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矛盾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越[1](2021)在《山东省东营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波[2](2020)在《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研究土默特右旗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现状,探讨农村金融因素对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结合调研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探寻各类金融服务对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程度,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金融要素如何影响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得出农村金融支持是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的结论,进一步提出农村金融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建议。本文也为内蒙古及其他省市地区农村金融支持优化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方案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土默特右旗玉米种植结构显着优化。全旗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8万亩,建成高粱、水稻、辣椒、中药材4个万亩优质作物规模化种植基地,发展黑小麦、地梨等10个千亩特色作物示范基地,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完成优质饲草种植面积10万亩,促进了全旗玉米种植结构的优化升级。(2)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对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不足。主要问题为,一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二是农村金融资金外流严重;三是资金需求多元化、层次化与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四是农业保险缺失不利于控制农业生产高风险;五是部分金融机构审批程序复杂、无法及时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六是金融知识普及率低,农民金融意识普遍较弱。(3)土默特右旗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对策意见。一是进一步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多元化发展;二是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体制创新;三是进一步建立和规范金融支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四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五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六是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宣传。
王新利[3](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视阀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性决定了农业的无可替代性。农业兴,则百业兴;农业稳,则天下稳。我国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为治理这一发展短板,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经济发展核心战略,适宜的农业产业结构则是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保证。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战“疫”关键阶段,农业工作既是战略需要,更是特殊考验。近年来,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仍处在不断调整优化中,但农产品成本较高,种类单一,质量较差,竞争力较弱,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农业发展深陷困境。治理当前困境的最有效措施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宜的农业产业结构能够增收,促进农业进步。所以,有必要探索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过程中起到多大的作用,这对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和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鉴于此,本文在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吉林省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究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对比了农业内部农林牧渔产业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最后,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但产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种植业处于主导地位。应加大力度综合发展其他三产业,力求农业内部产业平衡发展。(2)在吉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种植业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牧业,而后是林业,最后是渔业。(3)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结合各地经济发展特点,找准优势产业,精准发力,促进全省农业经济发展。进而提出了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首先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加大力度发展渔牧产业;其次跟随市场脚步,用政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最后,强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管理技术水平。
温燕红[4](2020)在《惠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国内的农业发展改革已收获了非常卓越的成绩,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显着的提升,然而目前国内在发展农业方面还面对着结构不均衡、环境限制性强和消费水平提升等诸多困难。十九大会议报告当中提出,“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民生问题的根本,需要将“三农”问题始终当作全党的工作重心进行解决。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有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不少难题。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我国农村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目前,惠州市农业产业结构仍有较大的调整空间,所以积极推进惠州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具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本文采用三种研究方法:(1)统计分析法(2)文献分析法(3)实地考察法。论文以惠州市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分析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惠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际状况,并对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具有的特性、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以供决策参考。论文包括七部分:前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在界定概念的基础上,并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展开了综述;第三部分分析惠州市农业结构开展调节的实际验证分析,并着重分析了惠州市农产业结构开展相关调节的现实状况,主要从农业发展现状开展了精炼分析;第四部分着重对惠州农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工作中所具有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总结及归纳;第五部分是国内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的成功经验;第六部分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第七部分是结语,通过对惠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归纳出了调整农产业结构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对相关的完善对策及建议进行了提出。
陈丹[5](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年均GDP增速近10%、人均GDP增速约9%的高速增长“奇迹”。从产业结构的发展程度上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显着提升,工业发展进入到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劳动力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12.2%上升至2017年的44.9%,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吸收就业的主力军。然而,随着长期以来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改革红利的逐渐消失,加之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短期波动和中长期下行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了明显的放缓态势,2011年我国经济结束了10%的高速增长速度,转而进入增速换挡期。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首次将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判定为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针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判断。本文以新时代为背景,围绕“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题开展研究,全文共八章,主要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研究的前提和理论基础,包括第1章绪论、第2章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第3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本部分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及产业结构相关概念、演进规律等,并在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新目标、新路径、新方式和新方向,构建出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为后文的研究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包括第4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和第5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本部分全面深入的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三次产业间结构现状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现状,揭示了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为后文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是本文计量分析部分,为第6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方向选择,本部分在前文理论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使用计量模型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方向进行了更加深入、科学的研究和选择,即是对前文理论部分的论证,也是后续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建议的重要依据。