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妇女解放观初探

秋瑾妇女解放观初探

一、秋瑾的妇女解放观探微(论文文献综述)

付玉[1](2021)在《清末女子留日教育研究(1899~1911)》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长期被束缚,她们中的大多数被剥夺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自由。清政府早期派遣的留美、留欧幼童都是男性,女子留学也就自然被排除在外。教会女子学校为中国女性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门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兴女学为更多中国女性提供接触新式教育的机会。少数女子开始走出闺阁,负笈日本留学。清末女子留日教育是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发展起来的,留日女性身上肩负着时代和国家赋予的使命。19世纪下半叶,中日两国的女子教育都经历着一系列变革,这为中国女性留日创造条件。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留日的中国女性是夏循兰,她于1899年前往日本,继此中国女子留日正式拉开序幕。受到中国男性留日以及日本部分人士游说的影响,少数中国女性负笈东洋。在中国女性留日的初期,江浙地区和湖广地区的生源比较多,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开始自发前往日本。随着1905年第一批官派女子留学日本得以实现,第一次留日热潮开始形成。在官费与自费的相互影响下,中国女性赴日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留日女性大多选择师范、家政等专业,这与国内女学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师资短缺问题有很大关系。日本贤妻良母的女子教育目的和短期速成的课程设置也吸引着更多的中国女性。留日学生群体中还出现了自主管理的组织,与官方管理机构共同发挥作用。在学习的同时,留日女性也踊跃参与各种社会活动。1907年开始,速成教育的弊端逐渐显现,而国内女子教育的发展却取得一定成效。与此同时,留日学生逐渐形成一股革命力量,留日女生群体也加入其中。这不仅与清政府期望培养的贤妻良母相违背,甚至还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这就为限制留日女性的数量埋下伏笔。1907年之后,留日女学生的选拔标准及修读要求都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教育质量,但也限制了留日女性人数的增长。回国后的留日女性或是成为教师,或是创办女学校,为中国女子教育事业的壮大增添力量。她们的组织和宣传使更多的中国女性接受教育,这也为两部女学堂章程的颁布创造条件。清末留日女性也重视女学对女权的作用,并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女性争取权利,解放中国妇女,使其地位得以提升。

史佩岚[2](2021)在《李达的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妇女解放历来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妇女解放的程度也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封建社会统治下,长期存在着严重的妇女问题,广大妇女受“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的规范和束缚,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身心饱受煎熬。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先进文明和民主思想的传入,妇女解放问题开始逐渐被提上日程。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一段时间,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十分重视妇女工作,在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李达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观的重要传播者,也是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文章旨在对李达的妇女解放思想及其社会实践路径等内容进行初步的探讨与研究。李达不但通过翻译、撰写大量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与论着,对妇女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地研究,还在剖析了中国妇女受压迫的根源,论述了妇女解放的必要性及实现妇女解放的途径之后,在妇女解放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深邃的思想。同时,他致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解放的社会实践运动,指导创办《妇女声》刊物、开办平民女学、参与制定妇女运动的决议,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本文在梳理了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因素之后,进一步系统阐述了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深刻内涵与社会实践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主要特征,最后对李达的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进行了总结。李达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与实践,对当时妇女的解放、社会革命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早期中国共产党指导妇女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还在实践上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妇女自身的觉醒与解放,加快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革命的进程,为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妇女问题的解决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当代社会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增强妇女的主体意识与内在驱动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与立场、坚持多学科相结合分析研究当今的妇女发展问题,不断与时俱进,促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且,要始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李达的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使其在新时期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张雪飞[3](2021)在《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文中提出衣之于人,自人类文明伊始就如影随形、相伴相生。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倾向于遮蔽人身形体,不太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和个体特性;彰显等秩阶次,关注人的文化表征和社会意蕴。晚清民国是服饰传统、规制、风格和文化剧变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形态、社会认识、女性社会角色转轨的关键阶段。人衣关系经历了抗争与冲突、困顿与反思,在张力和矛盾中蜕变和进化。