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训练负荷论文-高炳宏,孟志军,冯连世

高原训练负荷论文-高炳宏,孟志军,冯连世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原训练负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负荷结构,训练效果

高原训练负荷论文文献综述

高炳宏,孟志军,冯连世[1](2019)在《我国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八周高原训练不同负荷结构对训练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训练负荷是运动训练的核心,训练实践表明,高原训练过程中训练负荷的合理安排与控制,对有效改善有氧能力,提高运动成绩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文以中国赛艇队备战奥运会女子双桨组和女子单桨组的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两组运动员冬训期间同一时间段赴云南会泽(海拔2280米)进行8周高原训练,之后两组运动员在里约奥运会上分别获得了第叁名和第七名的成绩。笔者分别统计分析了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前、中和后的训练负荷(量和强度)实际实施情况,并对高原训练前后反映训练效果(专项能力)的相关指标进行测试与分析,旨在探索不同组别运动员8周高原训练过程中负荷结构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对训练效果造成的影响,为提高我国赛艇项目高原训练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研究方法:以中国赛艇队32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女子单桨组(18名)和女子双桨组(14名);高原训练安排:两组运动员在云南省会泽县(海拨高度为2280米)进行8周高原训练并分为四个阶段:第1周为高原训练的适应阶段,第2-4周为逐步提高训练量阶段,第5周为调整恢复周,第6-7周为大训练量与训练强度逐步增加阶段,第8周为下高原前减量训练调整周。全程跟踪记录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前、中、后的训练内容,统计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训练量统计以水上专项训练、测功仪训练和跑步训练等手段完成的距离(km数)为主;负荷强度分为五级,通过测定心率、血乳酸来确定。分别于训练前1周内、高原训练后第3周进行专项运动能力的测试,包括测功仪6km、2km和4级递增负荷测试;每周休息日的次日晨,采指尖血测试运动员的血尿素(BU)和肌酸激酶(CK)。采用SPSS24.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测得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经过非参数检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因此高原训练前后成绩、Bla和HR等比较分析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采用协方差分析。两组负荷量和强度均值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显着性标准,P<0.01为非常显着性标准。研究结果:(1)从负荷量变化看,平原阶段女子单桨组负荷量比女子双桨组平均每周高10.8km;而高原阶段,女子单桨组负荷量平均每周比女子双桨组低7.1km,其中水上负荷量平均每周低11.2km;女子单桨组负荷量从平原的每周195km降到每周164.1km(-15.85%),而女子双桨组负荷量从平原的每周184.2km降到171.2km(-7.06%);(2)从负荷强度上看,女子单桨组氧利用2的比例大于女子双桨组(118.27%,P<0.01),氧利用1、无氧阈、氧运输的训练比例均小于女子双桨组,分别为-30.47%(P<0.01)、-20.29%(P>0.05)和-48.65%(P>0.05);(3)高原训练后,女子单桨组的测功仪6km成绩下降0.04%(P>0.05),女子双桨组提高了0.77%(P<0.01),女子双桨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女子单桨组(P<0.05);女子双桨组的乳酸阈功率和乳酸阈心率提高幅度大于女子单桨组;女子单桨组的测功仪2km成绩下降0.31%(P>0.05),女子双桨组提高了0.73%(P<0.01);(4)女子单桨组BU平均为6.1±1.5mmol/l,CK为162.6±83.6U/l,女子双桨组BU为6.4±1.4mmol/l、CK为249.4±176.7 U/l;两组运动员的BU无差异,但CK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中国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负荷量与平原训练负荷量基本持平,高原训练以水上训练为主,测功仪训练和跑步训练辅助。中国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负荷强度应以氧利用1为主,约占60%-65%左右,注重发展运动员中等强度有氧能力;无氧阈和氧运输训练辅助。高原训练负荷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及高原训练负荷结构与平原训练负荷结构的关系,其中负荷强度的差异可能是引起训练效果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刘传菲[2](2019)在《运用TRIMP评估中长跑项目高原训练负荷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长跑是周期性耐力型项目,云南省中长跑队员世居高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是云南省中长跑一直取得优异成绩原因之一。本研究在了解中长跑项目(包括马拉松)的基础上,系统的运用心率表采集数据的手段,探讨TRIMP(training impulse,TRIMP)在中长跑项目(包括马拉松)训练监控中的运用。通过TRIMP的应用再结合中长跑项目的运动特点,为训练计划提出建议与改进措施,从而防止过度训练,最大限度的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训练效果。本文在运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云南省中长跑队队员董××、杨××、张××等8名运动员为调查对象,进行基于心率TRIMP在中长跑项目中的应用研究。测试仪器采用芬兰产Polar Team2团队心率监测系统,对云南省中长跑队8名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全程心率、最大心率、平均心率以及安静心率和在不同的训练课中的心率采集,进行为期两个半月的全程跟踪测试、评价。采用Morton′s TRIMP运动负荷计算方法:TRIMP=A·B·C A=运动时间(min);B=[(HRT–HRB)/(HRMAX–HRB);C=0.64e~(DB) e=自然对数(2.712);HRT=平均心率;HRB=基础心率;HRMAX=最大心率;D=1.92(男子)、1.67(女子)。研究结果如下:1.监控期间每周运动员晨脉无显着性变化。2.在为期两个半月的专项耐力训练中,笔者遴选叁次训练课的情况进行数据对比得出:第二次与第一次相比TRIMP无显着性差异;第叁次与第一次相比呈显着性差异(P<0.05);3.第叁次间歇性训练课TRIMP值与第一次间歇训练课的TRIMP相比呈显着性差异(P<0.05);其它心率区间相比差异不显着。4.第一次调整课TRIMP值与第二次调整课TRIMP值相比无显着性差异,第叁次与第一次调整课相比TRIMP值无显着性差异。5.监控期间恢复性训练课TRIMP的无显着变化。研究结论:1.采用Morton′s TRIMP运动负荷计算方法,这一基于心率区间的量化训练负荷的方法,综合了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两方面的因素,反映了机体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所承受的内在负荷刺激,能够很好地起到评价中长跑运动项目中持续性耐力性专项课和间歇性专项训练课训练的负荷的作用。2.TRIMP可是从内部有效反映运动员受到的外部刺激,可以实现对中长跑项目运动员精确的量化负荷目标。3.通过运动员不同课次TRIMP值的纵向对比,结合运动员的比赛表现,笔者认为TRIMP值的变化可以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更及时的进行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调整。(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8)

