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液伺服同步控制系统论文-李士铭

电液伺服同步控制系统论文-李士铭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液伺服同步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液位置伺服系统,两缸同步,位置同步,补偿方法

电液伺服同步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士铭[1](2019)在《基于位置/力同步的电液位置伺服系统加载力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电液位置伺服系统中,同步控制在一些重型工业、大型机械设备中应用广泛,并且随着工业发展,在很多场合单个执行机构已经无法满足对负载能力的需求,要求多执行机构同步执行来满足负载要求。因此我们要考虑多个执行机构的同步性能,如何提高他们的同步性、稳定性等动静态性能,是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热点。本文主要针对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同步控制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两个不同的双缸建模方式,从理论上研究如何提高其同步控制精度的方法,然后对单缸系统和双缸系统进行仿真分析,针对仿真结果中单缸的动态响应差和双缸的同步控制精度低的问题,采用模糊PID控制器对系统进行再仿真研究,最后实验验证控制器的有效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对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同步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先对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在研究系统同步控制方式的基础上,分析得到两种不同提高控制精度的建模方式,分别建立力控补偿控制模型和流量补偿控制模型,实现在两个电液位置伺服系统建模上建立一种补偿关系。(2)根据两种不同的建模方式对系统进行仿真,先对系统的一个电液伺服系统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仿真分析单缸的动静态特性和双缸的同步控制精度,针对系统中存在同步控制精度低和单缸动静态响应差的问题,设计模糊控制器,仿真分析单缸的动态特性和双缸同步控制效果。(3)实验研究在不同的建模方式下双缸的控制精度和同步性问题,在搭建的实验台伤,进行实验研究,采用同等控制方式,在两种不同的建模方式的基础上,在每个支路上加入模糊PID控制器,研究分析双缸的跟踪精度和同步性,将控制效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实验验证控制器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张晓菊,张春友[2](2018)在《电液伺服系统多液压缸的同步控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电液伺服系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的研究,重点阐述了电液系统同步控制的几种方式,最后提出电液伺服多缸加载系统的广泛应用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8年18期)

吴楝华,刘志刚,焦玉全,喜冠南[3](2018)在《电液伺服系统滑模PID同步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对称式叁辊卷板机上辊两侧液压缸的同步控制问题,在原有单缸位置控制试验台的基础上,搭建了同步控制试验台。首先分析了试验台结构并进行了数学建模,然后基于建立的模型结合指数趋近律,设计了对系统参数变化及外干扰具有不变性的滑模控制器,最后在试验台上进行了同步控制试验,并对比分析了PID同步控制方法和滑模PID同步控制方法对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滑模控制有效提高了PID控制的同步精度,使得两缸动态误差控制在3mm/180mm之内,最终的位置误差控制在0.4mm/180mm之内。(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8年04期)

孙淑瑞[4](2015)在《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的同步结构解耦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即电液负载模拟器,亦被称作电液负载仿真转台。它的出现克服了全实物现场试验的缺陷,用于在实验室条件下半实物地模拟承载系统所受载荷,对承载系统进行载荷性能测试以保证产品性能,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及低破坏性,且可以进行多次试验,方便记录多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由两部分构成:加载模块与被加载模块(承载模块)。加载模块与承载模块通过刚性轴相连,加载模块跟踪指令力矩信号,承载模块跟踪角位移指令信号,并通过各自传感器实现闭环反馈。该系统中存在固有的强多余力干扰,降低了系统的频响与精度,随着对负载模拟器的性能要求向高精度、高频响方向发展,怎么消除多余力干扰、提升负载模拟器性能成为国内外众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突破传统的从干扰补偿角度消除多余力的方法,将系统多余力视为加载模块与被加载模块之间的力/位耦合,从如何解除耦合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式伺服马达的同步结构解耦方法。将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看作是单输入双输出的伺服系统,建立了加载模块、被加载模块及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系统的力/位耦合机理;根据系统性能要求,设计了复式伺服马达的结构并进行优化;复式伺服马达采用复式结构,由两个马达嵌套构成,密封条件恶劣,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复式伺服马达密封性能所进行的分析,选取了合适的密封件对马达进行密封;使用仿真软件搭建了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的模型,对其控制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完成复式伺服马达作为加载装置的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模型的搭建与控制性能分析,通过两者对比,证实了采用复式伺服马达进行同步结构解耦方法的有效性;搭建实验平台,对新方法有效性进行实验研究,解耦程度取决于复式伺服马达中同步马达与被加载马达的同步控制精度,因此借助实验平台对双马达同步状态下多余力矩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为采用复式伺服马达作为加载装置的同步结构解耦控制方法中的同步控制提供了实验支撑。(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5-04-01)

