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论文-葛军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论文-葛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结肠息肉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论文文献综述

葛军[1](2019)在《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到2019年3月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3个组分别为高频组34例(息肉39例),氩离组33例(息肉37例),内镜组33例(息肉38例),分别进行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观察叁组患者的治愈率。结果:在扁平及浅表隆起息肉的治疗中,叁组中氩离组的治愈率最高为100.00%,其次为内镜组为94.24%,高频组最低为61.37%。叁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亚蒂及有蒂隆起息肉的治疗中,叁组中内镜组的治愈率最高为100.00%,其次为高频组为94.11%,氩离组最低为82.35%。叁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叁种手术方式都对结肠息肉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扁平及浅表隆起息肉的治疗中氩离子凝固术的治疗效果最好,在亚蒂及有蒂隆起息肉的治疗中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10期)

刘娟[2](2019)在《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EMR治疗肠息肉的临床配合与护理效果。方法整理我院内镜室于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接收的168例肠息肉案例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分组为观察组(84例)与对照组(84例),分别在EMR术中施行综合护理、常规护理,对比其手术前后的焦虑评分、并发症情况与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术后焦虑评分、并发症情况与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EMR术中应用综合护理,可提升护患之间实现有效配合,显着提升护理质量,运用价值较高,值得推荐。(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54期)

张哲华[3](2019)在《消化道肿瘤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消化道肿瘤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总结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8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68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有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41%。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及围手术护理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51期)

姜星星[4](2019)在《半鼻中隔粘膜瓣在内镜经蝶垂体瘤切除术中的临床运用-可行性、适应症、注意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半鼻中隔粘膜瓣经蝶入路在内镜经蝶垂体瘤切除术中的运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18年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内镜半鼻中隔粘膜瓣经蝶入路手术的62例垂体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62例患者中,55名(88.71%)患者肿瘤无残留或复发,肿瘤残留4例,3例复发。脑脊液漏者总共5例(8.06%),术中鞍隔破裂3例(4.84%),术后迟发性脑脊液漏2例(2例患者均有长期未控制的咳嗽病史),手术或保守治疗后均治愈。术后颅内感染2例(3.23%)。术后一过性尿崩者17例(27.42%),1例长期尿崩(1.61%)。术后新发垂体功能低下9例(14.52%)。术后鼻腔出血1例。术后56名(90.32%)患者嗅觉恢复至不影响正常生活。4名(6.45%)患者感觉嗅觉明显减退。2例(3.23%)患者感觉嗅觉严重减退或丧失,均与鼻腔的粘膜粘连及筛窦炎相关。结论:半鼻中隔粘膜瓣经蝶入路能达到较高的肿瘤切除率,减少鼻腔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性。(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6-01)

王锦芳[5](2019)在《结肠息肉患者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中丙泊酚麻醉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结肠息肉患者在应用丙泊酚麻醉下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疗效进行探析。方法选取2016年02月~2018年07月我院治疗的结肠息肉患者140例,140例患者均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手术中应用丙泊酚进行麻醉,观察分析患者的疗效。结果 140例结肠息肉患者在应用丙泊酚进行麻醉后,患者的镇静效果较佳;患者在用药前、诱导期与用药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脉搏氧饱和度等指标均正常。结论给予结肠息肉患者应用丙泊酚进行麻醉后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效果较佳,患者在应用该药物进行麻醉后,镇静效果较为明显。可以在临床上加以应用。(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牛雪梅[6](2018)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配合及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EMR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效果及体会。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1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比较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有效降低结肠息肉患者EMR术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行,值得借鉴。(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75期)

颜晓丽[7](2018)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和粘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和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2年5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内镜下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EMR术的有31例,接受ESD术的有31例,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在整块切除率、一次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剥离术组的整块切除率与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90.3%、77.4%,切除术组分别是54.8%、48.4%,剥离术组高于切除术组,差异显着(P<0.05)。剥离术组的复发率是3.2%,切除术组是19.4%,剥离术组低于切除术组,差异显着(P<0.05)。剥离术组和切除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12.9%,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的临床疗效优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可明显提高病灶切除率,降低复发率,值得推行。(本文来源于《健康之路》期刊2018年08期)

