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卒中后康复训练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丽[1](2021)在《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PSF)非药物干预措施的系统评价和分析,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疲劳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方法:第一部分: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构建。通过课题组前期对急性期PSF患者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以及PSF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分析,以文献检索、系统评价PSF非药物干预措施为循证依据,结合症状管理理论制定干预方案初稿,然后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修订干预方案,再通过预试验对干预方案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初步验证,形成最终完整版的急性期PSF综合干预方案。第二部分: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的临床实证研究。选取珠海市某三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PSF(FSS≥36分)研究对象,采用SPSS22.0软件,计算随机数生成器将纳入的12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综合干预方案。入院的24小时内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相关资料;干预前、干预后2周、干预后4周时分别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脑卒中自我效能量表(SSEQ)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疲劳严重程度、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结果:第一部分:经过文献检索后,最终系统分析了23篇文献,对18篇RCT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质量评估结果均为B级。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了急性期PSF综合干预方案初稿:(1)干预对象:急性期诊断为PSF患者;(2)实施者:经培训合格的护士;(3)干预的时间:共4周,1次/d,20~30min/次;(4)干预场所:神经内科病房;(5)干预的内容:症状评估、认知干预、心理干预、运动干预、睡眠管理和饮食指导。将构建的干预方案初稿设计为Delphi专家咨询问卷,遴选广东、重庆、安徽和辽宁地区,在神经学科、康复医学科、心理学科、临床护理等领域的20名专家参与Delphi专家咨询。两轮咨询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熟悉程度(Cs)为0.80,专家的判断依据(Ca)为0.93,专家群体权威系数(Cr)为0.87。两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8(ⅹ2=17.64,P=0.003)和0.21(ⅹ2=21.12,P=0.001);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0(ⅹ2=61.78,P=0.001)和0.11(ⅹ2=72.15,P<0.001)。两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均大于4.00,变异系数均小于0.25。最终形成6个一级指标和52个二级指标的急性期PSF综合干预方案修改稿。对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预试验,患者的反馈验证干预内容是可行的、有效的,操作起来是安全的、可靠的;并形成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终稿。第二部分:(1)共109例研究对象完成了4周的干预措施;试验组55例,对照组54例。在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FSS得分、SSEQ得分、SS-QOL总得分以及SS-QO量表每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2周、干预4周后,意向性分析(ITT)和符合方案集分析(PP)结果显示,试验组在FS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SSEQ得分、SS-QOL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2周后,ITT结果显示,两组在SS-QOL量表维度思维、上肢功能、视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P结果显示,仅维度思维得分无差异(P>0.05)。(3)ITT和PP两种方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FSS得分、SSEQ得分、SS-QOL总得分在组内效应(基线、干预2周、干预4周)、交互效应(组别×时间)、组间效应(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QOL量表维度思维、上肢功能、视力的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得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所有维度得分组内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T结果显示:维度精力、家庭角色、语言、活动能力、工作/劳动得分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维度得分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结果显示:不同干预措施对精力、家庭角色、语言、活动能力、个性、视力、工作/劳动得分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ITT和PP两种方式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FSS得分、SSEQ得分、SS-QOL总得分均发生显着性改变(P<0.05)。除了维度思维、视力得分在干预2周和干预4周无差异(P>0.05),其余维度均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P<0.05)。结论:(1)通过系统评价分析PSF的非药物干预措施,能为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疲劳水平构建干预方案提供循证依据。(2)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综合性干预方案能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疲劳水平、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
姜洋[2](2021)在《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其中对患者上肢肌张力以及运动功能作为观察指标,以期找到在临床中可操作、易行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减轻身体、心理负担,让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得到促进,协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方法:本研究采用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一护一理方法干预,运用单纯随机方法分组,将一140一例患者分为对一照组、观一察组,每组各一70例。对照组一为一常规护理及Bobath技术,观察组一为一常规护理和Bobath技术以及石蜡疗法。两组干预时间均为3周,每周6天。在干预前、干预后对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观察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护理效果。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49)<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对比患者入组后,护理干预实施前,将观一察组与对一照组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基本资料有年龄、性别、瘫痪肢体、病程时间。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49)>0.05,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统一计一学差异,具有可行性分析。2肌张力比较(1)临床护理干预3周一后,一观一察组干预前后的患者、对照组干预前后的患者,通过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的肌张力上等级均有所降低。经一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差异((49)<0.05)。(2)与对照组的肌张力水平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总的临床效果更佳。经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显示,(49)<0.05,有的显着性差异。3运动功能(1)3周临床护理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干预前与干预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所提高,且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49)<0.05,有差异显着性。(2)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数据结果分析为(49)<0.0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两一组的比一较具一有可行性分析。结论:1石蜡疗法、Bobath技术在脑卒中后患者肌张力异常和运动功能下降问题上,都可以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2脑卒中后肌张力异常增高,运动功能下降方面,石蜡疗法和Bobath技术两种叠加的护理效果优于单一的Bobath技术。