研究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变革,对于社会制度变迁、服饰文化转型、妇女解放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论文包括四个主体部分:第一章站在人衣关系的视角,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发掘和梳理女性服饰变革的历史脉络;第二章从纺织原料、分析并阐述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从纺织原料、面料的技术革新、成衣制造方式和产业更新,以及纺织贸易市场变化三个方面,讨论服饰变革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分析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联,也即从“衣”的层面对人衣关系的变革动力进行历史透视;第三章从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文化现象、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和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这三个层面,探讨社会变革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剖析伴随其间的人衣关系的变化特征;第四章从夷夏之防、道器之辨、礼俗之隔和荣耻之变四大关系入手,揭示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联系,厘清服饰变革的深层机理。本文主要观点和创新如下:1.服饰潮流是一种能够同时揭示服饰变革现象和本质所在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本文试图打破以往以主流历史分期、社会变革为纲的近代服饰史叙事,以及服饰品类、服饰流派、服饰空间扩散的服饰专题分类,由人衣关系的生理要求、观念思想、社会生活、审美文化、技术支持等不同侧面考察服饰潮流的变革趋势,抽象概括出“衣以容身”“衣以立身”“衣以适人”“衣以彰人”四大服饰潮流。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展现服饰变革的全貌,既符合服饰本身的历史脉络和嬗变轨迹,尊重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规律,又呈现服饰变革的创新性与继承性、往复性与多样性,揭示种种复杂多栖的规律和特性,为研究服饰变迁的技术、社会和文化因素提供线索和链接。2.产业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为供给带动需求、需求拉动供给给出历史的有力借鉴。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特别是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的进步,根本地改变了服饰面料性能、服用加工技艺,为服饰结构的改良和变革提供了可能的物质和工艺基础,形塑了纺织服装贸易和消费的全新格局,为晚清民国女性服饰时尚的兴起和潮流的延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绘制出服饰潮流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机制分析框图,展示说明了产业技术变革如何对服饰变革发挥作用,特别是对影响方式、路径和机理方面的系统阐释。技术变革是对“衣”的物理特性、生产方式、市场供给和美学价值的创新,为“人”提供可消用、选择和适配的服用方案。作为服饰消费主体的“人”根据自身的穿用需求、经济基础和消费偏好以及文化审美,影响纺织、服装的贸易市场格局,对服装原料面料、剪裁结构方式提出需求。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实质上通过改变“衣”的供给进而影响“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又进而促进“衣”的技术和产业升级改革。3.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服饰时而领着、时而跟着,既能动于社会变革,又从动于社会变革。一方面,社会变革是服饰变革的引领者。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妇女解放思潮启蒙、引导着近代女性以主体身份参与到社会运动之中,推动着服饰潮流的发生和传播。以珠江三角洲的“自梳”和长江三角洲的“摩登”为代表的服饰社会现象为女性服饰潮流蓄能积力;另一方面,服饰变革是社会变革的能动者。代表性女性和女性群体以或拟男化、中性化的服饰行为,或个性化、大众化的穿衣方式,推动着妇女解放,成为社会变革不容小觑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服饰既作为被社会生活、时代思潮改良和引导的主要对象,同时又充任着女性参与社会变革的道具、工具和面具。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互动,本质上是服饰与人的主体性关系。从被“衣”掩饰的“人”到以“衣”修饰的“人”,再到借“衣”立身的“人”,透过近代女性的服饰行为,抑或是社会舆论对女性服饰的评价和反应,“衣”之功能得到重新辨析,服饰下的人性得到解放,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得以进化。4.文化变革既是阻碍服饰变革的重要防线,反过来又是催化服饰变革的深层动因。长久以来,华夏服饰是区辨夷夏族群、承载文野观念的文化载体。无论是葆有华夷文化优势的历史时期还是闭关自守被强力冲击的晚清之际,拥护文化传统和民族尊严的“庙堂”及士大夫们反对服饰变革。而随着近代西方传教士的“诱导”,本来象征文明的缠足成为野蛮文明的标记,夷夏之别破防、文野之位互换,趋新大势和尊西倾向成为服饰变革的新动向。在西学东渐、西器东传的时代背景下,服制是扞卫“中体”的“重器”,象征着传统儒家文化的伦常名教、制度文物以及体统规矩,不可“轻言”变革。而在改良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时期,服制改革成为复兴民族、更易“人心”的方略,由器而道的“天演”进化论提倡优胜劣汰、强权竞争,成为推动服饰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传统礼俗社会中,服饰是“礼治”的重要媒介,以礼化俗,以礼节俗。礼乐制度的高度发展是服饰文化长期保持稳定、难以遽变的根本。晚清宗法秩序遭遇挑战,作为民众生活“风俗”的服饰改良提出变革要求,女性服饰潮流甚或走在了服制法规之前,由俗入礼。文化是慢变量,近代服饰变革的不易和反复,皆出自于文化内核“面子”、服饰面子即文化里子,能小变则不大变,能形变则不质变。而服饰变革的发端和剧变,仍需归因于文化内核“面子”。在敏感于外人观感、维护文化“面子”的同时,服饰悄然生变,服饰由宗族和伦理走向民族和国家,再走向个体和自我,“人衣关系”不再等同于纲常伦理的“人人关系”。5.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的路径并完全不遵循“器物-制度-文化”的现代化三阶段,而是多个范畴兼而有之,各个阶段均有参与。服饰变革属于物质器技,亦成为寄托人伦关系的社会制度,甚至还是文化思想的重要表征,事实上是“器物”“制度”和“精神”的“三位一体”,难以区分先后甚至彼此。整体来看,女性服饰变革是在制度层变革时生发的。反缠足运动发端于呼吁制度改革的戊戌维新,辛亥以后服饰等级制度改弦更张,服饰听取民便。新文化时期反思文化,女性服饰在更大范围、更大波次、更大程度上发生变革,服饰潮流渐趋成型,人衣关系也随之转换、调整。但局部而言,在学习西器的洋务时期,洋纱、洋布大量进驻开埠城市,上海等地的年轻、时尚、社交女性已开始穿用洋布衣。在民风开放、趋新入时的地区,原料面料、穿衣方式等物质层面的变化来的较早,相对顺利地被一部分女性所接纳,但并未涉及到服饰文化层面的对抗与哲思。对于广大乡村地区的劳动女性,质地厚实、自产自销的土布更便于劳作,物质层面的服饰变化来得更为迟滞、缓慢,或许到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发生变化之后,服饰才相随而变。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呈现出多轨道、多征候、多阶段并行不悖的复杂格局。6.服饰变革本质而言是“人衣关系”的更新与重构。服饰不是纯粹单一的自然物,而是典型的文化产物。变革时期人衣关系变化的意义在于,“人”既是具体的、个体的人,同时也是群体的、社会化的和历史性的人。“衣”既是具有物质属性的衣,同时更是代表民族风俗、承载社会功能、表征时代特征的“衣”。服饰变革之前,衣的礼治、标示、文化功能更为显着;服饰变革之中,衣的工具、道具、面具功能更加显露;服饰变革之后,衣服重归保暖和装饰的基本功能。考虑到人衣关系的复杂多元性,“人的穿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适身、得体、体面和得当/适境。初级层面的“适身”强调作为生物体的人和作为自然物的衣。更高级层面的“得当/适境”更看重中国文化下具有多种属性之“人”的穿衣要领和不同穿着场合下“衣”的服饰文化要素。广而言之,人衣关系甚至可能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互动交融、和谐共彰应该是人类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