任晓晴[3](2018)在《高原训练平原化最佳负荷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高原训练利用运动与自然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机体产生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运动能力。高原训练平原化,是被诸多学者普遍认可的高原训练理论之一,掌握科学的训练负荷量与负荷强度是高原训练平原化的核心,然而最佳负荷的控制一直存在争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训练进度。基于此,本文对高原训练发展60年来关于高原训练平原化中负荷强度的文章进行(本文来源于《第五届中国多巴高原训练与健康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8-13)

戴海振[4](2018)在《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八周高原训练负荷结构特征及其训练效果的分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八周高原训练过程中训练负荷结构特征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本次高原训练在海拔约2300m的云南会泽进行,研究对象为17名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共持续八周,训练内容以中低强度有氧耐力训练为主。训练过程中记录每日训练内容安排,并分别在高原训练前、高原训练结束后进行运动能力、身体成分等指标的测试。结果:(1)整个高原冬训过程可分为两个大的训练阶段,第1-4周属于第一训练阶段,第5周为测试调整周,第6-8周属第二训练阶段。每7天为一个训练周,每个训练周由2个小周期组成。八周高原训练过程中主要训练内容为中低强度有氧训练,每个阶段都穿插有无氧阈强度课次,第二阶段无氧阈强度课的训练量高于第一阶段;(2)经过系统的八周高原训练后,去脂体重较高原训练前未发生显着变化;(3)下高原后测功仪6km成绩显着提高,平均提高约22.5s(P<0.001);(4)高原训练后测功仪六级递增负荷测试中:第1-4级即刻HR均显着下降,第5级呈显着下降的趋势,第5、6级即刻Bla均较高原前有极显着下降(P<0.01);(5)高原训练后PWC170较高原前增加18W,有显着升高的趋势(P=0.059)。结论:本次以大运动量、中低强度有氧训练为主的八周高原训练,训练节奏安排清晰合理,对赛艇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改造作用,表现为6km测功仪成绩的显着提高,多级负荷测试中第1-5级即刻HR、第5-6级即刻Bla的下降,PWC170升高,而同时未造成去脂体重的丢失。(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8年08期)

潘丹丹,高炳宏,孟志军[5](2017)在《6周高原训练负荷变化对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观察优秀赛艇运动员6周高原训练负荷变化对身体机能状态的影响,探讨负荷的合理性,为优秀运动员高原训练负荷安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 8名备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进行6周的高原训练(2016/1/18-2016/2/28),高原前后训练地点为云南省会泽县毛家村水库,海拔高度2200 m。高原前后训练地点为浙江千岛湖。训练研究目的主要是提高运动员基础有氧能力和无氧阈水平,训练内容分为水上和陆上训练,以中低强度有氧耐力训练为主,7天为1个小周期。高原前1周(2016/1/11-2016/1/17),训练量较低,主要研究目的是调整恢复,(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7-10-13)

