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代箫韶论文-董炜

昭代箫韶论文-董炜

导读:本文包含了昭代箫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宫,连台本大戏,《昭代箫韶》,神话要素

昭代箫韶论文文献综述

董炜[1](2019)在《清宫连台本大戏中神话要素的作用——以《昭代箫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内廷演戏之盛为历代之最,且演戏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最能代表宫廷雍容气象的当属规模宏大的连台本大戏。清宫连台本大戏中既有纯粹的神话剧,也有渗透着诸多神话要素的历史剧。以杨家将故事为蓝本的大戏《昭代箫韶》包含丰富的神话要素,从多个角度反映出清帝后的观剧心理和皇家审美意趣。(本文来源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刘铁,杜雨桐[2](2018)在《《昭代箫韶》的第五种脚本暨“蓝本”——从国图本《铁旗阵》到《昭代箫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旗阵》和《昭代箫韶》同为清宫连台本本戏,亦皆敷演杨家将之故事。现今通行的《古本戏曲丛刊》九集本《铁旗阵》15段103出,据上海图书馆所藏至德周氏几礼居传抄清内府本影印;《昭代箫韶》10本240出,据绥中吴氏及北京图书馆所藏嘉庆十八年癸酉内府朱墨刊本单色影印。对于《铁旗阵》,学界关注甚少,目前仅见《〈铁旗阵〉"把子记载"研究》~①、《清宫连台本戏〈铁(本文来源于《中华戏曲》期刊2018年01期)

胡光明[3](2014)在《戊戌变法与皮黄本《昭代箫韶》的改编演出》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官演剧在乾隆和光绪时期形成两个高潮。如果说前一个高潮的出现缘于国力鼎盛时乾隆皇帝以戏剧粉饰太平,那么后一个高潮的出现则要归因于王朝衰败之际慈禧太后以戏剧纾忧解虑。不过,在供帝后娱乐之外,清宫戏剧还承担着相应的内廷仪典与政治教化之责。创编于乾嘉之际的《昭代箫韶》即是一部具有鲜明政教伦理色彩的宫(本文来源于《戏曲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郝成文[4](2013)在《《昭代箫韶》与民间剧坛》一文中研究指出《昭代箫韶》为述演杨家将故事的清代宫廷连台本大戏,自嘉庆十八年(一八一叁年)清宫内府刻本产生后,历朝均有演出,而在光绪年间,此剧由慈禧太后亲自授意,从原昆弋本改编为由本家和升平署所演的各自独立的两种皮黄本,此种情况在连台本大戏中亦属罕见。本文通过对《昭代箫韶》历代艺人的考察,带您了解民籍艺人在宫廷与民间戏曲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本文来源于《紫禁城》期刊2013年11期)

郝成文[5](2013)在《《昭代箫韶》的第四种脚本》一文中研究指出《昭代箫韶》乃清宫连台本大戏的一种,据升平署档案记载,道光年之后在清宫共演过四次,光绪年间的一次曾将原昆弋本改为两种皮黄本。一般研究者只注意到《昭代箫韶》前后有叁种脚本,但笔者发现,《故宫珍本丛刊》中所存的几出手抄本为道咸年间的演出脚本,也是光绪年间升平署改编的底本,所以存在第四种脚本。(本文来源于《文化艺术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李蕾[6](2013)在《这是京剧的一次“回归之旅”》一文中研究指出“挖掘清代宫廷秘本遗产,复制京剧艺术当初的精致、精细、精彩、精美。”——吴江 近日,清代升平署宫廷连台本戏《昭代箫韶》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连演12场,这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皮簧修旧复原剧目因为再现了京剧童年时代的稚拙本色,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受到了业界的(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3-06-02)

薛晓金[7](2012)在《《昭代箫韶》版本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成于嘉庆年间的清宫大戏《昭代箫韶》,光绪末年被改编为皮黄本。其在近百年的演出过程中,衍生过多种版本。本文着重对传奇本、昆弋缩减本、121出皮黄本、105出皮黄本及散出皮黄本进行论述,藉以厘清《昭代箫韶》的版本规制。(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2年05期)

