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诱导防御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食性昆虫,拟南芥,表皮毛,茉莉酸
诱导防御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高文强,胡净净,郭超,曹志艳,刘宁[1](2019)在《二点委夜蛾幼虫触碰拟南芥表皮毛诱导防御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拟南芥表皮毛抵抗植食性昆虫侵袭和取食的化学防御机制,本研究利用显微镜观察二点委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爬行时对拟南芥叶片表皮毛的碰触;利用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幼虫爬行是否损伤表皮毛及植物防御素基因AtPDF1.2在表皮毛内的表达情况;利用Real-time PCR检测茉莉酸合成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研究结果发现,二点委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爬行触碰并损伤表皮毛、诱导植物防御素基因AtPDF1.2在表皮毛内表达;外力模拟昆虫触碰表皮毛使茉莉酸合成酶基因AtLOX3、AtAOC3、AtOPR3的相对表达量升高、胼胝质累积在表皮毛细胞底部和分支处。说明植食性昆虫爬行对表皮毛的触碰可诱导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防御反应的发生,研究结果为植物抗虫机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金平[2](2019)在《武汉植物园在植食性昆虫对植物诱导防御反应的研究中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经常受到具有不同取食类型的多种昆虫的攻击,并且对这些昆虫诱导的防御反应有很大差异。例如,植食性昆虫可诱导植物的一般特异性反应,进而改变后续植食性昆虫的直接和间接防御。不同的诱导防御类型(局部与系统诱导、单一与多重诱导的防御)可能取决于植食性昆虫的种类与取食方式。因此,研究植物防御反应中特异性的演化可以为理解植物与植食性昆虫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提供新的见解。(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15期)
温娟[3](2016)在《二斑叶螨为害番茄诱导防御反应对西花蓟马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自入侵我国以来,迅速扩展蔓延,上升为重要害虫。前期研究发现,二斑叶螨取食诱导的菜豆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有明显的不利影响,二斑叶螨与西花蓟马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关系。本研究以番茄为寄主植物,以二斑叶螨-番茄-西花蓟马作为研究体系,研究了二斑叶螨胁迫对番茄植株的生理生化影响,探讨诱导防御的番茄植株在对西花蓟马防御反应中的作用,研究了西花蓟马取食二斑叶螨前侵染番茄植株后西花蓟马行为和生理适应性的差异,以明确二斑叶螨为害后寄主植物番茄对西花蓟马作用机理,为二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西花蓟马对二斑叶螨为害后番茄的行为反应及挥发物成分分析西花蓟马对二斑叶螨不同密度和时间为害后番茄植株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二斑叶螨密度为5和15头/株时,西花蓟马偏好选择为害1 d的番茄,二斑叶螨密度为25头/株时,西花蓟马对为害2 d的番茄植株选择率高达39.56%。在二斑叶螨为害的3个时间段下,二斑叶螨为害1 d和2 d时,西花蓟马趋向选择为害密度为15头/株,为害时间为3 d时,西花蓟马对密度为5头/株的番茄植株选择率最高。由此可见,西花蓟马对不同为害株的选择率与二斑叶螨为害时间和为害密度密切相关,并且西花蓟马对二斑叶螨为害程度居中的番茄喜好性强。健康和二斑叶螨不同密度和为害时间下番茄植株挥发物收集到了38种化合物,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β-水芹烯、(Z)-3-己烯-1-醇和(+)-2-蒈烯,这3种化合物含量之和在不同处理下占挥发物总量的比例均很高,为63.83%~73.26%。二斑叶螨为害后番茄释放的挥发物,除了相对百分含量发生显着变化外,还检测到特异性挥发物组分。(+)-2-蒈烯和β-水芹烯的相对百分含量则明显低于二斑叶螨为害株。二斑叶螨为害番茄植株后诱导番茄新产生了香橙烯,并且在为害程度较高的番茄上检测到邻-异丙基苯、2-甲基-1-丁醇和(E)-2-己烯醛3种化合物。结合嗅觉仪的结果,推测间伞花烃和邻-异丙基苯对西花蓟马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对伞花烃和1-辛烯-3-醇对西花蓟马具有一定的引诱作用。