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组织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质量监督,组织结构,二元语义,优势度
动态组织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巩军,胡涛,孙雷强[1](2019)在《舰船质量监督组织结构动态选择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舰船质量监督过程中组织结构设置的不足,首先提出了基于任务的组织结构动态选择策略,通过动态选择与调整组织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优势,实现任务和人员的优化配置;其次,综合运用二元语义和不确定语言短语优势度的基本原理与算法提出了舰船质量监督组织结构选择方法,通过影响因素初步筛选和组织结构评价两个过程,有效解决了组织结构选择影响因素多、随任务变化大的问题,提高了组织结构选择的准确性;最后,通过算例说明了实用性。(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周雯[2](2019)在《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的组织调控与动态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对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逐渐重视,开发兼具高强度、高塑性的先进高强钢越显重要。近年来,一种具有超细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及板条间富碳残余奥氏体的高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因其超高强度、高塑性以及良好韧性备受人们关注,但由于制备这种微纳结构贝氏体钢时间周期时间较长以及较高的碳含量导致的其成型性不佳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为此,本文设计了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及其热处理工艺,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背散射电子衍射、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叁维原子探针显微术和电子探针等分析测定手段,研究了合金元素、热处理工艺及应变速率对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的相变机理及其高强塑性的微观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了合金元素Mn和Si含量对中碳贝氏体钢回火前后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Mn和Si元素含量的提高,热轧态组织中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增加,组织强度和硬度均增加。经过300~500?C回火,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低温韧性均先升高后降低,延伸率逐渐升高,且高Mn高Si钢300?C回火后的强韧性最好。低Si钢回火脆性的主要原因是组织中存在大量大尺寸的结构复杂的长条状/针状碳化物,而中Si钢和高Si钢300?C回火后弥散析出细小的碳化物M_6C、M_3C和MC和残余奥氏体变形时发生的相变诱发塑性(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TRIP)效应均可以提高钢的强韧性。(2)研究了等温淬火工艺对中碳贝氏体钢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实验样品经长时间等温淬火后其微观组织主要由贝氏体铁素体和薄膜状残余奥氏体组成。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组织中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和碳含量均先增加后保持不变;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组织中块状残余奥氏体尺寸和贝氏体铁素体的板条宽度均增加。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或者等温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抗拉强度逐渐下降,延伸率逐渐升高。(3)研究了磁场对中碳贝氏体钢等温淬火组织的影响,发现施加12 T磁场,贝氏体铁素体的转变量增加,贝氏体组织细化,各相的硬度降低,其原因为磁场可降低贝氏体相变能垒,增加其相变驱动力,促进贝氏体的相变。此外,磁场可促进贝氏体中碳原子加速向γ/α相界面扩散,降低了贝氏体铁素体碳含量,使残余奥氏体富碳。(4)研究了不同配分时间对淬火-配分(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Q&P)马氏体钢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在400°C配分60 s后的Q&P工艺钢抗拉强度达到1460 MPa,强塑积为22.78 GPa%,显示出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随配分时间的延长,材料的抗拉强度逐渐降低而伸长率逐渐升高,较长的配分时间会引起残余奥氏体的分解和渗碳体析出,使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降低。经过传统淬火-回火(Quenching-Tempering,Q&T)工艺处理后,抗拉强度提升至1496MPa,而延伸率只有6.9%,强塑积为10.30 GPa%,远低于Q&P工艺钢。(5)研究了不同应变速率对回火钢、热轧钢、Q&P钢以及Q&T钢的动态和准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材料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均逐渐升高,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含量逐渐降低,说明在应变过程中发生了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和塑性,且Q&P马氏体钢的应变敏感性高,TRIP效应更明显。