张春晓[8](2012)在《《昭代箫韶》对“四郎探母”故事的官方塑造和民间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四郎探母故事元素初现于明代小说传奇,清代宫廷大戏《昭代箫韶》淡化了杨家将故事中的民族矛盾,转而强调忠奸斗争,终以神话和教化色彩取代了原有故事的悲剧意味,也为清末民初"四郎探母"故事的演变确定了方向。民间探母故事在演变过程中对《昭代箫韶》的接受呈现出复杂的层次,其中人物形象、人物关系、故事内核的构建,可以见出清代统治阶级的意志导向、民间民族矛盾或者民族认同的潜意识。(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郝成文[9](2012)在《《昭代箫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昭代箫韶》,演述杨家将戏曲的清宫连台本大戏之一种,自嘉庆年间创编以后,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演出,清廷对之喜爱程度为其它连台本大戏所不及。鉴于该剧具有的代表性,本文以《昭代箫韶》为主要研究对象。杨家将故事在宋末元初就已进入艺术领域了,有着“叁分史实七分虚构”的特点。清代之前,杨家将戏曲、小说已非常繁盛,《昭代箫韶》的人物及剧情除改编自宋史、元明杂剧、传奇及杨家将小说外,还应该受到了民间评话、说唱等的影响。嘉庆十八年,刻本《昭代箫韶》诞生,其产生与清代统治者的民族特性、政治意图、文化政策等有关,也与其创作群体所属地域文化有某种程度的联系。各朝演出脚本均以嘉庆刻本为基础,并有所不同。嘉庆末年,清宫亦曾上演过《昭代箫韶》,并非完全按照嘉庆刻本来演。道光、咸丰年间的演出体制较为固定,演出脚本也大致相同,该脚本是将嘉庆刻本经过删节、改编过后的本子。同治年间曾挑演过数段。光绪年间,在慈禧太后的主持下,将昆弋本改编为升平署府本与本家本两种皮黄本。皮黄府本的改编底本为道光、咸丰年间的演出脚本,而本家本的改编底本为嘉庆刻本。本家本的改编力度更大。在舞台艺术上,《昭代箫韶》的衣饰精美、场面宏大、调度繁复、曲辞典雅,以清宫叁层大戏楼为演出地点,充分运用了各种砌末、舞台装置,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戏曲“虚拟性”的特征,体现着皇家特色。《昭代箫韶》对民间剧坛的影响较为隐蔽,呈现出片段式的、模糊式的特点,《雁门关》中的八郎、耶律青莲可为一例。与其它清宫连台本大戏相比,《昭代箫韶》体现着相似的创作手法和审美趣味,与民间杨家将戏曲相比,则少了一些活泼和生机。总之,作为一种清代宫廷连台本大戏,《昭代箫韶》无疑是成熟的和具有代表性的,从原本到改编,从文本到场上,都散发着宫廷特有的文化意蕴,体现着清代宫廷演剧的独特审美趣味。深入研究《昭代箫韶》,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厘定《昭代箫韶》在杨家将戏曲发展史或清代宫廷演剧史上的地位,还可以进一步归纳清宫连台本大戏的编创理论、演出特色等,进而建构宫廷演剧史和宫廷戏剧美学理论。(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4-15)

郝成文[10](2012)在《清宫大戏《昭代箫韶》之脚色及人物形象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宫廷连台本大戏《昭代箫韶》的十叁种脚色显示了从"江湖十二脚色"到"十二全角"的过渡特征。其故事主要源自杨家将小说,但也参考了元明杂剧,同时也有编者的创造。对杨业和佘太君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完全按照封建的忠孝节义的规则进行设计,与元代杂剧相比,少了几分质朴。(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昭代箫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铁旗阵》和《昭代箫韶》同为清宫连台本本戏,亦皆敷演杨家将之故事。现今通行的《古本戏曲丛刊》九集本《铁旗阵》15段103出,据上海图书馆所藏至德周氏几礼居传抄清内府本影印;《昭代箫韶》10本240出,据绥中吴氏及北京图书馆所藏嘉庆十八年癸酉内府朱墨刊本单色影印。对于《铁旗阵》,学界关注甚少,目前仅见《〈铁旗阵〉"把子记载"研究》~①、《清宫连台本戏〈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昭代箫韶论文参考文献

[1].董炜.清宫连台本大戏中神话要素的作用——以《昭代箫韶》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

[2].刘铁,杜雨桐.《昭代箫韶》的第五种脚本暨“蓝本”——从国图本《铁旗阵》到《昭代箫韶》[J].中华戏曲.2018

[3].胡光明.戊戌变法与皮黄本《昭代箫韶》的改编演出[J].戏曲研究.2014

[4].郝成文.《昭代箫韶》与民间剧坛[J].紫禁城.2013

[5].郝成文.《昭代箫韶》的第四种脚本[J].文化艺术研究.2013

[6].李蕾.这是京剧的一次“回归之旅”[N].光明日报.2013

[7].薛晓金.《昭代箫韶》版本辨析[J].四川戏剧.2012

[8].张春晓.《昭代箫韶》对“四郎探母”故事的官方塑造和民间接受[J].民族文学研究.2012

[9].郝成文.《昭代箫韶》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

[10].郝成文.清宫大戏《昭代箫韶》之脚色及人物形象考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标签:;  ;  ;  ;  

昭代箫韶论文-董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