 g)含量最高,氨基酸总量最高(985.10 mg/100 g)且种类最多(16种)、并富含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因此选择蓝靛果作为复合浆果粉加工的重要原料。(2)通过电子鼻、电子舌及感官评价优选蓝莓与蓝靛果复配比例为5:3,低场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反演谱结果表明蓝莓-蓝靛果冻干过程中自由水最先被脱除,干燥后期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水分变化不显着,不易流动水含量趋于稳定;通过吸附等温线及玻璃化转变温度(Tg)曲线构建的状态图显示,Tg受不易流动水含量影响较大,干燥后期Tg趋于稳定;复合蓝莓-蓝靛果最大冷冻浓缩状态时的湿基含水率为0.361 g/g,其特征冻结结束温度(T’m)为-31.44℃,预测此时特征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69.83℃。(3)开展了蓝莓-蓝靛果复合果粉在不同贮藏温度(4℃、25℃、37℃)及相对湿度(43%、75%、95%)的贮藏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其他贮藏条件,贮藏12周,25℃43%RH(Tg降低最少,4.62℃)和4℃ 75%RH(水分上升最少,4.2%)条件下在基本理化指标方面表现较佳;在抗氧化物质和活性方面,总酚和总黄酮保留率较高(53%和40%),抗氧化能力较强;在加工特性方面,流动性保持较好;在花色苷方面,25℃43%RH下6种花色苷单一含量及总量降解的最少(总量降低了23.92%,72.56 mg/g),4℃75%RH下6种花色苷总量保留率较高(45.29%)。表明4℃ 75%RH和25℃ 43%RH下利于粉体贮藏。(4)以蓝莓和蓝靛果为主要原料,进一步复合桑葚、黑果腺肋花楸及树莓,开展高花青素产品开发。结果表明,结合电子鼻、电子舌和感官评价确定蓝莓:蓝靛果:桑葚:黑果腺肋花楸:树莓的最佳复配比例为5:3:2:1:1;在加工特性方面,最佳复配比例的复合浆果粉流动函数值大于4,流动性较好;其单位流动能(11.75 m J/g)与其他浆果粉无显着性差异,但通过复配降低了蓝莓粉与桑葚粉的压缩百分比,更利于产品加工和运输;通过状态图确定25℃下复合浆果粉能稳定贮藏的临界含水量应低于0.90 g/100 g;浆果复配后提升了单一浆果的营养品质,其花色苷种类增加至7种,其中飞燕草素-3-O-阿拉伯糖苷的含量最高,达166.47 mg/g。
樊彦玲[4](2021)在《基于果胶/海藻酸钠/黄原胶的可食性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一边是塑料包装品泛滥,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各地政府先后出台“限塑令”;另一边是消费者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的增强,寻求可食性的、安全的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包装品,所以天然安全的包装材料,特别是多糖类的高分子可降解材料成为新型膜材料的研究热点,此外在新型膜中加入色敏型的化合物,能赋予其智能包装特性,通过复合膜色变来监测食品的新鲜度。因此,本课题首先选用果胶、海藻酸钠和黄原胶三种可食性阴离子多糖来制备复合膜液及复合膜(PAX),研究其综合性能并应用在鲜切马铃薯的包装上,然后将以花青素为主要成分的红树莓果渣提取物(RPE)负载在该复合膜上研究其对PAX的影响,并应用在监测猪肉新鲜度上。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流变仪研究成膜基质浓度和温度对复合膜液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PAX膜液均具有剪切变稀行为,且流变特性符合Ostwald-de-Waele幂律方程,随着成膜基质浓度的增大和温度的降低,PAX膜液的黏度增大,非牛顿性特征越明显;随着成膜基质浓度的增大,G’和G’逐渐出现交叉点并向低频方向移动。综合流变学特征及实操性,确定果胶、海藻酸钠和黄原胶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6%、0.5%和0.4%。(2)通过单因素试验法,探究黄原胶浓度、甘油浓度、氯化钙浓度对复合膜拉伸强度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因素范围进行响应面优化分析,得出制备复合膜最佳条件为0.39%黄原胶、1.78%甘油和1.99%氯化钙。考虑到实际操作的方便和可行性,选择0.4%黄原胶、1.8%甘油和2%氯化钙进行进一步的指标测定,得到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为29.650 Mpa,水蒸气透过率为18.12×10-11g/(m2·s·pa),断裂伸长率为19.02%,不透明度为0.217,ABTS清除率为35.31%。