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军
摘要:引领学生找准古诗词美点,触摸作者的心灵,深入体悟古诗词情感,努力找准改写的重点——意象和细节,充分地联想和想象,合理“补白”,科学地“添枝加叶”,必能将古诗词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关键词:找准美点;体悟情感;总结方法
古典诗词因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也因此,古诗词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但长期以来,古诗词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体悟,很少将古诗词教学和学生语言、写作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所以,如何充分利用古诗词资源来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库,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尝试通过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深度品读,在情感体悟中,尝试改写,学会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逐渐探索出写作规律。
下面就笔者的一节古诗词改写指导课,谈谈笔者自己对古诗词改写的一点教学心得:
一、于反复吟诵中,找准诗歌美点,体悟诗歌情感之美是改写成功的关键所在
古人写诗,追求语言的极致,一字一词仔细推敲,一字一词均关情。所以品读诗句时,把握诗中关键字词,反复诵读,读透诗意,悟透情感。动笔改写前学生的心灵只有饱蘸诗意、饱蘸情感之后,才能写出动人的文字。本堂课第一部分重点是师生共同口头完成吕岩的《牧童》诗的改写。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味、反复吟诵,来还原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情感,再进行口头作文的:
首先让学生闭眼聆听配乐诗朗诵,展开想象,在脑中再现诗歌意象,再现诗歌展现的情景。然后要求学生找出“诗眼”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字“卧”字所传达的情绪,要求学生反复吟诵此句,再联系前两句诗句,布置思考:为什么牧童会“不脱蓑衣”?找出“饱”字后面令人遐想的部分。笔者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总结引导: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将学生引进浮想联翩的状态。
进一步布置思考和讨论:牧童究竟如何出场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两句怎么理解?这两句有什么作用?学生很快能够回答出: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在充分理解诗歌、掌握情感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明确本诗的可扩写美点:“草铺横野”之景,“笛弄晚风”之声,“黄昏”“月明”之景,惬意牧童此人。然后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口头描述自己脑中展现的图画。前面的引导感悟已经到位,口头作文也就精彩纷呈。再去引导学生总结出改写写景类古诗应该抓住的基本要点,也就水到渠成,学生很快抓住关键:于吟诵中再现意象、意境,准确把握情感,改写重点就是诗歌的美点,一定要合理联想和想象。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中掌握准确的改写方法,是改写成功的难点所在
将学生的古诗改写的兴趣激发出来,应该说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究竟如何改写呢?常规方法究竟是什么呢?正确的方法指导也就成为古诗词改写指导的难点。在课堂实践中,笔者注意根据具体学情,兼顾中等生和中下生的学习感受,采用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指导程序,真正实现了作文教学的务实高效。
课堂的第二部分重点则是改写学生们熟悉的《天净沙•秋思》为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完成下列练习:1.找出意象,扩词成句:首先让学生找出这首小令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指导他们抓住本小令一词一景的特点,尝试从形状、色彩、声音、质地、情感等方面扩写成完整的句子。将优秀句子一一展示。2.明确重点,扩句成段: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各个意象扩成的句子扩写成一个语意连贯的片段,要求保持原诗的整体的意蕴,要注意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句的人物作为重点。3.注意结构,扩段成篇:在片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注意结构,注意语言的连贯,重视过渡,连缀成篇。4.点染勾勒,整合打磨:要求学生整合已经形成的文字,选取最能激发自己想象的东西作为切入点,将最精华的部分精细地去打磨,将合乎原诗情感要求的场景和人物打造得更加个人化,文学化。最后,各小组合作的结晶一一展示朗诵。优秀的作品赢得了学生和听课教师的掌声。
