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志书论文-闫东东

集成志书论文-闫东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集成志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府主导,文艺集成志书,非遗,保护

集成志书论文文献综述

闫东东[1](2019)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成功编纂出版是政府主导下的非遗保护工程的成功案例。在20余年的时间里,由原文化部牵头发起,组织相应工作机构,组织学术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国家财政鼎力支持、稳定编纂队伍,终于把流传于民间的无形的文化资源变成有形的文化财富,成为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艺代表性文献,被誉为修筑中华民族文化长城的宏伟工程。(本文来源于《文化月刊》期刊2019年08期)

闫东东[2](2019)在《人才培养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传统文艺研究人员比较缺乏,"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促进各地恢复了艺术研究机构并确定了"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目标。各卷在编纂中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讲授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数以万计的文化工作者投入到工作中,逐渐成长为文艺科研骨干专家。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调动广大艺术集成、志书编纂人员的积极性,稳定队伍,保证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完成。(本文来源于《文化月刊》期刊2019年06期)

王珍[3](2018)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一文中研究指出450册、4.5亿字、10万人参与……2009年9月,经过30年的努力,被誉为“中国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全部出齐。它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创举,第一次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散落在民间的无形精神遗产,变为有形的文化财富,为研究中国民族民(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8-12-19)

李松[4](2018)在《国家文化工程中的声音记忆——以集成志书中的音乐记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我国的传统音乐档案置于国家记忆的语境中定位,是现代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话题。从1979年开始开展的"中国十大集成志书工程",是一项全国性的普查工程。这种自上而下的"集成"是以传统音乐构成的集体记忆,也是以各地区、各民族民间声音为主构成的国家记忆。此项工程就规模之大、全面系统和声音的记录而言,的确是第一次,也为后来的民族民间音乐搜集整理工作提供了范式。21世纪以来,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持的"再抢救"工程,秉承之前的工作,一方面展开修复档案与老唱片数字化的工作,另一方面逐步展开了地方影像资料抢救性修复和着录。随后展开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数据库的"元数据"建设,让文化信息的空间表达更为精细化、系统化。因此,将国家记忆与大众生活、艺术发展、文化交流联系起来,推进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延续和发展,推进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文化保护、传承与创造的终极目标。(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努木[5](2017)在《谈编译出版《西藏七大艺术集成志书》藏文版的必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西藏卷》七大集成志书的编译出版,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现实意义,还能够使书写在集成志书中的艺术活起来,为保护、传承和发展西藏民族民间艺术起到不可估量作用。(本文来源于《西藏艺术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闫东东[6](2013)在《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图书、档案一体化理论在国外探讨已久,其可行性、必要性各国也都有较统一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浪潮中,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更加深入和广泛,不再仅仅满足于零散的、个别的、粗糙的文献资料单元,而是要求提供动态的、全面的信息保障及集成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十部文艺(本文来源于《文化月刊》期刊2013年05期)

闫东东[7](2013)在《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图片资料数字化工作流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图片资料数字化工作,需先制定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图片资料档案规格,再制定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图片资料档案编码原则,最后制定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图片资料数字化流程。(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11期)

生生[8](2011)在《广东曲协春茗暨表彰“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编纂”获奖者》一文中研究指出2月15日,广东曲艺家协会在广州南园酒家举行2011年新春年会,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白洁;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曹利祥;省文联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陈丹;省文联副巡视员黄浩;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李时成;省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黄少梅;省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欧阳国兆;省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香港同胞梁启康;曲艺家黄俊英、杨达、谭佩仪、汤凯旋、吴克、王建勋、何萍;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企业家黄富强伉俪,以及各地市、区曲协和曲艺之乡负责人出席了这次年会。年会还对"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本文来源于《南国红豆》期刊2011年02期)

周玮[9](2010)在《中国完成“非遗”保护创举》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素有整理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的传统,中华民族勇于创造,也惠于保存。秉承中国文化这一修续传统,洋洋4.5亿字、298部省卷(400册)、凝聚着全国数十万文艺工作者近30年努力的10部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不久前全部出齐。    这10部书全面(本文来源于《西部时报》期刊2010-04-23)

朱基钗,袁晞[10](2010)在《筑就民族文化的“万里长城”》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是我国各族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最古老而又最鲜活的文艺形式,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中国民间艺术如何衍生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有多少记录?现在的状况(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0-04-16)

集成志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传统文艺研究人员比较缺乏,"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促进各地恢复了艺术研究机构并确定了"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目标。各卷在编纂中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讲授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数以万计的文化工作者投入到工作中,逐渐成长为文艺科研骨干专家。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调动广大艺术集成、志书编纂人员的积极性,稳定队伍,保证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完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成志书论文参考文献

[1].闫东东.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J].文化月刊.2019

[2].闫东东.人才培养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程中的重要作用[J].文化月刊.2019

[3].王珍.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N].中国民族报.2018

[4].李松.国家文化工程中的声音记忆——以集成志书中的音乐记录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8

[5].努木.谈编译出版《西藏七大艺术集成志书》藏文版的必要性[J].西藏艺术研究.2017

[6].闫东东.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J].文化月刊.2013

[7].闫东东.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图片资料数字化工作流程[J].青年文学家.2013

[8].生生.广东曲协春茗暨表彰“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编纂”获奖者[J].南国红豆.2011

[9].周玮.中国完成“非遗”保护创举[N].西部时报.2010

[10].朱基钗,袁晞.筑就民族文化的“万里长城”[N].人民日报.2010

标签:;  ;  ;  ;  

集成志书论文-闫东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