(6)研究了不同应变速率对回火钢、Q&P钢和Q&T钢的断口形貌和组织精细结构的影响,发现在高应变速率条件下,回火钢断口中心出现大且深的韧窝,韧窝被拉长,且拉长幅度明显大于准静态过程;组织中贝氏体板条变形弯曲甚至断裂,位错密度明显增加;Q&P马氏体钢断口中心韧窝出现少量裂纹,Q&T钢韧窝不清晰,表明回火钢在高应变速率下具有更高的塑韧性。(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陈亚娟[3](2019)在《互联网企业业务成长与组织结构要素动态匹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瞬息万变的新技术推动下的互联网企业发展路径变得神秘莫测,不仅给中国企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它们从相对封闭的环境直接进入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更加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展路径不同,快速成长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是在追赶与模仿过程中,已逐渐设计出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产品至上”的组织导向。同时,互联网企业也逐渐摸索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和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即不断创新产品业务的同时不断调整组织结构要素整合并推动业务发展,并最终在两者相互协同中提升创新力。因此,选择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这叁家同样具有此类发展路径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作为案例资料来源进行深入研究。中国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领军企业纷纷涌现,其中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稳居全球互联网公司市值前列。论文以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匹配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多案例研究法,选取了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叁个具有较完整发展历程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国互联网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业务成长与组织结构各要素之间动态匹配的过程,最后根据分析性归纳得到本文结论。案例研究表明,在组织结构要素调整以匹配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企业业务发展和战略对其影响最大,它们决定组织结构要素的动态匹配的方向。案例研究也发现,企业成长与组织结构要素匹配的过程,基本上遵循演化触发因素导致演化行为的发生,最后得出演化结果这一逻辑思路。案例研究还发现,演化行为是通过厚化、增补、滑行和精简等四种演化路径来实现企业成长与组织结构要素的动态匹配,最后达到结构、人员和文化的匹配,实现企业成长。通过案例研究,既丰富了企业成长与组织结构相关理论研究,也为企业成长与组织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脉络。再者,明确了互联网企业业务成长和组织结构要素动态匹配过程,为互联网企业业务创新和实现企业成长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期刊2019-05-01)
苏昕,张辉,周升师[4](2019)在《结构嵌入、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一个混合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供应链企业对外部关系网络的结构性嵌入,有利于其获取更多异质性资源,这为组织绩效提升奠定了基础。在构建结构嵌入、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混合模型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结构嵌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嵌入与组织绩效间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即结构嵌入具有"拐点"效应,过高水平的结构嵌入不利于组织绩效提升;环境动态性在结构嵌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中发挥有中介的调节作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结构嵌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中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9年10期)
