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松毛虫论文-聂中良,熊智,王金华,陈晓溪,张珊

思茅松毛虫论文-聂中良,熊智,王金华,陈晓溪,张珊

导读:本文包含了思茅松毛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思茅松毛虫,形态特征,生物统计学实验

思茅松毛虫论文文献综述

聂中良,熊智,王金华,陈晓溪,张珊[1](2019)在《思茅松毛虫的形态特征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养殖方法,每天对思茅松毛虫进行观察并记录思茅松毛虫卵、各龄期幼虫、蛹、蛾的形态特征及其生命活动.并运用Sigmaplot,Origin,SPSS等软件对思茅松毛虫卵的长短直径、幼虫头壳宽和体长、成虫翅展和体长、自然条件下与人工条件下7龄思茅松毛虫幼虫的体长做了生物统计学实验,并分析了思茅松毛虫生命各阶段的生命活动及形态特征.虫卵的长直径与短直径无线性关系;幼虫的头壳宽与体长线性关系为Y=0.024X+0.896 6(Y表示头壳宽,X表示体长),R~2=0.940 9;成虫翅展与体长无线性关系;自然条件下与人工条件下7龄思茅松毛虫幼虫的体长差异极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张珊,熊忠平,张俊,聂中良,陈晓溪[2](2019)在《思茅松毛虫肠道真菌分离鉴定及水解酶活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肠道微生物在昆虫的食物消化、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对昆虫肠道真菌了解不多。本研究以重要林业害虫—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 kikuchii Matsumura为材料,分离鉴定其幼虫中的肠道真菌。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纯培养的方法从思茅松毛虫4龄幼虫肠道样品中分离肠道真菌,运用ITS序列分析鉴定,并对其产酶活性初步研究。经同源序列比对分析,思茅松毛虫4龄幼虫肠道中共分离得到12株真菌,分别属于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 sp.,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p.,青霉属Penicillium sp.,弯担菌属Curvibasidium sp.。产酶活性研究表明8株菌产纤维素酶,9株菌产淀粉酶,7株菌产脂肪酶,2株菌产蛋白酶。DKF-8产淀粉酶能力最高,酶活力是60.907 U/mL。DKF-10产纤维素酶能力最高,酶活力是14.276 U/g,菌株DKF-6产蛋白酶活力是5.561 U/mL,菌株DKF-8产蛋白酶酶活力是2.918 U/mL。思茅松毛虫4龄幼虫肠道真菌物种丰富度较低。本实验为未来深入研究思茅松毛虫肠道微生物功能提供了菌株材料。(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徐海舟,沈金辉,杨晓兰,李密,万能[3](2018)在《湘北地区思茅松毛虫发生与林分因子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切实掌握湘北地区马尾松林思茅松毛虫发生与林分因子关系,采用固定样线踏查和标准地详查的方式对不同林分因子马尾松林思茅松毛虫虫口密度进行调查,并对影响其种群分布的13个林分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筛选出4个关键林分因子,其影响重要程度顺序为:坡向>开阔度>平均胸径>海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1.806-0.196x_1+4.574x_2-0.320x_5+0.232x_(13)(y代表影响程度,x_1、x_2、x_5、x_(13)分别代表林分因子海拔、坡向、开阔度、平均胸径),马尾松林思茅松毛虫虫源地具有阳坡、温度较高、植被胸径较大、海拔较低等特点。研究结果为马尾松林思茅松毛虫虫源地改造,以及今后营造抗思茅松毛虫林地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33期)