韩照岐,林微微,梁慧子,徐国义,周超彦[6](2017)在《优秀游泳运动员备战伦敦奥运会高原训练负荷及手段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使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的身体机能会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人体在高原缺氧和运动的双重刺激下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以往高原训练的相关研究,多关注高原训练前后运动成绩是否提高,用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来辅助说明高原训练是否有效,而(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孟志军,高炳宏,王玉新,张昊楠[7](2016)在《赛艇运动员八周高原训练不同训练负荷结构与训练效果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训练实际中,教练员和体育科研人员经常面对高原训练的难题:即使相同的高原训练高度和训练持续时间,但由于高原训练前、中、后训练负荷和节奏的不同,也会出现高原训练不同的训练效果。本文主要研究两组赛艇运动员同一时间在云南会泽进行八周高原训练,两组运动员的高原训练效果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试图探索引起此差异的训练学负荷结构原因,以期总结适合八周高原训练的赛艇运动员的训练负荷结构和训练节奏,对以后的高原训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国家赛艇队女子单桨运动员(18名)和女子双桨运动员(14名);两组运动员于2015年1月11日-3月8日(8周)在云南会泽(2280米)参加高原训练;在高原训练前(2015年1月2日)和高原训练后(2015年3月27日)分别进行测功仪六公里测试;全程跟踪记录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研究结果:1在高原训练前,两队运动员测功仪六公里平均成绩相同,但在高原训练后,女单平均成绩为21:56.6,下降了-0.04,有显着性差异;而女双在高原训练后平均成绩为21:45.9,平均提高0.77%,有非常显着性差异;且高原训练后女双成绩与女单成绩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2.在平原阶段,女单负荷量比女双平均每周高10.8公里。而在高原阶段,女单负荷量平均每周比女双低7.1公里,其中水上负荷量平均每周低11.2共里。女单负荷量从平原的每周195降到每周164.1公里,变化为-15.85%,而女双负荷量从平原的每周184.2公里降到171.2公里,变化为-7.06%。3.从负荷强度上看,两组运动员在平原阶段女单氧利用2比例大于女双,而氧利用1比例小于女双。而在高原训练阶段,女单把氧利用1的比例增加,但是仍然低于女双。而女双在高原训练阶段则增加了无氧阈和氧运输强度比例。研究结论:1两组基础有氧能力接近的运动员在同一地点进行同样时间的高原训练,训练负荷结构的差异会导致高原训练效果的差异。2高原训练负荷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及高原训练负荷结构与平原训练负荷结构的关系。3赛艇高原训练期间负荷量不应过多低于平原训练期间,高原训练期间应以水上训练为主。4赛艇高原训练期间负荷强度应以氧利用1为主,约占60%左右,注重发展运动员中等强度有氧能力。(本文来源于《第四届(2016)全国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会议——运动·体质·健康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6-10-21)

潘丹丹[8](2016)在《赛艇高原训练负荷的量化与监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赛艇属于典型的以有氧供能为主的体能类力量耐力项目,通过高原训练来提高训练效果己成为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共识,近年来,关于赛艇运动高原训练负荷的研究不断增多,但是对于高原训练负荷量化与监控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旨在对赛艇运动高原训练的负荷特征进行分析,量化训练负荷,探索不同机能指标对负荷的影响,进而将负荷的量化与机能评定相结合,使高原训练的负荷安排更加合理。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分析法。研究结果:研究结论:赛艇高原训练负荷可以通过训练量与强度的量化和机能监控两种方式来进行监控。负荷量可以通过持续训练时间、公里数等来确定;强度可根据德国赛艇协会水上训练强度等级进行划分。在机能监控中用来评定赛艇高原训练的负荷强度的有血乳酸、心率等;反应负荷量的有血红蛋白、尿素、睾酮等。所以,我们应该将训练负荷的量化与机能指标的监控相结合,使负荷安排更加合理有效,高原训练效果最大化。(本文来源于《第四届(2016)全国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会议——运动·体质·健康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6-10-21)

孟志军,高炳宏,张昊楠,王玉新,朱欢[9](2015)在《测功仪六公里和递增负荷测试评价我国优秀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效果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通过测功仪六公里和递增负荷测试来评价2015年国家赛艇队女子单桨组的高原训练效果(有氧能力),来对比分析两种评价方法的优点和缺点,以及探讨他们之间相关关系,以期在以后的训练中更加准确有效客观的评价赛艇运动员的有氧能力2研究方法以国家赛艇队备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单桨组的1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云南会泽(2210米)进行八周高原训练;在高原训练前后分别测试运动员的测功仪六公里(本文来源于《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叁)》期刊2015-11-05)