第四部分是经验借鉴部分,为第7章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本部分主要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主要典型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在金融危机后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为应对本国经济疲软所采取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目的是通过借鉴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进经验,提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第五部分是本文对策建议部分,为第8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旨在提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是本文的结论所在。本文通过研究发现:(1)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工业化为核心,解决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问题;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产业结构发展不充分的问题。(2)面对新环境、新发展理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也有了新的目标,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三产融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推动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3)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满足产业结构调整新要求、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新目标,要有新路径和新方式,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职能。(4)主导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将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业作为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产业。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从经济学角度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解读,并在现有产业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新目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路径、新方式、新方向。(2)基于新时代的研究背景,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我国三次产业间及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揭示出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的新趋势。(3)使用多种计量方法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式和方向进行分析,清晰的界定目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和市场应该扮演的角色,选择出现阶段可以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产业。
胡月琦[6](2019)在《金堂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三农”问题一直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融合,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也逐步向纵深推进,农业机械化能力也在不断升级。本文立足金堂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针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农业发展新形势以及全球变暖下的气候变化和金堂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与对比,显示金堂县通过采取技术措施、市场手段等措施,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一定成效:(1)从金堂县种植业变化可以看出:金堂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上升,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值从2013年的1.549下降至2017年的1.206,说明金堂县种植业依旧以粮食作物为主。可以看出部分农户开始不再进行粮食作物的播种,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近年来增长速度迅猛。(2)从金堂县养殖业产品产量可以看出:多年肉类占比56%以上,禽蛋逐年递增在2017年达到峰值,接下来逐年降低;奶类产量逐年降低,2017年奶类占比仅0.084;而水产品从2015年开始发展势头较好。这是金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通过充分利用金堂县紧邻沱江的地理优势,将水产养殖发展壮大。(3)金堂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可以看出,金堂县农村居民收入在2014年金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前一年有小幅度下降,其原因是2013年金堂县域内发生洪涝灾害后,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受损而影响农户收入,其余年份相比前一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所上升。说明在金堂县农业调整过程中,农村、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农业效益都有所提高。(4)通过市场需求确定供给产品,对农产品市场供需平衡有一定改善作用,金堂县农业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项目进展好,发展前景大,收入水平增加,农户积极性提高。金堂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以下问题:调整步伐缓慢,优化程度不高,五年间对种植业、养殖业的内部调整有变化,但是在农业结构要素调整效率低;农业调整的区域性不强,在优势农产品上优势不够突出,产业集聚度不够;农产品品种同质化严重,低质易种植产品多,优质需技术培植产品少,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不够明显,导致地方比较优势区未得到充分释放,农业产业特色未充分发挥导致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欠佳;在资金、硬件上缺少投入,缺少深层此的研究本地区农业资源配置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从而农户的产出量,收入水平都未达到理想状态。为金堂县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提供理论性建议,因此针对以上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优化:在金堂县农业结构方向性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径方面进行优化。从而促进金堂县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助力成都市“东进”战略实施及淮州新城规划建设。
房度[7](2019)在《兴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已经从量的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问题、瓶颈和制约也不断凸显。当前,兴化农业发展面临重要的转型时期,迫切需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兴化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利用有形之手,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实现兴化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是基础,政府主导是根本,政策引导是关键。本文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为兴化实现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迈进夯实理论基础,为兴化如何打造新一轮的竞争优势指明发展方向,为兴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提供政策保障,不断放大自身产业优势,着力补齐农业发展短板,加快实现兴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对该课题的研究状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阐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概念及相关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兴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政府发挥作用的现状分析,阐述兴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状况、政府作用发挥及其初步成效。第四部分兴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第五部分进一步发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作用的对策建议,是论文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调研与思考,提出一系列推动兴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开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杨英[8](2019)在《广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广州市农业总产值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势头,但其在全市国民经济总量所占的比重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时,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大量人口的聚焦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极大的压力,使得农业生产受阻,并且国内外价廉物美的农产品大量涌入广州市场,给广州本地农业生产者造成极大竞争压力。如何挖掘广州有限的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和科技创新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州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可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广州农业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顺利推进广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此,本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研究对象,以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等为基本理论,对广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研究。首先,从广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主要农产品区位结构、主要农产品效益结构变化来系统地阐述广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和现状。其次,为分析广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情况,采用灰色综合评价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三项指标来探讨广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绩效评价,得出通过一系列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广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绩效呈上升的趋势,且广州市农业经济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的结论。再次,根据前文分析得出广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为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风险、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不足。最后,针对上述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四是加强农业品牌化建设;五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服务。
