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食物生物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Cervus,nippon,kopschi),食物种类,食物生物量
食物生物量论文文献综述
游卫云[1](2009)在《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采食食物种类和生物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梅花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有两个种群,一部分生活在浙江临安市境内的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及其与安徽宁国市万家乡交界区域,另一部分生活在江西东北部的彭泽桃红岭自然保护区。在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种群数量130头左右、种群平均密度1.86头/km2。本研究拟对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采食种类和部位以及食物生物量进行调查、观察、鉴别和测定,为评价华南梅花鹿的生境以及制定保护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采用直接观察采食法(Direct observation of grazing)、食痕法(Evidence of grazing on forage)、试喂法(Feeding experiment)和粪便显微分析法(Fecal analysis)对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采食种类和部位进行观察、记录和鉴别,采用样带法(Strip sampling)和样方法(Square sampling)测定华南梅花鹿的食物生物量(Biomass)。结果显示,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采食食物174种,其中草本101种、灌木56种、乔木17种。采食部位在草本主要是茎叶和花果,在木本主要是芽、枝梢、嫩枝叶和花果。在大坪溪、道场坪、千倾塘、螺狮尖、马啸和小坪溪6个小区,华南梅花鹿食物生物量在2月中旬-3月中旬(冬春之交)为93.28g/m2,在8月中旬-9月中旬(夏秋之交)为118.68g/m2。食物生物量的分布差异较大,冬春之交最高为102.50g/m2(大坪溪)、最低为82.92 g/m2(小坪溪),夏秋之交最高为126.27 g/m2(千倾塘)、最低为105.92 g/m2(小坪溪)。研究表明,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的采食种类、部位和食物生物量随季节更迭而有较大变化:夏、秋季,可采食的种类和生物量均丰富,禾本科、豆科、莎草科和菊科类占比例较大。冬、春季,虽然草本类的生物量仍占一定比重,但大多枯死、枯萎或被积雪覆盖,属无效生物量,大多乔木也大于华南梅花鹿的最大取食高度(1.65m)。研究揭示,灌木是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冬、春季的重要食物资源,建议对灌木进行适当矮化,并减少有刺灌丛,以增加华南梅花鹿食物、有利栖息。(本文来源于《浙江林学院》期刊2009-06-01)
涂志刚,李小飞,王瑁,王文卿[2](2008)在《红树林生境异质性对方蟹的种类、生物量及食物来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五个不同生境(光滩、白骨壤群落、秋茄群落、互花米草群落和短叶茳芏群落)方蟹科种类(下面简称方蟹)的种类、密度和生物量进行定性定量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生境效应对方蟹的分布影响,并通过稳定同位素检测各生境方蟹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差异。调查发现五个生境内有9种蟹,分属3科,而方蟹科为优势类群,共6种。不同生境方蟹的种类和密度存在显着差异,聚类分析表明可以分为以下叁类:光滩、短叶茳芏和秋茄、互花米草和白骨壤。生境效应是影响方蟹分布的主要因素(生境效应主要包括根系特点和沉积物叁大特征对方蟹的分布的影响)。此外,还通过实地观察和C、N稳定同位素分析了解各生境方蟹的食物来源及营养级差异。表明生境不同食物来源存在差异,而且方蟹的主要食物来源并不是落叶,主要来自于沉积物和藻类。方蟹之所以处理大量的落叶可能有其它的功能,比如:滞留大量红树林的初级生产力,落叶转化为碎屑,促进物质循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释放。由此可见方蟹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不仅作为消费者存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粉碎者角色,通过消费落叶能够短时间内将大量落叶转化为碎屑输出,增大其表面积,为进一步的腐烂、分解做好准备。方蟹和红树林构成的这种特殊的互惠共利关系,更加巩固了方蟹作为红树林生态系统大型底栖动物关键类群的地位。(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中国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09-23)
