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转移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脊柱转移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冯长顺(新疆库尔勒塔里木油田医院影像科841000)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整理我科53例经病理学确诊及临床证实的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CT诊断和鉴别诊断表现。结果本研究53例脊柱转移瘤中,溶骨型38例(71.70%),成骨型6例(11.32%),混合型9例(16.98%)。以颈椎、胸椎、腰椎转移较多(占84.91%),其中腰椎26例、胸椎13例、颈椎6例、胸腰段交界4例、骶腰段交界3例、骶椎1例。单个椎体转移8例,2个椎体转移19例,3个椎体转移21例,3个以上椎体转移5例。结论CT对脊椎转移瘤的诊断具有其优越性、敏感性,它可以清晰地显示椎管、椎管外、硬膜外情况,骨质破坏、增生及软组织肿块情况,对椎体附件(关节突、椎板、椎弓根)是否受侵害也能清楚显示,是临床常用的无损伤性检查。

【关键词】脊柱转移瘤CT诊断鉴别诊断

由于脊柱内椎体的血管丰富,脊柱成为恶性肿瘤骨转移最常见的好发和累及部位,约占骨转移瘤的90%[1],临床常见的原发肿瘤较多,其诊断和鉴别主要依靠CT和MRI诊断。本研究通过53例经病理学确诊及临床证实的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CT诊断和鉴别诊断表现,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来源于2009年10月~2011年9月期间经病理学确诊及临床证实的脊柱转移瘤的53例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73.58%),女14例(26.42%);年龄在29~81岁之间,平均(56.7±7.9)岁;原发肿瘤:肺癌19例(35.85%)、乳腺癌10例(18.87%)、肝癌6例(11.32%)、胃癌5例(9.43%)、肾癌5例(9.43%),其他8例;病史:有肝癌介入治疗病史2例、有慢性肝炎病史3例、有乳腺癌手术史8例,有肺癌手术史6例;咳嗽23例、胸痛者21例、双肾区疼痛9例、肝区隐痛5例,血尿6例、排尿不畅5例、前列腺增大5例。大多数骨转移瘤初期无临床表现,当转移出现症状时,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及相应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症状,伴有原发病灶表现和病史。

1.2检查方法所有患者采取GE9800型CT常规扫描,层厚及层距胸椎、腰椎、骶椎为5mm,颈椎为3mm,螺距2.0,椎间盘取一个层面,椎体取三个扫描平面,距阵设置为512×512,常规扫描完后,进行软组织窗及骨窗1.25mm薄层重建以及三维重建。

2结果

脊柱转移瘤的主要CT表现分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共3型,本研究53例脊柱转移瘤中,溶骨型38例(71.70%),成骨型6例(11.32%),混合型9例(16.98%)。以颈椎、胸椎、腰椎转移较多(占84.91%),其中腰椎26例、胸椎13例、颈椎6例、胸腰段交界4例、骶腰段交界3例、骶椎1例。单个椎体转移8例,2个椎体转移19例,3个椎体转移21例,3个以上椎体转移5例。病变椎体CT表现呈大片状、广泛性、溶骨性骨质破坏。椎体累及部位以椎体前部最多,其次是后部、椎弓根、附件。

3讨论

3.1脊柱转移瘤的CT表现

3.1.1脊柱溶骨型转移:多呈现为不规则斑点及斑块状改变的骨破坏,有轻度膨胀改变,或大小不一样,单个或多个椭圆形透亮区,大部分累及椎体和受累的椎弓根附件[2]。椎间隙狭窄改变不明显,多数椎体溶骨型破坏导致病理性骨折,一般椎体成凹陷或楔形。