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研究表明复合膜表面光滑均匀,具有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相容性良好,为新型天然多糖膜的制备提供一种新途径。(3)在-4℃条件下比较研究了PAX包装膜,PAX涂层和PAX涂层+Ca Cl2三种包装方式对鲜切马铃薯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PAX涂层的保鲜效果与PAX涂层+Ca Cl2的保鲜效果差别不是很大,但两者都明显优于PAX的保鲜效果,能有效降低鲜切马铃薯的失重率、褐变度、丙二醛含量和多酚氧化酶等的活性,保持鲜切马铃薯的感官品质、细胞膜完整性、硬度和总酚含量,为鲜切果蔬的保鲜提供了一种新方法。(4)随着RPE浓度的增加,红树莓膜的厚度逐渐减小,密度逐渐增大。PAXR30的拉伸强度从PAX的29.65 MPa显着增大到39.81 MPa,断裂伸长率从PAX的19.02%逐渐减小到13.11%,透湿性均随着RPE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不透明度和紫外阻隔性能增大,ABTS清除率从PAX的35.31%逐渐升至PAXR30的95.86%,抗氧化能力大大增强。通过SEM,FTIR及热重分析证明了RPE和PAX之间良好的相容性,并且RPE增加了PAX的热稳定性能,该研究为树莓膜的制备提供相关理论数据。(5)利用花青素在不同p H条件下显现不同颜色这一化学特性,在不同时间点对储藏在25℃条件下的猪肉进行感官评价,除了p H值外,猪肉的脂质过氧化,挥发性盐基氮及菌落总数这些指标也进一步进行了跟踪,同时也跟踪观察置于猪肉表面的PAXR15的颜色变化,证明了PAXR15随着猪肉腐败可以灵敏的感知猪肉的新鲜程度,有望为富含蛋白质食品的新鲜度提供一种有前景的快速无损检测手段。
胡姝,付海滨,付洋,林森,王娇,刘博,王建坤[5](2021)在《出口树莓果园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及安全防控措施》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辽宁省主要出口树莓果园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监测分析,调查发现主要病虫害种类有灰霉病、灰斑病、炭疽病、茎腐病等病害,及柳蝙蝠蛾、美国白蛾、甜菜夜蛾、树莓穿孔蛾、山楂叶螨、斑翅果蝇、茶翅蝽、金龟子类、蓟马类等害虫,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应急防治等方面制定了出口树莓果园病虫害的安全防控技术规程,为出口树莓病虫害的安全防控和保障出口树莓质量安全提供了参考。
王一凡[6](2021)在《黑树莓泡制酒的研制及抗痛风功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树莓是世界上第三代黄金水果之一。其果实较大,营养丰富,包含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黄酮等物质,被证实是预防癌症的有效物质,享有抗癌红宝石的美誉,被我国广泛种植。黄酮在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的方面有出色的表现,鉴于黑树莓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本文选择黑树莓为研究对象。本文对黑树莓黄酮的醇提和泡制进行响应面优化,测定黄酮、多酚、花色苷含量、对XOD的抑制为综合开发黑树莓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和理论依据。本文以塔斯州黑树莓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结果发现黑树莓在料液比1:11、提取时间5.5 h、乙醇浓度50%、温度30℃的提取条件下黄酮含量最多。利用Design-Expert 11.0软件对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料液比1:11、提取时间5.6 h、乙醇浓度50%、温度30℃为最佳提取条件。同时用醇提后的物质进行酶抑制实验,表明黑树莓醇提液可抑制XOD催化黄嘌呤生成尿酸的反应,抑制率达到38.71%。比较研究AB-8、NKA-9和D-101型三种大孔吸附树脂对黑树莓黄酮类化合物的静态吸附与解吸性能,筛选出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用于分离纯化黑树莓的黄酮类化合物。以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和洗脱性能为考察指标,确定了AB-8型大孔树脂分离纯化黑树莓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进样浓度0.5 mg/m L、进样速度1.0m L/min,进样体积50 m L进行吸附,用70%的乙醇,2.0 m L/min洗脱速率进行洗脱,洗脱效果最佳。工艺操作简单,分离效果良好,易工业化生产,适于黑树莓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在黑树莓加工工艺上,考虑黑树莓的利用率和实验周期,发现黑树莓料液比150g:300 m L、泡制时间30 d、荞麦酒酒精浓度47%的泡制条件为最优泡制工艺。