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荷能量论文-宋文娟,朱巧迪,赵永才,高炳宏

负荷能量论文-宋文娟,朱巧迪,赵永才,高炳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负荷能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骨骼肌,能量代谢,线粒体

负荷能量论文文献综述

宋文娟,朱巧迪,赵永才,高炳宏[1](2019)在《不同负荷训练对小鼠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线粒体是细胞氧化磷酸化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能量代谢的关键细胞器,线粒体功能加强说明细胞或者机体进行旺盛的代谢活动。研究表明运动时骨骼肌的能量代谢明显加强,线粒体功能增强,能产生较多能量供应以适应运动需求。本研究想探讨不同负荷跑台训练对提高骨骼肌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以更好了解运动训练与骨骼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关系,为运动健身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八周C57BL/6雄性小鼠24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组)、低负荷运动训练组(L组)、中等负荷运动训练组(M组)和高负荷运动训练组(H组)。C组小鼠正常饮食饮水六周,其余叁组运动组小鼠跑台运动训练六周,每周训练5天,具体的训练方案为:第一周L、M、H组分别以3 m/min、10 m/min、18 m/min的速度跑30 min。第二周、第叁周、第四周,跑台速度每周增加2m/min,但L组和M组时间每周延长10min,而H组每周延长20min。第五周和第六周保持第四周的速度和时间,L、M、H组的最终速度和时间分别为:9 m/min跑60 min、16 m/min跑60 min、24 m/min跑90min。末次训练结束24 h后处死小鼠并取小鼠股四头肌,用比色法测叁磷酸腺苷(ATP)含量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Ⅴ(ATP合成酶)活性,微板法测柠檬酸合成酶(CS)活性,生化法测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研究结果:1.ATP含量: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六周后,与C组相比较,M组和H组ATP含量显着增高(P<0.05),L组略高于C组,但无显着性差异。且M组和H组的ATP含量均显着性高于L组(P<0.05)。M组ATP含量略低于H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总体而言,与C组比较,H组ATP含量最高,M组次之,均显着高于C组,L组最低,无显着性差异。2.CS活性:与C组相比,L组、M组和H组叁组CS活性均显着性降低(P<0.01),其中L组最低,显着低于C组、M组和H组(P<0.05),M组略低,且低于H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H组极显着高于L组(P<0.01)。总之,与C组相比较,H组、M组、L组呈逐渐降低趋势,且均有显着性差异。3.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较C组而言,L组、M组、H组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均有提高,高于C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L组高于C组和H组,低于M组,均无显着性差异。M组也较高于H组,但无显着性差异。总而言之,与C组相比,M组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最高,L组次之,H组最低,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均有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4. ATP合成酶活性:与C组相比较,L组ATP合成酶活性下降,M组ATP合成酶活性活性提高,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H组活性提高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L组略低于C组,较低于M组,显着低于H组(P<0.05)。