廉红燕[4](2019)在《秋瑾女权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选择研究秋瑾女权思想这一课题的原因主要是,秋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民族解放运动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通过对秋瑾女权思想这一个案的研究,对研究整个中国近现代妇女解放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结合政治学的相关理论,从新的视角来研究,不但为秋瑾的深入全面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对从事妇女各项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健康运行和协调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之前学界对秋瑾的研究大都偏重对其革命、文学、家庭等方面,对其女权思想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尤其是缺乏从政治学角度来研究秋瑾女权思想对近代中国妇女参政和女性文化的影响。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来研究秋瑾的女权思想,首先研究有关秋瑾女权思想形成的渊源,其次研究秋瑾女权思想的内容及实践,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理解秋瑾女权思想对妇女参政及女性文化的影响,文章最后结合十九大以来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现状研究得出秋瑾女权思想的现实价值。秋瑾不仅是近代中国史上杰出的女革命家、才女,更是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民族危机加重、近代思想家对秋瑾的影响、加之清末报刊书籍对妇女运动的宣传等因素,促使秋瑾形成了系统的女权思想。她提出了反缠足、反封建婚姻、男女平等等一系列的正确主张,并指出实现妇女解放的路径,即进行联合斗争、自立、妇女参政。她不仅提出正确主张,而且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做到了知行合一。文章通过全面研究认为秋瑾女权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妇女参政进程、丰富了近代中国妇女文化,使近代中国妇女文化更加多样化。作为新时代的女性,要积极学习秋瑾追求自我解放、积极奋斗的精神,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立、自强,切实发挥好“半边天”的作用,推动妇女解放向前发展。

朱骅[5](2019)在《他者视角与赛珍珠文学建构的中国妇女解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作家赛珍珠是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有40多年的中国生活经历,目睹了从晚清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各阶层、各地区女性生存状态的变化。她的中国书写关注妇女地位的历史演进,呈现了从皇太后、女族长、女仆、农妇、女知识分子到女革命者等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妇女群像,尤其刻画了知识女性从身体、就业到精神的解放历程。她还发表了大量评论,从跨国跨文化视角对比中美妇女解放存在的问题,分析妇女解放目标的分层差异,为中国妇女解放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他者视角与多维的学术考量。

邹勇[6](2019)在《清末民初小说中的“新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史实和文学两个角度切入,探讨1898-1919年间新女性与都市的关系,以及新女性的尴尬处境。选择“清末民初小说中的‘新女性’研究”这样一个题目,契合新女性产生之大环境——都市,用文学现象映射新女性产生之小语境——男性指导这一内在写实。多角度地对史实和文学中的新女性处境、心理、实践做重新阐释和发现,深入挖掘都市新女性的精神内核,意在浮现一个更贴近现实的新女性群体。本文以小说为本位,将1898-1919年间都市新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新女性作为兼容民族国家诉求和女权诉求,兼容权力谋求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女性群体。大致可以分为女学生、英雌、女小说家、女新闻人。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新女性与都市”,拟对女性社会身份的近代变迁做一个整体的考察,共分为两节。第一节论述传统知识女性的尴尬处境。第二节探讨新女性群体产生的背景,即都市是如何促进新女性群体产生的。随着列强入侵,传统城市被迫走上改良开放的道路,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城市意识。伴随着较快的城市化进程,都市的形体和内涵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并没有在城市学或社会学中形成明显的意识表述。反而是清末民初的小说赋予都市生动的描写,尽情展现都市世界里包括新女性在内的新因素。当然小说建构下的都市景观并非都市实景的复制,而是经过了再造想象,隐藏着多层文化密码。它的特点是将都市中的新旧因素原型化,通过一系列反复出现的人事景来表现时人对都市新人文的心理迹象。小说反映出的心理迹象表现为关注都市空间、隐述乡村空间;聚焦公共空间、窥探私密空间;热衷描写女性空间这三个特征,引起人们对晚清大都市这个特定历史空间下新因素的注意。第二章“男性文人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共分为三节,第一节探讨新兴的女性群体(女工)的存在意义,并通过小说文本的分析,证明女工作为一个粗俗卑微的新兴的女性群体,并不是男性精英需要的新女性,因而新兴的女性群体不等同于新女性。第二节通过还原女学生的校园生活图景,重点阐述小说中女学生形象的两个极端,即真善美的女学生和沦落的女学生。第三节通过解读报刊、地方志等文献,综述社会舆论视野中的英雌,以及造成英雌陨落的主客观原因。并结合小说文本,重点分析男性写作策略下的英雌群像所呈现出来的特点。第三章“女性小说家对传统的越轨与回归”。通过三节论述以下内容,第一节论“女学生形象的倒退”,即闺秀女学生形象的特点以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第二节论男性编辑策略下的女小说家,即女小说家是如何被包装的,以及女性创作中对新女性话语的实践及“越轨”书写。第三节论女小说家回归传统以及越轨书写的现实原因,即英雌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赋权。

郭建鹏[7](2018)在《南社报刊文学史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社作为晚清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社团,通过办报活动来完成“革命文人”的“文人革命”活动。他们投身于国族建构中,也是成为晚清民初文学变革中的健将。南社通过政治、报刊、文学三者的联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力图通过对南社报刊及南社报刊文学的梳理,揭示南社不仅是一个引领“政治革命”的团体,也引领了中国报刊媒介的发展,更重要的在文学变革时代亦走在了前列,他们属于启蒙、递变的一代,其磅礴的文学气势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在绪论部分,首先明确了研究的对象、内容与目的,即从南社报刊所刊载的文学史料入手,多角度地去考察南社时期南社人的社会、文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为其“正名”。其次,概述了南社研究的现状与不足,提出南社研究的价值。第一章主要是对南社的兴起与报刊业产生关系进行一个总结性的概说,南社通过报刊来代表整体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并将个体内在的政治价值取向聚集到一起,并形成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色,集政治性、文化性、商业性于一体的“南社报刊编辑群”。