孙文静[3](2021)在《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肺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干预效果;同时验证高强度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干预效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浙江省湖州市某三级医院康复科脑卒中偏瘫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中强度组(B组)、高强度组(C组),每组26人。三组患者均接受康复科常规治疗、常规康复及常规护理,B、C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实施中强度和高强度吸气肌训练,每天1次,每周5-7天,共持续干预6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2周、4周、6周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三组研究对象最大吸气压(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吸气流速峰值(Peak inspiratory flow,PIF)、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进行评估;于干预前、干预6周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组研究对象Fugl-Meyer运动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估。研究结果:(1)本研究干预过程中失访2例,最终纳入76例患者,其中A组26例,B组和C组各25例,三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偏瘫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干预期间均未发生不良事件。(2)吸气肌功能:干预前三组患者MIP、PIF值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A组患者干预2周、4周、6周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干预4周、6周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2周时,三组患者MIP、PIF值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时,三组患者MIP、PIF值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MIP、PIF值改善效果高于A组;干预6周时,三组间MIP、PI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改善程度高于B组和A组。(3)肺功能:干预前三组患者FVC、FEV1值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A组患者干预2周、4周、6周与干预前相比,FVC、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干预4周、6周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2周时,三组患者FVC、FEV1值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时,三组患者FVC、FEV1值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和C组的分值高于A组;干预6周时,三组间FVC、FEV1值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分值高于B组和A组。(4)运动功能:干预6周后三组患者FMA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518,P<0.05),B组和C组的分值高于A组(P<0.05)。(5)日常生活能力:干预6周后三组患者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662,P<0.05),B组和C组的分值高于A组(P<0.05)。研究结论:(1)吸气肌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肺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2)高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肺功能改善效果更佳,且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王梦佳[4](2021)在《瑜伽休息术在脑卒中后疲劳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构建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评价该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后疲劳、康复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研究方法:1.干预方案构建: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依托心理应激多因素系统理论,初步构建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咨询康复科及神经科领域专家,对干预方案进行修改后根据预试验结果进行完善,最终形成一套简单易行、安全经济的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2.干预方案实施: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0月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康复科的脑卒中后疲劳患者66例,将患者按照SPSS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干预时间共8周:对照组给予康复科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心理应激多因素系统理论的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在干预前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问卷(Stroke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SSEQ)及Barthel指数量表(Barthel Index,BI)基线资料,干预后即刻收集FSS、SSEQ及BI量表资料,采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及分析,评价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康复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研究结果:最终共64例患者完成干预方案,其中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干预过程中共失访2例,失访率为3.03%。干预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计费类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SS得分由(48.25±7.14)分降至(24.28±11.37)分;SSEQ得分由78.46(71.15,83.85)升至90.00(85.00,95.96),BI得分由45.00(31.25,73.75)升至70.00(61.25,85.00),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SS得分低于对照组,经非参数检验分析SSEQ和BI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基于心理应激多因素系统理论构建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初稿,并在咨询相关领域专家后形成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适合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2.