张勇,贾业贵[8](2018)在《内镜粘膜切除术和食管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粘膜内腺癌的疗效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内镜粘膜切除术和食管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粘膜腺癌的疗效。方法以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腺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对患者采取内镜粘膜切除术或食管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资料和手术相关指标。结果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患者有36例,采用食管切除术的患者有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Barrett食管长度占比和术后复发例数上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住院时间<2周的例数内镜粘膜切除组较食管切除术组多,并且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生率方面均优于食管切除术组,手术方式和术后不同时期并不是影响患者短期内生存质量的因素。结论内镜粘膜切除术在治疗早期食管腺癌上具有手术时长短和手术并发症少的优点,并且不会对患者短期的生活质量造成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孙慧[9](2018)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体会。完善术前准备,术中与医生默契配合、熟练的技巧,术后细致的病情观察以及饮食、运动等的指导是保证EMR手术治疗扁平或亚蒂息肉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49期)

罗宇晨[10](2018)在《透明帽辅助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治疗胃粘膜下肿物安全性的回顾性研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胃粘膜下肿物(submucosal tumors,SMTs)是胃粘膜下各层病变的统称,其来源可分为粘膜肌层、粘膜下层及固有肌层,其组织来源复杂,通常由肌组织或神经组织衍生形成。按良恶性分类,粘膜下肿物可分为良性粘膜下肿物及恶性粘膜下肿物。通常认为,直径小于30mm的粘膜下肿物是良性的,肿瘤细胞通常在病理下可观察到较少的有丝分裂。这类良性粘膜下肿物主要包括平滑肌瘤、神经鞘瘤、颗粒细胞瘤、异位胰腺组织、脂肪瘤、神经纤维瘤、血管瘤等。当粘膜下肿物直径达30mm以上且病理组织每10倍高倍视野可观察到大于2个有丝分裂,则通常认为该肿瘤存在高危的恶性潜能。胃粘膜下肿物中恶性肿瘤包括:平滑肌肉瘤、胃肠道卡波茨肉瘤、恶性肿瘤胃肠道转移及胃肠间质瘤。粘膜下肿物可发生在全消化道的各个位置,上至食管,下至肛门都有病例报道。其中绝大多数SMTs发生在胃部,如GIST在胃部的发生率约46%。发生在胃部的一些SMTs缺乏临床症状,绝大部分是在进行胃镜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更多的SMTs患者仅出现部分非特异性症状如:胃部不适、恶心、腹胀、厌食、消化不良等。除非肿物发生溃烂,出血或长大到足以引起疼痛或阻塞。胃粘膜下肿物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对比增强断层扫描(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CE-CT)、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内镜检查如常规胃镜、超声内镜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其中超声内镜对胃粘膜下肿物的鉴别有着一定帮助。术前的超声内镜检查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通过辅助评估病灶信息,为术式的选择提供更多资料。超声内镜引导的穿刺活检、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以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活检(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biopsy,EUS-FNB)为在超声内镜技术辅助下的检查手段,其目前已经用于SMTs的诊断中。上述技术可以在超声引导下,将穿刺针伸入肿瘤内部,以取得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实验。虽然上述方法对胃粘膜下肿物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可以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提供证据支持,但最终明确诊断只能依靠术后组织学检查,故根据病变及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胃粘膜下肿物表面被正常粘膜所覆盖,表现为隆起型病变,故内镜下活检难以获取肿瘤组织以明确病理诊断,对于体积较大的胃粘膜下肿物常规开腹或腹腔镜下切除是目前最主要、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内镜治疗主要用于体积较小的SMTs(<20mm)患者,其中内镜粘膜下肿瘤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于直径10-20mm的胃SMTs有着较好的手术效果且风险较小,现已作为胃SMTs的内镜下治疗的标准措施。同时基于该技术的其他内镜下肿瘤切除术也被逐步开发并应用于临床,如ESTD、基于ESD的EFTR技术等。然而对于直径更小的胃SMTs(<10mm),ESD及其相关技术显得过于复杂且不易操作,因此透明帽辅助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Cap-assisted 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Cap-EFTR)也被称为透明帽吸引 的肿物剥离术(Cap-aspiration lumpectomy,CASL)被我院内镜医师率先整理并进行公开发表,随后运用于临床,其针对直径小于10mm的胃粘膜下肿物有着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切除完整率高且能获得足够的术后SMTs组织对肿物的性质加以鉴别等特点。