利用Design-Expert 11.0软件对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料液比300 g:300 m L、提取时间45 d、荞麦酒酒精浓度54.18%为最佳泡制条件,此泡制条件下泡制酒中黄酮含量最高。对所得条件进行验证,测得黄酮含量为0.9890±0.0063 mg/m L,其相对误差为0.80%,实验值和预测值之间的误差较小,可以作为黑树莓泡制工艺的参考。并用黑树莓泡制酒进行XOD抑制实验,结果显示黑树莓泡制酒对XOD抑制率最高达到40.39%。通过腹腔注射氧嗪酸钾和尿酸,关节注射尿酸钠诱导小鼠的痛风模型。用黑树莓泡制酒,黑树莓汁液,阳性对照药物对痛风小鼠进行灌胃,发现黑树莓泡制酒能够降低痛风小鼠血清中尿酸的含量和XOD活力,减少尿酸生成,促进尿酸的排泄。从小鼠关节肿胀度的变化可以得出黑树莓泡制酒对小鼠的急性痛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为黑树莓泡制酒的开发提供作为一种新的思路,黑树莓泡制酒可作为具有抗痛风功效的新型功能性食品开发。
梁海兰[7](2021)在《复合浆果酵素生产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树莓和黑加仑具有多种营养和健康功效,开发两种及以上原料的复合酵素是浆果工业集约化加工的一种方式,多种原料能发挥各自的优势,营养有效互补。而且两种或者多种果蔬复合酵素的研究也是目前功能性饮料发展的趋势。本试验对原材料进行了初处理,并对植物乳杆菌、酵母菌以及两种菌混合菌种的发酵复合浆果酵素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发酵液中活菌的数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被用作该实验的综合评价指标。对发酵温度、初始糖含量、接种量和发酵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考虑各因素之间的耦合效应设计正交实验,进而确定最佳的发酵条件。结果如下:1.以解冻时间和汁液损失率为指标。确定微波炉解冻功率。结果表明,采用功率为350W(即中火范围)的微波解冻,解冻速冻红莓和速冻黑加仑,解冻时间短,汁液损失率低。2.通过感官评价对红树莓和黑加仑发酵的比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树莓与黑加仑最优配比为1:1感官评价为89.0,因此,复合浆果原料的比例可用于优化两种菌种发酵复合酵素的工艺研究。3.植物乳杆菌发酵,最佳发酵工艺条件是:发酵温度是39℃,发酵时间是24h,起始糖含量是18%,接种量为3%。4.酵母菌发酵,最优发酵工艺条件是:发酵温度是28℃,时间是40h,起始糖含量是18%,酵母接种量为0.15%。5.复合菌种发酵,最佳发酵工艺条件是:在28℃下接种酵母菌,保温发酵至12h,升温到39℃,接种植物乳杆菌。保温静止发酵后24小时。
雍旻,刘伟,邓睿[8](2021)在《跨越非正式与正式市场间的制度鸿沟——创业支持系统对农民创业正规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业者从非正式市场跃迁到正式市场的过程即正规化。基于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往往将正规化视为成本收益分析后的合法性转变,忽略了非正式制度对该过程的影响。事实上,非正式市场中的创业者仅凭自身力量难以跨越不同市场间的制度鸿沟,需要依靠制度中介发挥桥梁作用。本研究综合制度经济学与组织制度理论视角探究创业支持系统作为泛制度中介如何助力农民创业者实现正规化。基于此,选取央视《致富经》栏目中10个农民创业实例作为样本,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析农民创业正规化过程。结果表明:私人、学术、政府、非政府组织四类创业支持者实施一系列克服结构性制度空洞的举措,既提供了跃迁的经济激励和基础设施,更弥合了非正式与正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合理性认识之间的差异,促进了创业者在个体、网络、系统层面的变革。总体上,创业支持者及其支持举措构成的"泛中介"创业支持系统为农民创业正规化提供支撑,而提升该系统的稳定性将有助于变革的实现,使当地市场与制度环境得到改善并诱发更多农民创业跃迁行为,最终形成正规化的良性循环。
王薇薇,郑佳秋,吴永成,梅燚,祖艳侠,沈峰,杨和生[9](2021)在《苏北地区树莓有机栽培管理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树莓果实风味独特,既可鲜食又可作食品加工原料,被誉为新兴的第三代水果代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保健价值和经济价值。该文从园地选择、苗木栽植、栽后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介绍了苏北地区树莓有机栽培技术。