三、挖掘细节,合理补白,于“添枝加叶”中,丰富改写文的内涵,是改写成功的重点所在
古诗词的语言高度精炼,一般只有二三十字的极短篇幅,却高度浓缩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体会。所以,笔者认为,改写古诗词是对古诗词的一种最高形式的鉴赏,是一种再创造。是在在尊重诗的原意的前提下,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优美的现代白话文将古诗词的主要内容诗意再现,更明朗化地揭示诗歌表达的情感和赋予的内涵。所以,进行改写时必须选准诗歌的诗眼,充分挖掘诗歌的细节,运用合理想象,进行合理补白,使改写文的意蕴忠于原诗,最大限度地保持作者的诸多感受与意味,还又融合进小作者个体的感受和情感,融合进新时代语言的优美意蕴。无疑将使古诗词改写成的文章内容更丰富,情感更饱满。
笔者设计的第三大教学环节是带领学生进行个案分析,请一位中等学生朗诵自己课前的改写作品《夜雨寄北》,并谈谈自己的创作感言。很明显,这位学生扩写的文章有着明显的“硬伤”——人称含糊,写作重点内容有失准确,“巴山夜雨”的场景一笔带过,情感表达不太到位。其他同学很快讨论出这篇改写短文值得修改之处:明确写作应以第一人称,以诗人自己叙说的口吻来写,更真实可信而又深情款款。第二“巴山夜雨”这一实景要依靠想象和写作经验完成,在对连绵急促的夜雨描写中,表达诗人的孤独、凄凉及对妻子的思念之深切。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因为这一场景比较难处理,这个场景的修改变成集体作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修改自己作品。笔者再展示出自己的改写作品:
展开信笺,那若有若无的你独有的芬芳又缠绕在鼻尖。你问我何时能够回去,我还是只能无奈地告诉你:我真的无法确定。依稀之中,你刚刚还盈满笑意的脸庞一下就暗淡了,眼里的哀怨似乎穿越千山万水,穿透纸背,让我无言泪流。窗外,秋雨急促,“嘟嘟嘟,笃笃笃”,像声声鼓点敲击着我的耳鼓,我的心。想必门前小池已涨,明天又将道路难寻。然而我知道,世间哪一条路都不会比抵达你眼前的路更难寻,更遥远!
依稀如梦,你又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香烛的尖头爆绽开一朵小花,映照着你柔美的面庞。朦胧中,我抓起你柔若如水的手,温柔地说起寂寞巴山冷的日子,那个展信凉初透的秋夜,那场点点滴滴到天明的雨……那些依然新鲜的记忆里的新鲜美好的情感将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一批优秀作品的出现,激发起学生的讨论热情,讨论之后,他们找出了改写此类诗的“窍门”:1.理清信息,明确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分别是秋夜,巴山旅居之所,诗人,夜雨、秋池、西窗烛。2.扩充细节,丰富画面。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将蕴藉的意象丰富起来把环境氛围渲染出来,将错位的视角明确出来,将人物情感宣泄出来。3.展开联想,合理“补白”:诗歌语言简约跳跃,意象和诗句呈现明显的跳跃,诗中留下读者需要思索、补充的“空白”。本诗中需补充“空白”:地点——家,人物——妻子和我,道具——家信,事件——他日重逢的场景。4.展开想象,化简为“繁”。将秋夜雨景既要描写得合乎实情,又要能够烘托人物的悲凉心境,真正实现情景交融。5.描写要细,修辞“当家”。适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仔细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考虑描写的角度和常见的描写方法。6.语言精致,保持诗情。要力求语言的诗意美是文章摇曳多姿的基本条件。原有诗情的保持则是改写的基本原则。学生在总结方法的同时也总结出自己的不足:由“点”到“面”的意识还不强,诗意语言还很欠缺,这方面将是以后努力的方向。方法总结到位后,学生修改自己作品也就找到了抓手,展示的短文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也就被完全激发出来了。
我们教者在利用古诗词进行写作训练时,必须认真地进行筛选,找出最为适合的古诗词。通过多角度的训练让学生们更好地与古诗对话,与诗人对话,领略意境,感悟情感,综合地培养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将这些能力真正内化为对于写作的感悟,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注:本文为江苏省泰州市教研室第六期立项课题“古诗词阅读欣赏与初中学生写作语言训练实践的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
邮政编码:2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