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现代民族国家话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现代民族国家话语,女性形象,性别平等,农村题材小说
现代民族国家话语论文文献综述
胡延龙[1](2019)在《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下的女性形象建构与性别平等——以“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女性形象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妇女解放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已然成了一组紧密相关的时代命题。"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及其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对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下女性身份实现深刻转型的真实摹写。而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框架之下对性别平等所进行的广泛政治支持和社会动员,却也正是"新型主体"与"新的精神"形象建构的现实观照。其结果共同指向于立体的中国本土妇女运动和性别平等的新空间。(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毛巧晖[2](2016)在《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刘叁姐》的创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成为传播新的民族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1949—1966年戏曲纳入新的文学秩序,戏曲改革成为有计划有步骤的国家意识形态实践的过程,彩调剧《刘叁姐》的创编并推广到全国正是社会主义文学实验的过程。新的国家话语对其影响关涉创作方式、艺术形式以及作品内容,其创作方式使用了新推行的导演制,艺术形式则是采用广西宜山一带的彩调与民歌相结合,内容上在主流文学经验与意识形态的组织下,突出了阶级斗争、压迫与被压迫的主题。总之,彩调剧《刘叁姐》诞生于新的民族国家文学话语之语境,是社会主义话语建构民间文学作品、干预民间文学创作与传播机制的呈现,这一话题对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的民间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迪意义。(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期刊2016年02期)
冯清贵[3](2015)在《论现代民族国家文学的嬗变及发展——以郭沫若现代诗歌话语空间为考察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民族国家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形态,在"大叙述"下形成了全新的话语体系与表达范式,它自觉地践行着第叁世界的"民族寓言"。对于郭沫若诗歌而言,从五四启蒙话语到革命话语,从革命话语到民族话语,无论是诗歌艺术上的不懈追求,还是投身革命的主体实践,都体现出在建构和扩散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实践上的付出。郭沫若的诗歌可为民族史诗,寓言着"新中国"、"新民族"的到来。(本文来源于《郭沫若学刊》期刊2015年02期)
毛巧晖[4](2014)在《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自觉(1949—1966)》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文学由于其在延安时期对于革命的重要意义,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纳入"革命中国"构建的进程,成为文学接驳国家话语的重要场域。民间文学在表层政治权力话语的影响中成为"人民文学"的核心与中坚,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一时期民间文学深层运作的理论自觉,在这两者中形成了一定的张力,逐步酝酿并形成了1949—1966年民间文学领域独特的"口头性"话语。(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4年09期)
吴磊,于春洋[5](2014)在《论民族、民族国家与现代民族国家——以中国本土学术话语中的“民族”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本土学术话语中的"民族"概念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古代"族"的概念以及"族类"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群体分类体系。近代"民族"的使用始于西方术语翻译和汉语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变,明显受到西方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理论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与苏联模式长期在我国民族理论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围绕民族译名及民族形成问题出现过几次论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民族概念的讨论日益朝解构和多元反思的方向发展。综而观之,中国本土民族概念的传统导源于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强大的包容性使其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外延宽泛、使用灵活的独特话语体系。目前学界对民族国家与现代民族国家的使用不够规范,建议把民族国家作为特指性概念专门指称西欧早期民族国家,而把现代民族国家作为泛指性概念,用来指称所有时期和类型的民族国家。(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马春花[6](2013)在《女性主义的发生与现代中国——评刘慧英《女权、启蒙与民族国家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研究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研究范式,其主要内涵大致有叁:一是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引入中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赋予其性别维度;二是在男女二元格局中思考性别问题,确立了反男权主义的批判立场;叁是从女性主义视角钩沉被主流文化压抑的女性文化传统。这种女性主义研究范式虽然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强烈的男权批判意识,对整个中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产生很大冲击,但在最近几年也备受质疑:首先(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3年11期)
冯清贵[7](2012)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实践——论郭沫若诗歌话语空间的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郭沫若而言,从五四启蒙文学到革命文学,从启蒙话语空间到革命话语空间,无论是诗歌艺术上的不懈追求,还是投身革命的主体实践,都体现出在建构和扩散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实践上的付出。《女神》开辟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形象,对自由、民主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寄予了热烈的想象。诗集《前茅》、《恢复》实现了文学启蒙话语向文学革命话语的合理承接与转化,并反映了底层民众的悲惨生活,明确指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建立自由、理想、公正的世界。(本文来源于《郭沫若与文化中国——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期刊2012-11-01)