2二斑叶螨为害对番茄叶片主要营养物质和防御酶活性的影响二斑叶螨不同密度不同取食为害时间对番茄植株营养物质有明显的影响,并且还有明显的交互作用。不论在何种密度下,二斑叶螨为害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且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与密度密切相关。二斑叶螨为害造成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不同为害时间下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与密度有关,且二斑叶螨为害3 d时,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最大,在25头/叶时下降了46.65%。游离氨基酸含量在不同密度和时间下的变化不同,游离氨基酸含量在二斑叶螨15头/叶和25头/叶为害2 d时最高。由此可见,番茄植株通过重新配置营养物质的含量来应对二斑叶螨的胁迫为害。无论在何种密度下,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高于健康植株,且POD活性在二斑叶螨25头/叶为害2 d时最高,达到153 U/mg prot。同样,二斑叶螨为害番茄也导致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发生变化,PAL活性在15头/叶二斑叶螨为害2 d时最高。番茄叶片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也因二斑叶螨的取食发生变化。不论在任何为害密度下,均在为害2 d时PPO活性最高,分别较健康植株增加了25.31%、30.81%和12.84%。二斑叶螨取食为害后脂氧合酶(LOX)活性均显着高于健康植株,仅在25头/叶为害3 d时低于健康植株,且变化特点与PAL相似。以上结果说明二斑叶螨刺吸为害作为一个外界胁迫能诱导番茄植株POD、PAL、PPO和LOX活性发生变化,是植物诱导防御和自身抗性的内在表现。3二斑叶螨诱导的番茄植株防御反应对西花蓟马取食行为的影响不论是叶绿素、黄酮还是单宁含量均与二斑叶螨为害密度和为害时间密切相关,并且还有明显的交互作用。二斑叶螨为害后,番茄植株叶绿素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无论在二斑叶螨何种为害密度和为害时间下,黄酮含量均在5头/叶二斑叶螨胁迫7 d和二斑叶螨15头/叶为害5 d时最低。单宁含量在不同密度和时间下的变化不同,5头/叶二斑叶螨为害时,在为害5 d时最高,比对照增加了75%。二斑叶螨15头/叶,单宁在为害3和5 d时,均显着高于健康植株。以上结果说明番茄植株积极改变叶绿素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应对二斑叶螨的威胁。西花蓟马在二斑叶螨密度5头/叶为害5 d的番茄植株上非取食波np波和上颚口针刺入波p波次数最高,但各处理间则无明显差异。从上颚口针重复刺探波S波来看,在二斑叶螨5头/叶密度为害7 d时,西花蓟马的刺探次数最低。下颚口针刺入波Q波的不论在何种处理下均非常低。细胞内取食波R波的变化则均与S波相似。西花蓟马在健康和二斑叶螨为害后番茄植株上的非取食刺探和上颚口针刺入探不存在显着差异。西花蓟马取食番茄植株时其上颚口针刺入波p波、上颚口针重复刺探波S波、下颚口针刺入波Q波和细胞内取食波R波的平均持续时间均低于60 s。以上结果说明二斑叶螨为害后的番茄植株对后取食昆虫西花蓟马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4二斑叶螨为害番茄对西花蓟马体内酶活性和发育历期及繁殖力的影响西花蓟马取食二斑叶螨不同密度和不同时间为害番茄叶片后,其体内的保护酶和解毒酶的活性有明显的差异。西花蓟马保护酶POD、CAT和解毒酶CES、GST和MFO均在取食二斑叶螨5头/叶为害3 d时最高。西花蓟马体中T-SOD活性不论在任何为害密度下,均低于取食健康番茄的西花蓟马。以上结果说明二斑叶螨为害番茄植株对西花蓟马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有明显影响。在7种不同处理的番茄植株上,西花蓟马在健康和二斑叶螨5头/叶为害5 d时,1龄若虫发育最慢。西花蓟马2龄若虫期时,在二斑叶螨5头/叶为害3 d时发育最慢,为5.37 d。西花蓟马在预蛹期和蛹期时均在二斑叶螨15头/叶为害5 d时发育最慢。西花蓟马在二斑叶螨5头/叶为害3 d时,未成熟期最长,为11.02 d。无论是产卵前期、产卵历期还是产卵后期,西花蓟马均在二斑叶螨15头/叶为害3 d和5头/叶为害5 d时历期最短。西花蓟马的产卵量在不同处理番茄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无论是每雌每天产卵量还是每雌总产卵量,西花蓟马的产卵量均在二斑叶螨15头/叶为害5 d的番茄植株上最高。西花蓟马雌成虫寿命在二斑叶螨15头/叶为害3 d和5头/叶为害5 d的番茄植株上最短。以上结果说明二斑叶螨取食后的番茄对西花蓟马产生了一定的防御反应。(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6-01)
