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关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关注

李杰(礼安初中)

【摘要】社会心理是一定时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普遍好恶心理倾向,它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并随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我们不注意对它观察,只按青少年的一般心理常规,或者只根据自己以往对青少年心理的体验来理解学生,语文教学转变学生的思想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反之,如果我们密切注意研究它,因势利导,收效往往要好得多。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教育课堂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0)09-092-01

今天的中学生见识多、头脑灵活、不受传统的约束、思想较为解放。缺点是很多人没有明确的信念,考虑个人利益多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对外来的东西盲目崇拜,对过去的传统盲目否定。例如不少学生在这几年外来资本主义思想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下,相信金钱万能,迷信关系网,并热衷于及时行乐,因而"读书无用论"开始流行。他们有的感慨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有的还用同情的口吻对我说:"读了书友什么用?老师,你大学毕业,又工作了二十多年,工资还不如个杀猪的"。

对于这些不良的社会心理,教师一味严厉责备,单纯禁止,他们往往口服心不服,甚至越来越厉害。学生的逆反心理以致有时会用冷漠和憎恨来对抗。古人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生敢于在老师面前暴露真实心理,这本身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转变学生思想的有利条件。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学作品都具有美感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很好的利用它们,因势利导,抵制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对学生的侵蚀呢?

例如,为了打破"金钱万能"的神话,让学生对金钱有个全面的认识,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如召开有关金钱方面的主题班会,让大家谈一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近金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还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可以让学生当一回家,自己做一个月的小管家,合理安排这个月的家庭支出,建立一个家庭收支帐目,并随时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还可以让学生调查学生的消费情况,思考其中潜伏着哪些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金钱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和拜金主义带来的种种恶果。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在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一课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分析葛朗台的形象。认识这个虚伪、凶狠、爱财如命、贪婪成癖,连妻子女儿都不放过的资产阶级的暴发户的典型,从而使大家更加形象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教导;"资产阶级撕下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使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厉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别的任何关系了。在上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细致的解剖这个爱钱如命的高利贷者的各个侧面。学生最后总结说:有无数的钱,几代人也用不完,但越有钱越吝啬,物件不分巨细,价值不论高低,就像渔翁捞鱼一样,全网收拾。他对人淡漠、冷酷、残忍,对女儿也是一点东西都不给。他尽管有钱,却丧尽了人类的感情,没有幸福,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活都没有,变成了一个鬼!

通过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再联系他们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一些类似的现实生活现象,才逐渐真切的感到:金钱对人类固然有重要的价值,但是不能替代感情和幸福,也不能买到时间和友谊……相反,过于迷恋金钱,会使人丧失人性,当今社会有些人为了钱贪赃枉法,走上了不归之路,因此,他们开始对社会上流行的"有钱就是一切"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这些只不过是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早就批判和揭露过的东西。青少年应该有自己的理想,眼睛不能只盯在"钱"字上。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在不少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对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上面不少正面提倡的东西总认为是假的;而对被批批判的东西总是趋之若鹜。对语文课本中一些宣扬无私奉献和爱国精神的人和事的课文,他们也很反感,例如一讲到雷锋精神时,有些同学说"雷锋是一个傻瓜"有人说"假的""骗人的",当讲到"两弹元勋"邓稼先时,有些同学说"他真傻,如果像杨振宁、李政道一样留在美国的话,也可能是诺贝尔的获得者。当讲到《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有人感叹说"贝多芬图个什么?"一听到这些,你会非常生气,觉得这些学生真的是不可理喻。但是仔细想一想,醒悟到这是逆反心理在作怪。他们刚好生长在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年代,加上认识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很少能体会到我们在青少年时代体会到的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假做真实真亦假",久而久之,就不知不觉的形成了相反方向理解的畸形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强迫他们听课是没有效果的,只有把他们扭曲的心理矫正过来,才能少到效果。于是,我停止讲课,先出题让大家讨论:"人与人之间究竟有没有纯真的感情?"讨论时分成两派,有的学生说有,有的学生说没有,大家都举出例子来说明观点。

俗话说:"人心难测"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的社会心理是不容易的。但同世上万事万物一样,人的心理变化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的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最后形成,单纯幼稚,涉世未深,极易被社会心理牵着鼻子走,但又较少世故。遵循这些规律,只要经常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并以诚相待"亦师亦友"形成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我想,就一定能比较准确的摸到学生的思想脉搏。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语文教学心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马笑霞2005.12

《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

标签:;  ;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关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