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块组合论文-赵硕

地块组合论文-赵硕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块组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火成岩,碎屑锆石

地块组合论文文献综述

赵硕[1](2017)在《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块体属性: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火成岩组合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佳疙疸组和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侵入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变沉积岩和火山岩中碎屑锆石和岩浆锆石LA-ICP-MS和SIMS U-Pb年代学研究,确定了佳疙疸组的形成时代,并讨论了佳疙疸组中新元古代地层的沉积物源及其构造属性;通过对侵入岩中锆石LA-ICP-MS U-Pb定年,辅以榍石LA-ICP-MS U-Pb定年,确定了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岩浆事件的年代学格架,并基于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以及锆石Hf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研究,讨论了研究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不同期次侵入岩的岩石组合和岩浆源区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最终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块体属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王枫[2](2013)在《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元古界”的岩石组合与形成时代:对区域构造演化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原定“元古界”的东风山群、张广才岭群和塔东群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利用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方法,结合不同地质体之间的覆盖与穿切关系及其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确定了这些地层的沉积时限,并讨论了它们的构造属性。此外,通过对“元古界”中火成岩锆石LA-ICP-MS/SIMS U-Pb年代学和主量、痕量元素以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确定了这些火成岩的形成时代以及不同时代火成岩形成的构造背景。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最终建立了研究区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相学研究表明东风山群、张广才岭群和塔东群均由一系列变质的沉积-火山岩组成,不同层位岩石之间的接触关系以及碎屑锆石U-Pb测年结果暗示它们并不是连续的沉积地层,而是由一系列不同时代地质体(新元古代——早中生代)所组成的构造混杂岩。基于最年轻火山岩夹层的锆石U-Pb年代学结果,结合相邻黑龙江杂岩的构造就位时间——早-中侏罗世,将“东风山群”、“张广才岭群”和“塔东群”的构造混杂时限限定在晚叁迭世至早侏罗世之间。对“东风山群”、“张广才岭群”和“塔东群”构造混杂岩中火成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这些所谓“地层”中的火成岩主要形成于早古生代、晚石炭世、早二迭世和晚叁迭世。中寒武世英云闪长岩的的形成可能与早期俯冲的大洋板片部分熔融有关。早古生代加里东期钙碱性火成岩组合揭示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之间洋壳俯冲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之下以及两个地块的碰撞-拼合过程;晚石炭世A型流纹岩的形成,表明该区处于伸展环境;早二迭世花岗闪长岩,结合滨东地区同时期双峰式火山作用的存在,暗示研究区处于古亚洲洋俯冲于松嫩-张广才岭-佳木斯联合地块之下引发的伸展环境;晚二迭世双峰式火成岩组合揭示陆内伸展环境;晚叁迭世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双峰式火成岩组合的出现暗示该区处于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碰撞造山后的伸展构造环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6-01)

