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澜沧江断裂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板块结合带,边界断裂,澜沧江断裂带,藏东滇西
澜沧江断裂带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忠,强巴扎西,彭兴阶[1](2008)在《藏东滇西澜沧江断裂带地质属性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断裂带控制的火山—沉积建造及古生物区系、陆缘岛弧碰撞—造山型花岗岩带、俯冲火山弧根带阿拉斯加型镁铁—超镁铁环状杂岩和造山期或造山期后山前逆冲推覆构造等特征后认为澜沧江断裂带不是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结合带,而是他念他翁山山前与昌都—兰坪—思茅(弧后)前陆盆地之边界断裂。(本文来源于《云南地质》期刊2008年03期)
王绍晋,秦嘉政,李忠华,龙晓帆[2](2007)在《澜沧江断裂带环境剪应力场与地震活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震波资料,测算了1990~2003年沿澜沧江断裂带上中小地震震源处的相对剪应力强度值,分析了该断裂带环境剪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澜沧江断裂带总体上处于环境剪应力场的相对低值分布区,但在断裂带局部段落及其附近出现一定时段的高剪应力值分布,这主要是受断裂带附近区域高剪应力状态的影响。沿澜沧江断裂带地震活动性较弱,这与沿断裂带环境剪应力场的低值状态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钟康惠,刘肇昌,舒良树,李凡友,施央申[3](2004)在《澜沧江断裂带的新生代走滑运动学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澜沧江断裂带北、中、南段新生代构造形迹的运动学解析,结合前人工作,论证了澜沧江断裂在新生代早期(古新世—中始新世末)、中期(晚始新世—渐新世末)、晚期(中新世—第四纪)的走滑运动序列为:中、南段,右行→左行→右行;北段,左行→左行→右行。研究表明,澜沧江断裂带早期主要表现为中、南段的右行逆冲和北段的左行逆冲,与同期发生的昌都—思茅地体颈缩事件相对应,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与太平洋板块向西推挤作用以及扬子—华南板块与印度板块发生的强烈东西向碰撞挤压有关;中期,整个断裂发生左行逆冲,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与南海盆地的扩张作用及其扬子—华南板块相对于印度板块北移所致的左行扭动相适应;晚期,整个断裂右行走滑,与太平洋构造域的南海盆地扩张终止,昌都—思茅地体整体向南东逃逸相适应。(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04年01期)
王国芝,胡瑞忠,方维萱,陶晓风[4](2001)在《澜沧江断裂带走滑变形及与临沧锗矿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在对断裂带的变形特征、运动学特征和变形岩石年代学的综合研究表明 ,澜沧江断裂带是一条左旋走滑断裂带 ,左旋走滑始于 2 0Ma。印支地块由南向北运动和保山地块的向南挤出 ,主要是通过红河断裂、怒江断裂的右旋走滑和澜沧江断裂的左旋走滑共同调节来实现的。澜沧江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制约了临沧帮卖盆地的形成演化、盆地内的热水活动、锗的富集成矿和锗矿床的空间分布。(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曲景川,朱之直[5](1991)在《澜沧江双断裂带及其与邻区的构造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翻开滇西、藏东地质图,就可见到,沿谰沧江西侧,有一条非常醒目的长条状挤压带,南起滇西南部的西双版纳,向北直达藏东的类乌齐,然后拐向藏北。挤压带长达千余公里,时宽时窄,由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其间和其外侧物质或地质体大量被挤掩掉,它同(本文来源于《青藏高原地质文集》期刊1991年00期)
曲景川,朱之直[6](1991)在《澜沧江双断裂带及其与邻区的构造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翻开滇西、藏东地质图,就可见到,沿谰沧江西侧,有一条非常醒目的长条状挤压带,南起滇西南部的西双版纳,向北直达藏东的类乌齐,然后拐向藏北。挤压带长达千余公里,时宽时窄,由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其间和其外侧物质或地质体大量被挤掩掉,它同(本文来源于《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1)——“叁江”论文专辑》期刊1991-12-01)
雷德俊[7](1987)在《对澜沧江以西几条主要断裂带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澜沧江以西有叁条主要的弧形断裂带,即澜沧江深断裂带、洛隆-孟定大断裂带、怒江大断裂带。它们从云南西部向北延伸至西藏,除个别地段见有两条断裂复合的现象外,在多数地区各自展现为一个断裂带。各断裂带东、西两侧在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变动及成矿作用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是本区不同构造单元的分界线。(本文来源于《云南地质》期刊1987年02期)
澜沧江断裂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地震波资料,测算了1990~2003年沿澜沧江断裂带上中小地震震源处的相对剪应力强度值,分析了该断裂带环境剪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澜沧江断裂带总体上处于环境剪应力场的相对低值分布区,但在断裂带局部段落及其附近出现一定时段的高剪应力值分布,这主要是受断裂带附近区域高剪应力状态的影响。沿澜沧江断裂带地震活动性较弱,这与沿断裂带环境剪应力场的低值状态基本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澜沧江断裂带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新忠,强巴扎西,彭兴阶.藏东滇西澜沧江断裂带地质属性讨论[J].云南地质.2008
[2].王绍晋,秦嘉政,李忠华,龙晓帆.澜沧江断裂带环境剪应力场与地震活动分析[J].地震研究.2007
[3].钟康惠,刘肇昌,舒良树,李凡友,施央申.澜沧江断裂带的新生代走滑运动学特点[J].地质论评.2004
[4].王国芝,胡瑞忠,方维萱,陶晓风.澜沧江断裂带走滑变形及与临沧锗矿的关系[J].矿物学报.2001
[5].曲景川,朱之直.澜沧江双断裂带及其与邻区的构造关系[J].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91
[6].曲景川,朱之直.澜沧江双断裂带及其与邻区的构造关系[C].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1)——“叁江”论文专辑.1991
[7].雷德俊.对澜沧江以西几条主要断裂带的认识[J].云南地质.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