曹梦娇[4](2015)在《OsRCI-1调控水稻对二化螟与褐飞虱的诱导防御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每年由虫害引起的水稻产量损失达20%,严重威胁我国的水稻产量。本文以水稻及其害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a)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为研究系统,应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昆虫行为学等分析方法,通过构建Os RCI-1基因过量表达及RNAi抑制功能缺损突变体,从反向遗传学角度,研究水稻脂氧合酶基因OsRCI-1在水稻虫害诱导防御反应中的作用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水稻脂氧合酶基因OsRCI-1是虫害信号后期应答基因: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二化螟(striped stem borer,SSB)取食2h内水稻中OsRCI-1表达丰度彼此间没有差异;取食4-24h后,SSB处理水稻中OsRCI-1基因的mRNA水平显着积累;(2)OsRCI-1基因参与水稻内源茉莉酸(jasmonates,JA)和绿叶性气味(green leaves volatiles,GLVs)合成:SSB取食危害后3h时,OsRCI-1基因RNAi抑制品系的JA含量总体都比野生型高;过量表达Os RCI-1品系释放的GLVs(特别是cis-3-hexenal)明显高于同样处理的野生型水稻的释放量;(3)OsRCI-1基因参与水稻对咀嚼式口器昆虫(SSB)的诱导防御反应:生测结果表明,在RNAi抑制品系或过量表达OsRCI-1水稻取食的二化螟体重都显着大于以野生型WT为食的SSB体重;RNAi抑制OsRCI-1降低了水稻对SSB的抗性,与RNAi抑制水稻品系体内胰蛋白酶抑制剂(trypsin proteinase inhibitors,TrypPIs)含量显着降低有关。(4)OsRCI-1正调控水稻对刺吸式口器昆虫(褐飞虱)的诱导防御反应:取食和产卵选择性实验表明,褐飞虱(brown planthopper,BPH)雌成虫显着趋向于在野生型XS11上取食和产卵;取食过量表达OsRCI-1基因水稻突变体的BPH雌若虫发育历期显着延长、初孵成虫(雌、雄)体重显着降低。此外,单雌产卵量也显着减少。田间试验表明,过量表达OsRCI-1基因水稻突变体BPH卵的寄生率显着高于野生型上卵的寄生率。(5)OsRCI-1在水稻不同品种中存在遗传多态性:利用RT-PCR克隆了TN1、Mudgo、IR26等水稻品种的OsRCI-1全编码序列,多序列联配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含Bph1)OsRCI-1的基因型为都为PRRHAAV型,而感虫水稻品种为L--R RTA型,表明其多态性与水稻抗褐飞虱特性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5-12-21)
越慧芳[5](2013)在《外源茉莉酸对青杨的诱导防御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外源茉莉酸对青杨诱导抗性的影响,室内对青杨扦插苗喷施2个浓度的茉莉酸(对照为丙酮+蒸馏水),分别在喷施1,5和10d后采集叶片分析其保护性酶活性、营养物质、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0.1和0.001mmol/L两个浓度的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处理均使青杨叶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hymotrypsin proteinase inhibitor,CI)、胰蛋白酶抑制剂(trypsinproteinase inhibitor,TI)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活性较对照显着增加。其中,茉莉酸处理后使青杨CI活性增加最明显,在第5天时增幅最大,由处理前的3.78U增加到20.42U。2.外源茉莉酸处理使青杨叶片内蛋白质(protein)和可溶性糖(sugar-soluble)含量显着降低,均在处理第10d时含量最低,且0.1mmol/L处理较对照降低幅度最明显。在处理第10d时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降低了0.95倍,由处理前的19.752mg/g降低到10.053mg/g。蛋白质含量在处理第10d时较对照降低了0.86倍,由处理前的6.73mg/g降低到3.599mg/g。3.外源茉莉酸处理青杨使青杨叶片内黄酮(flavone)、单宁酸(tannic acid)、木质素(xylogen)、总酚(total phenol)的含量较对照显着增加;而绿原酸(chlorogenic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对香豆酸(Coumarate acid)含量较对照有所增加,但是差异不明显。