薛怀民,马芳,宋永勤,谢亚平[3](2010)在《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花岗岩组合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对扬子与华夏地块拼合时间与过程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南造山带东段发育了一系列新元古代的花岗岩类侵入体,本文用LA-ICP-MS锆石U-Pb法对区内出露的主要岩体(包括许村岩体、歙县岩体、休宁岩体、灵山岩体、莲花山岩体、石耳山岩体)进行了定年,并分析了这些岩体代表性样品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区内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分属S-型和A-型两类,前者属于同造山的岩浆岩,成分主要为花岗闪长质;后者为晚造山的岩浆岩,成分为花岗质。S-型花岗闪长质岩浆是在碰撞、地壳加厚后由不成熟的变质沉积-火山岩系经减压熔融形成的。由同造山到晚造山阶段,随着地壳应力由挤压转为拉张,所形成的A-型花岗岩中有明显的新生地幔物质的加入。两类岩体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规律,且随时间具有明显的向南(大洋侧)迁移的趋势。同造山的S-型花岗闪长质侵入体均分布在皖南蛇绿混杂岩带的北侧(及缝合带内),其中空间位置最北突的许村岩体的侵位时间最早,为850±10Ma;位于皖南蛇绿混杂岩带内,具有同构造特点的歙县岩体的侵位时间为838±11Ma;同样侵位于该缝合带内,具有晚构造特点的休宁岩体的侵位时间为826±6Ma。而晚造山的A型花岗岩均分布在该缝合带的南侧,其中灵山岩体和莲花山岩体的侵位年龄分别为823±18Ma和814±26Ma,两者的侵位时间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后造山裂谷环境下形成的石耳山花岗斑岩的年龄为785±11Ma。我们认为江南造山带形成于新元古代,造山过程具有多岛弧拼贴、多缝合的特点。不同缝合带上洋盆闭合的时间存在着差异,最早闭合的可能是赣东北带(蛇绿岩套)、其次是江山-绍兴带,最后是皖南带(歙县蛇绿岩套)。不同缝合带上发育的岛弧型火山岩在地球化学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两者是在洋壳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而后者是在不成熟的陆壳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江南造山带形成后不久,其南侧即遭受到后造山裂谷(南华裂谷系?)作用的破坏,只是到了早古生代末期(加里东期)扬子克拉通与华夏地块之间的裂谷才最终闭会形成华南统一大陆。(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陈会仙[4](2009)在《地块活动的动态组合以及地震活动主体地区的迁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在占全球7%的国土上发生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张国民,2000)。针对大陆地震特定的构造背景以及动力条件,国内外很多学者深入研究了板内地震的特点和地震机理(Molnar P,1975;Tapponnier et al,1982,1988;Zoback等,1989),认为板内强震与不同级别的地块活动有关(张文佑1984,马杏垣1989,丁国瑜1991)。不仅如此,马瑾(1999)认为要把视角从以活动断层为中心转变为以活动块体为中心,强调了活动块体在地震研究中的作用。地块活动和地震活动之间的物理关系将是今后地震预报研究中的一个方向。本文即从活动地块的角度出发,应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地块的动态组合与强震活动主体地区分布特征之间的关系。首先提出了活动地块组合方式的理论,并通过两种典型的地块组合方式模型,模拟分析了地块组合方式对应力分布的影响,总结了其中的规律;针对中国西南地区,设计了一个由六个地块组合而成的青藏高原地壳模型,通过叁个微动态期的比较和分析,研究了其内部二级地块的不同组合方式对强震主体地区的影响,总结了其中的规律。现将研究内容与结论总结如下:1.地块组合方式的理论:所谓地块的组合方式指的是地块与地块之间的关系。从地块之间的排列方式看,地块的组合方式有平行并排型组合方式、嵌套型地块组合方式和不规则型地块组合方式。从介质构成看,地块与地块之间可以处于固结、脱耦和弱耦合状态。2.组合地块概念模型:设计了平行地块组合模型和嵌套式地块组合模型,通过施加挤压型和剪切型边界条件,总结了其应力的积累、转移和再分配的规律:地块之间由弱耦合转为固结,活动性减弱,但组合地块的整体应力值升高,因此加大了组合地块周围边界的地震危险性;反之,组合地块由固结转为弱耦合状态,活动性增强,增加了活动地块边界的地震危险性。3.西南地区的地震微动态及其主体地区的分析:根据洪汉净等(2000)的研究结果,将微动态的划分延续至2008年,并针对中国西南地区设计了由六个活动地块组合而成的青藏高原地壳模型,选择了叁个微动态期加以模拟和着重分析,论证了地块组合方式对强震分布的影响。4.提出了一套“正演”的数值模拟思路:根据前期地震的分布特征分析地块的组合方式以及活动性趋势,再根据地震的力学性质分析周围板块或地块的边界作用,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在这种地块组合方式和边界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进而能够与此微动态期内强震主体地区的分布特征进行对照。5.讨论:在每个微动态期内,活动地块都有其特定的组合方式,有的时期大部分地块都固结在一起(如1914-1927年的这个微动态期),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快速传递着应力。有的时期以某一个地块活动性最强(如1993-2008年这个微动态期),此地块在边界作用下以其独特的运动趋势改变着地块在不同边界上的应力集中方式。因此对于活动地块组合方式的研究,能够解释活动地块(或固结为一个整体的多个活动地块)边界处的应力集中方式,从而加深理解强震主体地区的分布特征。通过对7级以上地震的力学性质分析,发现在某个微动态期内发生的大部分地震都有着类似的力学解释,或为走滑型,或为挤压型,体现了板块作用在一个微动态期内的相对稳定性。而活动地块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是在这种相对稳定的板块作用下为了达到更为平衡的状态而进行的调整。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推挤作用是极其复杂和难以预测的,对青藏高原内部二级地块的组合方式也要依据先前地震的力学性质以及对活断层的实地野外考察进行分析和预测,因此地震预报工作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巨大的挑战,希望我们提出的这套研究思路能够为解译强震的分布特征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09-06-01)

王强,赵振华,Derek,Wyman,许继峰[5](2006)在《扬子地块东部燕山期埃达克质(adakitic)-橄榄玄粗质(shoshonitic)岩组合及动力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上埃达克质-橄榄玄粗质岩组合主要出现在岛弧环境中,但我们通过对庐枞地区共生的白垩纪埃达克质岩-橄榄玄粗质岩的研究,提出它们可能是一套板内的埃达克质岩-橄榄玄粗质岩组合。庐枞地区埃达克质岩与橄榄玄粗质岩石具有不同的岩石与元素地球化学特(本文来源于《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11-01)

李叁忠,刘永江[6](1997)在《胶辽地块古元古代沉积组合:年代与层序》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变质岩石组合、成矿特征等方面对比研究,证明胶辽地块古元古代粉子山群、北部辽河群、老岭群可对比,荆山群和南部辽河群、集安群亦可以比,相应的北部和南部变质地层为同时异相。通过对各群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的收集总结,表明它们沉积于2.5至1.9Ga期间,变质作用起始于2.2Ga,终止于正.6Ga。以辽河群为例,各岩组的原岩恢复及沉积环境讨论,表明整个裂陷带经历了从裂谷盆地向被动大陆边缘转化。最后于该活动带南缘转变为活动大陆边缘的,反映了该活动带完整的层序沉积环境变迁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期刊1997年03期)