吴林,张强,王颖,李金英[10](2021)在《中国树莓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中国树莓果树资源丰富,分布广、抗性强、产量高,果实中活性成分种类多、功效强,具有悠久的入药历史。早在1 800年前,以覆盆子为名记载于我国《神农草本经》《本草纲目》等药物典籍中。1981年,吉林农业大学郝瑞教授从美国引进树莓品种,于1991年提请审定了中国第一个树莓品种——红宝玉。1999年,中国林业科学院张清华教授引入50种树莓实生苗,2002年在辽宁、黑龙江实现了树莓的推广种植。2012年,全国20多个省开展了黑莓和红树莓的引种工作,2015年,全国树莓栽培面积为13 465.7 hm2,产量达10.8万t,解决了树莓杂交育种、组织培养、根孽繁育、扦插育苗、土壤改良、种植管理、采后保鲜、加工销售等技术难题,树莓产业发展逐步完善。在对中国1981年至2019年树莓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回顾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树莓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广优良品种、规范种植管理、实现周年供应、完善产业配置、助力信息推广。
二、第三代新兴水果——树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代新兴水果——树莓(论文提纲范文)
(1)临沂市树莓生物学特性及有机丰产栽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
1.1 生长结果习性 |
1.2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2 有机树莓栽培生产管理要求 |
2.1 种苗 |
2.2 选地 |
2.3 栽植 |
2.4 栽植时间 |
2.5 栽植方式 |
2.6 栽植方法 |
2.7 搭架管理 |
2.7.1“干”型支架。 |
2.7.2 篱笆墙式支架。 |
2.7.3 绑蔓。 |
2.8 整形修剪 |
2.8.1 冬季修剪。 |
2.8.2 夏季修剪。 |
2.9 水肥管理 |
2.9.1 灌溉。 |
2.9.2 施肥。 |
2.1 0 中耕除草 |
2.1 1 冻害防护 |
2.1 2 病虫草害防治 |
2.1 2.1 农业防治。 |
2.1 2. 2 物理防治。 |
2.1 2. 3 生物防治。 |
2.1 2. 4 药剂防治。 |
2.1 2. 5 草害防治。 |
2.1 2. 6 其他防治方法。 |
(2)悬钩子属浆果多酚的生理活性及现代提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营养成分 |
2 多酚组成与活性 |
2.1 酚酸 |
2.2 黄酮 |
2.3 花色苷 |
2.4 单宁 |
2.5 苯丙素类 |
3 现代提取方法 |
3.1 溶剂浸提法 |
3.2 双水相提取法 |
3.3 酶提取法 |
3.4 超声波法 |
3.5 微波辅助法 |
3.6 其他 |
4 小结 |
(3)蓝莓与蓝靛果复合冻干粉加工贮藏稳定性及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浆果研究进展与加工利用 |
1.1.1 概述 |
1.1.2 国内外加工现状 |
1.2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
1.3 粉体加工特性及花色苷稳定性 |
1.3.1 粉体加工特性研究 |
1.3.2 花色苷稳定性研究 |
1.4 玻璃化转变理论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项目来源 |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3 研究内容 |
1.5.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4种浆果成分分析研究 |
2.1 试剂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剂与仪器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四种浆果理化品质分析 |
2.2.2 主成分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蓝莓与蓝靛果复合粉冻干过程中水分状态及玻璃化转变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感官评价 |
3.2.2 LF-NMR分析 |
3.2.3 不同浆果粉的水分吸附等温线 |
3.2.4 不同浆果粉的玻璃化转变 |
3.2.5 不同浆果粉的冻结点 |
3.2.6 状态图 |
3.3 小结 |
第四章 蓝莓-蓝靛果复合冻干粉贮藏期品质及加工特性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试剂及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贮藏条件对粉体水分含含量、水分活度及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
