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燃烧性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薪柴燃烧,棕色碳,排放特征,光吸收特性
燃烧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范行军,操涛,余旭芳,宋建中,王艳[1](2019)在《薪柴燃烧溶解性棕色碳排放特征及光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农村薪柴(杨木和毛竹)燃烧排放的4类溶解性棕色碳(BrC)组分,包括水溶性有机物(WSOM)、水溶性类腐殖质(HULIS_(WS))、碱溶性有机物(ASOM)和碱溶性类腐殖质(HULIS_(AS))的组成特征和光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薪柴燃烧排放出大量的BrC,其中BrC_T (WSOM+ASOM)占烟气PM_(2.5)质量的46%~56%,排放因子为(7.5~16) g/kg.HULIS是薪柴燃烧排放BrC的重要组分,占BrC_T的44%~46%.4类BrC的特征吸收指数(SUVA_(254))、光吸收效率(MAE_(365))和?ngstr?m指数(AAE)值分别为1.9~4.0m~2/g、0.4~2.1m~2/g和6.2~11.1,说明薪柴燃烧排放BrC具有较高的芳香度、较强的光吸收能力且其光吸收具有较强的波长依赖性.叁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显示,薪柴燃烧排放BrC主要以类蛋白荧光物质组成为主,这与雨水和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BrC以类腐殖质荧光物质组成为主的特征存在显着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rC的MAE_(365)与HIX和SUVA_(254)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与E_2/E_3、FI、BIX和β:α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薪柴燃烧排放BrC的光吸收特性与其芳香性、腐殖化程度、自生源贡献和新鲜度等紧密相关.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生物质燃烧BrC的排放特征,为探索大气BrC的来源和环境效应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刘四春[2](2019)在《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探究学习——一节“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探究蜡烛的燃烧”的教学实录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探究蜡烛的燃烧"为例,将学习内容与生产、生活及实验室相关应用的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所建立起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结构化知识、思维方式与品质,知识体系、研究方式、思维方式、科学观念。形成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物质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期刊2019年14期)
景旭亮,王志青,房倚天,周叁,汪国庆[3](2018)在《煤焦燃烧反应性与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热重技术考查八种不同煤焦的燃烧反应性,研究了不同煤焦的燃烧反应性与其灰分碱指数、比表面积、微孔表面积、石墨化程度和化学吸附量等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煤焦的燃烧反应性随煤阶的升高而降低,影响煤焦燃烧反应性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化学吸附量、石墨化程度、比表面积、微孔表面积、灰分碱指数.其中,化学吸附量可用来表征活性位点的数量;灰分碱指数、比表面积以及微孔表面积越大,石墨化程度越低,煤焦的化学吸附量越大,燃烧反应性越好.不同煤种煤焦的燃烧反应性与化学吸附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最高达0.94,这说明化学吸附量是影响煤焦燃烧反应性的决定性因素.(本文来源于《煤炭转化》期刊2018年04期)
李美菊[4](2018)在《家用燃煤燃烧排放颗粒物中棕色碳的化学性质与光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棕色碳(BrC)是一类具有吸光性质的有机碳(OC),其具有很强的波长依赖性,主要吸收可见光和近紫外区域的低波段光。煤燃烧是大气BrC的重要来源,然而相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含量、化学和光学特征的研究可以更深入的了解BrC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本论文选用六种不同成熟度家用燃煤(煤块和蜂窝煤),采集了其燃烧排放的颗粒物样品,然后对颗粒物样品中的BrC组分(WSOC、HULIS_w、ASOC、MSOC)的含量、化学和光学特征等进行了研究。获得的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在本研究中,四类BrC组分(WSOC、HULIS_w、ASOC、MSOC)在燃煤排放颗粒物中的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4.33%-45.6%、2.25%-22.6%、3.16%-13.6%和75.6%-98.2%,表明了煤的燃烧是大气BrC的重要来源。研究还发现,颗粒物中BrC组分的含量随萃取溶剂的类型、煤的成熟度和燃煤形状的变化而具有一定差异。对于同一种样品采用不同溶剂萃取BrC时,Br C组分的含量变化规律表现为:MSOC>WSOC>ASOC,同时MSOC>WSOC+ASOC。此外,煤样成熟度(R_o)对煤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中水溶和碱溶性BrC的相对丰度具有一定的影响,WSOC、HULIS_w和ASOC组分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显示了一个“哑铃形”的变化趋势。