同时对南社人的“笔名文化”进行了分析,还有部分作者与笔名的考证。第二章以时间为序,从南社成立前的海外办报到国内鼓吹革命再到南社社刊《南社丛刻》的出版,进行数据与内容上的分析,进而梳理出此阶段的报刊在政治、文学革命上的特色,作为《南社丛刻》,从与之密切相关的雅集活动进行分析,得出《南社丛刻》无论是从编辑人员的更换还是从内容的选择、编辑来看,它代表了南社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缺陷,同时也是古典文学终结路上最灿烂的一幕。本章还将于右任主办的“竖三民”及南社女社友的办报活动纳入研究的视野,尤其是在倡导性别平等的南社群体,女性共同参与社事和政治活动,为晚清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民元后,随着政治空间的突变,南社报刊出现分化,一部分坚持鼓吹革命,形成“反袁文学”,一部分走向消闲,并入通俗文学,成为主流。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的诞生,承载着新旧文学的转变,也是南社发展史上的分水岭。可以说,在《民国日报》上的“唐宋诗之争”只是南社堡垒垮塌的一角,也是其历史必然性的真实再现。第三章以分类文体进行研究。南社作为文学社团,其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领域取得的文学成就引领了晚清民初文学的发展导向。南社的小说是古典小说与翻译小说结合下的产物,它接受西方悲剧美学思想,打破了传统“大团圆”结局模式,书写了“革命+恋爱”模式的典范。书信体、日记体及第一人称叙事等创作方法的革新,给五四作家诸多启示。南社诗歌吸纳、融汇中西传统,从本质上超越了维新派的诗学主张,通过追忆前人、幻想历史的重构与颠覆,修复、建立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联系,并寻找自我价值存在的生存空间、重塑国族传统的历史地位。南社戏剧最为突出的历史贡献在于理论倡导、剧本创作与舞台实践并重,弥补了改良派脱离舞台的缺陷,真正在戏剧舞台上造成了改革的声势,使近代戏剧革新运动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第四章重在讨论南社在民国机制下的文学史地位,从民国文学的命名存在性说起,认为民国文学是对历史传统的衔接,只是替代现代文学的历史局限性,并不是要遮蔽、颠覆文学发展史上出现得现代性。然后从鸳鸯蝴蝶派的文学创作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南社小说家为主流的以民间文化出场面向市民群体的鸳鸯蝴蝶派,以其商业化的市场和价值取向延续着传统文化精髓,兼祧新的时代内涵,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同时对影响新文学运动的南社与胡适等新文学家之间白话之争从历史的源流、论争的本源及历史的现代性反思来重新诠释南社的“保守”与“反动”行为,重估南社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及价值。结论南社的报刊,打造了南社为革命团体的名片,也影响了南社乃至整个晚清民初文学的发展。通过报刊中的文学作品还原南社的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的历史在场,在历史的还原与文学的解构中去找寻南社文学走向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给“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文学现代性发展一个合理的解释。南社作为连接古典与现代的桥梁,作为是新文化运动的萌芽,值得我们去认识、评说,它自身存在的矛盾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籍诗雨[8](2018)在《清末民初传奇杂剧中的“新女性”形象研究》文中指出清末民初之际,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特殊的过渡时期,在近现代化的过程中,有识之士们致力于寻求各种救亡图存的途径,女性解放问题由此开始被关注,并逐渐演化成与民族存亡和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生死攸关的重要因素。因此,清末民初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除了出现了各种女学生、女国民等更加多元化的形象外,女性的目光也聚焦到了自我的解放和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而本文力图从清末民初这一特定时期的传奇杂剧出发,探讨分析这些传奇杂剧中所着力塑造的“新女性”形象群体,填补对清末民初传奇杂剧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论文的引言绪论部分,包括选题意义、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等相关研究基础。正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是论述新女性这一群体出现形成的背景,主要通过从西学东渐和现代文明对当时整个社会的冲击,戏剧自身发展历程中的改良运动和作家创作心态的转变与观念更新这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主要从具体的形象角度出发,探讨当时传奇杂剧中“新女性”形象的表现形式。重点展开说明“新女性”形象表现形式的不同层面,论述从废缠足求自由的胡仿兰与小脚妇女,到要求兴女学得解放的女学生们,再到为国家独立自由而斗争的中外女国民们在文人们的笔下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与进步的。论文的第三章则着重介绍新女性形象典型——女革命家秋瑾。本章主要从秋瑾本人的一生、她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以及她在传奇杂剧中的形象出发,分析秋瑾这一“新女性”最高理想在传奇杂剧中所呈现出的人物特征与进步意义。而第四部分重点在于分析总结清末民初传奇杂剧中“新女性”形象的塑造特征,除了延续传统的戏曲创作手法,也出现了一些语言上的革新等富有时代意义的表现特征。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内容是探析这些“新女性”形象的出现,为当时女性社会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之后的女性解放与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同时客观上反思其所存在的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力求对之后戏曲中女性形象的书写与研究有所裨益。

康静[9](2018)在《《女界钟》的女权思想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清朝末年,在西方帝国主义和满清封建统治的双重夹击下,国家的命运危在旦夕。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一些进步的男性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了处于历史边缘的女性,开启了近代女权启蒙的序幕,金天翮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当时西方女权思想以及国内随处可见的西方因素的影响下,金天翮撰写了中国第一本女权专着《女界钟》。《女界钟》批判了封建道德和传统对女性身体上的残害和精神上的压迫,以“天赋人权”为理论依据,提倡男女平等,认为女性应享有教育权、交际权、就业权、财产权、出入自由权、婚姻自由权,甚至参政权。同时金天翮在书中积极的呼吁女性参与革命,为女性指出了一条直接为国家尽义务的道路。晚清时期,绝大部分女性仍被禁锢在家庭之中,无法也无意在社会上发出声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女权启蒙者们随意编织话语的场所。女权启蒙者们在民族国家的语境下,塑造了一个个理想的女性角色。金天翮在《女界钟》中将女性塑造成了“国民之母”,这一角色内涵在当时的女权思想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了梁启超“贤妻良母”主张的思想内涵,同时又有所突破,比如倡导男女平等、触及性别等级问题、鼓励女性直接参与革命,从而促进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影响了秋瑾、张竹君、何震等一批先进女性对女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学者对《女界钟》的评价分为两派:一派对《女界钟》持完全肯定态度,承认其作为中国第一本女权专着的地位,并高度肯定和赞扬作者金天翮为妇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另一派则质疑近代整个以男性为主体的女权启蒙的动机及结果,对《女界钟》进行了反思性的批判。本文认为从历史维度来看,作为中国第一本系统的女权专着,必须肯定《女界钟》在妇女解放史上的地位以及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但是从现实维度来看,我们更应将重点放在对《女界钟》的反思性解读上。作为第一本女权专着,其对后续的妇女解放思想及其实践的影响是源远流长的,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可以为解决现阶段的妇女问题带来一定的启示。