M组ATP合成酶活性也低于H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在6周不同运动强度训练后小鼠骨骼肌细胞能量代谢水平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其中高负荷运动训练组的ATP含量和ATP合成酶活性有较明显的提高,且CS活性也显着性降低,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没有显着性变化。表明骨骼肌细胞能量代谢水平对高负荷运动训练比较敏感,可能使骨骼肌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产生了积极适应。本研究中的中等负荷训练运动负荷可能偏小,小鼠骨骼肌细胞ATP含量和ATP合成酶活性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都无显着性变化,且能量代谢水平并未明显加强,甚至中等负荷组CS活性下降,原因不明。低负荷训练显示能量代谢水平变化也不明显。本研究所设置的高强度运动负荷能对健康小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功能产生良好适应,中小强度影响不明显,这种表现是否适应于疾病模型小鼠,还不知晓,有待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刘其辉,余培,祝培鑫[2](2019)在《基于新能源消纳/负荷平抑的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分布式新能源与电动汽车在配网中的有序能量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分布式风光的概率分布特点,基于概率方法建立了风光等效负荷模型;分析了基于随机出行模拟的电动汽车负荷建模,细化并完善了出行特征量的建立方法;构建了电动汽车叁层能量管理模型,明确了网侧调度中心与充电服务商的职责与分工,并在能量管理策略中提出了紧耦合和松耦合两种工作模式。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的能量管理模型能有效促进新能源消纳与负荷平抑,实现了配网侧新能源消纳/负荷平抑,并满足充电服务商接受指导与自主调控所辖区域内电动汽车的需求。(本文来源于《电力需求侧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邵卫,刘一涛,袁野,高源,郝俊红[3](2019)在《基于能量流法的换热系统变负荷最优运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传统固定节点参数的控制方法,根据热负荷的动态变化实现换热系统最优运行的控制策略,可有效降低系统能耗。本文基于并联换热系统实验平台,应用能量流法和流阻分析分别构建换热系统传热和流动的整体约束,将系统最优运行的参数获取转化为一定热负荷下系统总泵功最小的拉格朗日条件极值问题,通过构建和求解拉格朗日函数,实现变负荷下换热系统的最优运行,从而为换热系统的实时最优控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玥,张宇帆,李昭昱,艾芊,吕天光[4](2019)在《即插即用能量组织日前负荷概率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利用新能源的迫切需求,分布式能源将以"能量细胞"的形式分布在用户侧,并具有即插即用的特点。受到利益的驱动或稳定性的要求,"能量细胞"将组成形态各异的"能量组织",而新形成的"能量组织"则存在历史数据较少的问题。针对"能量组织"中小样本日前负荷概率预测问题,提出基于pinball损失函数的深度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概率预测方法。为解决小样本下深度LSTM网络的过拟合问题,采用自底向上的层次聚类方法进行数据增强,并针对各个分位点进行并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获得较高的可靠性以及锐度较好的置信区间,可以为日前调度提供合理依据。(本文来源于《电网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阴明丽[5](2019)在《高中体育专项化背景下复旦附中排球课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全面了解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排球专项课程具体实践情况,测试分析排球专项课学生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特征及变化规律,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力求符合专项课程目标;注重专项体能素质训练,以专项体能促进一般体能发展,培养运动兴趣,为进一步提高专项化课程教学质量、促进专项教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年级排球专项班学生进行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的跟踪测试,将测试所得客观数据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师安排进度对该学校实施专项化课程的具体效果进行客观统计和分析。