而MSOC在烟煤颗粒物中的含量却无明显变化,表明煤的成熟度对可溶于甲醇的BrC的组分影响不大。(2)不同的BrC组分具有相似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特性,其吸光度随波长的减小而增大。不同溶剂提取和分离出的BrC组分的特殊吸光指数(SUVA_(254))值总是遵循以下规律:MSOC>ASOC>HULIS_w>WSOC。WSOC的AAE值一般比MSOC和ASOC的AAE值高,表明WSOC可能比MSOC和ASOC具有更强的波长依赖性。HULIS_w作为WSOC的一个重要部分,其AAE值与相应的WSOC组分相似。此外,低熟煤颗粒物中萃取的WSOC和MSOC组分具有相对较低的SUVA_(254)和较高S_R值。另外与WSOC相比,ASOC和MSOC均具有较高的MAE_(365)值,表明后者具有更强的光吸收能力。(3)不同类型燃煤排放的BrC组分具有相似的荧光特征,如在WSOC组分中都检测到A和B两个主要的荧光峰,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如在YC-1和YC-2中检测到E峰,这些差异应该是煤的化学成分不同引起的。另外,不同成熟度和不同形状(煤块与蜂窝煤)的煤样荧光光谱有许多相似之处,表明了成熟度和煤型对燃烧排放BrC的荧光光谱没有明显的影响。(4)~1H NMR分析结果表明煤样燃烧排放的HULIS_w含有较多的[H-C-C=]和[Ar-H]和较少的[C-H]和[H-C-O],说明煤燃烧排放的HULIS_w具有较多的芳香结构和较少的脂肪结构。样品的FT-ICR MS结果表明煤烟HULIS_w中含有较多的含S物质,表明煤燃烧可能是大气HULIS中含S组分的重要来源。减少煤炭燃烧活动排放,可以大大减少含S的HULIS化合物及其潜在的环境和健康影响。(5)热解色谱质谱(Py-GC/MS)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成熟度燃煤排放的颗粒具有类似的热解产物。这些化合物均以芳香化合物(58.1-92.0%)为主,另外还含有酚类化合物(0.66-32.3%)、脂肪烃(0.21-9.57%)、呋喃类化合物(1.42-2.57%)、含S化合物(NA-4.12%)和含N化合物(NA-3.91%),表明了这些soot颗粒样品都是以高度芳香性的结构为核心,连接有含氧、氮等杂原子基团。另外芳香类热解产物的百分含量随着煤样成熟度的增加呈现递增趋势,而酚类化合物的百分含量则随着煤样成熟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含N化合物主要存在于低成熟度的soot颗粒样品中,含S化合物主要存在于高成熟度燃煤排放的soot颗粒中。(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8-06-01)
俞联梦,巨洪军[5](2018)在《醇燃料燃烧物CO_2、H_2O的pVTx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控温条件下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甲醇水溶液中甲醇分子的集聚特性,研究发现甲醇的集聚特性随温度增加而增强。(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14期)
段君[6](2018)在《深紫外激光辐照对自燃烧法制备IZO薄膜光电性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透明导电薄膜作为触摸屏、平板显示器和太阳能电池等光电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备工艺直接影响到光电器件的成本和效率。与真空蒸镀、溅射等物理方法相比,溶胶凝胶法在制备透明导电薄膜时,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可大面积制备等优势,吸引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传统溶胶凝胶法制备透明导电薄膜的过程中,必须经过高温退火处理才能获得良好光电性能,这极大地限制了此方法在柔性光电子领域中的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使用自燃烧法与深紫外脉冲激光辐照相结合的方法,有效降低了溶胶凝胶法制备薄膜的温度,在较低(200℃)退火温度下,获得了与商用ITO光电性质相同的IZO透明导电薄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自燃烧法制备IZO薄膜的过程中退火温度和前驱体溶液In与Zn比例对薄膜的晶体结构和光电性质的影响。获得了IZO薄膜电阻率随薄膜中In和Zn的摩尔比例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在In与Zn的优化比例。通过热重-差热分析研究了自燃烧反应过程中IZO薄膜的放热和失重与薄膜的电学性质的关系。2、研究了深紫外激光辐照对自燃烧法制备的IZO薄膜光电性质的影响。我们分别研究了深紫外激光辐照对不同In与Zn比例、不同退火温度处理的IZO薄膜的光电性质的影响,发现紫外激光辐照可有效提高薄膜的导电性,与未经过激光辐照的样品相比,电导率可提高一个量级。同时,还研究了激光辐照能量密度的变化对IZO薄膜结晶性,表面形貌以及光电性质的影响。3、研究了深紫外激光辐照对IZO薄膜的作用机理。我们通过FTIR的测试分析,研究了深紫外脉冲激光辐照所引起的光、热效应对IZO薄膜中的有机杂质与羟基的去除作用。通过对比辐照前后IZO的XPS能谱,分析了深紫外激光辐照后薄膜中金属与氧离子的化学键的变化情况及其对电学性质的影响。利用深紫外激光辐照和自燃烧法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在200℃低温退火条件下成功制备出电阻率为4.2×10~(-3)?cm,透过率为91.8%(在550 nm处)的IZO薄膜。表明该方法可有望应用于大面积、柔性光电器件的制备。(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吴浩,邹冲,赵俊学,李小明[7](2017)在《转炉除尘灰的理化性质及其催化煤粉燃烧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种检测方法系统研究4种转炉除尘灰的理化性质和对煤粉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转炉除尘灰粒度差异较大且元素组成复杂;物相组成上均含有Fe3O4,部分存在Fe2O3、CaO及CaCO3;样品微观结构差异明显,10 nm以下的孔隙贡献了主要的比表面积,10 nm以上的孔隙贡献了主要的孔容积;除尘灰通过降低着火、燃尽及反应峰值对应的温度改善煤粉燃烧反应性,但过高的碳酸盐含量会抑制其强化燃烧效果。(本文来源于《钢铁钒钛》期刊2017年05期)