其中,黄酮、单宁酸和木质素的含量在处理第5d增幅最明显,0.1mmol/L处理的青杨叶内分别增加了0.75、0.57、1.13倍;而总酚的含量在处理第10d时增幅最明显,0.1mmol/L处理的青杨叶内较对照增加了1.02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冯远娇,王建武,骆世明[6](2010)在《植物地上部与地下部的诱导防御反应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上大多数植物对病虫害的侵袭具有诱导防御反应。植物地上部与地下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生理生态关系,因此,地上部处理是否影响地下部的防御反应以及地下部处理是否影响地上部的防御反应,进而分别影响到地下部和地上部生物的行为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地上部机械损伤、害虫取食、信号物质处理对植物地下部防御反应及生物行为影响以及地下部机械损伤、害虫取食、信号物质处理对植物地上部防御反应及生物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该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深入研究植物地上部与地下部诱导防御间的相互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0年03期)
冯远娇,王建武,苏贻娟,骆世明[7](2009)在《茉莉酸在玉米地上部与地下部系统性诱导防御反应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外源茉莉酸处理玉米地上部(或地下部)是否会系统性地影响到地下部(或地上部)的防御作用,探讨对玉米防御反应的影响是否与玉米的茉莉酸信号途径相关。【方法】以"高油115"玉米为材料,采用化学物质分析和基因表达分析方法,通过茉莉酸合成途径抑制剂水杨苷异羟肟酸(salicylhydroxamic acid,SHAM)预处理的对比实验,研究茉莉酸在玉米地上部与地下部诱导防御反应中的作用。【结果】外源茉莉酸处理玉米地上部能系统地影响到地下部防御物质的含量及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处理地下部也能系统性地影响地上部。茉莉酸处理地上部以及茉莉酸处理地下部对玉米叶片防御反应的诱导均强于根系,而茉莉酸处理地上部对玉米同一部位的诱导作用强于茉莉酸处理地下部。茉莉酸处理地上部是通过激活茉莉酸自身合成来诱导叶片Bx1、Bx9、PAL、PR-1、MPI、FPS和TPS基因的表达、增加叶片丁布含量及降低咖啡酸含量的,同时系统诱导根系Bx6、Bx9、PAL和PR-2a基因表达、增加香豆酸和咖啡酸含量以及降低丁香酸含量则与激活地上部茉莉酸自身合成相关。茉莉酸处理玉米地下部对根系Bx6、PR-2a和MPI基因表达的诱导以及总酚含量的降低也是通过激活茉莉酸自身合成来实现的,对地上部(叶片)防御相关基因Bx6、Bx9、PAL、FPS和TPS表达的间接诱导作用以及丁布、香豆酸、咖啡酸和丁香酸的增加作用则与激活地下部茉莉酸自身合成相关。【结论】外源茉莉酸处理地上部能系统影响到地下部的防御反应,反之亦然;茉莉酸对玉米的诱导防御以叶片为主;茉莉酸处理地上部对玉米的诱导作用强于地下部处理;茉莉酸处理玉米的地上部或地下部,对处理部位防御作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激活玉米体内茉莉酸自身合成起作用的;茉莉酸处理玉米对非处理部位防御作用的影响则与激活处理部位茉莉酸自身合成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8期)
安钰[8](2008)在《过氧化氢在合作杨苗木诱导防御性反应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合作杨(Populus simonii×P. pyramidalis cv.‘Opera 8277’)为实验材料,采用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幼虫取食、机械损伤及外源抑制剂的处理方式,检测了昆虫取食前后合作杨防御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受损伤叶片及其邻近上、下位叶片中过氧化氢(H2O2)含量及相关抗氧化酶和防御酶活性的变化情况,探讨了机械损伤和昆虫取食诱导合作杨防御反应产生的机制,重点分析了H2O2作为信号分子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过程中与其它信号分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揭示木本植物诱导抗性形成的机理,开发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杨扇舟蛾取食可以诱导合作杨叶片中大量与防御相关的基因差异表达。其中活性氧迸发相关的基因(NADPH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等)及信号传递途径相关的基因(脂氧合酶、氢过氧化物裂解酶、苯丙氨酸裂解酶基因等)均被明显诱导上调。而与乙烯相关的基因如ACC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均表现出明显的下调,这表明乙烯途径受到了抑制。2.