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症状,提高患者康复自我效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钱茜[5](2021)在《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作用,同时还探讨该训练对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住院周期以及出院后锻炼依从性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康复护理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研究方法:根据文献调研及专家咨询,结合脑出血患者的实际运动情况,最终形成运动结合认知训练方案。选取76例湖州市某医院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收治的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研究对象按照SPSS形成的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康复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训练,发病24h后开始干预,干预周期为2周,1次/天,45分钟/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住院总时长和锻炼依从性得分。将数据录入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研究结束后,共有73例患者完成了全部资料的收集,失访3例。干预2周后两组比较结果如下:(1)肢体运动功能情况:两组研究对象的FMA得分及等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试验组FMA总分明显提高至72.19±8.29分,对照组总分提高至66.11±11.71分;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由重到轻可分为Ⅰ级到Ⅳ级,试验组Ⅰ级的占比低于对照组,Ⅱ级和Ⅲ级的占比高于对照组(试验组Ⅰ级0.0%、Ⅱ级94.6%、Ⅲ级5.4%;对照组Ⅰ级13.9%、Ⅱ级86.1%、Ⅲ级0.0%)。(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两组研究对象的MBI得分及等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试验组明显提高至70.03±17.61分,对照组提高至60.03±20.14分;试验组日常生活明显依赖和需要帮助的占比低于对照组,基本自理的占比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明显依赖8.1%、需要帮助18.9%、基本自理73.0%;对照组明显依赖27.8%、需要帮助25.0%、基本自理47.2%)。(3)住院周期情况:试验组患者住院总天数少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15.84±2.14天;对照组17.97±3.10天)。(4)锻炼依从性情况:出院2周后试验组患者锻炼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40.16±2.19分;对照组36.25±1.52分);试验组患者锻炼依从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71.72±3.92%;对照组64.73±2.71%)。研究结论: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是有效的、安全可行的。该训练能够显着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还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长,同时适当提高了患者出院后的锻炼依从性,值得在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中应用推广。
朱晓萍[6](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李敏[7](2021)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关怀需求、一线护理人员的临床人文护理举措,为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提供相关策略及依据。(2)构建适用于卒中病房的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以期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现象学研究法,在文献研究、课题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来自13个市的18位卒中专科人员(医生、护士、康复技师)进行质性访谈,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通过Colaizzi主题聚类分析数据。(2)通过现象学研究法,运用半结构式质性访谈,分别对21名脑卒中患者和21名家属进行调查,深度挖掘其关怀需求。(3)通过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来自全国24个城市65所医疗机构的10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为调查对象,运用自制问卷,了解其在照护脑卒中患者过程中的人文护理举措,并用词频分析和主题聚类分析处理数据。(4)通过专题研讨会,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以圆桌讨论形式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构建草案修改讨论,形成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5)通过横断面调查,以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为内容制定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卒中平台二、三级综合医院卒中病房的265名护士和250名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护士和患者对该指引具体内容的重要性认知情况,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护患双方重要性认知差异。(6)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以目的抽样,采用函询问卷的形式对来自全国15家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校的25名专家进行2轮的咨询,以最终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结果(1)医、护、技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4个主题,12个亚主题。具体为:(1)卒中病房工作人员对卒中患者的关怀行为逐步提升(卒中救治理念发生改变、关注解决患者的现存问题、主动营造关怀氛围)、(2)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者的关怀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自身职业价值感不强、主动关怀行为落实不够、全程康复欠重视)、(3)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的主要困难和矛盾(医疗机构现行管理与需求有差距、康复条件与需求存在差距)、(4)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工作人员的迫切需求(增设专职岗位、有效的人文关怀培训、构建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2)脑卒中患者与患者家属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6个主题,14个亚主题。具体为:(1)生理关怀、(2)安全关怀(专业操守、应答及时)、(3)情感关怀(服务意识、正性激励、同理心、有效沟通、提供交流平台、个性化关怀)、(4)尊重权利、(5)康复关怀(康复计划、专业指导、康复配置、延续服务)、(6)家属关怀(身心支持、照护指导)。(3)共计收到610条临床人文护理举措,经主题归纳,内容主要集中在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康复五大方面。排名前20的高频词组分别聚焦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卒中康复、环境改造、出院随访等方面,其中:(1)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具体项目开展和不同指导形式;(2)心理护理多体现在言语沟通和服务态度;(3)康复多为提供辅助器具和开展早期康复;(4)环境改造多为增设保护性安全措施;(5)出院随访集中在居家访视和居家改装,调查对象一致认为该部分是关怀中的短板。(4)专题研讨会共收到86条文字性建议,涉及45个条目。根据讨论意见,意见归类、主题分析,经课题组讨论决定,合并指标20项,修改语言描述36项,删除指标49项,初步形成了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案,其中包含5个维度(生命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共46个条目。(5)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中,护患双方各条目得分分别为(4.75±0.32)分和(4.50±0.35)分,在B2(安全管理方案)、B6(安全设置)、B7(辅具性能良好)、C4(认知障碍管理)、C6(亲属陪伴)、D2(知情告知)、D3(参与决策)、D6(不敬言行)、D7(满足需求)、E8(专业指导)等10个条目无统计学差异,余36个条目均有显着差异(P<0.05)。