4.2.2 不同贮藏条件对色泽的影响 |
4.2.3 不同贮藏条件对总酚含量的影响 |
4.2.4 不同贮藏条件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4.2.5 不同贮藏条件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4.2.6 不同贮藏条件对粉体流动性的影响 |
4.2.7 不同贮藏条件对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复合浆果粉加工特性及状态图研究 |
5.1 试验材料与分析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试剂及设备 |
5.1.3 试验方法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复合浆果冻干粉复配比例优化研究 |
5.2.2 水溶性指数分析 |
5.2.3 剪切性分析 |
5.2.4 流动性分析 |
5.2.5 压缩性分析 |
5.2.6 状态图 |
5.2.7 6种浆果粉的花色苷定量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基于果胶/海藻酸钠/黄原胶的可食性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天然高分子成膜材料概述 |
1.1.1 果胶 |
1.1.2 海藻酸钠 |
1.1.3 黄原胶 |
1.1.4 卡拉胶 |
1.2 鲜切果蔬保鲜方法 |
1.2.1 涂层保鲜 |
1.2.2 薄膜包装 |
1.2.3 气调包装 |
1.2.4 低温贮藏 |
1.2.5 辐射保鲜 |
1.3 食品新鲜度检测的研究进展 |
1.3.1 新鲜度的常规检测方法 |
1.3.2 新鲜度的无损检测方法 |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2 果胶/海藻酸钠/黄原胶复合膜液的制备及流变性能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PAX膜液的制备 |
2.2.2 不同条件下PAX膜液静态流变特性的测定 |
2.2.3 不同条件下PAX膜液动态流变特性的测定 |
2.2.4 PAX的制备 |
2.2.5 PAX的单因素实验设计 |
2.2.6 PAX的响应面实验设计 |
2.2.7 PAX的厚度及密度测试 |
2.2.8 PAX的机械性能测试 |
2.2.9 PAX的水蒸气透过率(WVP)测试 |
2.2.10 PAX的抗氧化能力测试 |
2.2.11 PAX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2.2.12 PAX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
2.2.13 PAX的 X射线衍射(XRD)测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果胶浓度对PAX膜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
2.3.2 海藻酸钠浓度对PAX膜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
2.3.3 黄原胶浓度对PAX膜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
2.3.4 温度对PAX膜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
2.3.5 PAX的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2.3.6 PAX的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
2.3.7 PAX_O的基础指标结果分析 |
2.3.8 PAX_O的微观结果分析 |
2.3.9 PAX_O的FTIR分析 |
2.3.10 PAX_O的XRD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果胶/海藻酸钠/黄原胶复合膜液及复合膜对鲜切马铃薯的保鲜效果对比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仪器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基于鲜切马铃薯的三种不同保鲜方式实验设计 |
3.2.2 膜液的抑菌性测定 |
3.2.3 鲜切马铃薯感官评分标准的确定 |
3.2.4 鲜切马铃薯颜色及硬度的测定 |
3.2.5 鲜切马铃薯失重率、褐变强度及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3.2.6 鲜切马铃薯总酚的测定 |
3.2.7 鲜切马铃薯丙二醛(MDA)的测定 |
3.2.8 鲜切马铃薯多酚氧化酶(PPO)及过氧化酶(POD)的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膜液的抑菌结果与分析 |