机械损伤和昆虫取食均能诱导合作杨叶片中H2O2的积累,同时在处理叶邻近上、下位叶片中H2O2变化趋势与处理叶片相似。用DAB染色的方法观察到合作杨损伤叶片及其同株未受损叶片中都出现红褐色沉淀,主要分布在伤害位点,随后扩散到叶脉及附近叶肉细胞中。这表明无论是昆虫取食还是机械损伤都可以诱导合作杨植株H2O2系统性产生。3.合作杨在受到昆虫取食和机械损伤后,不仅处理叶片中O2-.和H2O2含量在短期内迅速升高,出现了氧化迸发,且处理叶邻近上、下位的叶片中O2-.和H2O2含量也出现了升高,随后开始下降。与之相应的,MDA含量也呈升高趋势,表明机械损伤和昆虫取食均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合作杨叶片膜脂过氧化。相应地,合作杨的处理叶及其邻近上、下位叶片中抗氧化酶类SOD、CAT、APX和POD活性和防御酶类PAL和PPO活性明显升高。表明了在合作杨植株中H2O2可作为信号分子诱导伤害防御反应系统的产生,同时降低了膜脂过氧化水平,减轻活性氧损伤,并且保持了活性氧与清除活性氧的酶类之间的动态平衡。用DPI和NaN3处理合作杨叶片后再进行伤害处理,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抑制剂对合作杨损伤叶中O2-.和H2O2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均具有抑制作用。DPI对活性氧和抗氧化酶(除了POD)的抑制作用高于NaN3,因此推测质膜NADPH氧化酶可能是H2O2形成的关键酶,介导了合作杨防御反应中H2O2的积累。4.利用SA处理合作杨叶片,发现SA能明显促进合作杨损伤叶片中O2-.和H2O2含量的增加,并对合作杨损伤叶片中四种酶SOD、CAT、APX和POD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在合作杨的伤害胁迫反应中,SA可能是通过抑制抗氧化酶的活性,使伤害信号分子H2O2获得积累,由H2O2传递伤害信号,诱导了合作杨的伤害防御反应。推测在诱导合作杨的防御反应中,H2O2可能位于SA下游起作用。5.钙信号是植物细胞信号传递中重要的第二信使。利用EGTA和LaCl3处理合作杨叶片,实验结果表明EGTA和LaCl3处理减缓了损伤叶中O2-.和H2O2含量上升,同时损伤叶片中四种酶SOD、CAT、APX和CAT活性都有了较为明显的降低。表明Ca2+可能参与损伤诱导的O2-.和H2O2积累及抗氧化酶活性调节过程,推测Ca2+可作为ROS的上游信号起作用。并且从抑制剂的抑制效果来看,EGTA较LaCl3效果更为显着。综上所述,合作杨在受到昆虫取食后,可诱导大量防御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H2O2可以系统性产生并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了合作杨的伤害防御反应,同时信号分子H2O2、SA、Ca2+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相关性在诱导合作杨的防御反应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8-05-01)
诱导防御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经常受到具有不同取食类型的多种昆虫的攻击,并且对这些昆虫诱导的防御反应有很大差异。例如,植食性昆虫可诱导植物的一般特异性反应,进而改变后续植食性昆虫的直接和间接防御。不同的诱导防御类型(局部与系统诱导、单一与多重诱导的防御)可能取决于植食性昆虫的种类与取食方式。因此,研究植物防御反应中特异性的演化可以为理解植物与植食性昆虫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提供新的见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诱导防御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高文强,胡净净,郭超,曹志艳,刘宁.二点委夜蛾幼虫触碰拟南芥表皮毛诱导防御反应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
[2].张金平.武汉植物园在植食性昆虫对植物诱导防御反应的研究中取得进展[J].农药市场信息.2019
[3].温娟.二斑叶螨为害番茄诱导防御反应对西花蓟马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6
[4].曹梦娇.OsRCI-1调控水稻对二化螟与褐飞虱的诱导防御反应[D].浙江农林大学.2015
[5].越慧芳.外源茉莉酸对青杨的诱导防御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
[6].冯远娇,王建武,骆世明.植物地上部与地下部的诱导防御反应研究综述[J].生态科学.2010
[7].冯远娇,王建武,苏贻娟,骆世明.茉莉酸在玉米地上部与地下部系统性诱导防御反应中的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9
[8].安钰.过氧化氢在合作杨苗木诱导防御性反应中的作用[D].北京林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