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慈善意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慈善组织,个体捐赠者,会计信息感知,组织信任
慈善意愿论文文献综述
殷铭康,周咏梅[1](2019)在《慈善组织会计信息对个体捐赠者捐赠意愿的影响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慈善组织捐赠者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会计信息对个体捐赠者捐赠意愿的影响路径,结果发现:会计信息能够显着影响个体捐赠者的捐赠决策,其具体路径为个体捐赠者对资产信息、筹资、管理费用信息的感知会通过工具信任影响捐赠意愿,对业务活动支出信息、收入信息和筹资、管理费用的感知会通过动机信任影响捐赠意愿,筹资、管理费用信息感知会直接影响捐赠意愿。(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9年27期)
柳武妹[2](2019)在《权力越高越倾向于捐赠时间吗:慈善营销中捐赠者的权力对其时间捐赠意愿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权力研究侧重于慈善捐款(捐金钱),与低权力者相比,高权力者对受难者的同情心少,因此捐款意愿低。但捐赠者的权力如何影响其时间捐赠,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讨。本文利用行为数据和自陈报告数据发现,慈善捐赠情境下,尽管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的金钱捐赠意愿低,但他们的时间捐赠意愿却比低权力者高。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高权力者对他们的时间有更高的幻觉控制,使其遇到时间捐赠呼吁时会表现出更强的行动导向。本研究进一步表明,当个体的权力来源不合理时,慈善捐赠情境下个体的权力对时间捐赠的影响将会逆转。(本文来源于《南开管理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冯文婷,汪涛,秦军,魏华[3](2019)在《企业慈善事件促销对消费者后续购买意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归因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法分析了慈善事件促销对消费者后续购买原价产品意愿的影响。实验1表明不同于常规促销,慈善事件促销下消费者后续购买意愿更高。实验2发现在常规促销中,折扣频率越高,消费者促销后购买意愿越低;在慈善事件促销中,折扣频率越高,促销后购买意愿越高。实验3表明在常规促销下,折扣幅度越高,消费者后续购买意愿越低;在慈善事件促销下,折扣幅度越高,消费者后续购买意愿越高。实验4发现对高声誉企业,无论常规促销或慈善事件促销,消费者促销后购买意愿并无显着性差异;而对低声誉企业,不同于常规促销,慈善事件促销下消费者后续购买意愿更高。本文为企业有效地使用慈善事件促销策略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管理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王丹枫[4](2018)在《公民慈善捐赠意愿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的捐赠,是慈善财产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公民慈善捐赠的多寡,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益慈善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作为捐赠行为的先决条件——公民的捐赠意愿,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在国家鼓励支持慈善理论研究、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需求迫切以及公民总体捐赠水平较低的背景下,把握影响公民捐赠意愿水平高低的诸多因素,对于有效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乐善好施的公益慈善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然而,公民捐赠意愿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和模型等研究成果,大都基于西方文化和情境,对本土研究的适切性有待商榷。鉴于此,本研究基于20名对象半结构化访谈内容的扎根分析、对335份有效样本折半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信效度等步骤,构建了以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为自变量、公民捐赠意愿为因变量的概念模型,并开发了一套本土化的公民捐赠意愿影响因素测量量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开发的公民捐赠意愿影响因素测量量表信效度较高。量表共包含30个测项,其中外在因素包括重要他者呼吁、慈善组织形象、捐款状态属性、捐赠规模四个维度,内在因素对应社会效用、显性效用、熟人效用、同情四个维度。量表中重要他者呼吁、显性效用等维度更符合本土文化和现阶段慈善捐赠事业的特点。这一模型的构建,有助于理解和剖析我国公民捐赠意愿的具体影响因素,为科学、严谨地研究公民捐赠意愿,并据此分析公民捐赠行为、服务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参考。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验证得出,本研究开发的量表和模型对于公民捐赠意愿这一因变量,能够进行良好有效的解释。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两个变量均显着影响公民的捐赠意愿;同时内在因素,在外在因素对公民捐赠意愿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有无赡抚养对象、单位性质、学历、有无宗教信仰等控制变量对于公民捐赠意愿的影响均不显着。本研究还结合所开发的量表和具体维度,从社会文化、政府政策、慈善组织、公民自身几个层面出发,形成了一些提升公民捐赠意愿、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11-01)