冯玉元[4](2018)在《白僵菌防治思茅松毛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白僵菌喷粉法对云南油杉的思茅松毛虫进行防治,通过分析笼内虫口及非笼内虫口死亡情况表明:白僵菌防治思茅松毛虫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张娟,张贵,王双,徐海舟[5](2018)在《不同波长诱虫灯对思茅松毛虫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思茅松毛虫最佳诱集波长及种群动态,本研究使用10种不同光谱范围和峰值光波的诱虫灯,选择思茅松毛虫虫口密度较高的湖南省岳阳市进行野外诱集试验,分析了思茅松毛虫最佳诱集波长、种群动态及雌雄性比。研究结果显示:10盏诱虫灯中5#诱虫灯(光谱范围408.87~433.49 nm,峰值光波422.55 nm)效果最好,13#(光谱范围439.87~543.92 nm,峰值光波494.93 nm、498.57 nm)诱集效果最差;思茅松毛虫雄虫先于雌虫羽化,在雌虫羽化位点等待雌虫羽化后与之交尾;后期,诱集的思茅松毛虫雌雄性比偏向于雌性。总体上,诱集的思茅松毛虫雌性较多,表明思茅松毛虫在林间雌虫占多数。本研究结果为利用频振式诱虫灯监测思茅松毛虫,同时为利用诱虫灯的最佳诱集波长及种群动态进行思茅松毛虫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陈铁刚,李密[6](2018)在《思茅松毛虫湖南种群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地区思茅松毛虫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选用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WP、苏云金杆菌WP、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WP、灭幼脲3号SC和氯虫苯甲酰胺SC五种制剂对思茅松毛虫4~5龄幼虫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思茅松毛虫在长沙年生2代,以幼虫在松树表皮树缝或枯枝落叶层越冬。第一代幼虫始于7月上旬至9月上旬,越冬代幼虫始于10月下旬至翌年的6月上旬。0.18%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WP表现出较好的前期防控效果和后期持续效果,综合防控效果可达90%左右,1 000倍剂与2 000倍剂无显着差异性;25%灭幼脲3号表现出较强的持续性防控能力,但防治10d后,防效仅为70%左右,且3个稀释浓度均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松毛虫病毒防效不甚理想,主要原因与其病毒的来源存在较大关系。结果可为湖南地区思茅松毛虫监测及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程克华[7](2018)在《思茅松毛虫的发生及综合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思茅松毛虫是重要的森林害虫之一,对外松林危害极大。本文结合宣城市宣州区思茅松毛虫的发生情况、特征特性及危害等,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林业工作者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9期)

孙付存[8](2018)在《马尾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地理种群间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和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在长江以南地区广域分布,是南方针叶林主要食叶害虫,猖獗时可将松树针叶食尽,导致大面积松林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分别对这2种松毛虫各自不同地理种群雌虫性信息素成分含量、比例和触角敏感性进行分析,并据此配比不同成分比例的诱芯进行诱捕效果差异检测,以此揭示这2种松毛虫各自种群间性信息素的变异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研发不同地域松毛虫种群监测和防控诱捕技术。利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MS)联用技术对思茅松毛虫湖南种群、云南种群和江西种群进行性信息素分析;对马尾松毛虫江西种群、贵州种群、湖南种群和广西种群以及湖北红安地区重度危害和轻度危害2种危害类型的雌虫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进行分析;利用触角电位记录技术(EAG)测定思茅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各地理种群或危害类型雄蛾触角对性信息素样品的电生理敏感性;最后根据上述分析测定结果,配制相应配比的诱芯进行林间生物测定,比较不同性信息素成分配比诱芯的诱蛾效果差异。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思茅松毛虫雌虫性信息素腺体中发现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Z5,E7-12:OAc)、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和顺5-十二碳烯乙酸酯(Z5-12:OAc)3种腺体成分。湖南种群、云南种群和江西种群间这3种成分的含量和比例存在差异,3种成分以100:10:25或者100:10:10的比例配比。经EAG测试分析表明,湖南种群最佳EAG反应的3种性信息素成分的比例是100:10:25,云南种群是100:10:10,江西种群是100:10:10或者100:10:25。林间生物测试表明,湖南种群3种性信息素成分以100:10:25的比例配比诱蛾效果最佳,云南种群和江西种群是100:10:25或者100:10:10。2、马尾松毛虫各地理种群雌虫性信息素腺体中均检测到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Z5,E7-12:OAc)、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丙酸酯(Z5,E7-12:OPr)3种腺体成分;江西种群、贵州种群、湖南种群、广西种群和湖北种群间3种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同一地域不同采样点地理种群间各成分含量差异较小;湖北红安地区不同危害程度2个种群间这3种成分含量和比例存在差异,但是差异最小;3种性信息素成分比例的变化趋势与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不同地理种群雄蛾触角对这3种性信息素成分的剂量反应(刺激量:10ng-10μg),EAG测试值均是随着刺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危害轻度地区的马尾松毛虫雄蛾触角对这3种性信息素成分的反应较重度地区更敏感,但是在叁种成分比例为100:80:40配比的刺激条件下,湖北红安七里种群(轻度危害)与杏花种群(重度危害)EAG反应均最强但无显着差异。100:80:30比例配制的诱芯对两个地理种群的诱捕效果均最好,且在危害重度地区诱捕数量显着高于危害轻度地区。综上分析,思茅松毛虫3种性信息素成分在湖南种群、云南种群和江西种群间存在量和比例的微小差异;马尾松毛虫3种性信息素成分在不同地理种群间比例存在的较大变化,但没有发生明显的种下分化现象。这可能是蔓延过程中,面临寄主等的性选择压力较弱,但各地区温度、湿度和地形等地理因素仍会对思茅松毛虫雌蛾性信息素的释放和雄蛾对性信息素的感应产生不同影响,结合云南普洱、湖南郴州、江西九江叁个地区的环境和地理因素,推测温度与湿度越高且林层底部灌木发达越有利于思茅松毛虫生存及繁殖。思茅松毛虫3个地理种群间,马尾松毛虫4个地理种群间及2种不同危害类型种群间性信息素含量和比例的差异暗示着该差异与地域差异、寄主植物差异以及人为干扰因素等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4-01)