丁琳[9](2019)在《韶关市武江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因快速增长的市场经济带动国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逐步导致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而必然经历的历史性变革。当传统农业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逐渐走向规模化经营的同时,原有的农业经济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受产业结构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国内的农业发展,为此变革原有的农业经济体制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对传统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变革的过程中,做的比较好的有广东韶关的武江区,他们根据地方特点在传统农业中瞄准主导产业,开展一系列的特色农产品开发,形成了专业化的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逐渐将产业覆盖到其他如淮山、蚕桑、水果、蔬菜、丝茅姜、土特产等特色农业。当下,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化的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资源日显重要,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共建共享。然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获取和利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将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规律有机结合和充分发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武江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主要包括农村的产业层次处于低水平状态,种植业的优势得不到明显发挥,具有特色的农村产业与其配套产业不健全、农村各产业关联度比较低、农村产业结构效益低下。基于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今后韶关市武江区应充分借鉴杭州、广州、长沙等城镇化农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国内经验,提出武江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策,主要包括处理好区域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关系、充分发挥种植业优势,助推农村产业机构转型、发挥乡镇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发展为一、二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合理平衡产业,增强农村产业结构效益。
王郁[10](2018)在《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农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当前粮食存在着供需总量平衡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中高端及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致使农产品存在竞争力不强,农业总体经济效益不高,造成农民增收的难度不断上升的局面,因而必须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使农产品能够有效应对市场需求。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产业结构理论、资源禀赋理论、创新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理论指导,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进行阐述;其次,结合新世纪背景下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以定西市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增长率为基础,测度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得出定西市种植业、牧业的增长率对农业经济的增最为显着的结论,并选取农业产业结构中发展优势最多的安定区作为对象,总结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成功经验,为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借鉴。在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本身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方式落后、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较小,农产品优质农产品数量较少等问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也存在缺乏具体指导方案、农民自身素质较低、农业科技含量较低、农业市场信息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因而进一步提出了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应遵循市场导向、粮食安全、资源优势、可持续发展及坚持产业融合的原则、按照发展绿色化农业、推进区域化经营、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化建设、促进融合化发展的方向,将种植业、畜牧业作为调整的重点对象,调强现有优势产业、调大新兴产业、调优农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此应采取提高农民素质,引进新型职业农民、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快资金筹措,建立资金支持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措施,促进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二、简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矛盾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矛盾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实施 |
1.1.2 农村金融服务迅速发展壮大 |
1.1.3 内蒙古地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积极推进 |
1.1.4 土默特右旗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有待提升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分析研究 |
1.2.2 金融支持对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 |
1.2.3 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典型经验 |
1.3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相关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农村金融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
2.1 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2.1.1 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 |
2.1.2 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实选择 |
2.1.3 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
2.2 农村金融支持是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
2.2.1 金融机构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 |
2.2.2 农村金融助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2.2.3 金融保险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提供风险保障 |
3. 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分析 |
3.1 土默特右旗种植业发展资源特点与优势 |
3.2 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发展概况 |
3.2.1 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机构概况 |
3.2.2 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政策法规情况 |
3.2.3 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
3.3 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具体举措和成效 |
3.4 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现状分析 |
3.4.1 样本描述性分析 |
3.4.2 农村金融支持与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分析 |
3.4.3 农村金融支持与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回归分析 |
4 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在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
4.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
4.2 农村金融资金外流严重 |
4.3 农户资金需求多元化、层次化与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 |
4.4 农业保险缺失不利于控制农业生产高风险 |
4.5 部分金融机构审批程序复杂、无法及时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
4.6 金融知识普及率低、农民金融意识普遍较弱 |
5. 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建议 |
5.1 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发展 |
5.2 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体制创新 |