柏林[5](2014)在《矫直机电液伺服系统多缸同步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内钢铁行业的发展及客户对板材质量要求的提高,加上海外制造商将矫直机液压缸同步控制技术进行封锁,这就对国内矫直机液压缸同步控制稳定性、高精度、同步误差小及快速性这些基本要求提出了挑战。所以解决好矫直机液压缸之间的综合控制难题,就可以提高矫直机稳定运行,同时对于改进板材矫直质量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矫直机液压压下伺服系统的同步控制算法研究。首先建立起4300mm十一辊矫直机液压压下伺服系统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降阶简化以便于控制器的设计,然后通过对国内外液压伺服同步控制算法的学习,建立起微粒群优化二自由度内模控制的同步算法,本算法不仅结构简单即控制参数只有两个,而且与以往一自由度不同,二自由度控制可以对鲁棒性、干扰抑制特性和目标跟随特性进行独立调整,从而使系统的性能得到全面优化。第二个是采用FM458-1DP控制器的液压压下伺服系统的同步控制策略。SIEMENS的FM458-1DP闭环控制功能模块,其运算能力强、执行周期短等特点使系统在完成复杂算法的同时依旧能够满足控制的实时性。最后通过实验数据比较可以得出,本文提出的以FM458-1DP为硬件控制主体、PSO优化二自由度内模同步控制为算法核心的全液压矫直机压下伺服系统,四缸同步误差最大0.43mm,最终稳态的系统误差为0.06mm,完全满足现场要求的同步误差5mm,定位稳态精度0.1mm的工艺要求,说明此系统更加适合于现有矫直机自动化装备,同时提高了板材矫直质量以及推动了钢铁行业的进步。(本文来源于《太原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柏林,黄庆学,张华君,岳光[6](2013)在《矫直机电液伺服系统的PSO二自由度内模同步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矫直机液压系统多缸同步伺服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系统采用PIDNN辨识,将微粒群优化和二自由度内模相结合的控制算法。通过MATLAB对算法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输入信号的动态响应快,系统超调量和解调时间减少,并且系统的抗干扰性及跟随性同时提高,具有很好的同步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重型机械》期刊2013年06期)

杨红艳[7](2013)在《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的同步解耦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也称电液负载模拟器,通常用于模拟设计产品在空气中所受的动力铰链力矩,广泛应用于国防尖端技术领域的载荷试验。该系统主要由加载系统和承载系统两部分组成,加载系统施加指定力矩信号,承载系统施加指定角位移信号,两系统通过连接轴连接。加载系统必然输出两种性质不同的力矩,一个是跟踪指令信号的输出力矩;另一个是承载系统强迫加载系统运动的耦合力矩。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本身存在着力/位耦合特性,且力/位耦合严重影响着系统的动态特性。随着负载仿真向着大载荷、高频响和高精度的方向发展,如何消除加载系统与承载系统之间的力/位耦合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概括了国内外发展现状;根据系统性能要求,合理选择所需液压元件并分别建立了加载系统、承载系统及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力/位耦合产生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从同步解耦方面提出一种新型加载装置复式同步伺服摆动马达并进行结构设计,针对摆动马达的密封难点,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密封性能分析,为复式摆动马达提供合适的密封件及预压缩量;利用AMESim软件对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进行控制性能仿真分析,并搭建复式同步马达为加载装置的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仿真分析其加载精度;搭建实验平台分别对加载系统、承载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平台测得的耦合力矩间接反映加载马达与承载马达的同步控制精度,实验结果为同步解耦策略保证同步马达与承载马达的同步跟踪精度提供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3-04-01)