王朝阳,戴学名[10](2014)在《青年女子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负荷及机能变化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田径运动训练中,成年女子中长跑运动员与青年女子中长跑运动员身体机能对训练的负荷承受能力上有很大的区别。成年女子运动员由于身体发育已经成熟,身体可以承受更大、更多的训练强度,训练中的专项训练强度比例比较大。而青年女子运动员身体发育刚刚走向成熟,身体机能还不稳定,所以训练强度不宜过多,应该加大基础训练的比例。但是现代的中长跑比赛中,青年女子中长跑运动员专项水平也同样非常高。例如,第7(本文来源于《运动》期刊2014年15期)

高原训练负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长跑是周期性耐力型项目,云南省中长跑队员世居高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是云南省中长跑一直取得优异成绩原因之一。本研究在了解中长跑项目(包括马拉松)的基础上,系统的运用心率表采集数据的手段,探讨TRIMP(training impulse,TRIMP)在中长跑项目(包括马拉松)训练监控中的运用。通过TRIMP的应用再结合中长跑项目的运动特点,为训练计划提出建议与改进措施,从而防止过度训练,最大限度的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训练效果。本文在运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云南省中长跑队队员董××、杨××、张××等8名运动员为调查对象,进行基于心率TRIMP在中长跑项目中的应用研究。测试仪器采用芬兰产Polar Team2团队心率监测系统,对云南省中长跑队8名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全程心率、最大心率、平均心率以及安静心率和在不同的训练课中的心率采集,进行为期两个半月的全程跟踪测试、评价。采用Morton′s TRIMP运动负荷计算方法:TRIMP=A·B·C A=运动时间(min);B=[(HRT–HRB)/(HRMAX–HRB);C=0.64e~(DB) e=自然对数(2.712);HRT=平均心率;HRB=基础心率;HRMAX=最大心率;D=1.92(男子)、1.67(女子)。研究结果如下:1.监控期间每周运动员晨脉无显着性变化。2.在为期两个半月的专项耐力训练中,笔者遴选叁次训练课的情况进行数据对比得出:第二次与第一次相比TRIMP无显着性差异;第叁次与第一次相比呈显着性差异(P<0.05);3.第叁次间歇性训练课TRIMP值与第一次间歇训练课的TRIMP相比呈显着性差异(P<0.05);其它心率区间相比差异不显着。4.第一次调整课TRIMP值与第二次调整课TRIMP值相比无显着性差异,第叁次与第一次调整课相比TRIMP值无显着性差异。5.监控期间恢复性训练课TRIMP的无显着变化。研究结论:1.采用Morton′s TRIMP运动负荷计算方法,这一基于心率区间的量化训练负荷的方法,综合了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两方面的因素,反映了机体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所承受的内在负荷刺激,能够很好地起到评价中长跑运动项目中持续性耐力性专项课和间歇性专项训练课训练的负荷的作用。2.TRIMP可是从内部有效反映运动员受到的外部刺激,可以实现对中长跑项目运动员精确的量化负荷目标。3.通过运动员不同课次TRIMP值的纵向对比,结合运动员的比赛表现,笔者认为TRIMP值的变化可以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更及时的进行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调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原训练负荷论文参考文献

[1].高炳宏,孟志军,冯连世.我国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八周高原训练不同负荷结构对训练效果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刘传菲.运用TRIMP评估中长跑项目高原训练负荷的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任晓晴.高原训练平原化最佳负荷的研究综述[C].第五届中国多巴高原训练与健康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8

[4].戴海振.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八周高原训练负荷结构特征及其训练效果的分析与评价[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

[5].潘丹丹,高炳宏,孟志军.6周高原训练负荷变化对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影响[C].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2017

[6].韩照岐,林微微,梁慧子,徐国义,周超彦.优秀游泳运动员备战伦敦奥运会高原训练负荷及手段个案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7

[7].孟志军,高炳宏,王玉新,张昊楠.赛艇运动员八周高原训练不同训练负荷结构与训练效果关系的研究[C].第四届(2016)全国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会议——运动·体质·健康论文摘要汇编.2016

[8].潘丹丹.赛艇高原训练负荷的量化与监控[C].第四届(2016)全国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会议——运动·体质·健康论文摘要汇编.2016

[9].孟志军,高炳宏,张昊楠,王玉新,朱欢.测功仪六公里和递增负荷测试评价我国优秀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效果的比较研究[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叁).2015

[10].王朝阳,戴学名.青年女子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负荷及机能变化特征的研究[J].运动.2014

标签:;  ;  ;  ;  

高原训练负荷论文-高炳宏,孟志军,冯连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