5.3 建立健全金融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体制机制 |
5.4 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支持 |
5.5 完善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 |
5.6 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宣传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乡村振兴战略视阀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农业 |
1.2.2 农业产业结构及其调整 |
1.2.3 乡村振兴战略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查阅研究法 |
1.5.2 比较分析法 |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产业结构理论 |
2.1.1 配第-克拉克定理 |
2.1.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2.1.3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 产业组织理论 |
2.2.1 农业区位理论 |
2.2.2 主导产业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产业政策理论 |
2.3.1 路径依赖理论 |
2.3.2 公共参与理论 |
2.4 理论基础小结与本文研究视角的提出 |
第三章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乡村振兴的机制分析 |
3.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 |
3.1.1 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的影响 |
3.1.2 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产品需求的影响 |
3.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乡村振兴的机制 |
3.2.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乡村产业发展 |
3.2.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民生活富裕 |
3.2.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
3.2.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乡村生态建设 |
第四章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机理及效应分析 |
4.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
4.1.1 主导产业的更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4.1.2 提高生产率带动经济增长 |
4.1.3 通过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
4.1.4 协调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4.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
4.2.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素转移效应 |
4.2.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生产优化效应 |
4.2.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布局效应 |
第五章 吉林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5.1 吉林省农业资源基本情况 |
5.1.1 农业自然资源 |
5.1.2 农业社会资源 |
5.1.3 农林牧渔产业资源 |
5.2 吉林省农林牧渔业构成变化趋势 |
5.2.1 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变化趋势 |
5.2.2 主要农产品播种面积构成变化趋势 |
5.2.3 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构成变化趋势 |
第六章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
6.1 理论模型分析 |
6.1.1 模型假设条件 |
6.1.2 建立分析模型 |
6.2 实证分析 |
6.2.1 实证策略 |
6.2.2 因果关系检验 |
6.2.3 实证结果分析 |
6.2.4 实证分析结论小结 |
第七章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
7.1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7.1.1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
7.1.2 区域优势不明显 |
7.1.3 缺乏优质农产品 |
7.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促进吉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对策措施 |
7.2.1 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加大力度发展渔牧产业 |
7.2.2 跟随市场脚步,用政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7.2.3 强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管理技术水平 |
第八章 全文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惠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之处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农业 |
2.1.2 农业产业结构 |
2.1.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2 主导产业扩散效益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2.2.4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惠州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3.1 惠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3.2 惠州市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
3.2.1 农业经济运行平稳 |
3.2.2 惠州农业产业发展主要特点 |
3.2.3 种植业结构分析 |
3.2.4 畜牧业结构分析 |
3.2.5 林业结构分析 |
3.2.6 农业装备设施分析 |
4 惠州市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对农业产业结构理解不够 |
4.1.2 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
4.1.3 农业科技支撑力量较弱 |
4.1.4 农业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 |
4.1.5 畜牧业发展受限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对农业发展重视不够 |
4.2.2 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
4.2.3 农业科技人员结构不合理 |
4.2.4 农业劳动力供给不足 |
4.2.5 畜牧业发展影响因素多 |
5 发达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验 |
5.1 美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验 |
5.2 日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验 |
5.3 国外经验借鉴与评价 |
6 惠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及建议 |
6.1 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
6.2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
6.3 促进农业融合发展 |
6.4 强化科技引领支撑 |
6.5 抓好农业绿色发展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3.1 规范分析法 |
1.3.2 实证分析法 |
1.3.3 投入产出法 |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产业结构界定 |
2.1.2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 |
2.1.3 产业结构调整方式选择 |
2.1.4 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测度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
2.2.2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 |
2.2.3 产业政策有效性争论 |
2.2.4 最优产业结构测算 |
2.2.5 主导产业选择 |
2.2.6 产业结构调整方式 |
2.2.7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2.3.1 研究文献评价 |
2.3.2 本文拓展方向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 |
3.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概念 |
3.1.2 产业、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概念 |
3.2 产业结构调整一般理论 |
3.2.1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
3.2.2 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模式 |
3.2.3 产业结构调整的评价指标 |
3.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3.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论述 |
3.3.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 |
3.3.3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目标 |
3.3.4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径 |
3.3.5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式 |
3.3.6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 |
4.1 进入新时代前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历程 |
4.1.1 改革开放前特殊的“工业化”阶段 |
4.1.2 改革开放后从纠正失衡到均衡发展阶段 |
4.1.3 本世纪以来重工业化阶段 |
4.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变化新趋势 |
4.2.1 产业产值结构逐渐实现高度化 |
4.2.2 产业要素配置结构日趋合理化 |
4.2.3 产业发展动力结构以技术创新为主 |
4.2.4 产业组织结构不断趋于优化 |
4.2.5 产业区域布局结构日渐协同化 |
4.3 当前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3.1 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
4.3.2 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 |
5.1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 |
5.1.1 第一产业结构现状 |
5.1.2 第一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5.1.3 第一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
5.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 |
5.2.1 第二产业结构现状 |
5.2.2 第二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5.2.3 第二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