3.3.2 鲜切马铃薯感官评分标准的测定结果 |
3.3.3 鲜切马铃薯颜色及硬度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3.3.4 鲜切马铃薯失重率、褐变强度及总酚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3.3.5 鲜切马铃薯细胞膜透性及MDA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3.3.6 鲜切马铃薯PPO活性及POD活性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红树莓果渣提取物的新鲜度指示型包装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基于红树莓果渣提取物的新鲜度指示型包装膜(红树莓膜)的制备 |
4.2.2 红树莓膜的静态流变性能测定 |
4.2.3 红树莓膜的密度及机械性能的测定 |
4.2.4 红树莓膜的透湿性能测定 |
4.2.5 红树莓膜的颜色及光学性质测定 |
4.2.6 红树莓膜的微观结构测定 |
4.2.7 红树莓膜的紫外阻隔性能测定 |
4.2.8 红树莓膜的FTIR测定 |
4.2.9 红树莓膜的热稳定性测定 |
4.2.10 红树莓膜的抗氧化性能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红树莓膜的静态流变特性分析 |
4.3.2 红树莓膜的密度及机械性能分析 |
4.3.3 红树莓膜的透湿性能分析 |
4.3.4 红树莓膜的颜色及光学性质分析 |
4.3.5 红树莓膜的微观结构分析 |
4.3.6 红树莓膜的紫外阻隔结果分析 |
4.3.7 红树莓膜的FTIR结果分析 |
4.3.8 红树莓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
4.3.9 红树莓膜的花青素含量及抗氧化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红树莓膜在监测猪肉新鲜度上的应用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实验设计与工艺流程 |
5.2.2 红树莓膜在不同p H条件下的颜色测定 |
5.2.3 猪肉p H值的测定 |
5.2.4 猪肉脂质过氧化(TBARS)的测定 |
5.2.5 猪肉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
5.2.6 猪肉菌落总数的测定 |
5.2.7 红树莓膜在猪肉贮藏过程中的颜色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红树莓膜在不同p H条件下的颜色测定结果 |
5.3.2 猪肉p H值的测定结果 |
5.3.3 猪肉TBARS的测定结果 |
5.3.4 猪肉TVB-N的测定 |
5.3.5 猪肉菌落总数的测定结果 |
5.3.6 红树莓膜在猪肉贮藏过程中的颜色测定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出口树莓果园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及安全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出口树莓果园病虫害的调查 |
1.1 调查地点 |
1.2 调查方法 |
1.3 调查结果 |
2 出口树莓果园病虫害的安全防控技术措施 |
2.1 农业防治 |
2.1.1 选择品种 |
2.1.2 选择苗木 |
2.1.3 加强田间管理 |
2.2 物理防治 |
2.2.1 灯光诱杀 |
2.2.2 黄板诱杀 |
2.2.3 人工捕杀 |
2.2.4 防虫网阻隔害虫 |
2.3 生物防治 |
2.3.1 天敌防治 |
2.3.2 使用生物农药 |
2.4 化学应急防治 |
2.4.1 |
2.4.2 |
2.4.3 |
2.4.4 |
3 讨论 |
(6)黑树莓泡制酒的研制及抗痛风功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黑树莓概述 |
1.1.1 黑树莓的营养成分 |
1.1.2 黑树莓的利用现状 |
1.1.3 黑树莓的功效 |
1.2 痛风的流行病学现状 |
1.2.1 痛风形成的原因 |
1.2.2 痛风的治疗药物 |
1.3 抗痛风的天然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4 抗痛风功效的评价方法 |
1.4.1 抗痛风功效评价的体外模型 |
1.4.2 抗痛风功效评价的体内模型 |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5.1 本文的选题依据 |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黑树莓醇提工艺的优化 |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黑树莓醇提工艺单因素实验 |
2.2.2 Box-Benhnken响应面法优化黑树莓醇提工艺 |
2.2.3 黑树莓黄酮含量的测定 |