周慧芳[8](2017)在《为煤炭寻找新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煤只是简单、粗暴地燃烧发电或气化产合成气,浪费了煤固有的高附加值的烃类资源,导致整体利用效率低下,还造成严重环境污染。”9月28日,流化床气化专家、中国煤催化气化技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毕继诚介绍。他带领的(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17-10-12)
王启元,曹军骥[9](2017)在《生物质燃烧排放黑碳颗粒物混合状态对光学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黑碳气溶胶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性被逐渐认识,但是,目前黑碳气溶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中黑碳气溶胶混合状态引起的不确定性尤为突出。本文采用实验室燃烧模拟腔采样平台研究了多种生物质燃烧产生的黑碳颗粒物粒径和混合态对黑碳光学性质的影响。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P2)测量结果表明,黑碳质量中值粒径变化范围为141–162 nm;黑碳内混比变化范围为53–64%,说明生物质燃烧新鲜排放的黑碳颗粒以内混为主。结合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分析可知,K离子、有机碳、CN-以及左旋葡聚糖为黑碳颗粒主要的混合成分。Mie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与外混黑碳颗粒物相比,生物质燃烧排放的黑碳颗粒物在初始阶段其吸光能力已经增强了1.7–1.9倍。不同种类的生物质排放,黑碳吸光增强倍数与其内混百分比成正比关系,而与黑碳的粒径大小无关。(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9-06)
尤龙杰,尤龙辉,涂永元,吴德淮,刘胜蓝[10](2017)在《不同竹龄麻竹材气干密度、力学性质及燃烧性能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发掘麻竹材加工利用潜力,通过对不同竹龄、不同部位麻竹材的气干密度、力学性质、燃烧性能及其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竹龄对麻竹材气干密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点燃时间、释热速率、质量损失率、释烟总量及60、180、300 s比消光面积均有显着影响,而对抗拉强度无显着影响;(2)竹材部位对气干密度、顺纹抗拉强度、抗弯强度有显着影响,而对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弹性模量无显着影响;(3)麻竹材顺纹抗拉强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3.06∶1.00∶2.63∶164.28;(4)麻竹材气干密度与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点燃时间、释烟总量、60 s比消光面积和300 s比消光面积呈显着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达到0.899~0.958。4 a生麻竹材的气干密度、力学性质及燃烧性能等指标渐趋基本稳定,利用简单易测的麻竹材气干密度能较准确预测评价麻竹材部分力学性质与燃烧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燃烧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探究蜡烛的燃烧"为例,将学习内容与生产、生活及实验室相关应用的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所建立起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结构化知识、思维方式与品质,知识体系、研究方式、思维方式、科学观念。形成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物质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燃烧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1].范行军,操涛,余旭芳,宋建中,王艳.薪柴燃烧溶解性棕色碳排放特征及光学性质[J].中国环境科学.2019
[2].刘四春.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探究学习——一节“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探究蜡烛的燃烧”的教学实录与反思[J].东西南北.2019
[3].景旭亮,王志青,房倚天,周叁,汪国庆.煤焦燃烧反应性与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J].煤炭转化.2018
[4].李美菊.家用燃煤燃烧排放颗粒物中棕色碳的化学性质与光学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8
[5].俞联梦,巨洪军.醇燃料燃烧物CO_2、H_2O的pVTx性质研究[J].化工管理.2018
[6].段君.深紫外激光辐照对自燃烧法制备IZO薄膜光电性质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7].吴浩,邹冲,赵俊学,李小明.转炉除尘灰的理化性质及其催化煤粉燃烧效果[J].钢铁钒钛.2017
[8].周慧芳.为煤炭寻找新出路[N].山西日报.2017
[9].王启元,曹军骥.生物质燃烧排放黑碳颗粒物混合状态对光学性质的影响[C].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10].尤龙杰,尤龙辉,涂永元,吴德淮,刘胜蓝.不同竹龄麻竹材气干密度、力学性质及燃烧性能的比较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