陈建军,王正沛,李国鑫[5](2018)在《中国宇航企业组织结构与创新绩效:动态能力和创新氛围的中介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晰宇航企业组织结构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本文引入了动态能力和创新氛围两个中介变量。通过对我国宇航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宇航企业组织集权和组织规范维度都对其创新绩效产生了消极作用,此外,创新氛围、动态能力分别在组织集权与创新绩效,以及组织规范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软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薛刘洋[6](2018)在《动态能力视角下平台组织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分工和运行逻辑受到挑战,传统的组织分工理论建立的组织结构已明显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甚至逐渐成为信息时代组织和个人成长的桎梏。互联网平台对目前以及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日益重视如何利用平台这一核心资源使得企业具备创新能力,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探索向平台组织转型。基于平台企业产生较多的创新产品的事实,探讨平台组织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回顾可以发现回答此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对平台组织结构与传统层级组织结构的要素差异和要素关系认知不清晰;其次,平台组织结构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不明。本文选取海尔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采取案例研究方法,从动态能力视角研究平台组织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构建平台组织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的关系模型。首先,对本文研究问题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梳理组织结构相关研究、动态能力相关研究以及组织结构与创新的关系研究,明确现有研究的理论缺口,确定本文的研究问题,分析并提取本文的主要构念。其次,我们通过访谈、实地调研、网络搜集、查阅文献等多种途径和方法获取与海尔相关的丰富的资料,并对案例资料进行分析。再次,对本文选取的典型案例企业海尔的平台组织结构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现有研究和案例资料,探讨平台组织结构与传统的层级组织结构的要素差异以及平台组织结构对组织创新的影响机制,通过理论与数据的迭代得出本研究的观点和结论构建出平台组织结构对组织创新的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本文的案例研究结果发现:(1)平台企业组织结构相比于传统的层级结构,组织结构要素表现出不同的内涵特征。(2)平台组织结构可以提高创新创业主体的动态能力进而促进企业创新。本文通过将动态能力理论引入平台组织结构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的关系研究中,揭示了平台组织结构要素特点并丰富了平台组织结构要素内涵,更加深入地挖掘了平台组织结构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弥补了已有研究的不足,丰富了平台组织结构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视角及理论解释,体现了平台组织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内生作用所具有的理论重要性和实践必要性,也为企业管理者适时进行组织结构的平台化以维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8-10-01)
孙娟[7](2018)在《不同年龄牦牛腭和咽扁桃体的解剖组织结构及IgA,IgG,SIRPα和CD68的动态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目的扁桃体是一个次级淋巴器官,在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交汇处形成韦氏环,是机体典型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具有隐窝和网状上皮结构。腭扁桃体是口咽扁桃体最具代表性的结构,形成一些病原体的切入位点和复制位点;咽扁桃体是鼻咽扁桃体最具代表性的结构,也是呼吸道相关淋巴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功能上,扁桃体在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开口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保护性免疫环,并且在启动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本实验运用解剖组织学技术,qRT-PCR,WB,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不同年龄牦牛腭和咽扁桃体的解剖组织结构及IgA,IgG,SIRPα和CD68的动态表达进行了研究,将进一步为动物比较组织学增添资料,同时为高原医学和运动医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实验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健康新生(1-7日龄),半岁(5-7月龄),成年(2-6岁)和老年(7-10岁)牦牛各5头份。2.实验方法:解剖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qRT-PCR、WB和ELISA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并检测牦牛扁桃体解剖组织结构的发育变化及IgA,IgG,SIRPα和CD68的动态表达。结果1.研究结果表明,牦牛扁桃体具有5个类型,即腭扁桃体,软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咽扁桃体和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软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为口咽扁桃体,口咽扁桃体表面被覆复层扁平上皮,上皮下具有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上皮侵入结缔组织形成隐窝,在一些区域,隐窝的复层扁平上皮被非上皮细胞浸润,形成网状上皮。