目前,关于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物的研究繁多,但是针对直径<l0mm的胃粘膜下肿物,却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然而,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患者往往有较为强烈且积极的意愿切除自身SMTs,考虑胃SMTs有近40%为胃肠间质瘤,该肿瘤不论大小均存在恶变的潜能,同时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对于直径较小的粘膜下肿物切除的风险越来越低。我们也更倾向于采取较为积极的治疗方式。然而随着Cap-EFTR技术的普及和大规模的应用,我们也发现该术式存在着潜在的术中及术后风险,本研究正是回顾分析了 Cap-EFTR用于切除直径小于10mm的胃SMTs的病例,并归纳总结该术式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将其与传统的内镜下套扎术(Endoscope band ligation,EBL)进行对比,同时再不失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第一章透明帽辅助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治疗胃粘膜下肿物安全性的回顾性研究目的:对于直径较小的胃粘膜下肿物,一般采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进行肿物的切除。在我国,SMTs患者通常对自身有着积极的治疗态度(即希望彻底切除肿物),因此对于直径<2mm的胃SMT,内镜下治疗对于没有相关禁忌症的患者是一种创伤小且风险较低的治疗方式。目前,通常采用内镜下圈套结扎(EBL),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MR),内镜经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ESTD),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等方法切除直径较小胃粘膜下肿物。根据以往的文献报道,ESD在各种内镜肿物切除技术中最适宜用于胃SMT的治疗。在临床实践中,ESD以及基于ESD发展起来的EFTR技术对于10mm至20mm乃至更大的胃肿瘤都是行之有效的内镜下切除方法。然而,对于小于10mm的胃部SMTs,ESD或基于ESD的EFTR似乎就显得复杂且难以操作。通常采用透明帽辅助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Cap-EFTR)治疗小于10mm的胃SMTs,基于其操作简单、快捷的优点。然而,我们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将这种方法大规模的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的目的是重新评估透明帽辅助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这一方法治疗小于1Omm的胃部SMTs的安全性,描述其潜在风险并比较其与传统的EBL术式的优劣。方法:本回顾性研究收集了 200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原发性胃粘膜下肿物的共746名患者的临床资料,有437名患者接受了胃粘膜下肿物的内镜下治疗,然而只有227名患者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并最终加入到本研究。本研究收集了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和病理结果等标准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所记录的手术细节包括: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切除深度、整块切除率、缝合方式、术中及术后发症等。并对以上信息进行统计学描述与分析。所有进行内镜下套扎术或透明帽辅助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的术者均为有经验的内镜医师,且后者遵循以前研究所描述的标准方法进行手术。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已完善相关检查,暂停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1周以上,无手术相关禁忌症,在进行手术前均被告知手术治疗的获益及风险,同时在术前签署了书面的知情同意书。本研究中的分类数据以计数的形式表示。连续变量以平均值及标准差或中位数及范围表示。两组间的分类资料通过卡方检验的方式进行统计,而连续变量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等级资料通过Wilcoxon的秩和检验的方式进行统计分析。通过Kaplan-Meier检验的方式分析无疾病生存率。本研究中所有的统计分析均使用微软 Excel 2016 以及 SPSS 20.00(IBM,Armonk,NY,USA)。所有统计结果中,当P值小于0.05时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Cap-EFTR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64例。100例患者平均年龄51.1±10.9岁(18~74岁)。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有:1.胃部不适43例,以轻度或间歇性腹痛为主;2.腹胀24例;3.恶心、呕吐7例,其中腹泻主要变现为轻度腹泻,一天最多15次,最少6次,其中有4例在肠镜检查是发现有大肠息肉;4.无明显症状26例。Cap-EFTR同EBL组相比在年龄以及性别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差异且存在统计学意义。纳入本研究的两组患者均在术前一周内进行了至少一次的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检查率达100%。在Cap-EFTR组患者中,有87例SMT位于胃底,10例位于胃体,3例位于胃窦部。肿瘤的平均直径为8.3± 1.9(4-12)。