张敏[8](2009)在《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下的20世纪女性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是中国寻求现代民族国家主体建构的一个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现代社会)走向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借助拯救民族危亡和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时代主题,女性写作开始萌发、逐步发展,并且出现了其特有的特征。因此,在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探索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期的表征与流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绪论部分,将对几个概念进行界定:如“现代民族国家话语”、“女性书写”等,并且明确本文的研究出发点、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说明本文将以性别研究为出发点,以20世纪各个时期的女性写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文本、作家的具体阐释,展示出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下的女性书写的表征与流变。第一章:女性“他者”异质地位的形成有历史和现代两种根源,这是这两种根源造成了女性书写受男权话语和启蒙话语的双重规避,因此作为“他者”的女性对性爱的书写采取一种有意回避的态度。第二章:革命话语权的建立,压抑了除革命主题以外的生命意识的表达。所以30—40年代女性小说中出现了遗忘自我的性别身份、溃败中退守、退守中又坚持的书写特征。50—70年代男性作品中对女性形象进行“雄性化”书写,使得女性成为男性视域中的“他者”。第叁章:80—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出现,社会文化的转型以及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引进,女性雄性化书写向私人欲望化书写转变。结语: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促生了妇女解放思潮的发生,妇女解放的思潮又给了女性写作的契机,但同时给了女性写作以束缚,使女性的书写行为紧紧地围绕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框架内行进。女性写作在民族国家话语和女性话语的夹缝中艰难前行。(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9-05-01)
黄科安[9](2006)在《延安文人: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话语体系——关于延安文学研究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界长期以来就存在着拿“五四”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来衡量延安文学,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粗暴简单的推论和误判。延安文人在帮助中共政权普及新的政治、文化纲领,同时也依靠这一逐渐体制化的权力机构,建立起新的话语领域和范式,规定制约新的文化生产。如果说,西方现代性话语在中国“五四”理论旅行的结果,是使中国现代知识者建构一套旨在改造国民的灵魂,扫除封建积弊的启蒙主义西方话语系统,那么经过整风后的延安文人遵循着毛泽东指示,走一条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承担着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话语体系。(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吴道毅[10](2001)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新英雄传奇主题话语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英雄传奇以讴歌工农兵新英雄人物为中心 ,展开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战争历史的传奇式描写。它不仅以艺术的具象展示了不同革命历史阶段战争生活的壮丽图景 ,而且以历史的聚焦凸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主题。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 ,它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新文学主流话语由启蒙话语向民族话语的重大转换 ,一方面昭示了新英雄传奇作为当代叙事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01年06期)
现代民族国家话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成为传播新的民族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1949—1966年戏曲纳入新的文学秩序,戏曲改革成为有计划有步骤的国家意识形态实践的过程,彩调剧《刘叁姐》的创编并推广到全国正是社会主义文学实验的过程。新的国家话语对其影响关涉创作方式、艺术形式以及作品内容,其创作方式使用了新推行的导演制,艺术形式则是采用广西宜山一带的彩调与民歌相结合,内容上在主流文学经验与意识形态的组织下,突出了阶级斗争、压迫与被压迫的主题。总之,彩调剧《刘叁姐》诞生于新的民族国家文学话语之语境,是社会主义话语建构民间文学作品、干预民间文学创作与传播机制的呈现,这一话题对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的民间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迪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代民族国家话语论文参考文献
[1].胡延龙.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下的女性形象建构与性别平等——以“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女性形象为中心的考察[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刘叁姐》的创编[J].民族艺术.2016
[3].冯清贵.论现代民族国家文学的嬗变及发展——以郭沫若现代诗歌话语空间为考察中心[J].郭沫若学刊.2015
[4].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自觉(1949—1966)[J].江汉论坛.2014
[5].吴磊,于春洋.论民族、民族国家与现代民族国家——以中国本土学术话语中的“民族”为中心[J].广西民族研究.2014
[6].马春花.女性主义的发生与现代中国——评刘慧英《女权、启蒙与民族国家话语》[J].文艺研究.2013
[7].冯清贵.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实践——论郭沫若诗歌话语空间的转换[C].郭沫若与文化中国——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2012
[8].张敏.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下的20世纪女性书写[D].厦门大学.2009
[9].黄科安.延安文人: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话语体系——关于延安文学研究的再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0].吴道毅.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新英雄传奇主题话语之一[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