在3个口咽扁桃体中,成对的腭扁桃体最大,似肾形,中央凹陷形成扁桃体窦,扁桃体窦周围外部隐窝和内部隐窝并存,舌扁桃体最小。咽扁桃体和咽鼓管扁桃体是鼻咽扁桃体,鼻咽扁桃体表面主要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部分区域亦被非上皮细胞浸润形成网状上皮,上皮下结缔组织较少。在2个鼻咽扁桃体中,咽扁桃体最大,表面粗糙不平整,放射排列呈伞状。牦牛除咽鼓管扁桃体外,其余扁桃体均有隐窝,隐窝的数目从高到低依次为腭扁桃体,咽扁桃体,软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和咽鼓管扁桃体。此外,成年牦牛各扁桃体内具有发育良好的初级和次级淋巴小结,淋巴小结数目的变化趋势与隐窝一致。2.在成年牦牛各扁桃体内,IgA和IgG抗体分泌细胞均分布在隐窝复层扁平上皮及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下的固有层,网状上皮,淋巴小结,小结间区及腺体周围。CD68和SIRPα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分布在牦牛各扁桃体的淋巴小结,小结间区,排泄管管壁,浆液性腺和浆半月腺细胞及腺体间。CD68和SIRPα在口咽扁桃体分布在复层扁平上皮的角化层、固有层,隐窝上皮,隐窝内腔脱落的上皮细胞中,在鼻咽扁桃体分布在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固有层和网状上皮。成年牦牛5个扁桃体内IgA,IgG,SIRPα和CD68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不同,从高到低依次为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软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和咽鼓管扁桃体。3.牦牛腭扁桃体的组织特点是,新生组未观察到淋巴小结,在其他3组中,淋巴小结均由初级和次级淋巴小结组成。不同年龄牦牛腭扁桃体内淋巴小结的数目,从新生到成年逐渐增加,并在成年时达到峰值,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在不同年龄牦牛腭扁桃体内,IgA和IgG抗体分泌细胞均分布在隐窝复层扁平上皮下的固有层和网状上皮,淋巴小结,小结间区及腺体周围。CD68和SIRPα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主要分布在复层扁平上皮的角化层、固有层,隐窝上皮,隐窝内腔脱落的上皮细胞中,淋巴小结,小结间区,排泄管管壁,浆液性腺及浆半月腺细胞及腺体之间。IgA,IgG,SIRPα和CD68mRNA和蛋白在腭扁桃体内的表达趋势与年龄相关,同样与腭扁桃体的大小及其内淋巴小结数目的变化趋势呈正相关,表现为,从新生到成年逐渐增加,并在成年时达到峰值,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4.牦牛咽扁桃体的组织特点有两点,一个是新生组已观察到发育完整的初级淋巴小结,另一个是老年牦牛咽扁桃体除初级和次级淋巴小结外,出现退化的淋巴小结。与腭扁桃体组织特点一致的是,半岁和成年牦牛咽扁桃体中观察到初级和次级淋巴小结。不同年龄牦牛咽扁桃体内淋巴小结的数目从新生到成年逐渐增加,并在成年时达到峰值,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在不同年龄牦牛咽扁桃体内,IgA和IgG抗体分泌细胞均分布在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下的固有层和网状上皮,淋巴小结,小结间区及腺体周围。CD68和SIRPα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分布在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固有层,网状上皮,淋巴小结,小结间区,排泄管管壁,浆液性腺及浆半月腺细胞及腺体之间。Ig A,IgG,SIRPα和CD68 mRNA和蛋白在牦牛咽扁桃体表达趋势与年龄相关,即从新生到成年逐渐增加,并在成年时达到峰值,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结论1.首次明确牦牛扁桃体具有5个类型,包括腭扁桃体、软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咽扁桃体和咽鼓管扁桃体。腭、软腭和舌扁桃体为口咽扁桃体,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咽和咽鼓管扁桃体是鼻咽扁桃体,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成年牦牛各扁桃体内具有发育良好的初级和次级淋巴小结。结果提示,扁桃体在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交汇处形成重要的免疫防御环。2.成年牦牛各扁桃体内Ig A,IgG,SIRPα和CD68的表达趋势与淋巴小结、隐窝数目的变化趋势呈正相关。结果提示,腭和咽扁桃体是牦牛最具代表性的扁桃体,它们对于机体免疫系统的建立以及免疫反应的实施发挥重要作用。3.新生牦牛腭扁桃体无淋巴小结,而咽扁桃体有初级淋巴小结。半岁和成年咽和腭扁桃体中观察到初级和次级淋巴小结。老年咽扁桃体有退化的淋巴小结。结果提示,牦牛咽扁桃体较腭扁桃体发育早。咽扁桃体的独特结构更适合抗原的吸收和免疫反应的诱导。4.牦牛腭和咽扁桃体内IgA,IgG,SIRPα和CD68的表达趋势与年龄相关,同样与腭和咽扁桃体的大小及其内淋巴小结数目的变化趋势呈正相关。结果提示,腭和咽扁桃体内IgA,IgG,SIRPα和CD68的动态表达与其发育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苑亚汝[8](2018)在《烟叶烘烤过程中叶片组织结构变化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组织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导致其外观尺寸显着变小。研究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组织结构变化动态对深入了解烟叶外观尺寸的变化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进而对指导烟叶在密集烘烤中合理的装烟密度掌握和改善烘烤工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烟叶组织结构的研究方法上主要使用传统石蜡切片制片法,该方法制片周期长、使用有毒试剂多的缺点严重影响了制片效率和操作者健康。