(6)2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1,实践条目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2、0.10和0.09、0.11。2轮的修改建议分别为95和42条,分别修改条目36条和21条。2轮咨询后,所有指标赋值均在4.5分以上、变异系数在0~0.17之间。最终确立了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结构框架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包含5个维度,共46条目。结论(1)人文关怀实践已在我国广泛开展,但医务人员视角下的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并不乐观,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亦无法满足,临床护士眼中的人文护理多集中对患者的常规指导和日常护理操作,缺乏对患者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关怀措施、对人文护理实质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关怀实践的整体概念,建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迫在眉睫。(2)构建了包含生理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5个维度、46个条目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专家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等主要结果均体现出专家意见的一致性高、可靠性强,表明本研究方案有较高科学性,可规范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内容,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借鉴。
王异之[8](2020)在《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肌力、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为临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早期介入、简单、易行的运动训练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按纳入、排除标准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SPSS 25.0软件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三组,即常规组、八段锦组和八段锦+动作观察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案,八段锦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行八段锦训练,八段锦+动作观察组在八段锦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动作观察,并尽力模仿训练,八段锦组与八段锦+动作观察组两组,每次20min,每天1次,一周训练6天,共干预4周,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上肢部分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徒手肌力评定量表(Muscle Manual Test,MMT)、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改良BI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上肢运动功能、肌力、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并对各项数据收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结束后,常规组脱落1例,八段锦组脱落2例,最终常规组完成研究例数29例,八段锦组28例,八段锦+动作观察组30例,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基线资料比较患者入组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偏瘫侧、上肢Brunnstrom分期、八段锦上肢运动评分、FMA-UE评分、MMT分级、MAS分级、MBI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1)组内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4周后对比,运动功能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三组患者的FMA-UE评分差异明显(F=3.254,P=0.044),进行两两比较,常规组和八段锦组在干预4周后差异并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锦+动作观察组干预4周后的运动功能显着高于常规组(P<0.05)和八段锦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肌力的变化情况(1)组内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4周后进行对比,肌力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三组患者的肌力对比差异明显(F=9.376,P=0.009),进行两两比较,采用KW检验对三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常规组和八段锦组在干预4周后肌力差异并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锦+动作观察组干预4周后的肌力显着高于常规组(P<0.05)和八段锦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肌张力的变化情况三组患者采用KW检验,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情况(1)组内比较:干预4周后,三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均得到提升,与干预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三组患者的MBI评分差异明显(F=3.327,P=0.041),对三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常规组和八段锦组在干预4周后差异并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锦+动作观察组干预4周后的生活自理能力MBI指数显着高于常规组(P<0.05)和八段锦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训练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肌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对患者的肌张力变化无影响。
翁瑛丽[9](2020)在《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索将脑卒中吞咽障碍循证护理干预系统化应用于临床情境的实施方法,科学地推广应用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证据、改善患者结局。研究内容与方法课题组前期基于循证证据总结,构建了脑卒中吞咽障碍循证实践方案(Post-Stroke Dysphagia Evidence-Based Practice Program,PSD-EBPP),为本研究奠定了实施基础。本研究遵循实施科学的基本原则,以实施性研究荟萃框架(Consolidated Framework for Implementation Research,CFIR)为理论指导识别影响临床应用PSD-EBPP的因素,以再造有效项目实施框架(Replicating Effective Programs,REP)为指导制订实施方案,基于RE-AIM框架(Reach,Efficacy,Adoption,Implementation,and Maintenance Framework)评价PSD-EBPP的实施效果。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面向全国51家医院,招募愿意参与实施PSD-EBPP并具备实施资质的医院,为应用PSD-EBPP提供有效平台及实施场所。1.基于实施科学的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研究:以CFIR框架为指导评估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促进、障碍因素):(1)采用问卷调查法,从CFIR框架的三个领域出发,以拟实施PSD-EBPP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脑血管病科等科室为研究对象,评估结构特征、实施准备度等因素;以利益相关者为研究对象,评价证据适用性;以科室护士为研究对象,评估其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2)采用质性访谈法,从CFIR框架的四个领域出发、了解科室管理者及护士对实施PSD-EBPP的看法,补充和发掘决定因素。将上述结果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决定因素为制订实施方案提供依据。2.PSD-EBPP实施方案的制订:邀请临床科室的管理者及护士,基于决定因素评估结果,依据REP框架的指导,制订PSD-EBPP的实施方案,为推动PSD-EBPP临床转化提供实施方法。