结果:(1)专项课总体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心率和能耗指标呈现锯齿状波动,男生平均心率130次/分,绝对能量消耗均值217kcal/h,女生平均心率132次/分;绝对能量消耗均值181kcal/h。(2)单项技术与内容课运动负荷情况:无球技术平均心率127.33±1.97次/分,其最高心率154.00±4.05次/分;垫球技术平均心率147.67±9.75次/分,其最高心率170.00±7.64次/分;传球技术平均心率128.50±3.21次/分,其最高心率153.67±8.38次/分;发球技术平均心率132.67±4.55次/分,其最高心率150.33±3.27次/分;扣球技术平均心率为136.67±3.83次/分,其最高心率166.67±5.75次/分;教学比赛平均心率127.33±4.08次/分,其最高心率158.83±7.44次/分;体能素质平均心率146.83±5.85次/分,其最高心率172.33±3.27次/分。(3)不同技术组合课运动负荷情况:传球+垫球技术组合课平均心率为134.75±4.19次/分,其最高心率为157.25±2.06次/分;传垫球+发球技术组合课的平均心率129.50±3.70次/分,其最高心率为157.50±3.00次/分;传垫发球+比赛技术组合课的平均心率为130.50±2.12次/分,最高心率为155.50±2.12次/分;传垫发球+扣球技术组合课的平均心率为137.00±1.41次/分,最高心率为160.00±0.00次/分。(4)单项技术与内容课能量消耗情况:无球技术课平均能耗为2.22±0.05kcal/min,垫球技术课平均能耗4.18±0.63kcal/min,传球技术课平均能耗2.28±0.52kcal/min,发球技术课平均能耗3.58±0.44kcal/min,扣球技术课平均能耗3.70±0.49kcal/min,教学比赛内容平均能耗2.65±0.53kcal/min,体能素质内容平均能耗4.60±0.87/min。(5)不同技术组合课能量消耗情况:传球+垫球技术组合课能量消耗为3.50±0.40kcal/min;传垫球+发球技术组合课的平均能耗为3.22±0.90kcal/min;传垫发球+比赛技术组合课的平均能耗为3.26±0.06kcal/min;传垫发球+扣球技术组合课的平均能耗为3.93±0.11kcal/min。(6)不同性别学生心率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从心率负荷来看,传球技术、垫球技术、发球技术中,女生心率高于男生;其他技术中低于男生。从能量消耗来看,除了无球技术,其余技术内容能耗男生均高于女生。结论:(1)从专项课总体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来看,心率和能耗指标运动强度侧重于中等强度,能量消耗变化波动幅度较心率明显,符合专项运动特点。(2)从单项技术与内容课运动负荷与能量消耗情况来看,各技术内容叁个授课阶段心率负荷和能量消耗呈波动式增长,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垫球技术、发球技术、扣球技术、体能素质心率和能耗侧重于中等强度,无球技术、传球技术、教学比赛侧重于轻强度;各技术的最高心率除了垫球技术、扣球技术、体能素质达到大强度水平,其他技术均达在中等强度水平。(3)从不同技术组合课的运动负荷与能量消耗情况来看,各技术组合课心率负荷和能量消耗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传垫球+发球组合课以轻强度为主,其他叁种技术组合课均侧重于中等偏低强度;且四种组合课最高心率除传垫球+发球组合课外,均达到大强度水平。(4)从不同性别学生来看,在偏重于力量、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技术及组合课中,男生的心率和能量消耗较高于女生,但总体差异并不显着(P>0.05)。(5)从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垫球和发球技术运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多样,中等强度所占比例较高,能够满足学生身体锻炼和技术学习双重需求;无球技术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较少,教师强调练习较少;而传球、扣球技术动作掌握效果来看并不理想:技术要求较高,短时间内不易掌握与运用;体能素质各阶段训练内容侧重点不同,无球至传垫球阶段中大强度比例较高,锻炼效果最为理想;教学比赛中学生未完全掌握运用相关技术,锻炼效果较弱,技术串联、转换能力有待加强。(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期刊2019-06-11)