2.2.4 黄嘌呤氧化酶活性评价 |
2.2.5 统计学处理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1 黑树莓醇提工艺单因素实验 |
2.3.2 黑树莓醇提响应面优化结果 |
2.3.3 多酚、花色苷含量的测定结果 |
2.3.4 黑树莓提取物对XOD的抑制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黑树莓醇提物的分离纯化 |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
3.2.2 大孔树脂的筛选 |
3.2.3 动态吸附条件的筛选 |
3.2.4 黄酮含量的测定 |
3.2.5 槲皮素、芦丁的HPLC测定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三种树脂吸附量和解吸率比较 |
3.3.2 动态吸附分离纯化条件 |
3.3.3 高效液相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树莓泡制酒的研制 |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黑树莓泡制工艺单因素实验 |
4.2.2 Box-Benhnken响应面法优化黑树莓泡制工艺 |
4.2.3 黑树莓泡制酒有效成分的测定 |
4.2.4 黑树莓泡制酒总抗氧化活力的测定 |
4.2.5 黑树莓泡制酒对XOD的抑制 |
4.2.6 统计学处理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黑树莓泡制工艺单因素实验 |
4.3.2 黑树莓泡制工艺的响应面优化结果 |
4.3.3 多酚、花色苷含量的测定结果 |
4.3.4 黑树莓泡制酒总抗氧化活力的测定结果 |
4.3.5 黑树莓泡制酒对XOD的抑制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黑树莓泡制酒抗痛风功效的体内评价 |
5.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动物 |
5.1.3 主要试剂 |
5.1.4 仪器与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试剂的配制 |
5.2.2 动物实验 |
5.2.3 指标的检测 |
5.2.4 统计学处理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1 小鼠的体态观察 |
5.3.2 黑树莓泡制酒对高尿酸血症小鼠体重、食量的影响 |
5.3.3 黑树莓泡制酒对高尿酸血症小鼠尿酸水平的影响 |
5.3.4 黑树莓泡制酒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XOD活力水平的影响 |
5.3.5 黑树莓泡制酒对小鼠关节肿胀度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复合浆果酵素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红树莓简介 |
1.2.1 红树莓的特征与产地 |
1.2.2 红树莓的营养及功能性 |
1.2.3 红树莓开发应用研究现状 |
1.3 黑加仑简介 |
1.3.1 黑加仑的特征与产地 |
1.3.2 黑加仑的营养及功能性 |
1.3.3 黑加仑开发应用研究现状 |
1.4 酵素概况 |
1.4.1 酵素的定义 |
1.4.2 酵素的兴起和发展 |
1.4.3 酵素国内研究现状 |
1.4.4 酵素国外研究现状 |
1.5 酵素的保健功效与制备工艺 |
1.5.1 酵素的保健功效 |
1.5.2 酵素的制备工艺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红树莓与黑加仑解冻工艺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解冻时间的测定 |
2.3.2 汁液流失率的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速冻红树莓解冻功率的确定 |
2.4.2 速冻黑加仑解冻功率的确定 |
2.5 结论 |
第3章 复合浆果酵素发酵工艺技术硏究 |
3.1 复合浆果原料配比研究 |
3.1.1 浆果果浆的制备及发酵 |
3.1.2 自然发酵 |
3.1.3 感官评价 |
3.1.4 结果与讨论 |
3.2 不同菌种对复合浆果酵素发酵工艺技术研究 |
3.2.1 原材料与辅料 |
3.2.2 发酵菌种 |
3.2.3 实验药品及试剂 |
3.2.4 仪器与设备 |
3.2.5 菌种的活化 |
3.2.6 OD值与活菌数量的关系 |
3.2.7 试验方法 |
3.2.8 植物乳杆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单因素试验 |
3.2.9 正交实验优化植物乳杆菌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 |
3.2.10 酵母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单因素试验 |