3.PSD-EBPP实施方案的应用与效果评价:于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采用阶梯设计整群随机对照试验法实施PSD-EBPP。以筛选出的医院相关科室为实施场所,选取科室收治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实施效果以RE-AIM框架为指导,从过程和结局两方面评价:(1)过程评价:评价干预措施的采纳度、执行率;(2)结局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价组织文化、护士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护理行为改变情况;聚焦干预的有效性评价患者健康结局,包括吞咽功能(主要指标)及口腔卫生情况(次要指标)等。研究结果成功招募4家医院作为PSD-EBPP的实施场所。1.基于实施科学的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研究:识别出4家医院科室推动PSD-EBPP临床转化的6个促进因素、13个障碍因素。其中,促进因素包括:大部分证据具良好适用性,已有临床实践为PSD-EBPP实施奠定基础等;阻碍因素包括:患者知识储备不足、康复意愿不强,组织未明责授权,PSD-EBPP的实施环节不明确,护士欠缺相关知识和技能等。2.PSD-EBPP实施方案的制订:形成了一套系统化应用PSD-EBPP的实施方案,内容涵盖组建实施小组,开展多中心、多样化方式持续培训,厘清吞咽障碍护理流程等实施策略。从干预实施流程、人员、方法等方面将吞咽障碍筛查与评估等六个类别的循证证据具体化,设计出配套表单包括吞咽功能护理评估记录单、经口进食护理记录单及其他表单共12个工具。3.PSD-EBPP实施方案的应用与效果评价:(1)过程评价:4家医院的采纳度分别为63.63%~90.90%,35.71%~71.43%,58.62%~96.55%,77.77%~100.00%。执行率评价结果为,吞咽障碍筛查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执行率达85.71%~100.00%、在实施干预期间达70.90%~100.00%;各项干预中口腔护理执行率仅为42.60%~58.30%,而营养风险筛查执行率高达96.20%~100.00%。(2)结局评价:4家医院共纳入63名护士,S-1、S-3医院组织文化、护士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S-4医院护士吞咽障碍知识水平显着提高(P<0.05),S-2医院组织文化、护士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等方面无明显改变。与实施PSD-EBPP前相比,4家医院吞咽障碍护理行为显着提升(P<0.05)。干预有效性评价共纳入4家医院患者339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干预组较对照组患者吞咽功能显着改善、营养不良风险显着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口腔卫生情况显着改善、患者吞咽障碍相关知识及生活质量水平显着提高(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之间的住院时间,吸入性肺炎、窒息发生情况无显着差异。结论本研究制订的PSD-EBPP实施方案有助于推进临床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实践,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口腔卫生情况、吞咽障碍相关知识水平及生活质量。以CFIR及RE-AIM框架为代表的实施科学理论方法可为有效识别证据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制订推动证据临床转化的实施方案,以及评价实施效果提供有效、系统的指导。本研究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方法借鉴,也为运用实施科学理论方法引导其他护理领域循证证据应用提供了示范。
张鸿鑫[10](2020)在《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等的影响,以期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减退提供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符合入选标准76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治疗护理和早期肢体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六字诀训练,30min/次,1次/d,5d/周,共训练12周。两组分别于干预前、后进行指标评价,评价内容:(1)肺功能: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评价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l)、峰值呼气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最大自主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2)主观劳累程度:采用Borg量表评估试验组患者试验前后的主观劳累程度;(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4)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troke Impact Scale,SIS);(5)肺部感染。结果1.共纳入合格对象76例,完成整个试验共73例,脱落病例3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2.基线比较:试验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文化程度、病程、住院天数、吸烟情况、偏瘫侧、偏瘫侧肌力、Brunnstrom分期、FAC分级、House-brackmann分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前,两组患者FVC、FEVl、PEF、MVV、MBI、S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肺功能:试验后,两组患者的FVC、FEVl、PEF、MVV均较试验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6、0.035、0.039、0.003)。4.主观劳累程度:试验后,试验组患者的Borg评分较试验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试验后,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均较试验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6.生活质量:试验后,两组患者的SIS各维度及总分,除情绪维度外,均较试验前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后组间比较,试验组SIS在力气、情绪、交流、参与维度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2、0.034、0.040、0.040、0.026),而在记忆/思维、日常活动、移动能力、患侧手功能维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64、0.858、0.683、0.117)。7.肺部感染:试验随访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4)。结论1.六字诀呼吸训练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肺功能。2.六字诀呼吸训练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3.六字诀呼吸训练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脑卒中后康复训练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卒中后康复训练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的构建 |
一、脑卒中后疲劳非药物干预措施的文献回顾及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二、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初稿 |
三、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德尔菲专家咨询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四、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临床可行性预试验 |
第二部分: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对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严重程度、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的临床实证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卒中后疲劳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件1 Cochrane协作网的RCT偏倚风险评价工具 |
附件2 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
附录3 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