朱群[7](1990)在《佳木斯中间地块花岗岩—绿岩组合中花岗质杂岩的成因与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佳木斯中间地块花岗岩-绿岩组合中的花岗质杂岩主要有:(1)TTG质片麻状花岗岩类底辟体;(2)巨斑状花岗岩类岩基;(3)块状二云母花岗岩类小型侵入岩体。从同造山期到造山后期本区花岗质杂岩呈连续的钙碱性岩浆演化系列(从钠质花岗岩向钾质花岗岩演化),为太古宙微板块运动中地壳与地幔的混合作用,下陷俯冲作用、裂谷作用和局部熔融作用的连续演化产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1)》期刊1990-07-01)

John,S.Myers,Keith,P.Watkins,张发成[8](1986)在《西澳大利亚伊尔冈地块花岗岩—绿岩组合形式的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澳大利亚的伊尔冈地块主要由太古宙椭圆形花岗质岩石区和围绕其边缘呈弧形分布的绿岩带组成。该地体典型部位的露头型式表明,它们起因于大型穹—盆褶皱干涉构造,而不是具有陡立边缘的岩基的底辟侵位。绿岩和下伏花岗质岩石最初是在近水平状态下一起变形的。结果,使花岗质岩石发生重结晶,并形成基本与绿岩层理平行的片麻状构造。近水平且巨厚的二长花岗岩岩席是后来侵入任绿岩系下部层位的,后期变形作用产生两组连续的并相互具高角度垂直轴而的褶皱,它们构成了直径从数匣米到50多公里的穹—盆褶皱干涉构造。(本文来源于《国外前寒武纪地质》期刊1986年03期)

地块组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原定“元古界”的东风山群、张广才岭群和塔东群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利用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方法,结合不同地质体之间的覆盖与穿切关系及其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确定了这些地层的沉积时限,并讨论了它们的构造属性。此外,通过对“元古界”中火成岩锆石LA-ICP-MS/SIMS U-Pb年代学和主量、痕量元素以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确定了这些火成岩的形成时代以及不同时代火成岩形成的构造背景。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最终建立了研究区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相学研究表明东风山群、张广才岭群和塔东群均由一系列变质的沉积-火山岩组成,不同层位岩石之间的接触关系以及碎屑锆石U-Pb测年结果暗示它们并不是连续的沉积地层,而是由一系列不同时代地质体(新元古代——早中生代)所组成的构造混杂岩。基于最年轻火山岩夹层的锆石U-Pb年代学结果,结合相邻黑龙江杂岩的构造就位时间——早-中侏罗世,将“东风山群”、“张广才岭群”和“塔东群”的构造混杂时限限定在晚叁迭世至早侏罗世之间。对“东风山群”、“张广才岭群”和“塔东群”构造混杂岩中火成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这些所谓“地层”中的火成岩主要形成于早古生代、晚石炭世、早二迭世和晚叁迭世。中寒武世英云闪长岩的的形成可能与早期俯冲的大洋板片部分熔融有关。早古生代加里东期钙碱性火成岩组合揭示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之间洋壳俯冲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之下以及两个地块的碰撞-拼合过程;晚石炭世A型流纹岩的形成,表明该区处于伸展环境;早二迭世花岗闪长岩,结合滨东地区同时期双峰式火山作用的存在,暗示研究区处于古亚洲洋俯冲于松嫩-张广才岭-佳木斯联合地块之下引发的伸展环境;晚二迭世双峰式火成岩组合揭示陆内伸展环境;晚叁迭世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双峰式火成岩组合的出现暗示该区处于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碰撞造山后的伸展构造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块组合论文参考文献

[1].赵硕.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块体属性: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火成岩组合记录[D].吉林大学.2017

[2].王枫.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元古界”的岩石组合与形成时代:对区域构造演化的意义[D].吉林大学.2013

[3].薛怀民,马芳,宋永勤,谢亚平.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花岗岩组合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对扬子与华夏地块拼合时间与过程的约束[J].岩石学报.2010

[4].陈会仙.地块活动的动态组合以及地震活动主体地区的迁移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

[5].王强,赵振华,Derek,Wyman,许继峰.扬子地块东部燕山期埃达克质(adakitic)-橄榄玄粗质(shoshonitic)岩组合及动力学意义[C].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6

[6].李叁忠,刘永江.胶辽地块古元古代沉积组合:年代与层序[J].西北地质.1997

[7].朱群.佳木斯中间地块花岗岩—绿岩组合中花岗质杂岩的成因与演化[C].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1).1990

[8].John,S.Myers,Keith,P.Watkins,张发成.西澳大利亚伊尔冈地块花岗岩—绿岩组合形式的成因[J].国外前寒武纪地质.1986

标签:;  ;  ;  ;  

地块组合论文-赵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