袁玉梅[10](2017)在《向警予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着名的领导人,是党内最早从事妇女解放运动的女性革命家。少年时期,向警予笃信教育救国,尤其关注女性教育事业;在蔡和森的影响下,逐渐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她一生致力于妇女解放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在教育、妇女解放以及报刊宣传等方面做出了卓越成绩,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伟大先驱者。本文以向警予生平事迹为主线,以具体的时代环境为背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向警予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深化和拓展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生平和思想研究。本文由绪论和正文五章组成:绪论部分概述了本文的选题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进行简要的概述。第一章对向警予的思想发展进行简要历史考察。向警予早期是一名民主主义者,她反对封建束缚,主张教育救国;反对传统婚姻制度,主张男女双方自由结合。在蔡和森的影响下,向警予逐渐转变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她反对圈养女性,主张妇女解放;反对政治改良,主张中国走暴力革命的道路。第二章主要研究向警予的教育救国思想。向警予在家庭教育、教师引导以及“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立志教育救国。她认为,教育应当坚持个体发展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要强化国家意识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应坚持男女共学,运用“教育取重自动”和榜样示范法进行教育,注重学生自治管理。向警予的教育救国思想突显了以社会价值为主导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强调国家意识的全方位教学内容,重视个性的教学方法和民主与严谨并重的教育管理模式。向警予教育救国的思想及其实践,提升了女子觉悟,推动了妇女解放,为社会风俗的转变吹进了一股新风,当然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第三章对向警予的妇女解放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向警予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着名的妇女运动领导人,曾连续担任中央妇女部部长,对妇女解放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深刻的理论认识。向警予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经济制度,只有实行政治革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妇女解放。妇女解放是一项巨大的历史工程,必须以劳动妇女为主体,联合最广大范围的妇女,着眼于民族解放和女性自身解放,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向警予的妇女解放思想具有主体上求同存异、目标上两位一体、方法上多元并举的鲜明特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对妇女运动的积极探索,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同时,向警予的妇女解放思想受到整个社会历史宏大叙事的影响和制约,也有很多不彻底和不完善的地方。第四章重点研究向警予的宣传思想,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较为薄弱。向警予投身革命后,曾先后参与《向导》《妇女周报》和《大江报》的编辑、出版等工作。她认为,报刊是“改造思想、滋养思想”的有力武器;报刊宣传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事实为准绳,真实反映妇女运动全貌,为民族解放大业而服务。向警予的报刊宣传实践在宣传、鼓动群众,揭露、批判敌人,反映、引导舆论,指导、推动工作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她在报刊宣传工作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特特征的宣传思想;她的宣传实践代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对报刊宣传的探索,既有可资借鉴的经验,也有受历史条件限制所具有的局限。第五章对向警予思想进行总体评析。本章将向警予思想与秋瑾思想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向警予思想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广泛的群众性和严谨的科学性,推动了思想文化启蒙,促进了社会救亡运动的开展,推动了妇女解放与人类解放事业,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有益探索。由于向警予牺牲较早,她的很多思想没有得到进一步展开,具有不成熟性,但这并不妨碍她在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妇女解放理论的创立以及报刊宣传中的理论贡献。

二、秋瑾的妇女解放观探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秋瑾的妇女解放观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女子留日教育研究(1899~19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问题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清末女子留日教育背景
    第一节 中国女子教育经历着转型与变革
        一、教会女子学校开创先例
        二、维新派兴女学推波助澜
    第二节 日本具有接收中国留日女性的可能性
        一、藩校和寺子屋为近代女校的发展奠基
        二、《学制令》与女子初等教育体系
        三、普及义务教育和发展中等教育
第二章 初迈国门:艰难的负笈东洋之路(1899~1905)
    第一节 各界推动下的初步发展
        一、留学救国的现实需求
        二、日本亚洲主义者的鼓动
    第二节 早期留日的中国女学生
        一、学生来源:江浙湖广最多
        二、就读学校:实践女学校为主
        三、留日形式:从伴读转向自发
第三章 小有规模:第一次留日热潮的形成(1905~1907)
    第一节 速成教育下的留日女性
        一、官费派遣使生源扩大
        二、贤妻良母的教育目的
        三、短期速成的课程设置
        四、官方与自主管理结合
    第二节 留日期间的自我解放活动
        一、组织社团及创办报刊
        二、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
第四章 限量求质:从速成向高等专门教育过渡(1907~1911)
    第一节 限制留日女学生数量的原因
        一、速成教育降低留日质量
        二、国内女子教育迅速发展
        三、违背初衷的女学生组织
    第二节 留日女子教育由量向质转变
        一、越来越严格的管理规定
        二、留日女学生资格的变化