万鹰,刘德波,徐晓丽,彭清[9](2018)在《四种杀虫剂林间防治思茅松毛虫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4种杀虫剂对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高效氯氰菊脂与溴氰菊脂混合的油烟剂速效性最好,供试虫种在第4天校正死亡率可达100%;白僵菌和林得保粉剂的持效性最好,随施药后时间的延长死亡率增高。思茅松毛虫常规防治中可选用持效期长的白僵菌和林得保粉剂;在密度较大或大面积暴发成灾时,宜选用速效性好的高效氯氰菊脂与溴氰菊脂混合油烟剂进行防治。(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18年02期)

孙付存,孔祥波,张苏芳,王鸿斌,张真[10](2017)在《思茅松毛虫3个地理种群性信息素成分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思茅松毛虫雌成虫不同地理种群间性信息素成分、含量和比例差异,比较雄成虫触角敏感性和不同配比诱芯诱捕效果差异,开发不同地域有针对性的思茅松毛虫种群监测方法和诱捕防控技术。[方法]运用气相色谱(GC)分析思茅松毛虫湖南、云南和江西地理种群雌虫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利用触角电位仪(EAG)测定思茅松毛虫各地理种群雄蛾触角对性信息素标准品及其不同配比组分的电生理敏感性,然后进行林间生物测定,比较不同配比的性信息素成分诱蛾效果。[结果]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腺体中含有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Z5,E7-12:OAc)、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和顺5-十二碳烯乙酸酯(Z5-12:OAc)3种成分,3个地理种群间这3种腺体成分含量和比例存在微小差异。3种成分以100:10:25或者100:10:10的比例配比,不同地理种群间均具有很好的触角电位活性和林间诱蛾活性。[结论]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组分还没有发生明显的种下分化现象,3个地理种群间性信息素含量和比例的细微差异暗示着与地域差异、寄主植物差异和人为化学防控干扰等因素相关。(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思茅松毛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肠道微生物在昆虫的食物消化、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对昆虫肠道真菌了解不多。本研究以重要林业害虫—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 kikuchii Matsumura为材料,分离鉴定其幼虫中的肠道真菌。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纯培养的方法从思茅松毛虫4龄幼虫肠道样品中分离肠道真菌,运用ITS序列分析鉴定,并对其产酶活性初步研究。经同源序列比对分析,思茅松毛虫4龄幼虫肠道中共分离得到12株真菌,分别属于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 sp.,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p.,青霉属Penicillium sp.,弯担菌属Curvibasidium sp.。产酶活性研究表明8株菌产纤维素酶,9株菌产淀粉酶,7株菌产脂肪酶,2株菌产蛋白酶。DKF-8产淀粉酶能力最高,酶活力是60.907 U/mL。DKF-10产纤维素酶能力最高,酶活力是14.276 U/g,菌株DKF-6产蛋白酶活力是5.561 U/mL,菌株DKF-8产蛋白酶酶活力是2.918 U/mL。思茅松毛虫4龄幼虫肠道真菌物种丰富度较低。本实验为未来深入研究思茅松毛虫肠道微生物功能提供了菌株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思茅松毛虫论文参考文献

[1].聂中良,熊智,王金华,陈晓溪,张珊.思茅松毛虫的形态特征观察[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珊,熊忠平,张俊,聂中良,陈晓溪.思茅松毛虫肠道真菌分离鉴定及水解酶活性初步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19

[3].徐海舟,沈金辉,杨晓兰,李密,万能.湘北地区思茅松毛虫发生与林分因子相关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8

[4].冯玉元.白僵菌防治思茅松毛虫研究[J].林业科技.2018

[5].张娟,张贵,王双,徐海舟.不同波长诱虫灯对思茅松毛虫监测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8

[6].陈铁刚,李密.思茅松毛虫湖南种群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8

[7].程克华.思茅松毛虫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8

[8].孙付存.马尾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地理种群间差异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

[9].万鹰,刘德波,徐晓丽,彭清.四种杀虫剂林间防治思茅松毛虫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2018

[10].孙付存,孔祥波,张苏芳,王鸿斌,张真.思茅松毛虫3个地理种群性信息素成分差异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17

标签:;  ;  ;  

思茅松毛虫论文-聂中良,熊智,王金华,陈晓溪,张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