吴越[5](2018)在《公民慈善捐赠意愿的约束条件与培育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急剧转型带来贫富差距分化愈演愈烈,现代慈善事业作为第叁种分配方式,在补充保障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人慈善捐赠作为慈善事业的基石,近年来虽有高歌猛进之态势,仍然存在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慈善氛围薄弱等现实瓶颈。反观201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这一历史性坐标是慈善事业从野蛮生长到有序治理的分野,但是任何法律法规都应当留存弹性空间,保持谦仰之态。提高个人慈善捐赠意愿不仅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要求,更是当今“马赛克”社会下公共事务治理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本文主要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系统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结合温州市当前慈善捐赠的实践现状,分别立足宏观和微观角度总结出影响公民个人慈善捐赠意愿的约束条件,并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一系列提高个人慈善捐赠意愿的可行性培育路径,为温州市的慈善事业提供理论指导以及执行框架,同时地方慈善特色和模式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复制和推广,从而带动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多元化蓬勃发展。本文为了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的分析框架,在研读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慈善认知、财富观、草根慈善、抱团慈善、经济认知、媒体认知六个约束条件,从内部和外部环境分别探讨了以上自变量对个人慈善捐赠意愿的影响程度。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草根慈善和抱团慈善有着显着的突出特征。通过实证分析以及实践经验,本文认为促进公民个人慈善意愿的路径需要内外合力。提高外部环境与个体期望值之间的匹配及吻合度是任何一项公共政策推进并落实的必要条件。同时,不仅要着力探讨可见因素的解决对策,对于潜在的隐性因素更要提高敏感度。首先,推广慈善文化,活跃慈善氛围,构建全民慈善意识,以善促善,通过对个人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渗透来带动慈善捐赠;其次,慈善捐赠依赖于一定的实物条件,包括慈善捐赠依托的纽带——慈善组织以及个人的经济基础,因此慈善组织,尤其是特色的民间草根慈善组织的定位及公信力建设迫在眉睫。同时,通过税收优惠,捆绑人情随礼等方式,以个人的经济能力为切口刺激捐赠意愿。此外,探索互联网+慈善新途径,以提高个人慈善捐赠意愿。慈善事业的蓬勃依赖于个人慈善捐赠的繁荣,探索个人慈善捐赠的路径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时代任务。(本文来源于《浙江财经大学》期刊2018-01-01)
谢婧[6](2017)在《不同类型的慈善诉求对个体捐赠意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慈善捐赠一直以来是慈善领域的学者们的研究重点。随着中国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慈善捐赠受到了广大社会民众的热心关注与大力支持,个人慈善捐赠的比重逐渐上升,成为慈善事业中发展最快的部分。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的个人慈善捐赠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提高个体的慈善捐赠意愿,是我国慈善机构和民政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也是摆在我国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关于慈善捐赠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大部分集中在企业捐赠方面。近几年,有部分学者开始探究个体捐赠,主要探究慈善组织性质、社会责任感等因素,较少有人探究慈善诉求对于个体捐赠意愿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聚焦于慈善诉求,在以往常见的悲伤情绪诉求中加入力量情绪,探究传达不同情绪的慈善诉求对个体捐赠意愿的影响。并加入受助者责任与受助者群体感知两个变量,探究其具体的影响机制。为慈善机构等相关部门提出一定建议。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预实验和正式实验。均采用情景实验和问卷的方法。预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检验慈善诉求实验材料的有效性以及慈善诉求类型对个体捐赠意愿的影响;正式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慈善诉求类型对个体捐赠意愿的直接影响,受助者责任在慈善诉求类型与个体捐赠意愿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受助者群体感知在慈善诉求类型、受助者责任、个体捐赠意愿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慈善诉求类型直接影响个体的捐赠意愿,混合情绪诉求下个体的捐赠意愿显着高于悲伤情绪诉求下个体的捐赠意愿;(2)受助者责任在慈善诉求类型与个体捐赠意愿的关系中起不完全中介作用。混合情绪诉求下个体对受助者责任感知较低,捐赠意愿高,而悲伤情绪诉求下个体对受助者责任感知较高,捐赠意愿低;(3)慈善诉求类型通过受助者责任对个体捐赠意愿的间接效应,受到受助者群体感知的调节。