5.3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 |
5.3.1 第三产业结构现状 |
5.3.2 第三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5.3.3 第三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方向选择 |
6.1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式选择 |
6.1.1 变量的选取 |
6.1.2 模型的建立 |
6.1.3 实证分析 |
6.1.4 实证分析结论 |
6.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选择 |
6.2.1 模型的设定 |
6.2.2 数据的选取 |
6.2.3 影响力系数分析 |
6.2.4 感应度系数分析 |
6.2.5 赫希曼判别基准分析 |
6.2.6 实证分析结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验借鉴 |
7.1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 |
7.1.1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 |
7.1.2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
7.2 英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 |
7.2.1 英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 |
7.2.2 英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
7.3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 |
7.3.1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 |
7.3.2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
7.4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 |
7.4.1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 |
7.4.2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建议 |
8.1 多措并举,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8.1.1 高度重视市场决定性作用 |
8.1.2 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职能 |
8.1.3 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8.2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
8.2.1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8.2.2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
8.2.3 加快农业创新驱动速度 |
8.2.4 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
8.3 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机遇,推动工业向4.0 迈进 |
8.3.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
8.3.2 积极化解产能过剩 |
8.3.3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
8.3.4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
8.4 以中国制造2025 为指引,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 |
8.4.1 政府全面统筹规划 |
8.4.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
8.4.3 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
8.4.4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
8.5 统筹协调,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
8.5.1 健全发展机制体制 |
8.5.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8.5.3 推动科技创新建设 |
8.5.4 实施一地一策方案 |
8.5.5 加大宣传力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金堂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产业结构概念 |
2.1.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2.2.2 政府职能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金堂县情况简介 |
2.3.1 地理概况 |
2.3.2 地形地貌概况 |
2.3.3 土壤概况 |
2.3.4 气候特征 |
2.3.5 经济概况 |
2.3.6 农业概况 |
3 金堂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3.1 金堂县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特征 |
3.1.1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变化特征 |
3.1.2 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特征 |
3.2 金堂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经典案例及成效 |
3.2.1 金堂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典案例 |
3.2.2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4 金堂县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分析 |
4.1 金堂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
4.2 金堂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原因 |
5 金堂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方向和措施 |
5.1 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 |
5.2 金堂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措施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兴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海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产业结构 |
2.1.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政府职能理论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2.2.3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3 兴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政府发挥作用的现状分析 |
3.1 兴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状况 |
3.1.1 兴化市农业产业发展条件 |
3.1.2 兴化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
3.1.3 兴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分析 |
3.2 兴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作用的发挥 |
3.2.1 制定战略规划,引导农业产业长远发展 |
3.2.2 强化政府调控,提升农业产业综合效益 |
3.2.3 提供公共服务,营造结构调整良好环境 |
3.2.4 加强有效引导,带动农业产业有序发展 |
3.3 兴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发挥作用的初步成效 |
3.3.1 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走向标准化 |
3.3.2 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成效明显 |
3.3.3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渐趋合理化 |
4 兴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 兴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作用发挥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发展规划导向不明,农业产业布局欠优化 |
4.1.2 政策措施不够精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
4.1.3 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 |
4.1.4 政策激励不足,农民主动参与不够 |
4.1.5 政策执行不到位,存在偏差和负效应 |
4.2 兴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作用发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理念认识不到位,政府角色定位不准 |
4.2.2 政策体系不完善,支持力度不够 |
4.2.3 体制机构不健全,相关职责不清晰 |
5 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作用的对策建议 |
5.1 厘清角色定位,转换政府职能 |
5.1.1 更新理念,合理定位政府角色 |
5.1.2 梳理职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
5.2 多措并举,强化政策驱动 |
5.2.1 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 |
5.2.2 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项目考核奖补制度 |
5.2.3 进一步扩大园区农业企业招商引资 |
5.2.4 进一步重视农业科技人才引进 |
5.2.5 进一步推进经营模式创新 |
5.2.6 进一步促进“一村一品”发展 |
5.3 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管理模式 |
5.3.1 完善管理体制,强化政策有效执行 |
5.3.2 推进部门协同,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
5.3.3 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品牌运营中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广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回顾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产业结构 |
2.1.2 农业产业结构 |
2.1.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2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灰色系统理论 |
3 广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分析 |
3.1 广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 |
3.2 广州市农业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 |
3.3 广州市农业各业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
3.3.1 种植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 |
3.3.2 畜牧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 |
3.3.3 渔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 |
3.4 广州市主要农产品区位结构变化分析 |
3.4.1 主要种植业产品的区位变化分析 |