附件4 |
附录5 知情同意书 |
附录6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
附件7 改良Rankin评分表 |
附件 8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定(GCS) |
附件9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 |
附件10 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量表) |
附件11 ADL评定量表 |
附件12 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 |
附件13 脑卒中自我效能量表(SSEQ) |
附件14 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中译本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在脑卒中后上肢偏瘫中的应用 |
2 西医在脑卒中后上肢偏瘫中的应用 |
3 小结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分组方法 |
2.3 干预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观察指标疗效评定标准 |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4 质量监控 |
4.1 石蜡疗法操作的准确性 |
4.2 控制干预可能的偏倚性 |
4.3 患者依从性 |
5 伦理原则 |
6 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肌张力等级比较 |
3 患者肌张力的临床疗效比较 |
4 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
讨论 |
1 基线资料讨论 |
2 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肌张力的效果 |
3 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 |
结论 |
局限与展望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呼吸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
1.3.2 吸气肌训练的研究现状 |
1.3.3 吸气肌训练的运动处方 |
1.3.4 中强度吸气肌训练研究现状 |
1.3.5 高强度吸气肌训练研究现状 |
1.4 技术路线图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构建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干预方案 |
2.1.1 成立多学科团队 |
2.1.2 制定干预方案初稿 |
2.1.3 专家咨询 |
2.1.4 课题组讨论及预实验 |
2.1.5 干预方案终稿 |
2.1.6 组织人员培训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来源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剔除标准 |
2.2.5 样本含量 |
2.3 研究方法 |
2.3.1 分组方法 |
2.3.2 研究工具 |
2.4 干预实施 |
2.4.1 对照组(A组) |
2.4.2 中强度组(B组) |
2.4.3 高强度组(C组) |
2.4.4 评价指标 |
2.5 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学原则 |
3 结果 |
3.1 三组研究对象基线分析 |
3.1.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3.1.2 评价指标的基线比较 |
3.2 干预效果评价 |
3.2.1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MIP比较 |
3.2.2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PIF比较 |
3.2.3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FVC比较 |
3.2.4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FEV_1比较 |
3.2.5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 |
3.2.6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MBI评分比较 |
3.2.7 三组研究对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4 讨论 |
4.1 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的影响 |
4.2 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
4.3 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
4.4 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
4.5 吸气肌训练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瑜伽休息术在脑卒中后疲劳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脑卒中研究现状 |
1.1.2 脑卒中后疲劳研究现状 |
1.1.3 PSF干预研究现状 |
1.1.4 PSF非药物干预研究现状 |
1.1.5 心理应激多因素系统理论的研究现状 |
1.1.6 瑜伽休息术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
1.3.1 操作性定义 |
1.3.2 理论依据 |
2 PSF患者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的构建 |
2.1 基于心理应激多因素系统理论构建干预框架 |
2.2 初步构建干预方案 |
2.3 专家咨询及预实验 |
2.3.1 咨询专家 |
2.3.2 预试验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对象 |
3.2.1 纳入标准 |
3.2.2 排除标准 |
3.2.3 剔除标准 |
3.2.4 脱落标准 |
3.2.5 样本含量的计算 |
3.2.6 随机分组 |
3.3 评价指标 |
3.3.1 一般资料 |
3.3.2 主要结局指标 |
3.3.3 次要结局指标 |
3.4 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实施过程 |
3.4.1 成立科研小组 |
3.4.2 对照组干预措施为康复科每日常规护理和PSF教育 |
3.4.3 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同对照组)联合瑜伽休息术干预 |
3.4.4 干预方案流程及方法(详见表3.2) |
3.5 资料收集与分析 |
3.5.1 资料收集方法 |
3.5.2 资料分析 |
3.6 质量控制 |
3.6.1 选题阶段 |
3.6.2 干预阶段 |
3.6.3 统计阶段 |
3.7 伦理原则 |
3.7.1 不伤害原则 |
3.7.2 有利原则 |
3.7.3 尊重原则 |
3.7.4 公正原则 |
3.8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 |
4.1 研究实施与样本流失情况 |
4.2 干预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4.2.1 一般资料比较 |
4.2.2 评价指标(FSS、SSEQ及 BI得分)比较 |
4.3 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效果评价 |
4.3.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SS量表得分比较 |
4.3.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SEQ量表得分比较 |
4.3.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I量表得分比较 |
5 讨论 |
5.1 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的构建 |
5.2 瑜伽休息术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的影响 |
5.2.1 PSF患者疲劳症状较为严重 |
5.2.2 瑜伽休息术能够有效缓解PSF患者的疲劳症状 |
5.3 瑜伽休息术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康复自我效能的影响 |
5.3.1 PSF患者康复自我效能水平欠佳 |
5.3.2 瑜伽休息术能够有效增强PSF患者的康复自我效能 |
5.4 瑜伽休息术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
5.4.1 PSF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差 |
5.4.2 瑜伽休息术能够改善PSF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5.5 瑜伽休息术干预过程中的体会 |
6 结论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6.2.1 研究创新性 |
6.2.2 研究局限性 |
6.2.3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卒中后疲劳的心理干预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早期康复的理论机制 |