张尽函[3](2008)在《红树林生境异质性对蟹的种类、生物量及食物来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调查了海南东寨港角果木林、白骨壤林、红海榄林和海莲+木榄林林内、林外共八个地点蟹的种类、生物量及其季节变化,并通过红树植物叶片、沉积物和蟹的δ~(13)C、δ~(15)N值,分析了不同生境内沉积物的组成和蟹的食物来源。在采样地点共发现蟹类5科18种,以招潮蟹和相手蟹为主。招潮蟹主要分布在林外光滩,相手蟹主要分布在红树林中。长足长方蟹也是常见种之一,既可分布在林外光滩又可分布在林内。红树林林外滩涂蟹类生物量无显着差异。角果木林内蟹类生物量最低(25.24g/m~2),林外光滩蟹类生物量(105.13g/m~2)显着大于林内;红海榄林内蟹类生物量最高(166.73g/m~2),林外光滩(89.28g/m~2)显着低于林内;白骨壤林内(102.57g/m~2)和海莲+木榄林内(104.94g/m~2)蟹类生物量居中,且林内、林外蟹类生物量没有显着差异。红树林林外滩涂蟹生物量雨季大于旱季;而林内蟹生物量雨季小于旱季。由于种类和环境条件的不同,红树植物δ~(13)C、δ~(15)N值存在差异。角果木和白骨壤有较高的δ~(13)C值,约为-28.1到-25.2‰,而红海榄(-30.8-27.8‰)和海莲的δ~(13)C(-32.5--28.9‰)较低。按δ~(15)N值大小排列,角果木(3.8‰)<海莲(5.0‰)<红海榄(6.3‰)<白骨壤(7.7‰)。角果木林内沉积物δ~(13)C值略高于角果木叶片δ~(13)C值,红海榄林内沉积物δ~(13)C值与红海榄叶片δ~(13)C值都极为接近,白骨壤林内以及海莲+木榄林内沉积物δ~(13)C值分别比白骨壤叶片和海莲叶片δ~(13)C值高2.0‰左右。角果木、白骨壤和海莲+木榄林内、林外沉积物δ~(13)C值没有差别,而红海榄林外沉积物δ~(13)C值约比林内高出3.0‰。根据沉积物和红树植物δ~(13)C值可知不同地点沉积物组成不同。红树林林内沉积物δ~(13)C值均有雨季低于旱季的趋势。角果木、红海榄、海莲+木榄林外滩涂沉积物δ~(13)C值却是雨季高于旱季。白骨壤林外沉积物δ~(13)C值仍然是雨季低于旱季。红树林区沉积物δ~(13)C存在雨旱季的变化,跟凋落物和微藻的贡献的改变有关。蟹在不同地点的食物组成存在差别。白骨壤林内蟹的主要食物来源是白骨壤叶片和沉积物,它们的贡献分别为26.7%和73.3%;角果木、红海榄林内蟹主要以大型藻类和沉积物为食;海莲+木榄林内蟹主要是以微藻为食。角果木林外和海莲+木榄林外的蟹主要以大型藻类为食;白骨壤和红海榄林外可能主要以微藻为食。(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07-01)
周世强,黄金燕,魏荣平,张亚辉,刘斌[4](2008)在《卧龙大熊猫食物基地的竹子种群密度及生物量》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11月~12月我们采用"定性评估法"、"样方法"、"收获法"和"非损伤重量估测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2002年引种栽培的拐棍竹、白夹竹、美竹和方竹等竹种的生长状况、种群密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拐棍竹、白夹竹和方竹均以中等生长状况为主,占50%~100%,美竹则以上等生长状况为优势,达70%左右。不同竹种无性系种群密度平均为拐棍竹467.76株.hm-2、白夹竹286.00株.hm-2、美竹326.00株.hm-2、方竹21.33株.hm-2,各龄级的排序均遵循4 a生<3 a生<2 a生<1 a生的递增格局。拐棍竹、白夹竹、美竹和方竹生物量(鲜重)平均分别是41.99 kg.hm-2、29.40kg.hm-2、188.06 kg.hm-2和16.30 kg.hm-2,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因竹种不同各有差异。不同龄级竹子的鲜重具有明显差异,其排序为1 a生>2 a生>3 a生>4 a生,但均呈现出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竹子新生竹的数量和质量逐渐递增的趋势。利用SPSS 13.0软件建立了不同龄级竹种各器官生物量的估测模型,1 a~2 a生竹的模拟效果最佳(P<0.001),3 a~4 a生较差,同时根据不同生长状况与竹种种群密度和生物量的方差分析,以及不同竹种各龄级种群数量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食物基地的经营管理措施。(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08年03期)
李秋茹[5](2005)在《谈食物网中生物量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一节能量流动知识点中,有关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量的计算,是比较重要的题型,也是高考中常考的考点。曾有作者提出“倍率法”(见《生物学通报》2003年第3期颜炳稳文);笔者认为,“倍率法”应用于一条食物链中生物量的计算是正确可行的,但在食物网中,若(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05年11期)