李冲,史曙生[6](2019)在《健康青年男性两种力量负荷抗阻训练能量消耗的推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两种常见力量负荷抗阻训练能量消耗水平,进而推导出两种力量负荷抗阻训练的能量消耗方程,为健康青年男性运动能量消耗的自我监控与科学健身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6名健康青年男性作为研究人群,采用Cosmed K4b2便携式心肺功能仪测试被试者单一动作与组合动作下的低力量负荷(25 RM)和中等力量负荷(12 RM)抗阻训练的能量消耗值,两种不同负荷抗阻训练的测试间隔时间为2天。分别以两种力量负荷抗阻训练测得的每分能量消耗为因变量,对应的身高、体重、BMI、体脂百分比、心率为自变量,研究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剔除无关变量,最后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得到两种力量负荷抗阻训练的能耗方程。结果:(1)中等力量负荷(12 RM)不同单一动作中,哑铃深蹲的能量消耗最高(P<0.01);低力量负荷(25 RM)不同单一动作抗阻训练中同样是哑铃深蹲的能量消耗最高(P<0.01)。低力量负荷组合动作抗阻训练代谢当量为5.72 METs,中等力量负荷组合动作抗阻训练代谢当量为6.60 METs。低力量负荷(25 RM)抗阻训练属于中等强度体力活动,中等力量负荷(12 RM)组合动作抗阻训练与单一动作中等力量负荷(12 RM)哑铃深蹲属于大强度体力活动。(2)两种力量负荷抗阻训练每分钟能耗(kcal/min)与体重、心率的回归方程分别为:EEm(25 RM)(kcal/min)=-2.553+0.005体重+0.074心率;EEm(12 RM)(kcal/min)=-5.983+0.031体重+0.084心率。结论:得出的抗阻训练能耗推算公式可较为准确地推算出两种力量负荷抗阻训练的能量消耗。(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付栋[7](2019)在《户用型微电网能量优化与负荷响应控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户用型微电网是把居民用户中的分布式能源发电、用户负荷用电及一些蓄电池等储能设备整合为一体进行能量优化和负荷响应控制的智能化网络控制系统。户用型微电网会在未来成为智能住宅,智能电网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在物联网的影响下,户用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可以把居民负荷联网在一起,实现统筹管理和优化,在实现可再生能源再利用、稳定大电网运行、实现电网削峰填谷、居民用户合理用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户用型微电网的基本结构和相关技术做了概述。重点介绍了户用微电网的核心部分即户用能量优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功能;在用到的相关技术中,介绍了智能仪表、需求响应、能量优化算法的相关概念、分类和特征。其次对户用型微电网进行建模。第一是微源光伏发电的建模,根据光伏发电的特性建立光伏发电功率模型,并采取BP神经网络进行光伏发电预测;第二是用户负荷建模,先对不同类型的负荷分析其特性,根据这些特性建立负荷运行状态模型;第叁储能装置的建模,介绍了不同储能技术并举例分析其优缺点,并选择蓄电池作为户用微电网的储能装置,建立蓄电池工作模型。然后建立了几种能量优化控制模型,用户用电费用最小模型、CO2排放最小模型和用户用电舒适度模型,并采用改进的离散二进制粒子群算法(DBPSO)作为求解优化模型的方法。最后通过仿真算法得到几种模型的优化结果并进行分析,验证了算法在实现用户用电费用最小模型、CO2排放最小模型和用户用电舒适度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在对负荷优化的基础上,对储能装置蓄电池的充放电进行全局优化,使电费用最小、CO2排放最小等效果得到进一步改进。(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赵玲,马骏,刘超,于浩然,吕海超[8](2019)在《一种储能式直流快充站负荷实时滚动优化能量管理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池寿命过短是电动汽车直流快充站储能系统应用存在的关键问题。通过对电动汽车直流快充站储能系统的运行模式分析,针对储能式直流快充站储能系统能量管理问题,建立了考虑降低储能放电深度的充电站能量优化模型,提出了利用负荷最优计划偏差带与动态规划算法相结合的充电站负荷实时滚动优化能量管理策略。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策略具有减弱电池寿命衰减、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等优点。(本文来源于《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李易隆[9](2019)在《微电网负荷预测及能量优化调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具有随机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微电网的能量管理能够维持系统功率的平衡,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有效的微电网能量管理对提高微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以及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微电网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微电网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具体分析了微电网负荷预测及能量优化调度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实际的背景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其次,针对微电网中用电负载的波动性对能量管理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微电网负荷预测方法,在进行神经网络输入量的选取时,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选择训练数据。探究了网络输入数据的预处理、网络结构的确定和网络输出的确定方法,构建了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微电网负荷预测模型。