1.3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的理论机制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早期康复 |
1.4.2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前期准备 |
2.1.1 文献检索及回顾 |
2.1.2 成立研究团队 |
2.1.3 初步形成干预方案 |
2.1.4 预试验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选择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剔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样本量计算 |
2.3.2 随机分组方法 |
2.3.3 干预方案 |
2.4 伦理原则 |
2.5 研究工具 |
2.5.1 一般情况调查表 |
2.5.2 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
2.5.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表 |
2.5.4 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 |
2.5.5 认知干预用物 |
2.6 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2.7 资料收集与统计 |
2.8 技术路线 |
2.9 质量控制 |
2.9.1 课题实施前 |
2.9.2 课题实施阶段 |
2.9.3 数据处理阶段 |
3 结果 |
3.1 样本流失情况 |
3.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
3.3 干预效果的评价 |
3.3.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FMA情况 |
3.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MBI情况 |
3.3.3 干预后住院总天数 |
3.3.4 干预后两组患者出院2 周后锻炼依从性情况 |
4 讨论 |
4.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
4.2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临床护理中实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
4.3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
4.4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4.5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周期 |
4.6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提高患者出院后的锻炼依从性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不足及展望 |
5.3.1 不足 |
5.3.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
三、研究目的 |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
五、研究内容 |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
(一)资料收集方法 |
(二)资料分析方法 |
七、质量控制措施 |
八、人权保护措施 |
九、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
(四)讨论 |
(五)小结 |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
(四)干预措施 |
(五)资料收集方法 |
(六)资料分析方法 |
(七)质量控制措施 |
(八)研究结果 |
(九)讨论 |
(十)小结 |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五)小结 |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质量控制措施 |
(六)研究结果 |
(七)讨论 |
(八)小结 |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成果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的创新性 |
四、研究的局限性 |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附录 |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相关理论阐述 |
1.4 文献回顾 |
1.4.1 人文护理的含义 |
1.4.2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理论 |
1.4.3 人文护理实践的学者研究倾向 |
1.4.4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模式、标准、指引 |
1.4.5 卒中专科人文护理实践 |
1.4.6 小结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初步制定 |
2.1 医、护、技对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体验的质性研究 |
2.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关怀需求的质性研究 |
2.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2.4 小结 |
2.3 临床人文护理举措调查 |
2.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3.2 结果 |
2.3.3 讨论 |
2.3.4 小结 |
2.4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构建研讨会 |
2.4.1 参会对象 |
2.4.2 实施过程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第三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 |
3.1 对象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样本量计算 |
3.1.3 研究工具 |
3.1.4 研究过程 |
3.1.5 质量控制 |
3.1.6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3.2.2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情况 |
3.2.3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前后5 位的条目 |
3.2.4 Cronbach'sα系数 |
3.3 讨论 |
3.3.1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认同度高 |
3.3.2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存在差异 |
3.3.3 对卒中病房人文护理实践的启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运用德尔菲法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 |
4.1 研究过程 |
4.1.1 形成函询问卷 |
4.1.2 专家遴选 |
4.1.3 调查方法 |
4.2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专家基本情况 |
4.3.2 积极系数和意见权威程度 |
4.3.3 意见集中与协调程度 |
4.3.4 数据汇总分析 |
4.4 讨论 |
4.4.1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
4.4.2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的科学性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5.3 研究的局限性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人文护理实践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同意书(医护版) |
附录2 访谈同意书(患者及家属版) |
附录3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举措调查问卷 |
附录4 专题研讨会知情同意书 |
附录5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护士版) |
附录6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患者版) |
附录7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1 轮) |
附录8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2 轮) |
附录9 |
附录10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认识 |
1.1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认识 |
1.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认识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康复方法 |