本试验在常规石蜡制片方法的基础上,改良实验试剂,加入微波处理,探索出了一种适用于烟草叶片的微波快速石蜡制片技术,为烟草叶片组织结构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微波快速石蜡制片方法制作了不同品种、不同部位和不同成熟度烟叶在烘烤各时期的石蜡切片,观测分析其烟叶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上下表皮厚度以及气孔开度在烘烤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烘烤过程中叶片失水率的变化,分析了各组织结构厚度变化与烟叶失水率的相关性,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改进后的微波快速石蜡制片法取得了与常规石蜡制片法相似的制片效果。应用微波快速石蜡制片法制得的切片组织构造完好,可清晰地分辨上下表皮、海绵组织、栅栏组织、维管束等各组织结构,切片完整度和染色效果与常规石蜡制片法所做切片相似,且两种制片方法制得的切片,组织结构厚度在95%的置信区间均没有显着差异,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微波快速石蜡制片法将固定、脱水、透明、浸蜡步骤的试剂作用时间由常规石蜡制片法的111.5 h缩短到142 min,明显缩短了制片周期。微波快速石蜡制片法中使用的正丁醇和松节油毒性明显低于二甲苯,提高了操作者在试验过程中的安全性。2.烟叶烘烤过程中各组织结构厚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其中各组织结构厚度的收缩对叶片厚度收缩的贡献表现为:海绵组织>栅栏组织>下表皮>上表皮,不同品种、不同部位和不同成熟度的叶片组织结构的收缩规律稍有差异,但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的厚度的收缩速度都表现出由慢到快再慢的规律,上表皮厚度表现为缓慢减小,下表皮厚度变化异于上表皮,在NC55上部叶、中部叶以及成熟叶片中均出现了烘烤前期厚度先增大后缓慢减小的现象。叶片气孔在烘烤过程中表现为由闭合到开放再到闭合的规律,在烘烤的24 h-48 h之间,气孔达到最大开度。烟叶的品种、部位和成熟度影响气孔的最大开度以及达到最大开度的时间。3.烟叶烘烤过程中叶片组织结构厚度的收缩与水分的散失有密切联系,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栅栏组织和上表皮厚度与叶片失水率呈极显着负相关,海绵组织厚度与叶片失水率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下表皮厚度和气孔开度的变化与叶片失水率的相关性受叶片品种、部位和成熟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4-01)
汪涛,陆雨心,金珞欣[9](2018)在《动态能力视角下组织结构有机性对逆向国际化绩效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向发达国家投资的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128家企业的数据,从动态能力视角探究组织结构对新兴市场企业逆向国际化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式组织结构(扁平化、去中心化与员工的多职能性)通过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对企业国际化绩效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制度距离则起到了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管理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海燕,张正堂,陈传明[10](2017)在《企业组织结构化的动态闭环整合模型——基于知识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晰地界定企业组织结构化的内涵与功能类型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基础理论找寻到企业与外部技术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关系网络之间共同存在的知识逻辑,构建了一个企业组织结构化的闭环整合模型并提出研究命题:外部技术环境中的工具技术和知识技术通过效率机制影响企业制度结构化和层级结构化;外部制度环境中的人文-认知性知识通过社会规范机制影响企业文化结构化,管制性知识通过强迫机制影响企业制度结构化,准则性知识通过模仿机制影响企业层级结构化;外部社会关系网络通过网络功利机制影响企业层级结构化。该模型阐释了企业组织结构化的现象,也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本文来源于《当代财经》期刊2017年07期)
动态组织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对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逐渐重视,开发兼具高强度、高塑性的先进高强钢越显重要。近年来,一种具有超细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及板条间富碳残余奥氏体的高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因其超高强度、高塑性以及良好韧性备受人们关注,但由于制备这种微纳结构贝氏体钢时间周期时间较长以及较高的碳含量导致的其成型性不佳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为此,本文设计了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及其热处理工艺,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背散射电子衍射、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叁维原子探针显微术和电子探针等分析测定手段,研究了合金元素、热处理工艺及应变速率对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的相变机理及其高强塑性的微观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了合金元素Mn和Si含量对中碳贝氏体钢回火前后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Mn和Si元素含量的提高,热轧态组织中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增加,组织强度和硬度均增加。