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锂离子正极电池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合成方法,改性方法
锂离子正极电池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王欢,乔庆东,李琪[1](2019)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在绝大程度上影响着电池的性能,特别是正极材料的性能较负极材料更能影响电池的性能。近年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也较负极材料更加活跃。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改性方法,对常用的固相、液相和最新的制备方法,掺杂、包覆和纳米化等修饰改性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今后正极材料的研究前景。(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陈晓轩,李晟,胡泳钢,郑时尧,柴云轩[2](2019)在《锂离子电池叁元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失效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镍钴锰叁元层状氧化物(NCM)正极材料由于其优越的综合性能在动力/储能电池系统(ESS)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虽然Ni含量的增加可提高叁元材料的比容量及电池的能量密度,但相关电池体系的容量保持率和安全性将会变差。如何有效解决该矛盾是此类NCM电池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从NCM电池体系循环过程中常见的体相结构破坏和正极-电解液界面组成改变两方面失效现象出发,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NCM失效模式研究中所提出的新理论、方法、应用,从机械破坏、结构演变、电化学极化、化学副反应、正负极协同效应等多个角度对NCM材料的衰退机理提出见解,对指导电池用户合理制定充放电协议、缓解电动汽车(EV)里程焦虑乃至材料设计本身均有重要的指导及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储能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张雪茹,屠津伟,周志春,谷黎明,许佳圣[3](2019)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_(0.75)Fe_(0.25)PO_4/C及其储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系列LiMn_(1-x)Fe_xPO_4(x=0.15、0.25、0.35、0.45)微纳颗粒,随后采用热分解的方法对微纳颗粒进行碳包覆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 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对微纳颗粒进行表征,结果可知所获微纳颗粒均为橄榄石结构,而LiMn_(0.75)Fe_(0.25)PO_4/C分散性较好,颗粒大小较均匀。与LiFePO_4/C正极材料相比,LiMn_(0.75)Fe_(0.25)PO_4/C的导电性、放电电压、循环稳定性和储锂性能均有明显提高。LiMn_(0.75)Fe_(0.25)PO_4/C充放电电压平台为4.1 V;在0.5C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60 mA·h/g,在100圈循环后容量依然保持在140 mA·h/g;在10C的电流密度下,保持了60 mA·h/g的容量。该文对于研究和发展新型可替代LiFePO_4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祝龙记,潘乐平[4](2019)在《叁元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热失效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单体热失效会引起周围单体热失效的连锁反应。对21700型叁元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进行单体热失效加热触发实验,分析单体热失效的反应机理、单体热失效对锂离子电池组的热辐射作用以及电池组热失控的反应原理。提出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效的四重(电池监控、电池组液冷循环、电池组间隔离罩隔离和液氮控制)安全保护措施。(本文来源于《电池》期刊2019年05期)
赵群芳,欧阳全胜,蒋光辉,张淑琼,王嫦[5](2019)在《锂离子电池LiFePO_4正极材料的掺杂改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因其长的循环寿命和高能量密度被广泛地研究,橄榄石LiFePO_4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但较低的本征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系数限制其广泛应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用来改善其性能,离子掺杂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在Li-位、Fe-位、O-位和多元掺杂对LiFePO_4改性的试验研究和理论计算研究,证明合适的离子掺杂在合适的位置能够有效改善其电化学性能。(本文来源于《湖南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5期)
康浩,朱素冰[6](2019)在《我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发展历程回顾》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信息与环保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选择。锂离子电池以其可反复使用和高能量密度的优势,成为主要的动力新能源之一。便携类移动电器不断普及的二叁十年间,锂电池逐步替代了铅酸电池和镍氢电池,需求不断增长。锂电池还进一步延伸至电动车和储能等大型设备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新材料产业》期刊2019年10期)