3.4.2 主要养殖业产品的区位变化分析 |
3.5 广州市主要农产品效益结构变化分析 |
4 广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绩效评价 |
4.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绩效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选择 |
4.2.1 绩效评价方法选择 |
4.2.2 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
4.3 广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绩效的灰色综合评价 |
4.3.1 数据来源 |
4.3.2 灰色综合评价分析 |
4.3.3 绩效评价结论 |
5 广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5.1 广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
5.1.1 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
5.1.2 农业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 |
5.1.3 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风险 |
5.1.4 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 |
5.1.5 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不足 |
5.2 广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
5.2.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5.2.2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
5.2.3 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 |
5.2.4 加强农业品牌化建设 |
5.2.5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服务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与不足 |
6.3 进一步工作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9)韶关市武江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村产业结构 |
2.1.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经济增长理论 |
2.2.3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
3 武江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
3.1 概况 |
3.1.1 区位概况 |
3.1.2 农村自然资源概况 |
3.1.3 农村社会环境概况 |
3.2 农村产业结构分析 |
3.2.1 农业产业基本情况 |
3.2.2 第二产业结构分析 |
3.2.3 第三产业结构分析 |
3.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状况 |
3.3.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
3.3.2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
3.3.3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
4 武江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
4.1 农业产业重心所处层次过低 |
4.2 种植业优势发挥不完全 |
4.3 特色农业及配套产业不健全 |
4.4 各产业关联度比较低 |
4.5 产业结构效益低下 |
5 农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国内经验借鉴 |
5.1 杭州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验 |
5.1.1 实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
5.1.2 发展特色化、集约化农业 |
5.1.3 发展精细密集型农业 |
5.2 广州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验 |
5.2.1 以多元产业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
5.2.2 政企携手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生态文明美丽乡村 |
5.2.3 做强做精观光休闲农业 |
5.3 长沙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验 |
5.3.1 推进农产品结构调优调精 |
5.3.2 打造独有品牌 |
5.4 经验借鉴 |
6 武江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措施 |
6.1 处理好区域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关系 |
6.1.1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
6.1.2 建立合理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 |
6.1.3 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
6.2 充分发挥种植业优势,助推农村产业机构转型 |
6.2.1 提高农民与企业能力素质,提高种植业产业化水平 |
6.2.2 逐步建立种植业标准,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 |
6.2.3 采取得力措施,引导扶持种植业结构调整 |
6.3 发挥乡镇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
6.3.1 积极落实建设印刷出版特色小镇的设想 |
6.3.2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
6.3.3 积极探索产城融合新路子 |
6.4 加快发展为一、二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 |
6.4.1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
6.4.2 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步伐 |
6.5 合理平衡产业,增强农村产业结构效益 |
6.5.1 确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
6.5.2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
6.5.3 强化科技措施,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与不足 |
7.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理论基础 |
(一)产业结构理论 |
(二)资源禀赋理论 |
(三)创新理论 |
(四)竞争优势理论 |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相关概念 |
(一)农业产业结构 |
(二)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 |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
第三章 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 |
一、定西市概况 |
二、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 |
(一)粮食生产缓慢阶段(1978 年以前) |
(二)粮食增产调整阶段(1979~1984) |
(三)农业产业快速发展阶段(1985~1990) |
(四)质量、产量并重阶段(1991~1997) |
(五)战略性调整阶段(1998~2003) |
(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剧增新阶段(2004~2015) |
(七)农业结构性调整新时期(2015~至今) |
三、新阶段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的分析 |
(一)总体变化情况 |
(二)种植业结构变化情况 |
(二)牧业结构变化情况 |
(三)林业结构变化情况 |
(四)渔业结构变化情况 |
第四章 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案例研究 |
一、案例选择依据 |
二、安定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
三、安定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 |
四、安定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验总结 |
第五章 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及调整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二)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
第六章 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 |
一、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
二、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
三、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 |
(一)调强现有主导产业 |
(二)调优农产品质量 |
(三)发展新兴农业产业 |
(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
四、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措施 |
(一)完善政策引导服务,明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思路 |
(二)提高农民素质教育,引进新型职业农民 |
(三)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
(四)加快资金筹措,建立资金支持体系 |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简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矛盾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东营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张伟越. 长江大学, 2021
- [2]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研究[D]. 张波.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3]乡村振兴战略视阀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D]. 王新利.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1)
- [4]惠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温燕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5]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陈丹. 辽宁大学, 2019(10)
- [6]金堂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胡月琦.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7]兴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房度. 扬州大学, 2019(02)
- [8]广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杨英.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9]韶关市武江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丁琳.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10]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研究[D]. 王郁.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2)
标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