郑天凌,王斐,徐美珠,洪华生[6](2002)在《台湾海峡海域细菌产量、生物量及其在微食物环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于 1 997年 8月 1 0— 1 9日 ,1 998年 2月 2 0日— 3月 7日 ,对台湾海峡进行现场调查 ,在 2 0个站位取得水文、化学和生物学综合参数 ,采用改进的3H 胸苷组入DNA法测定细菌产量 ,采用DAPI( 4’ 6 diamidino 2 phenylindole)染色法测定细菌生物量 ,并研究了细菌对葡萄糖的吸收。结果表明 ,1 .夏季台湾海峡南部细菌产量的平均值为 0 .0 9μgC/(L·h) ,冬季海峡北部各站位细菌产量的平均值为 0 .0 4 7μgC/(L·h) ,比夏季北部海区低约 5 0 %。 2 .夏季各站位表层水有相对较高的细菌生物量 ( 9.97— 2 3.1 6μgC/L)。 3.夏季海峡南部细菌生物量受水团的影响显着 ,冬季北部海区上层水体的生物量比夏季南部海区生物量高 ( 1 1 .40— 2 5 .77μgC/L)。 4.细菌产量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受多种环境因素和生物过程的影响。 5 .细菌对葡萄糖的最大潜在吸收能力较低 [Vmax=0 .0 0 1 8μgC/(L·h) ],对葡萄糖的周转率 (Tr)为 0 .6% /d。(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02年04期)
J.K.Rawat,林日健[7](1989)在《森林生物量——食物、饲料和燃料的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森林生物量在作为食物、饲料和燃料的一种来源所起的作用,以及森林生物量对欠发达国家,及整个世界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译丛》期刊1989年04期)
食物生物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对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五个不同生境(光滩、白骨壤群落、秋茄群落、互花米草群落和短叶茳芏群落)方蟹科种类(下面简称方蟹)的种类、密度和生物量进行定性定量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生境效应对方蟹的分布影响,并通过稳定同位素检测各生境方蟹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差异。调查发现五个生境内有9种蟹,分属3科,而方蟹科为优势类群,共6种。不同生境方蟹的种类和密度存在显着差异,聚类分析表明可以分为以下叁类:光滩、短叶茳芏和秋茄、互花米草和白骨壤。生境效应是影响方蟹分布的主要因素(生境效应主要包括根系特点和沉积物叁大特征对方蟹的分布的影响)。此外,还通过实地观察和C、N稳定同位素分析了解各生境方蟹的食物来源及营养级差异。表明生境不同食物来源存在差异,而且方蟹的主要食物来源并不是落叶,主要来自于沉积物和藻类。方蟹之所以处理大量的落叶可能有其它的功能,比如:滞留大量红树林的初级生产力,落叶转化为碎屑,促进物质循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释放。由此可见方蟹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不仅作为消费者存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粉碎者角色,通过消费落叶能够短时间内将大量落叶转化为碎屑输出,增大其表面积,为进一步的腐烂、分解做好准备。方蟹和红树林构成的这种特殊的互惠共利关系,更加巩固了方蟹作为红树林生态系统大型底栖动物关键类群的地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食物生物量论文参考文献
[1].游卫云.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采食食物种类和生物量研究[D].浙江林学院.2009
[2].涂志刚,李小飞,王瑁,王文卿.红树林生境异质性对方蟹的种类、生物量及食物来源的影响[C].第四届中国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8
[3].张尽函.红树林生境异质性对蟹的种类、生物量及食物来源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8
[4].周世强,黄金燕,魏荣平,张亚辉,刘斌.卧龙大熊猫食物基地的竹子种群密度及生物量[J].四川林业科技.2008
[5].李秋茹.谈食物网中生物量的计算[J].生物学通报.2005
[6].郑天凌,王斐,徐美珠,洪华生.台湾海峡海域细菌产量、生物量及其在微食物环中的作用[J].海洋与湖沼.2002
[7].J.K.Rawat,林日健.森林生物量——食物、饲料和燃料的来源[J].热带作物译丛.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