经过300~500?C回火,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低温韧性均先升高后降低,延伸率逐渐升高,且高Mn高Si钢300?C回火后的强韧性最好。低Si钢回火脆性的主要原因是组织中存在大量大尺寸的结构复杂的长条状/针状碳化物,而中Si钢和高Si钢300?C回火后弥散析出细小的碳化物M_6C、M_3C和MC和残余奥氏体变形时发生的相变诱发塑性(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TRIP)效应均可以提高钢的强韧性。(2)研究了等温淬火工艺对中碳贝氏体钢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实验样品经长时间等温淬火后其微观组织主要由贝氏体铁素体和薄膜状残余奥氏体组成。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组织中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和碳含量均先增加后保持不变;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组织中块状残余奥氏体尺寸和贝氏体铁素体的板条宽度均增加。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或者等温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抗拉强度逐渐下降,延伸率逐渐升高。(3)研究了磁场对中碳贝氏体钢等温淬火组织的影响,发现施加12 T磁场,贝氏体铁素体的转变量增加,贝氏体组织细化,各相的硬度降低,其原因为磁场可降低贝氏体相变能垒,增加其相变驱动力,促进贝氏体的相变。此外,磁场可促进贝氏体中碳原子加速向γ/α相界面扩散,降低了贝氏体铁素体碳含量,使残余奥氏体富碳。(4)研究了不同配分时间对淬火-配分(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Q&P)马氏体钢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在400°C配分60 s后的Q&P工艺钢抗拉强度达到1460 MPa,强塑积为22.78 GPa%,显示出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随配分时间的延长,材料的抗拉强度逐渐降低而伸长率逐渐升高,较长的配分时间会引起残余奥氏体的分解和渗碳体析出,使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降低。经过传统淬火-回火(Quenching-Tempering,Q&T)工艺处理后,抗拉强度提升至1496MPa,而延伸率只有6.9%,强塑积为10.30 GPa%,远低于Q&P工艺钢。(5)研究了不同应变速率对回火钢、热轧钢、Q&P钢以及Q&T钢的动态和准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材料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均逐渐升高,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含量逐渐降低,说明在应变过程中发生了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和塑性,且Q&P马氏体钢的应变敏感性高,TRIP效应更明显。(6)研究了不同应变速率对回火钢、Q&P钢和Q&T钢的断口形貌和组织精细结构的影响,发现在高应变速率条件下,回火钢断口中心出现大且深的韧窝,韧窝被拉长,且拉长幅度明显大于准静态过程;组织中贝氏体板条变形弯曲甚至断裂,位错密度明显增加;Q&P马氏体钢断口中心韧窝出现少量裂纹,Q&T钢韧窝不清晰,表明回火钢在高应变速率下具有更高的塑韧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组织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巩军,胡涛,孙雷强.舰船质量监督组织结构动态选择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9
[2].周雯.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的组织调控与动态力学性能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3].陈亚娟.互联网企业业务成长与组织结构要素动态匹配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9
[4].苏昕,张辉,周升师.结构嵌入、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一个混合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5].陈建军,王正沛,李国鑫.中国宇航企业组织结构与创新绩效:动态能力和创新氛围的中介效应[J].中国软科学.2018
[6].薛刘洋.动态能力视角下平台组织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D].东北财经大学.2018
[7].孙娟.不同年龄牦牛腭和咽扁桃体的解剖组织结构及IgA,IgG,SIRPα和CD68的动态表达[D].甘肃农业大学.2018
[8].苑亚汝.烟叶烘烤过程中叶片组织结构变化动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
[9].汪涛,陆雨心,金珞欣.动态能力视角下组织结构有机性对逆向国际化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8
[10].张海燕,张正堂,陈传明.企业组织结构化的动态闭环整合模型——基于知识逻辑[J].当代财经.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