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群论文-罗之鹏

瑶山群论文-罗之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瑶山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瑶山群,变质变形,岩石组构

瑶山群论文文献综述

罗之鹏[1](2016)在《滇东南瑶山地区瑶山群变质变形特征及岩石组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滇东南瑶山地区瑶山群变质变形特征及岩石组构的分析,重点介绍瑶山群典型的深度的变质变形构造特征,通过对瑶山群岩石的组构分析,简单对瑶山群变质期次、温度、压力等因素有一定的了解。(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6年07期)

廖震,刘玉平,李正祥,叶霖,李朝阳[2](2014)在《滇东南瑶山群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滇东南瑶山群的原岩年龄以及后期经历的岩浆-变质-构造事件年龄,开展了SHRIMP锆石U-Pb定年研究。结果表明,阴极发光(CL)分析和光学显微分析显示瑶山群的锆石组成比较复杂,可以分为继承锆石、变质锆石、深熔锆石/岩浆锆石等几大类。除少量测点207Pb/206Pb年龄为新元古代外,继承锆石206Pb/238 U表面年龄变化范围集中在235±1.7Ma~261±3.6Ma,加权平均值为250.8±9.8Ma(N=4,MSWD=4.1);深熔/岩浆锆石206Pb/238 U表面年龄显示出~85Ma和~75Ma两个峰值;变质增生锆石206Pb/238 U表面年龄为49~30Ma,且主要集中在32Ma、37Ma和42Ma左右。结合区域地质情况,初步推测:250.8±9.8Ma的继承锆石峰值年龄表明,瑶山群主体的原岩时代可能不早于二迭纪;变质锆石、深熔锆石/岩浆锆石的206Pb/238 U表面年龄可分为~85Ma、~75Ma、~42Ma、~37Ma和~32Ma等5组,可能代表了红河断裂南段自燕山晚期以来5期较强烈构造-岩浆-变质事件的时限。(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4年02期)

李宝龙,季建清,王丹丹,马宗晋[3](2012)在《滇南新元古代的岩浆作用:来自瑶山群深变质岩SHRIMP锆石U-Pb年代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滇南瑶山—哀牢山地区出露一套呈NW—SE向狭长条带状展布的深变质岩系——下元古界瑶山群和哀牢山群,并认为存在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本文选取瑶山群眼球状花岗质糜棱岩和金平阿得博的片麻状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SHRIMP锆石U-Pb定年。结合阴极发光图像,获得岩浆锆石的结晶年龄为828±6.2Ma(N=11,MSWD=1.8)和748~801Ma。同时,作者在墨江-元江剖面的哀牢山群黑云母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中获得SHRIMP锆石核部U-Pb年龄为769~893Ma。研究揭示滇南的瑶山和哀牢山地区存在新元古代岩浆作用。瑶山群中古老残余锆石核部的984Ma年龄和哀牢山群中古老残余锆石核部年龄1104~1353Ma及2655Ma,表明该区存在中元古代或太古代的结晶基底,研究区很可能位于南华裂谷与康滇裂谷的交汇部位,新元古代的岩浆活动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裂解过程有关。这为构筑Rodinia超大陆聚散过程和揭示华南大地构造演化史提供年代学方面证据。(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吴虎峻[4](2012)在《滇西瑶山群—越西北大象山群高温变质变形作用及区域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滇西—越南北部的瑶山-大象山变质带是红河-哀牢山剪切带中四个变质带里最南端的一个,主要由达到角闪岩相变质条件的石榴石矽线石黑云母片岩、片麻岩、石墨片岩、大理岩、斜长角闪岩及混合岩化花岗岩等组成。本文主要以瑶山-大象山群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资料基础上,本文通过野外露头的观测,结合室内显微构造分析,EBSD岩石组构分析和变质变形温压条件测试,研究其岩石的组成,变形变质特点,以及变形变质作用与构造演化的关系,发现瑶山-大象山群的变质变形作用分为大致叁个阶段:大于60Ma板块初始碰撞时期的超高温变质作用、60Ma~32Ma的麻粒岩相下的变质作用和与左行走滑相关的高绿片岩-高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左行走滑起始时间为28Ma,并伴随南北差异隆升和东西掀斜隆升。新近发现的由刚玉+尖晶石+石榴石+矽线石组成的代表超高温变质作用的岩石块体呈透镜状包体形式赋存于孔兹岩系内。岩石中刚玉+尖晶石+石榴石+矽线石组合的发育指示岩石经历了超高温变质作用的改造。其中尖晶石和石英的共生组合表明了变质温度高于900℃,而利用岩石退变质矿物组合中的黑云母-石榴石温度计,黑云母-斜长石-石榴石-石英组合温度-压力计估算的变质温度压力条件分别为879~917℃、0.90~0.94GPa。岩石中的早期刚玉+矽线石的组合的存在说明岩石变质作用已经从高角闪岩相进入到了麻粒岩相;而峰期变质矿物组合尖晶石十石英的出现,指示了变质温度高于900℃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另一方面,退变质过程中钛铁矿的发育表明岩石经历了快速抬升降压的过程。变质作用的P-T轨迹分析揭示出岩石经历了早期同步升温增压后的快速增温达到峰期条件,后经历快速等温减压过程。这种温压条件的变化与板块会聚过程中由于俯冲板片的断离而使软流圈上涌造成热异常的温压条件变化基本一致。通过对超高温变质岩石进行锆石SIMS U-Pb测年获得的结果大于58Ma,推测这次超高温变质与喜马拉雅运动中印度与欧亚大陆的初期会聚-碰撞作用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2-05-01)