3.2.11 正交实验优化酵母菌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 |
3.2.12 混合菌种发酵复合浆果酵素工艺条件优化 |
3.2.13 指标测定方法 |
3.3 植物乳杆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优化工艺结果 |
3.3.1 植物乳杆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单因素试验结果 |
3.3.2 植物乳杆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正交试验结果 |
3.3.3 植物乳杆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验证试验结果 |
3.4 酵母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优化工艺结果 |
3.4.1 酵母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单因素试验结果 |
3.4.2 酵母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正交试验结果 |
3.4.3 酵母菌发酵复合浆果酵素验证试验结果 |
3.5 酵母菌和植物乳杆菌复合发酵 |
3.6 酵素产品质量指标 |
第4章 结论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苏北地区树莓有机栽培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园地选择与规划 |
1.1 园地要求 |
1.2 园地规划 |
2 栽培技术 |
2.1 品种和苗木选择 |
2.2 整地定植 |
2.3 栽后管理 |
2.3.1 水分管理 |
2.3.2 肥料管理 |
2.3.3 搭架引缚 |
2.3.4 整形修剪 |
2.3.5 防寒压土 |
2.4 病虫害防治 |
2.4.1 农业防治 |
2.4.2 物理防治 |
2.4.3 药剂防治 |
2.5 采收与保鲜 |
(10)中国树莓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树莓科学研究发展历程 |
1.1 第一阶段——我国树莓的药用历史 |
1.2 第二阶段——树莓引种与品种选育研究 |
1.3 第三阶段——我国野生树莓资源调查研究 |
1.4 第四阶段——我国树莓现代科学大融合 |
1.4.1 国家政策支持 |
1.4.2 各地研究机构、协会的成立 |
1.4.3 学术课题的开展 |
1.4.4 栽培生理与技术 |
1.4.5 树莓活性物质与功效 |
1.4.6 病虫害防治 |
1.4.7 树莓采收与保藏 |
1.4.8 树莓副产品的开发利用 |
2 我国树莓产业发展历程 |
2.1 引种经验的积累 |
2.2 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 |
2.3 各地采摘节的举办 |
2.4 食药领域的加工利用 |
2.5 树莓市场现状 |
3 树莓产业的展望 |
3.1 优良品种选育 |
3.2 规范种植管理 |
3.3 实现周年供应 |
3.4 完善产业配置 |
3.5 助力信息推广 |
四、第三代新兴水果——树莓(论文参考文献)
- [1]临沂市树莓生物学特性及有机丰产栽植技术[J]. 陈香艳,张谦,王晓. 新农业, 2021(24)
- [2]悬钩子属浆果多酚的生理活性及现代提取研究进展[J]. 郭俊彤,程俊侠,张祺祺,王浩鹏,杨娜,王凯杰,邵红军. 陕西农业科学, 2021(06)
- [3]蓝莓与蓝靛果复合冻干粉加工贮藏稳定性及产品开发[D]. 张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基于果胶/海藻酸钠/黄原胶的可食性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樊彦玲. 中北大学, 2021(09)
- [5]出口树莓果园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及安全防控措施[J]. 胡姝,付海滨,付洋,林森,王娇,刘博,王建坤. 植物检疫, 2021(03)
- [6]黑树莓泡制酒的研制及抗痛风功效评价[D]. 王一凡.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7]复合浆果酵素生产工艺研究[D]. 梁海兰.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8]跨越非正式与正式市场间的制度鸿沟——创业支持系统对农民创业正规化的作用机制研究[J]. 雍旻,刘伟,邓睿. 管理世界, 2021(04)
- [9]苏北地区树莓有机栽培管理技术[J]. 王薇薇,郑佳秋,吴永成,梅燚,祖艳侠,沈峰,杨和生. 上海蔬菜, 2021(01)
- [10]中国树莓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吴林,张强,王颖,李金英.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