        三、追求高等专门教育为主
第五章 清末留日女性群体的影响
    第一节 促进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一、提供师资或创办女学堂
        二、为女学堂章程的颁布创造条件
    第二节 推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
        一、认识到女学对女权的作用
        二、身体力行于妇女解放运动
附录一 清末女性留日重要事件简表
附录二 清末留日学生人数统计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李达的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因素
    2.1 近代中国的女子解放运动
        2.1.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妇女地位
        2.1.2 近代中国女子解放运动的酝酿与准备
        2.1.3 近代中国女子解放运动的两大浪潮
    2.2 世界范围的妇女解放与女权运动
        2.2.1 女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基础
        2.2.2 近代欧洲国家的妇女解放与女权运动
    2.3 李达留学日本接触新思想
        2.3.1 日本留学经历
        2.3.2 编译妇女解放相关着作
    2.4 李达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与理论探索
        2.4.1 马克思主义零星传入中国
        2.4.2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入中国
        2.4.3 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妇女解放理论
第三章 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内涵
    3.1 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3.1.1 经济根源
        3.1.2 文化根源
        3.1.3 阶级根源
    3.2 妇女解放的必要性
        3.2.1 从社会问题视角分析
        3.2.2 从两性问题视角分析
        3.2.3 从社会运动视角分析
    3.3 妇女解放的途径
        3.3.1 制度层面
        3.3.2 经济层面
        3.3.3 社会习俗层面
        3.3.4 文化教育层面
第四章 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社会实践路径及主要特征
    4.1 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社会实践路径
        4.1.1 创办妇女报刊
        4.1.2 兴办平民女校
        4.1.3 参与制定《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
    4.2 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主要特征
        4.2.1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4.2.2 批判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2.3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第五章 李达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意义及当代启示
    5.1 李达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意义
        5.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5.1.2 为中国共产党指导妇女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5.1.3 促进妇女自身解放,加快社会革命进程
        5.1.4 推动了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5.2 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当代启示
        5.2.1 重视增强妇女主体意识,挖掘妇女内在驱动力
        5.2.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与立场分析当今妇女问题
        5.2.3 坚持多学科相结合研究当代妇女发展问题
        5.2.4 不断与时俱进,促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与意义
    0.2 服饰变革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0.4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0.5 创新点
第1章 人衣关系表里之辨——女性服饰潮流
    1.1 衣以容身:松绑解放,开禁易俗
    1.2 衣以立身:性别反叛,异中求变
    1.3 衣以适人:简便合体,文明质朴
    1.4 衣以彰人:流曲赋形,纳西慧中
    1.5 思考与讨论:人衣关系的历史脉动与文化嬗变
第2章 经纬不辍纺新织异——产业进步、技术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2.1 有里有面:面料及其生产
        2.1.1 纺、缫技术与原料更新
        2.1.2 机织技术与质料革新
        2.1.3 印染技术与纹样、色彩嬗变
    2.2 有型有样:成衣及其制造
        2.2.1 家庭生产
        2.2.2 拎包客与前店后场
        2.2.3 半标准化与标准化生产
    2.3 有价有市:纺织贸易以及市场
        2.3.1 纺织原料、纺织品贸易和市场
        2.3.2 成衣市场及贸易
    2.4 思考与讨论:纺织和制衣产业技术变革下的人衣关系
第3章 觉与不觉咸与维新——社会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3.1 局隅生变: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现象
        3.1.1 广府地区缫丝女工与“自梳”现象
        3.1.2 上海城市女性和“摩登”现象
    3.2 起而求变: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
        3.2.1 戊戌维新和不缠足会
        3.2.2 辛亥前后的民权革命和女子参政运动
        3.2.3 新文化和女学生爱国平权运动
        3.2.4 新生活的反摩登实践与国货运动
        3.2.5 社会运动中的女性角色和服饰角色
    3.3 论而思变: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
        3.3.1 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
        3.3.2 妇女解放思潮
    3.4 思考和讨论:社会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第4章 易服不易表里乾坤——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
    4.1 防与不防:“夷”“夏”文野观念转变
    4.2 尊与不尊:“道”“器”体用概念解体
    4.3 禁与不禁:“礼”“俗”治理秩序重构
    4.4 变与不变:“荣”“耻”面子文化演进
    4.5 思考与讨论:文化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余论
    5.1 余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4)秋瑾女权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不足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不足之处
    四、秋瑾简介
        (一)女革命家