其中绝大多数(93例)肿瘤的大小介于5-10mm之间。有97%的SMT病例起源于固有肌层,100例中没有发现起源于粘膜肌层的SMTs。本组纳入的100例SMT患者中未见有肿物表面凹陷或溃疡。在病理诊断方面,有56例为GIST,其中极低风险为48例,低风险8例,未见中等或高风险患者。有31例患者为平滑肌瘤。值得注意的是有两例患者被诊断为不能鉴别的纺锤状细胞瘤,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确定一例为颗粒状细胞瘤,一例为平滑肌瘤。同EBL组相比,两组在肿瘤起源层次、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及肿瘤表面情况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在有效活检率方面,Cap-EFTR组远高于EBL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在本研究中可见行Cap-EFTR术的平均时长为17.2±9.9(10-73)分钟,其中在存在并发症的患者中手术平均时长为30.0±9.3(20-45)分钟,在不存在并发症的患者中手术平均时长为16.1 ±9.2(10-73)分钟。其中95例患者做到完整切除肿瘤,5例患者由于肿瘤位置特殊或出现术中出血等情况,术中未能判定是否完整切除,后期随访中被证实均已完整切除。72例患者切除深度达浆膜层或全层切除,只有28例患者切除深度达到固有肌层,术中估计平均出血量为33.9士127.6(1-1000)ml,再无动脉出血的病例中平均出血量仅为3.2±1.8(1-15)ml,再有出血的病例中平均出血量可达387.5±273.5(100-1000)ml,如果有动脉活动性出血,最大失血量高达1000ml。其中有95例患者行钛夹缝合,而5例行OTSC吻合器闭合创面。然而,我们在行Cap-EFTR的手术过程中观察到有8例患者(图1-3)出现术中动脉出血以及有6例患者(2例感染和4例出血)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8例动脉出血患者中,钛夹夹闭5例,夹闭失败2例。有一例出血不能停止,接受血管栓塞止血后止血。6例术后并发症中,4例经内镜止血、输血、抗休克或抗感染治疗后恢复。但有2例因浆膜层血管出血并出现腹腔内积血而行急诊手术。值得注意的是,SMT患者在胃底时常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运用OTSC吻合器闭合伤口或穿孔时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除上述活动性出血外,即使接受抗生素治疗,也有2例患者出现体温超过38℃或C反应蛋白高于正常值10倍,持续至少3天以上。幸运的是,所有的术中和术后严重并发症(14例,14%)均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合理的治疗,最终均康复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8.9±2.8天(4-19天)。而在EBL组仅有3例术后并发症,1例因术中行深挖活检,导致橡胶圈过早脱落从而出现延迟出血,内镜下积极止血并积极治疗后,患者康复出院,两例因出现肿物过早脱落而出现穿孔,经内镜下穿孔修补术并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康复出院。两组均未出现手术相关死亡的病例。两组相比,在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上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在术中预估出血量及并发症率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随访数据方面,Cap-EFTR组共对32名患者进行了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长为22.8±9.5(6-42),而EBL组共对42名患者进行了有效随访,平局随访时长为27.8± 10.6(11-49),两组平均随访时间存在着统计学差异,Cap-EFTR组的肿瘤复发率为2/32(6.2%),而EBL组的肿瘤复发率为5/42(11.99%),虽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不显着,对两组进行无病生存分析发现P值大于0.05,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Cap-EFTR作为一种内镜下切除技术用于直径小于10mm的胃SMTs的治疗是一种有效且操作便捷的方法,但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术中及术后风险(14%)。对于发生于胃底的SMTs风险更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胃底有着丰富的血管网。同时,当使用OTSC吻合系统闭合手术创面时没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基于此,我们设计并提出了一种新的OTSC辅助切除装置,并将其与传统的Cap-EFTR术式相结合,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方法用于治疗胃小粘膜下肿物。第二章对现有OTSC吻合夹系统的改进与新应用一一种新的OTSC吻合夹系统的多功能OTSC释夹帽(发明)发明目的:目前该系统的OTSC释夹帽仅有释放OTSC吻合夹一项功能,不能满足现有内镜医师的临床需求。如进行肿物切除时,由于现有释夹帽内无配套的高频电刀及相应圈套器等的安装结构,故需要在肿物切除后再安装现有释夹帽进行OTSC吻合夹的释放,使得这期间有退镜及二次进镜的过程,加大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这无疑提高了手术医生及患者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用于OTSC吻合夹系统的多功能释夹帽,其可以让内镜医生在完成切除等操作后直接释放OTSC吻合夹闭合创面,减少手术并发症。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OTSC吻合夹系统的多功能释夹帽,包括圆管状的本体,本体的一端设有外环和用于与OTSC吻合夹系统中吻合夹相适配的内环,外环与内环之间形成吻合夹套装槽,吻合夹套装槽的槽口朝向本体的该端的端面,外环的位于槽口侧的端部开有用于尼龙绳穿过的第一穿线孔,内环上对应第一穿线孔开有用于尼龙绳穿过的第二穿线孔,内环的内壁的前端部设有一圈圆环凸壁,圆环凸壁上设有用于固定高频电刀或圈套器的环形凹槽和轴向凹槽,轴向凹槽的一端与环形凹槽连通,另一端与圆环凸壁的里端面平齐形成滑入口,本体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OTSC吻合夹系统中软制消化内镜的安装端相适配的连接环。