2.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康复方法 |
3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作为干预方法的理论依据 |
3.1 八段锦及其相关研究 |
3.2 动作观察疗法及其相关研究 |
4 创新点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及处理原则 |
1.6 中止、脱落标准及处理原则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例数估算 |
2.2 抽样及随机分组方法 |
2.3 分配隐藏和盲法 |
2.4 干预方法 |
2.5 基线资料 |
2.6 评价指标及标准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2.8 质量控制 |
2.9 伦理原则 |
2.10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三组患者完成试验情况及流程图 |
2 三组患者基线比较 |
2.1 干预前三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2.2 干预前三组患者评价指标比较 |
3 干预前后效果分析比较 |
3.1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运动功能比较 |
3.2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肌力比较 |
3.3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肌张力比较 |
3.4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
2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
3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上肢肌力的影响 |
4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上肢肌张力的影响 |
5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
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肢体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一、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二)实施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框架 |
(三)实施科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在本研究的应用 |
二、文献回顾 |
(一)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危害 |
(二)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证据及临床转化现状 |
(三)文献回顾小结与启示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三、PSD-EBPP的来源及概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第三章 PSD-EBPP实施医院的评估与纳入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章 基于实施科学的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研究 |
一、PSD-EBPP临床转化决定因素的调查研究 |
(一)PSD-EBPP临床转化内部环境领域决定因素的研究 |
(二)PSD-EBPP临床转化干预特征领域决定因素的研究 |
(三)PSD-EBPP临床转化个体特征领域决定因素的研究 |
二、PSD-EBPP临床转化决定因素的质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三、小结 |
四、结论 |
第五章 PSD-EBPP实施方案的制订 |
一、目的 |
二、制订实施策略的基本原则 |
三、制订实施策略 |
四、实施方案的评价和调整 |
五、讨论 |
六、结论 |
第六章 PSD-EBPP 实施方案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设计 |
(三)PSD-EBPP临床转化干预方案的实施内容 |
(四)PSD-EBPP实施后效果评价内容与方法 |
(五)资料收集 |
(六)资料分析 |
(七)质量控制 |
三、研究结果 |
(一)PSD-EBPP实施前准备及培训结果 |
(二)过程评价结果 |
(三)结局评价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10)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基础 |
1 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障碍的认识 |
1.1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 |
1.2 从西医学角度分析 |
2 脑卒中患者呼吸训练研究现状 |
2.1 胸式、腹式呼吸训练 |
2.2 胸廓扩张训练 |
2.3 呼吸肌训练 |
2.4 传统呼吸功法训练 |
3 六字诀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理论依据 |
3.1 六字诀的发展及特点 |
3.2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作用 |
3.3 从西医学角度分析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作用 |
3.4 六字诀康复训练现状及效果 |
4 研究假设 |
5 研究意义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脱落标准、中止标准 |
2 样本量的计算和随机分组 |
2.1 样本量的计算 |
2.2 分组 |
2.3 分配隐藏 |
3 干预方法 |
3.1 常规治疗护理 |
3.2 康复训练 |
3.3 六字诀训练 |
4 评价指标 |
4.1 一般资料 |
4.2 观察指标 |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1 基线比较 |
5.2 干预效果评价 |
6 质量控制 |
6.1 患者入组的质量控制 |
6.2 随机分组的质量控制 |
6.3 盲法的质量控制 |
6.4 干预过程的质量控制 |
6.5 患者依从性的质量控制 |
6.6 结局指标评价的质量控制 |
6.7 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
6.8 统计分析的质量控制 |
7 伦理考虑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患者完成试验情况 |
2 试验前基线评估 |
2.1 一般资料 |
2.2 肺功能 |
2.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2.4 生活质量 |
3 干预效果评价 |
3.1 肺功能 |
3.2 主观劳累程度 |
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3.4 生活质量 |
3.5 肺部感染 |
讨论 |
1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
2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主观劳累程度的影响 |
3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
4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5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脑卒中后康复训练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D]. 王小丽.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D]. 姜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孙文静.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4]瑜伽休息术在脑卒中后疲劳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王梦佳.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5]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 钱茜.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6]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7]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D]. 李敏. 广东药科大学, 2021
- [8]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D]. 王异之.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实施研究[D]. 翁瑛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10]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D]. 张鸿鑫.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