感知受助者为内群体成员时,慈善诉求类型不会影响个体对受助者的责任归因,感知受助者为外群体成员时,混合情绪诉求下个体感知受助者为低责任,悲伤情绪诉求下个体感知受助者为高责任,从而影响捐赠意愿。(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李祖兰,黎雄,王新刚,童泽林[7](2016)在《时间价值转换对慈善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时间价值转换对慈善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为主线,通过两个实验的研究,结果发现:与低时间价值转换相比,在高时间价值转换的情景下,消费者会有更高的利己和利他感知,进而增强他们的慈善参与意愿。其中,在时间价值转换对利己和利他感知影响的过程中,一方面道德认同越高,消费者慈善参与意愿越高;另一方面社会可观察性越高,消费者慈善参与意愿也越高。(本文来源于《珞珈管理评论》期刊2016年02期)
王悠然[8](2016)在《比较心理影响慈善意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一项研究表明,将自己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会影响人们的慈善意愿,慈善机构应据此针对不同目标受众制定差异化宣传策略。生活中我们经常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例如,学生将考试成绩与同学比较,员工将工作量与同事比较。但这样的比较对我们做出善举(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6-03-30)
胡克南[9](2016)在《积分特征与用户慈善捐赠意愿关联性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前景理论及国内外对于捐赠影响因素的发现,本研究聚焦于积分的重要属性,采用实验法,探讨积分特征对用户捐赠意愿的影响以及捐赠事项熟悉度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发现积分获得难时,事项熟悉度程度对消费者使用积分进行慈善捐赠意向有显着影响,高事项熟悉度可以提高捐赠态度意向、捐赠行为意向。本研究对指导企业设计积分规则、推动客户积分捐赠行为的普及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6年01期)
余伟萍,赵占恒,段桂敏[10](2015)在《丑闻后企业慈善捐助对消费意愿的恢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品牌丑闻事件的发生会严重挫伤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文献梳理中发现,丑闻事件发生的根源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那么丑闻后企业能否借助社会责任活动恢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呢?本文以正常情景下企业应用最为频繁的社会责任行为方式——慈善捐助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丑闻事件发生后,企业实施慈善捐助对消费意愿的恢复有着显着的积极作用;在慈善捐助恢复消费意愿的作用中,品牌态度充当中介变量;消费者的产品质量感知正向调节企业慈善捐助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感知质量越高,消费者的品牌态度越好。(本文来源于《中大管理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慈善意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往权力研究侧重于慈善捐款(捐金钱),与低权力者相比,高权力者对受难者的同情心少,因此捐款意愿低。但捐赠者的权力如何影响其时间捐赠,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讨。本文利用行为数据和自陈报告数据发现,慈善捐赠情境下,尽管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的金钱捐赠意愿低,但他们的时间捐赠意愿却比低权力者高。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高权力者对他们的时间有更高的幻觉控制,使其遇到时间捐赠呼吁时会表现出更强的行动导向。本研究进一步表明,当个体的权力来源不合理时,慈善捐赠情境下个体的权力对时间捐赠的影响将会逆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慈善意愿论文参考文献
[1].殷铭康,周咏梅.慈善组织会计信息对个体捐赠者捐赠意愿的影响路径研究[J].财会通讯.2019
[2].柳武妹.权力越高越倾向于捐赠时间吗:慈善营销中捐赠者的权力对其时间捐赠意愿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9
[3].冯文婷,汪涛,秦军,魏华.企业慈善事件促销对消费者后续购买意愿的影响[J].管理评论.2019
[4].王丹枫.公民慈善捐赠意愿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5].吴越.公民慈善捐赠意愿的约束条件与培育路径[D].浙江财经大学.2018
[6].谢婧.不同类型的慈善诉求对个体捐赠意愿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7
[7].李祖兰,黎雄,王新刚,童泽林.时间价值转换对慈善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J].珞珈管理评论.2016
[8].王悠然.比较心理影响慈善意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9].胡克南.积分特征与用户慈善捐赠意愿关联性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16
[10].余伟萍,赵占恒,段桂敏.丑闻后企业慈善捐助对消费意愿的恢复研究[J].中大管理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