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教师角色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教师,角色意识,以身立教,开拓创新
教师角色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刘珊珊[1](2019)在《浅析体育教师角色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在教育系统中,教师、学生等作为具有主体的人,自然构成了教育的主体因素。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有德之人,做对社会有利之事。"师者"的职责和角色多样性,即教育者是研究者,传道授业者,管理者,朋友和心理医生等角色。本文从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的角度,探讨其如何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13期)
李丹,徐晓风[2](2019)在《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在问题意识导向下,促进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启新的角色转变,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的走近学生、吸引学生、带动学生,在新时代继续发扬理论的魅力与吸引力。(本文来源于《中国高等教育》期刊2019年Z1期)
魏春梅,袁舒雯,邵光华[3](2018)在《教师角色意识:基于教室之门的现象学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角色意识作为教师对自己身体的感知,是空间性的,教师进行教学生活的主要场所的教室空间是身体性的。教室的门作为空间转换的节点,具有保护空间隐私性的功能,同时是微观的规训的载体,通过教室之门的功能的发挥,从教师角色意识体验的冲突入手进行现象学分析,解读教室之"门"的空间符号,揭示教室之门的教育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田树民[4](2018)在《高中生体育运动意识培养中的教师角色定位——以狮山高中的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让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狮山高中近年来致力于打造体育特色学校,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建设成效。从实践结果来看,教师在高中生运动意识的培养模式中,应该充当同行者、组织者、启发者、调节者和成功者的角色,这些角色应该依靠运动意识培养的内容设定、管理支撑、信息交流、创新行为和科研力量产生作用。这些角色的实现可以把体育精神渗透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塑造学生人格,可以把体育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进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本文来源于《华夏教师》期刊2018年23期)
吴向东[5](2018)在《确立角色意识,提高教学实效——小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之我见》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语文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是理性角色。小学语文教师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课外阅读的推动者、学生能力的欣赏者",这是感性的角色。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确立多种的角色意识,来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益,实现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安徽教育科研》期刊2018年03期)
李灵敏[6](2018)在《地方高师院校免费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高师院校免费师范生已经发展成一个特殊的群体,逐步成为深化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地方高师院校免费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免费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并间接作用于他们的从教水平,从而达到为未来培养合格教师的目的。本研究立足于教师角色理论,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将地方免费师范生角色意识确定为教师角色认知、教师角色期望、教师角色情感叁个维度,并通过编制《地方高师院校免费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S大学大一到大四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研究主要分析了S大学免费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形成的总体情况及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角色意识在性别、独生子女、年级、生源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情况,探索了S大学免费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最后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为地方高师院校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建议。研究显示:在性别方面,地方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角色认知和教师角色情感两个维度不存在显着差异,教师角色期望存在显着差异,男生的教师角色期望水平低于女生;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教师角色认知和教师角色情感两个维度不存在显着差异,教师角色期望方面存在显着差异,独生子女的教师角色期望水平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在年级方面,地方免费师范生在教师的社会作用方面无显着差异,在自我期望、教师教学水平期望、任教学校期望、教师职业情感等项目项目上均有年级存在显着差异;在专业类别、学生生源地和家庭年收入方面,地方免费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叁个维度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地方高师院校免费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受到学生个人、家庭、高校、社会四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人方面,包括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习动力、性格特点、个人能力以及学生个人教师角色的认识途径等;在家庭因素方面,包括免费师范生家庭主要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满意度等;学校因素方面,包括免费师范生就读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领导对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关注程度、以及教育实习等;在社会因素方面,包括社会对免费师范生的认可度以及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认可度。最后,结合相关的政策规划以及对样本学校免费师范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文章从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提出一些增强地方免费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的建议:个人应培养与教师职业相关的兴趣爱好,提升自我专业水平,合理规划教师职业生涯;学生家庭应该鼓励子女从教;高校方面可以完善课程设置,重视针对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指导,重视教育实习与职业体验;社会方面应努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严格落实就业管理工作,运用舆论导向提高教师角色认知等。(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0)