张磊,邓飙[8](2012)在《基于定量反馈的电液伺服同步加载系统的鲁棒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分析了加载系统,建立了单通道伺服加载系统数学模型,然后分析和总结了定量反馈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QFT设计了加载系统的反馈控制器和前置滤波器,构建了的控制系统的Simulink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定量反馈理论的电液伺服同步加载系统的不确定控制系统在上边界和下边界之间,达到设计要求,这证明了系统的鲁棒性。此外,与PID控制的对比表明QFT鲁棒控制器优良的控制性能。(本文来源于《液压气动与密封》期刊2012年08期)

陈大伟[9](2012)在《水平下调式叁辊卷板机电液伺服同步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液压技术应用中,经常出现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执行元件同步动作的情况。在运动过程中,由于负载、摩擦阻力、泄漏、制造精度和结构变形上的差异,为了保证相同的速度或位移作同步运动,必须施加必要的控制才能实现。卷板机是应用同步运动装置的典型设备,随着航空航天、军工兵器、汽车、造船、化工、压力容器、冶金、工程机械、金属构件等行业的日益发展壮大,对卷板机的需求量日趋增大,卷板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研究卷板机液压同步系统,并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针对WS11K-100*3200型水平下调式叁辊卷板机上工作辊左右两侧液压缸的同步动作要求,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一、结合卷板机发展的国内外现状,阐述液压同步系统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简单分类;重点针对闭环方式下的液压同步系统提出不同的控制策略,分析了当今液压同步系统向自动化、智能化和高精度方向发展的趋势。二、阐述WS11K-100*3200型卷板机的主要机械结构,重点对板材成形工艺和工作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针对卷板过程中上工作辊运动对产品的影响,指出了卷板机液压同步系统控制的重要性,并对现有液压同步系统、控制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叁、针对现有液压同步系统及控制方式存在的问题,将液压伺服技术引入卷板机液压同步控制系统中;对液压伺服系统的原理、典型应用进行阐述,同时分析了伺服阀控制的多缸同步运动方式,提出了基于主从控制方式下的卷板机闭环补偿液压同步控制策略:为了便于研究建立了卷板机电液伺服同步系统的数学模型。四、针对液压系统存在非线性、时变性及控制死区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控制的自整定PID控制策略,重点阐述了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及步骤;并利用MATLAB建立了针对本系统的模糊PID控制器,对卷板机液压伺服同步系统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在双缸跟随性能,抗干扰,稳定性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五、针对改进的WS11K-200/300×3200水平下调式叁辊卷板机控制系统,设计了基于SIMATIC S7-200 PLC的模糊PID控制算法,以及上位机控制系统,并设计了程序流程图,编写了PLC控制程序。(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期刊2012-04-20)

江小霞[10](2012)在《基于神经元的电液伺服系统同步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电液伺服系统的同步控制方法,以一个四液压缸大型平台电液伺服同步控制系统为对象,采用实验数据辨识4个液压缸的数学模型,对神经元自适应控制器用于同步控制进行了研究和改进,提出了虚拟主动缸和混合同步神经元控制结构.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虚拟主动缸的同步效果好,最大同步误差为0.2606 mm,但需要建立1个液压缸的数学模型;采用混合同步神经元控制结构,不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可通过调节参数控制同步误差,较好地实现同步控制,3和8Hz正弦信号输入时最大同步误差分别为0.4313和0.3825 mm.(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电液伺服同步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对电液伺服系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的研究,重点阐述了电液系统同步控制的几种方式,最后提出电液伺服多缸加载系统的广泛应用的必要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液伺服同步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李士铭.基于位置/力同步的电液位置伺服系统加载力控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2].张晓菊,张春友.电液伺服系统多液压缸的同步控制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8

[3].吴楝华,刘志刚,焦玉全,喜冠南.电液伺服系统滑模PID同步控制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

[4].孙淑瑞.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的同步结构解耦控制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

[5].柏林.矫直机电液伺服系统多缸同步控制方法[D].太原科技大学.2014

[6].柏林,黄庆学,张华君,岳光.矫直机电液伺服系统的PSO二自由度内模同步控制[J].重型机械.2013

[7].杨红艳.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的同步解耦控制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3

[8].张磊,邓飙.基于定量反馈的电液伺服同步加载系统的鲁棒控制[J].液压气动与密封.2012

[9].陈大伟.水平下调式叁辊卷板机电液伺服同步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山东理工大学.2012

[10].江小霞.基于神经元的电液伺服系统同步控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

标签:;  ;  ;  ;  

电液伺服同步控制系统论文-李士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