同时,.外环的位于槽口侧的端面设有轴向突出的固定板,第一穿线孔开于固定板上。连接环的外壁上设有与轴向凹槽的位置相对应的标识凸块。外环的长度小于内环的长度。连接环的内壁设有环形的防滑纹路。环形凹槽和轴向凹槽的宽度均为2mm。环形凹槽与内环的端面的距离为1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可以通过内环内壁上的环形凹槽和轴向凹槽固定高频电刀或圈套器,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第一穿线孔和第二穿线孔上穿上尼龙绳来释放OTSC吻合夹,使用过程中,本OTSC释夹帽可事先安装于软制消化内镜上,内镜医生将高频电刀或圈套器固定在本OTSC释夹帽上进行切除等操作,完成后直接通过本OTSC释夹帽释放OTSC吻合夹即可,不再如之前那样在完成切除等操作后再安装OTSC释夹帽,避免了退镜及二次进镜的操作,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诊疗水平。实施方式:该OTSC吻合夹系统的多功能OTSC释夹帽,包括圆管状的本体,本体的一端设有外环和与OTSC吻合夹系统的OTSC吻合夹相适配的内环,内环的外壁大小与OTSC吻合夹相应,外环的长度小于内环的长度,以便提高手术操作视野,外环与内环之间形成吻合夹套装槽,吻合夹套装槽的槽口朝向本体的该端的端面,吻合夹套装槽的宽度略大于OTSC吻合夹的厚度,外环的位于槽口侧的端面设有轴向突出的固定板,在固定板上开有第一穿线孔,内环上对应第一穿线孔开有第二穿线孔,内环的内壁的前端部设有一圈圆环凸壁,圆环凸壁上设有用于固定高频电刀或圈套器的环形凹槽和轴向凹槽,环形凹槽和轴向凹槽还可以用于固定其他适用的手术器械,环形凹槽和轴向凹槽的宽度均为2mm,环形凹槽与内环的端面的距离为1mm,轴向凹槽的一端与环形凹槽连通,另一端与圆环凸壁的里端面平行形成滑入口。本体的另一端设有与OTSC吻合夹系统的软制消化内镜的软管安装端相适配的连接环,连接环的内径与软管安装端相应,连接环的外壁上设有与轴向凹槽的位置相对应的标识凸块。在安装时,可以通过标识凸块判断轴向凹槽的位置,方便将高频电刀或圈套器的头部从滑入口滑入轴向凹槽,再滑入环形凹槽,圆环凸壁的里端面顶住软制消化内镜头端的相应位置,从而实现定位和固定功能。在连接环的内壁设有环形的防滑纹路,防滑纹路使得连接环与软制消化内镜头端的连接更牢固,防止滑脱,软制消化内镜的头端轻微旋转插入连接环中就可完成固定。本多功能OTSC释夹帽为一体成型的高分子耐高温高压的生物安全材料所制成,使用时,通过连接环将本发明固定于软制消化内镜的头端上,设有一条医用的尼龙绳,在尼龙绳的一端打结,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穿线孔和第二穿线孔,从连接环的开口处穿出,再沿着软制消化内镜的软管穿至软制消化内镜的手柄处,并与手柄处的辅助手轮相连接,尼龙绳打结的一端卡于第一穿线孔的外端,再后将OTSC吻合夹套在内环的外壁上,并卡入吻合夹套装槽中,尼龙绳将跟随OTSC吻合夹的卡入被压进吻合夹套装槽中,在需要释放OTSC吻合夹时,转动辅助手轮,从而拉动尼龙绳,尼龙绳在不断绷紧过程中将OTSC吻合夹从吻合夹套装槽中推出后释放。(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8-04-15)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EMR治疗肠息肉的临床配合与护理效果。方法整理我院内镜室于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接收的168例肠息肉案例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分组为观察组(84例)与对照组(84例),分别在EMR术中施行综合护理、常规护理,对比其手术前后的焦虑评分、并发症情况与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术后焦虑评分、并发症情况与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EMR术中应用综合护理,可提升护患之间实现有效配合,显着提升护理质量,运用价值较高,值得推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论文参考文献

[1].葛军.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J].名医.2019

[2].刘娟.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3].张哲华.消化道肿瘤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4].姜星星.半鼻中隔粘膜瓣在内镜经蝶垂体瘤切除术中的临床运用-可行性、适应症、注意点[D].南昌大学.2019

[5].王锦芳.结肠息肉患者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中丙泊酚麻醉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6].牛雪梅.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配合及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7].颜晓丽.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和粘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比较[J].健康之路.2018

[8].张勇,贾业贵.内镜粘膜切除术和食管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粘膜内腺癌的疗效对比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8

[9].孙慧.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10].罗宇晨.透明帽辅助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治疗胃粘膜下肿物安全性的回顾性研究及展望[D].南方医科大学.2018

标签:;  ;  ;  ;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论文-葛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