闫小童,侯育花,郑寿红,黄有林,陶小马[7](2019)在《Ga,Ge,As掺杂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2CoSiO_4的电化学特性和电子结构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硅酸盐类正极材料Li_2CoSiO_4具有较高的理论放电容量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其较高的放电平台使得现有电解液无法满足使用要求而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本文运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结合Hubbard修正的广义梯度近似(GGA+U),系统地研究了Ga, Ge和As掺杂对Li_2CoSiO_4晶体结构、电化学特性和电子结构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Ga, Ge和As掺杂改善了体系脱锂前后的体积变化,有利于提高Li_2CoSiO_4材料的循环稳定性.此外, Ga, Ge和As掺杂均有效降低了单位公式内第一个Li~+脱嵌时的理论平均脱嵌电压,同时掺杂Ge和As也可有效降低单位公式内第二个Li~+脱嵌时的理论平均脱嵌电压.态密度图结果表明Co~(2+)对其3d轨道电子具有强烈的束缚作用,导致体系在脱锂过程中Co~(2+)难以失去电子用以参与电荷补偿.而Ga, Ge和As掺杂有效地参与了体系在脱锂过程的电荷补偿,这是导致体系理论平均脱嵌电压降低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吴怡芳,白利锋,王鹏飞,马小波,李成山[8](2019)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层状LiMO_2型(M为过渡金属)、尖晶石LiM_2O_4型,以及橄榄石LiMPO_4型等传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及近年来研究人员所关注的叁元镍钴锰/镍钴铝(NMC/NCA)、富锂双相化合物、高电压正极材料等新一代锂嵌入式正极材料的结构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耿福山,胡炳文[9](2019)在《锂离子电池中重要正极材料体系的磁共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是提高电池性能的关键;而理解正极材料的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阐释正极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尤其是性能衰减与失效机理)有助于提高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磁共振技术(含核磁共振和顺磁共振)在过去叁十多年的研究中不断进步,逐渐成为研究正极材料构效关系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总结了几个重要的已经商业化的正极材料(LiCoO_2、NCA、NMC和LiFePO_4)的磁共振研究进展,展示了核磁共振、顺磁共振在正极材料构效关系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原位技术的发展在电化学反应机理中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本文有助于了解磁共振技术在电池材料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并进一步推动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储能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刘亚飞,陈彦彬[10](2019)在《商用锂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制造工艺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环境友好等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于3C(消费电子产品)数码、智能穿戴、电动工具、无人机、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等应用领域。嵌锂的负极活性很高,在空气中不稳定,安全性较差,因此商用锂离子电池中的可脱嵌锂离子都源自正极活性物质,这使得正极材料成为锂离子电池的最核心部件,它直接影响到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本文来源于《新材料产业》期刊2019年09期)
锂离子正极电池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镍钴锰叁元层状氧化物(NCM)正极材料由于其优越的综合性能在动力/储能电池系统(ESS)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虽然Ni含量的增加可提高叁元材料的比容量及电池的能量密度,但相关电池体系的容量保持率和安全性将会变差。如何有效解决该矛盾是此类NCM电池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从NCM电池体系循环过程中常见的体相结构破坏和正极-电解液界面组成改变两方面失效现象出发,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NCM失效模式研究中所提出的新理论、方法、应用,从机械破坏、结构演变、电化学极化、化学副反应、正负极协同效应等多个角度对NCM材料的衰退机理提出见解,对指导电池用户合理制定充放电协议、缓解电动汽车(EV)里程焦虑乃至材料设计本身均有重要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锂离子正极电池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王欢,乔庆东,李琪.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现状研究[J].电源技术.2019
[2].陈晓轩,李晟,胡泳钢,郑时尧,柴云轩.锂离子电池叁元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失效模式分析[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9
[3].张雪茹,屠津伟,周志春,谷黎明,许佳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_(0.75)Fe_(0.25)PO_4/C及其储能特性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祝龙记,潘乐平.叁元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热失效的分析[J].电池.2019
[5].赵群芳,欧阳全胜,蒋光辉,张淑琼,王嫦.锂离子电池LiFePO_4正极材料的掺杂改性研究进展[J].湖南有色金属.2019
[6].康浩,朱素冰.我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发展历程回顾[J].新材料产业.2019
[7].闫小童,侯育花,郑寿红,黄有林,陶小马.Ga,Ge,As掺杂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2CoSiO_4的电化学特性和电子结构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19
[8].吴怡芳,白利锋,王鹏飞,马小波,李成山.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J].电源技术.2019
[9].耿福山,胡炳文.锂离子电池中重要正极材料体系的磁共振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9
[10].刘亚飞,陈彦彬.商用锂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制造工艺发展趋势[J].新材料产业.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