王俊卿,王士涛,朱敏[5](2009)在《广西下泥盆统大瑶山群盔甲鱼类的新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象州县大乐乡泥盆系剖面是华南象州型(底栖相)泥盆系的标准剖面(侯鸿飞、王士涛,1988),其下部大瑶山群为一套厚达上千米的石英砂岩夹粉砂岩沉积,底部以一层约2m厚的砾岩与下伏的前泥盆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白顺良等,1982)。大瑶山群岩性(本文来源于《古脊椎动物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邹运鑫[6](2009)在《滇西瑶山群—越西北大象山群新生代变形及区域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作为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调节带,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对位于红河断裂带北东侧的瑶山群研究程度很低。本文选择蛮耗-河口-老街-越池地区为研究区,以瑶山群和大象山群为研究对象,通过两个岩群的对比,研究瑶山群新生代变形历史,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新生代演化提供证据。滇西瑶山群和越西北大象山群夹持于红河断裂带和斋江断裂带之间,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瑶山群和大象山群为一套经历角闪岩相变质的中深变质岩系,总体表现为大的背斜型构造。岩群中保留的最强烈变形为新生代走滑剪切变形,形成的面理和线理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面理和线理走向一致。瑶山群和大象山群在岩石矿物组合、矿物生成顺序、变质变形特征及变质变形温压条件方面具可对比性,本文认为两者具有相同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历史。在总结前人资料基础上,本文通过两条地质剖面、四条实测剖面,结合室内显微构造分析和变质变形温压条件测试,认为瑶山群和大象山群在新生代经历了两期左行走滑剪切变形和一期右行走滑正断变形过程。对比分析瑶山群和大象山群新生代变形,结合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构造特征,本文认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开始左行走滑剪切活动的时间为39~34Ma。结合前人的年代学研究和温压测试结果,根据变形特征分析,认为瑶山群在剪切带开始左行走滑的39~34Ma整体开始缓慢冷却剥露,形成不同样式的层内A型褶皱以及石香肠构造等,变质峰期温压条件为~720℃和0.7±0.1Gpa,整体变质变形过程处于角闪岩相变质温压环境;28Ma~17Ma,哀牢山-红河剪切带的活动使得相关的深变质岩体进一步抬升,并分为两个阶段,即初时的缓慢抬升和后期的快速隆升。在瑶山群和大象山群中表现为在28~25Ma缓慢冷却和抬升,然后在约25~21Ma发生快速冷却和抬升剥露,岩群整体发生糜棱岩化,变质变形作用由低角闪岩相转变为绿片岩相,温度和压力都快速降低,温度范围在500~300℃,压力从0.5Gpa变为小于0.3Gpa;5Ma以来,红河断裂带开始右行走滑正断活动,在瑶山群中形成了小型右行韧性剪切带及侵入剪切带内的花岗岩,并在局部位置形成膝折构造,整体变形过程处于低绿片岩相条件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陈扬玉[7](1993)在《哀牢山群和瑶山群区域地球化学差异及其地质意义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已逐渐应用于哑地层的划分、对比及地层含矿性评价等方面,对区域沉积地壳岩石成份和沉积地史中的地球化学演化也开始进行研究。近年开展的全国性区域地球化学勘查为这种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1993年03期)

瑶山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滇东南瑶山群的原岩年龄以及后期经历的岩浆-变质-构造事件年龄,开展了SHRIMP锆石U-Pb定年研究。结果表明,阴极发光(CL)分析和光学显微分析显示瑶山群的锆石组成比较复杂,可以分为继承锆石、变质锆石、深熔锆石/岩浆锆石等几大类。除少量测点207Pb/206Pb年龄为新元古代外,继承锆石206Pb/238 U表面年龄变化范围集中在235±1.7Ma~261±3.6Ma,加权平均值为250.8±9.8Ma(N=4,MSWD=4.1);深熔/岩浆锆石206Pb/238 U表面年龄显示出~85Ma和~75Ma两个峰值;变质增生锆石206Pb/238 U表面年龄为49~30Ma,且主要集中在32Ma、37Ma和42Ma左右。结合区域地质情况,初步推测:250.8±9.8Ma的继承锆石峰值年龄表明,瑶山群主体的原岩时代可能不早于二迭纪;变质锆石、深熔锆石/岩浆锆石的206Pb/238 U表面年龄可分为~85Ma、~75Ma、~42Ma、~37Ma和~32Ma等5组,可能代表了红河断裂南段自燕山晚期以来5期较强烈构造-岩浆-变质事件的时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瑶山群论文参考文献

[1].罗之鹏.滇东南瑶山地区瑶山群变质变形特征及岩石组构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6

[2].廖震,刘玉平,李正祥,叶霖,李朝阳.滇东南瑶山群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4

[3].李宝龙,季建清,王丹丹,马宗晋.滇南新元古代的岩浆作用:来自瑶山群深变质岩SHRIMP锆石U-Pb年代学证据[J].地质学报.2012

[4].吴虎峻.滇西瑶山群—越西北大象山群高温变质变形作用及区域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5].王俊卿,王士涛,朱敏.广西下泥盆统大瑶山群盔甲鱼类的新发现[J].古脊椎动物学报.2009

[6].邹运鑫.滇西瑶山群—越西北大象山群新生代变形及区域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7].陈扬玉.哀牢山群和瑶山群区域地球化学差异及其地质意义初探[J].物探与化探.1993

标签:;  ;  ;  

瑶山群论文-罗之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