邹欢[7](2018)在《教育实习中教师角色意识的发展之叙事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日制教育硕士是培养实践型、应用型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既要求其具备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又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硕士的教育素养成了一个迫切的需要,因为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因此其教学素养的提高、教育行为的改变也就成了当今教育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趋势。所以,在教师角色被赋予更多要求的同时,教师本身对其角色的认识、理解就显得很重要。教师角色意识在教师教育观念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直接影响着教师心理体验与感受和教育行为,同时其对教师角色的成熟也很有价值。我们必须关注教师的角色意识,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教师们的角色意识进行调整和改善。只有当教师具备了适当的角色意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开展跟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国外以及台湾地区有不少的研究,但是近年来大陆地区的相关研究比较少见。因此,本研究在梳理前人对教师角色意识的基础之上,将其结构分为角色意向、角色情感、角色期望、以及角色认知四个部分,并从这四部分着手对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的一名学生Nancy的教师角色意识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课堂观察、访谈法、与日常对话等方法,以期解决叁个问题:(1)在实习前,该教育硕士的教师角色意识来源是什么?(2)实习后,其教师角色意识是否发生改变?是如何变化的?(3)如果教师角色意识发生改变的话,导致这些改变的因素是什么?研究发现,实习之前该教育硕士的教师角色意识主要来自其学生时期教师的影响,其次是自身做兼职的经验。在教育实习期间,其教师角色意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其角色意向得到了加强;角色情感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亲身经历了正面及负面的体验;角色期望有了新的认识,例如对教师的权利有了认知,等等;最后其角色认知得到了充实,比如更加清楚师生关系等等。主要的影响因素有:(1)实习学校本身;(2)实习学校的老师以及学生;(3)共同实习的同伴;(4)自身的教学经验;(5)实习学校的氛围。根据此次研究,作者认为在实习期间,首先,实习生应该加强与其指导老师以及学校其他工作者的交流;同时,实习生之间的交流有个加强;其次,实习生自我要加强反思;此外要创造轻松的实习氛围;最后要延长实习的时间。(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刘兰兰[8](2017)在《非师范专业中学教师角色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对教师需求的加大,越来越多的非师范专业人员开始从事教师工作。时代要求教师的专业化。由于缺少专业的师范教育,他们在就业上岗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对非师范专业教师的培养。教师角色意识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苏北某县非师范专业中学教师角色意识的研究,对于教师的角色意识理论研究、学校以及此类教师本身均具有重要意义。从不同理论角度去审视教师角色意识,有利于丰富以往的对教师角色的研究。在当地教师流动性大,非师范人员占有一定比例,并且城区急需教师的背景下,有利于当地教育环境的稳定。有利于学校的管理者制定规章制度,更好地利用好这些人力资源;有利于非师范专业中学教师顺利融入教师队伍,快速成长为合格的教师。本文立足教师角色理论,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梳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了解苏北某县10所中学非师范专业教师角色意识现状,剖析影响其角色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这些教师的总体角色意识处于一般水平,其群体内部也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其性别、年龄、大学专业、任教时长、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同而造成的。同时,他们角色意识还受自身、任教学校及社会环境叁个因素影响。教师自身:自身的学习、前进的动力,其性格、心理素质、职业价值观以及职业技能;任教学校:岗前、在职培训和学习进修,学校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老教师的帮助与引领;社会环境:社会对非师范专业中学教师的认同。因此,笔者从非师范专业中学教师自身、任教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这叁个层面探讨了强化非师范专业中学教师角色意识的策略。一、教师自身:培养对教育工作有益的性格,努力拓宽学习和认知渠道,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二、任教学校方面:提高教师待遇,关注非师范专业教师特点,注重教师培训的实效,优化教学系统和教学设施,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师工作时间,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塑造职业性格,培养职业素质,完善教师发展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制;叁、社会方面:广泛宣传,提高认同程度。(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期刊2017-12-02)
陈彩霞,朱雪梅[9](2016)在《跨学科教学视阈下的教师角色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跨学科教学对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本文以史、地交互协同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为例,分析了跨学科教学视阈下教师应具有的叁种角色意识:价值意识、敏感意识和包容意识。(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期刊2016年51期)
艾洪伟,金哲华[10](2016)在《初中教师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角色意识包括角色认知、角色体验和角色信念,叁者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兼具社会期待和自身个性的教师职业角色。教师角色意识涵盖了认知、情感和意志个体完整的心理过程,同时也约束和支配着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行为表现。本文旨在研究教师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的现状及相关关系,并就如何提升教师角色意识,使教师更好地扮演职业角色给出建议。(本文来源于《亚太教育》期刊2016年25期)
教师角色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在问题意识导向下,促进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启新的角色转变,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的走近学生、吸引学生、带动学生,在新时代继续发扬理论的魅力与吸引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师角色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刘珊珊.浅析体育教师角色意识[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2].李丹,徐晓风.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
[3].魏春梅,袁舒雯,邵光华.教师角色意识:基于教室之门的现象学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18
[4].田树民.高中生体育运动意识培养中的教师角色定位——以狮山高中的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为例[J].华夏教师.2018
[5].吴向东.确立角色意识,提高教学实效——小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之我见[J].安徽教育科研.2018
[6].李灵敏.地方高师院校免费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7].邹欢.教育实习中教师角色意识的发展之叙事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8].刘兰兰.非师范专业中学教师角色意识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
[9].陈彩霞,朱雪梅.跨学科教学视阈下的教师角色意识[J].江苏教育.2016
[10].艾洪伟,金哲华.初中教师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的调查研究[J].亚太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