        (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第一章 秋瑾女权思想形成的渊源
    一、家庭因素对秋瑾女权思想的影响
        (一)出身于书香门第
        (二)不幸的婚姻生活
    二、民族危机的加重对秋瑾女权思想的影响
        (一)清政府的腐败行径
        (二)进一步殖民地化
    三、近代思想家对秋瑾女权思想的启蒙
        (一)康有为的妇女观对秋瑾女权思想的影响
        (二)梁启超的妇女观对秋瑾女权思想的影响
        (三)谭嗣同的妇女观对秋瑾女权思想的影响
    四、清末报刊书籍对秋瑾女权思想的影响
        (一)西方性质的报刊、书籍对秋瑾女权思想的启蒙
        (二)中国人所办报刊、书籍对秋瑾女权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 秋瑾女权思想的内容
    一、秋瑾提出反缠足、反封建婚姻的主张
        (一)反缠足
        (二)反封建婚姻
    二、秋瑾反对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
        (一)批判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二)痛斥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
    三、秋瑾提出妇女解放的路径
        (一)号召广大妇女联合抗争
        (二)鼓励广大妇女谋求自立
        (三)主张妇女参政
第三章 秋瑾女权思想的实践
    一、秋瑾在反缠足、反封建婚姻上身体力行
        (一)大力提倡放足运动
        (二)在反封建婚姻上身体力行
    二、秋瑾积极践行联合抗争、自立、男女平等、妇女参政的主张
        (一)为实现联合抗争积极实践
        (二)对自立主张身体力行
        (三)为妇女参政、男女平等主张献身革命
第四章 秋瑾女权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一、秋瑾女权思想对近代中国妇女参政的影响
        (一)在近代中国妇女参政史上的地位
        (二)推动近代妇女参政进程
        (三)促使近代妇女参政运动更加活跃
    二、秋瑾女权思想对近代中国妇女文化的影响
        (一)积极宣传进步思想
        (二)通过创办《中国女报》启蒙广大妇女
第五章 秋瑾女权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学习秋瑾的自立自强、勇于奋斗、追求妇女自我解放
        (一)学习秋瑾自立自强的思想
        (二)学习秋瑾追求妇女自我解放的思想
        (三)学习秋瑾勇敢的奋斗精神
    二、进一步普及男女平等观念、加强妇女组织建设
        (一)进一步普及男女平等的观念
        (二)进一步加强妇女组织建设、健全妇女保障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清末民初小说中的“新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材料来源
    二、研究综述及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女性与都市
    第一节 传统知识女性的尴尬处境
    第二节 新女性群体的产生
第二章 男性文人笔下的新女性形象
    第一节 被贬抑的女工形象
    第二节 女学生:雅化的少女
    第三节 英雌:成长起来的女学生
第三章 女性小说家对传统的越轨与回归
    第一节 女学生形象的倒退
    第二节 男性编辑策略中的女小说家
    第三节 英雌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赋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南社报刊文学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南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二、从南社的活动方式来看南社的影响
    三、从南社性质看南社研究的价值空间
第一章 南社的兴起与报刊业
    第一节 国族话语下的文人聚义
        一、南社成立前国族革命下的文学聚义
        二、南社成立后文学团体的政治言说
    第二节 报刊、政治、文学三者的联姻
    第三节 南社报人与笔名文化
        一、蕴含丰富意蕴的笔名
        二、剑气与梅魂——高旭名号透析
        三、南社社友名号匡谬
第二章 南社报刊述略
    第一节 南社成立前的报刊
        一、留学生与革命报刊
        二、国内引领时代潮流的革命报刊
        三、“文界革命”影响下的白话报刊
    第二节 南社成立后的报刊
        一、南社雅集与《南社丛刻》的出版
        二、于右任与“竖三民”
        三、反袁旗帜下的南社报刊
        四、南社报人与消闲报刊
        五、南社报人与《民国日报》副刊的转型
    第三节 南社女社友与报刊
        一、从闺阁中走出来的新女性
        二、异国他乡的社会政治活动
        三、民元前南社女社友的革命活动
        四、民元后南社女社友引领的妇女解放运动
        五、南社女社友的办报活动
第三章 南社报刊文学综论
    第一节 报刊中的南社小说
        一、大社会背景下的身体写作
        二、翻译世界中的“归化”与“异化”特征
        三、创作方法上的新变
    第二节 报刊中的南社诗歌
        一、响应“诗界革命”的创作
        二、感世之作中“咏史”主题
    第三节 报刊中的南社传奇杂剧
        一、从《二十世纪大舞台》到戏剧理论的创新与实践
        二、源自社会不同层面的声音
第四章 民国机制下的南社报刊文学
    第一节 民国文学史言说与南社文学
        一、“民国文学”存在的合理性
        二、南社:民国文学书写的起点
    第二节 政治革命下的南社消闲文学
        一、南社社友思想的消闲化转型
        二、南社与鸳鸯蝴蝶派的交集
        三、鸳鸯蝴蝶派与文学的现代性
    第三节 南社与新文学家“白话文运动”之论战
        一、南社文人与“新文学家”之间的交集
        二、南社文人与“新文学家”论争之源
        三、南社文人与“新文学家”论争背后的反思
结语:启蒙、革命与现代性的追寻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8)清末民初传奇杂剧中的“新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时代的文化诉求:社会变迁下“新女性”群体的形成背景
    1.1 西方现代文明的启蒙
    1.2 戏曲改良运动的推动
    1.3 作家主体创作心态的改变
2 崭新的形象类型:传奇杂剧中“新女性”形象的建构
    2.1 清末民初传奇杂剧“新女性”形象概貌
    2.2 废缠足、求自由——追求身心的自由解放
        2.2.1 “苦羁囚准备离魂葬,抉不破文明障”
        2.2.2 “世乱如麻,警醒深闺井底蛙”
    2.3 兴女学、唤平等——社会角色对家庭角色的取代
    2.4 闹革命、图救亡——“女国民”的救亡图存
        2.4.1 “须同把腥膻一扫空,莫让他男独称雄”
        2.4.2 “资红颜模范,期共享自由平权之福”
3 秋瑾:“新女性”形象最高理想的展现
    3.1 秋瑾的历史真实与其笔下的女性形象
        3.1.1 “秋风秋雨愁煞人”——历史上秋瑾其人
        3.1.2 “始信英雄亦有雌”——秋瑾笔下的女性形象
    3.2 秋瑾在传奇杂剧中的形象特征
        3.2.1 凄风苦雨含冤女
        3.2.2 侠骨柔肠英雄女
4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特征
    4.1 想象与幻境的借助
    4.2 悲情式的人物结局
    4.3 富有时代感与多样化的戏曲语言
        4.3.1 语言的鲜明时代性
        4.3.2 讲说成分的逐渐增加
    4.4 情节矛盾的淡化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5 清末民初传奇杂剧中“新女性”的社会意义
6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女界钟》的女权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写作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四) 本文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女界钟》中女权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一) 时代背景