3.1.2成骨型转移:多呈现为散在斑点状弥漫性或多个椎体孤立高密度影,骨小梁增粗溶和较常见,少见成骨转移发生在椎体附件。

3.1.3混合型转移:多为椎体的骨质增生与骨质破坏之间存在。

3.1.4椎旁软组织肌肉受累:多呈现为腰大肌、肿胀的周围软组织与椎体皮质侵蚀破坏相连。

3.1.5骨性椎管受累:多呈现为椎管破坏和变形,能够清晰显示瘤体突入椎管的程度和受累的程度,椎管狭窄的情况。

3.1.6椎间盘受累:临床少见,CT扫描显示为局限性破坏或椎间盘斑片状影。

3.2鉴别诊断

3.2.1与多发性骨髓瘤鉴别:可以参考病灶大小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多发性骨髓瘤受累椎体较多,病灶大小一致性较强,穿凿样、溶骨性破坏呈多发性类圆形或不规则,个别有呈膨胀性表现,病灶边缘可见环形高密度影;椎体压缩变形只在严重时出现,骨质疏松症状明确,并且在骨破坏区软组织肿块影与膨胀性骨破坏同时显现。如突入椎管可压迫脊髓硬酱膜下隙;椎弓根、椎板、横突、棘突受累的发生率高;椎间盘一般保持完整,部分骨小粱增粗。而脊柱转移瘤病灶多大小不一,边缘模糊,多呈现为不规则斑点及斑块状改变的骨破坏,呈轻度膨胀改变,或大小不等单个或多个椭圆形透亮区,椎间隙狭窄改变不明显,一般椎体成凹陷或楔形,多为散在斑点状弥漫性高密度影,或多个椎体孤立密度增高影,或表现骨小梁增粗溶和。脊柱转移瘤骨质疏松征象不明显,转移瘤灶间有正常的骨质密,询问患者常有原发肿瘤病史。实验室检查显示[3]: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有凝溶蛋白,血清球蛋白增高,骨髓穿刺可找到骨髓瘤细胞,涂片浆细胞增多。

3.2.2与脊椎结核鉴别:脊椎结核继发感染较多,95%以上原发结核灶在胸部[4],病程一般较长,椎体前中部发生较多,CT检查显示椎体破坏后,在椎旁低密度软组织阴影明显,散在的小碎片较多,溶骨性破坏区常累及多个椎体,椎间隙明显变窄或消失,脊椎后突畸形,椎旁脓肿形成和软组织钙化灶,CT增强扫描椎旁显示脓肿强化不明显,可见半环形或环形钙化影像,或者仅表现肿块边缘强化。局限性骨破坏区周围时有硬化带。而脊柱转移瘤患者原发病灶明显,椎体中后部及附件骨性结构多受肿瘤侵犯,病灶内死骨较少,累及椎间盘也较少,但在椎旁可以形成少有钙化软组织肿块,CT增强扫描软组织肿块明显强化。

3.2.3伴病理性骨折须与良性压缩性骨折鉴别:脊椎转移瘤临床少见压缩,仅仅在肿瘤完全代替椎骨的情况下才可发生压缩性骨折表现。良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常有外伤病史以及脊椎退行性改变表现,椎体及附件骨性结构无骨质破坏征象,椎体骨质碎裂区无软组织肿块突入,椎旁亦无形成软组织肿块。

3.2.4与畸形性骨炎及肾性骨病骨硬化鉴别:畸形性骨炎病程一般较慢,骨外形改变明显,其患骨增厚,骨小梁粗糙,同时骨膜下新生骨形成;肾性骨病骨硬化常常有慢性肾衰竭史,腰椎多骨硬化,表现为“橄榄球衫征”[5]。

CT对脊椎转移瘤的诊断具有其优越性、敏感性,它可以清晰地显示椎管、椎管外、硬膜外情况,并能准确地显示骨质破坏、增生及软组织肿块,对椎体附件是否受侵害也能清楚显示,是临床常用的无损伤性检查,但对于一些难以确诊的病例,还应该密切结合临床,必要时行病理活检才能确诊。

参考文献

[1]冯亮,陈君刊,卢光明.CT读片指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58-459.

[2]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2.

[3]孟悛非,江波,陈应明等.脊柱转移瘤CT表现研究-对椎弓根征诊断意义的再认识[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8):518-522.

[4]俞福盛,叶海珍MRl对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63-65.

[5]高文华,胡振洲,雷正军脊柱转移瘤的影像诊断[J].西部医学,2009,21(6):994-995.

标签:;  ;  ;  

脊柱转移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