然后,为了提高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提出了两种改进的组合预测模型,第一种改进模型以降低历史数据的非平稳性为目的,应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算法(EEMD)将负荷时间序列分解,并利用样本熵(SE)对各个子序列进行复杂度计算,进而提高了预测效率;第二种改进模型以优化RBF神经网络的结构参数为目的,通过GM(1,N)模型对数据进行优化,降低参数随机性,使用万有引力搜索算法(GSA)避免网络陷入局部极小值问题,并将粒子群算法(PSO)的记忆功能和群体交流功能引入到万有引力优化算法中的速度更新公式中,避免在寻优过程中出现最优值不断振荡的现象。最后,基于含有光伏、风电、储能装置和用电负荷的典型微电网系统,考虑储能装置的维护费用、分布式发电单元的维护费用、向大电网购电与售电费用等微电网运行成本,提出了两种微电网能量优化调度策略,构建了微电网系统在并网模式下的能量优化调度模型,分别采用PSO、GSA和PSOGSA算法对不同优化调度策略的能量优化调度模型进行仿真求解。仿真结果表明,PSOGSA算法的优化结果明显优于单一的PSO和GSA算法,通过分析微电网在不同的调度策略下产生的运行成本,验证了优化调度策略的经济性。(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朱宗耀[10](2018)在《计及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微电网能量优化调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实现发电侧的清洁能源替代和用电侧的电能替代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现实意义。微网由于可以解决大电网与分布式电源的融合问题,实现多能互补,因此是清洁能源替代的重要途径。而随着交通电气化,未来电动汽车(ElectricVehicle,EV)在电能替代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十分有必要研究微网的运行优化及电动汽车的接入对微网优化调度的影响。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微网中常见分布式电源的工作原理及运行特性,并通过分析电动汽车的行驶特性,在考虑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荷电状态约束及峰谷电价的基础上,采用蒙特卡洛仿真方法分别建立了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和有序充放电时的负荷模型。然后分别建立了含电动汽车的微网在并网和孤岛两种运行模式下的经济优化模型,提出了运行成本最低、污染治理成本最小和综合成本最低的多目标优化函数。分析介绍了天牛须搜索(Beetle Antennae Search,BAS)算法,针对其全局搜索能力较弱,容易出现早熟现象的问题,在其基础上设计了改进的天牛须搜索算法。最后根据微网的不同运行模式及电动汽车的不同入网方式制定了 4种含电动汽车的微网运行控制策略。采用改进的天牛须搜索算法对经济优化模型进行了求解,通过算例仿真,分析对比了微网在不同运行控制策略、不同优化目标及不同权重系数下的调度方案,并对电动汽车的需求侧响应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电动汽车采用有序充放电入网方式,不仅有益于微网的“削峰填谷”、减小负荷波动,还可提高微网运行经济性,降低电动汽车车主用电成本;同时,仿真结果表明微网运行于并网模式比运行于孤岛模式时更具经济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负荷能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分布式新能源与电动汽车在配网中的有序能量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分布式风光的概率分布特点,基于概率方法建立了风光等效负荷模型;分析了基于随机出行模拟的电动汽车负荷建模,细化并完善了出行特征量的建立方法;构建了电动汽车叁层能量管理模型,明确了网侧调度中心与充电服务商的职责与分工,并在能量管理策略中提出了紧耦合和松耦合两种工作模式。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的能量管理模型能有效促进新能源消纳与负荷平抑,实现了配网侧新能源消纳/负荷平抑,并满足充电服务商接受指导与自主调控所辖区域内电动汽车的需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负荷能量论文参考文献

[1].宋文娟,朱巧迪,赵永才,高炳宏.不同负荷训练对小鼠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刘其辉,余培,祝培鑫.基于新能源消纳/负荷平抑的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9

[3].邵卫,刘一涛,袁野,高源,郝俊红.基于能量流法的换热系统变负荷最优运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4].王玥,张宇帆,李昭昱,艾芊,吕天光.即插即用能量组织日前负荷概率预测方法[J].电网技术.2019

[5].阴明丽.高中体育专项化背景下复旦附中排球课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9

[6].李冲,史曙生.健康青年男性两种力量负荷抗阻训练能量消耗的推算[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9

[7].付栋.户用型微电网能量优化与负荷响应控制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9

[8].赵玲,马骏,刘超,于浩然,吕海超.一种储能式直流快充站负荷实时滚动优化能量管理策略[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9

[9].李易隆.微电网负荷预测及能量优化调度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

[10].朱宗耀.计及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微电网能量优化调度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标签:;  ;  ;  

负荷能量论文-宋文娟,朱巧迪,赵永才,高炳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