    (二) 理论来源
二、《女界钟》的女权思想内容概述
    (一) 批判封建道德和传统对女性的残害和压迫
    (二) 女子之能力与教育之方法
    (三) 积极倡导男女平权,伸张女子之权利
三、女性角色的塑造:《女界钟》的承前启后作用
    (一) 女子“国民之母”角色定位对梁启超“贤妻良母”观的超越
    (二) 秋瑾、张竹君、何震在金天翮“国民之母”的基础上,对女性角色的进一步发展
四、对《女界钟》的女权思想的反思及其对当下女性主义实践的启示
    (一) 反思
    (二) 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向警予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一) 拓展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
        (二) 拓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研究
        (三) 深化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研究
        (四) 加强早期共产党人和女干部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四) 创新点
第一章 向警予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
    一、反对封建束缚,主张教育救国
    二、反对婚姻制度,主张自由结合
    三、反对政治改良,主张暴力革命
    四、反对圈养女性,主张妇女解放
第二章 向警予教育救国思想
    一、向警予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
        (一) 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推动
        (二) 从萌芽到发展的形成过程
        (三) 家庭教育与教师引导的影响
    二、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个体发展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二) 强化国家意识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
        (三) 坚持男女共学
        (四) “教育取重自动”与榜样示范法相结合
        (五) 注重学生自治
    三、向警予教育救国思想的鲜明特征
        (一) 突出社会价值的多元化教育目标
        (二) 强调国家意识的全方位教学内容
        (三) 重视个性的科学化教育方法
        (四) 严谨与民主并重的教育管理
    四、向警予教育救国思想的意义和局限
        (一) 历史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 历史局限性
第三章 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
    一、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
        (一) 近代中国的妇女觉醒
        (二) 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三) 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二、向警予关于妇女解放的主要内容
        (一) 妇女解放首先要取得经济独立
        (二) 妇女解放的根本路径在于政治革命
        (三) 劳动妇女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基础
        (四) 妇女解放的具体路径与方法
        (五) 妇女解放的目标
    三、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的鲜明特征
        (一) 主体上求同存异
        (二) 目标上两位一体
        (三) 方法上多元并举
    四、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的意义、启示及反思
        (一) 历史意义
        (二) 现实启示及反思
第四章 向警予报刊宣传思想
    一、向警予报刊宣传思想的形成
        (一) 近代中国报刊宣传的发展
        (二) 向警予报刊宣传思想的形成过程
        (三) 影响向警予报刊宣传思想的若干因素
    二、向警予报刊宣传工作的实践
        (一) 《向导》重要撰稿人
        (二) 主编《妇女周报》
        (三) 《大江报》主笔
    三、向警予报刊宣传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报刊是“改造思想、滋养思想”的有力武器
        (二) 报刊宣传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
        (三) 报刊宣传要为民族解放服务
        (四) 报刊宣传要联系实际、联系群众
        (五) 报刊宣传要真实、客观反映妇女运动全貌
        (六) 报刊宣传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视舆论导向
    四、向警予报刊宣传实践的社会影响
        (一) 宣传、鼓动群众
        (二) 揭露、打击敌人
        (三) 反映、引导舆论
        (四) 指导、拓展工作
    五、向警予报刊宣传思想的特点和局限
        (一) 向警予报刊宣传思想的特点
        (二) 向警予报刊宣传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第五章 向警予思想的评析
    一、向警予思想的特征
        (一) 彻底的革命性
        (二) 广泛的群众性
        (三) 严谨的科学性
    二、向警予思想的历史作用
        (一) 推动思想文化启蒙
        (二) 促进社会救亡运动的开展
        (三) 推动妇女解放与人类解放
        (四) 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三、向警予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一) 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二) 对农民阶级的潜力认识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四、秋瑾的妇女解放观探微(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女子留日教育研究(1899~1911)[D]. 付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李达的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研究[D]. 史佩岚.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3]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D]. 张雪飞. 东华大学, 2021(01)
  • [4]秋瑾女权思想研究[D]. 廉红燕. 河南大学, 2019(12)
  • [5]他者视角与赛珍珠文学建构的中国妇女解放[J]. 朱骅. 妇女研究论丛, 2019(03)
  • [6]清末民初小说中的“新女性”研究[D]. 邹勇.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7]南社报刊文学史料研究[D]. 郭建鹏. 吉林大学, 2018(04)
  • [8]清末民初传奇杂剧中的“新女性”形象研究[D]. 籍诗雨. 宁波大学, 2018(02)
  • [9]《女界钟》的女权思想探析[D]. 康静. 吉林大学, 2018(01)
  • [10]向警予思想研究[D]. 袁玉梅.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秋瑾妇女解放观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