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时频分析论文-戴勇,高立新,张帆,尹战军,郝美仙

地震波时频分析论文-戴勇,高立新,张帆,尹战军,郝美仙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波时频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字地震波,时频分析,赵—阿特拉斯—马克斯方法,能量密度

地震波时频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戴勇,高立新,张帆,尹战军,郝美仙[1](2017)在《数字地震波时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具有较高分辨率和较低交叉项的赵—阿特拉斯—马克斯(ZAM)方法,进行数字化地震波时频处理。结果显示:(1)S波高能量密度区域处于低频段,其频带比P波高能量密度区域窄,且S波能量密度比P波大1个数量级;(2)天然地震的高能量密度分布较为离散,爆破的高能量密度分布较为集中。(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柯波,周科平,李杰林,张亚南,史文超[2](2017)在《液态CO_2爆破系统地震波时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液态CO_2爆破系统地震波时频特性,现场微震监测试验获得液态CO_2爆破地震波信号,根据爆破地震波信号具有非平稳的特点,首先采用自适应最优核时频分析方法对地震波信号的基本时频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结合小波包变换分解与重构技术和自适应最优核时频分析方法,对地震波信号的能量分布进行了精细化分析。结果表明:液态CO_2爆破地震波的衰减速度较快,震动速度处于很低的水平;主频范围在30~70 Hz之间,持续时间约为20~30 ms;能量主要分布在0~125 Hz,由两个两个主要区域组成,表明在液态CO_2爆破作用过程中高压流体产生两次不同峰值压力的爆炸冲击波。(本文来源于《爆破》期刊2017年04期)

刘希康,丁志峰,李媛,崔仁胜[3](2016)在《STFT与WVD在地震波时频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波是一种非平稳信号,传统的傅里叶变换已不适用,时频分析方法能在时间—频率域给出非平稳信号不同时刻的频率分布特征。Wigner-Ville分布(WVD)对非平稳信号具有较好的时频聚集性,但因其为双线性变换,会产生严重的交叉干扰项。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是一种线性变换,不存在交叉项干扰,但时频聚集性较差。考虑到二者优点,在对地震波进行时频分析时,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和Wigner-Ville分布的联合算法,既有效抑制了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干扰,又保持了较高的时频聚集性。通过3种方法,对模拟信号和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联合算法对获取地震波信号的时频特征和纵波到时检测,具有更好效果。(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杨学亭[4](2015)在《基于时频分析的地震波能量衰减补偿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介质的粘滞性和非均一性会引起地震波能量的衰减损耗和速度频散,造成深层有效反射波的能量变弱,频带变窄,主频变低,相位延迟,同相轴连续性变差,从而导致深层地震资料分辨率降低。随着地震勘探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要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地震波能量的衰减补偿成为地震数据处理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震波能量衰减的解释理论可以分为叁种:一是把大地当作双相介质的Biot理论和喷射流动理论;二是把大地当作不均匀介质的散射理论;叁是建立相应的粘弹介质模型。文中介绍了影响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衰减的因素,主要包括:频率、岩性、压力、温度、孔隙度和孔隙流体饱和度。介绍了表征地层吸收衰减的参数:品质因子Q、吸收系数、衰减系数和对数衰减率。品质因子Q是用来描述粘弹性介质吸收衰减特性的的重要的属性参数,能够量化由于介质粘弹性所引起的地震波能量衰减和频散。品质因子Q在地震数据处理及解释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两种传统的频率域内求取Q值的方法:谱比法和振幅匹配法,并利用简单模型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局限性。然后提出一种新的Q值估计方法:基于Gabor反褶积的Q值估计方法。Gabor反褶积是针对非平稳信号提出的一种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方法,方法中加入了品质因子Q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Gabor反褶积的结果反推品质因子Q。首先验证了Gabor反褶积在模型试算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的有效性,然后推导出了基于Gabor反褶积的Q值计算公式,并且通过模型试算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最后基于波场延拓的思想,利用PP波和PS波求取纵横波Q值。反Q滤波是地震波能量衰减补偿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反Q滤波能够补偿地震波的振幅衰减和相位畸变;同时,能够补偿频率损失从而展宽地震信号的频带,提高深层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本文首先介绍了Hale反Q滤波方法和正则化反Q滤波方法。然后提出了基于时频分析的地震波能衰减补偿方法,在本部分中,先详述了地震数据处理中常用到的时频分析方法:短时傅立叶变换、Gabor变换、S变换、广义S变换和基于一维连续小波变换的时频分析方法(TFCWT),利用以上方法对chirp信号和合成地震记录进行了时频分析,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劣,最后选择TFCWT方法在时频域内对地震波能量进行衰减补偿,对比小波域内的补偿方法,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李文军,张晶,刘琦,池顺良,梁建宏[5](2014)在《2012年印尼8.6级地震应变地震波的Hilbert-Huang时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端点效应压制的Hilbert-Huang变换,对大同及沁源台布置的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记录的印尼8.6级地震激发的应变地震波形进行时频分析,结果显示印尼8.6级地震的主震和8.2级余震的应变地震波序列各个震相具有不同的时频特征:①地震波到达之前的所谓"环境噪声"部分,瞬时频率低,瞬时振幅小;②P波初至时,高频成分突然增加,振幅也随即增强;③S波到达时,频率有所降低而振幅剧烈上升;④面波到达时,振幅进一步剧烈上升达到整个序列的极大值;⑤尾波部分振幅逐渐降低,但与噪声部分相比频率依然偏高,振幅依然偏大。本文也将应变地震波与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进行对比,虽然应变地震波与地震波波形和Fourier谱具有极高的相关系数,但从Hilbert-Huang变换得到的边际谱上看,应变地震波与地震波有显着的区别,应变地震波比地震波记录的低频成分相对更多。通过Hilbert谱,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非平稳信号的局部特征,对于突变信号的地震波,Hilbert-Huang变换是一个较好的时频分析工具。(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4年02期)

姚家骏,杨立明,冯建刚[6](2011)在《常用时频分析方法在数字地震波特征量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波属于非平稳信号,传统的傅立叶变换因缺乏信号局域性的信息而无法对非平衡信号进行全面描述。对此时频分析是有力的分析工具。本文简介了短时傅立叶变换(STFT)、S变换、CWD分布、ZAM分布四种时频分析方法,通过对算例及实际地震信号的分析,总结出这四种时频分析方法在分辨地震波中的应用效果及优缺点。(本文来源于《西北地震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刘铁,樊剑,钟秀蓉[7](2009)在《地震波的自适应时频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傅里叶变换、STFT和Gabor扩展以及小波变换这些传统的时频分析方法不能灵活选择基函数,从而难以准确分析具有较强频率局部特性的高频信号和具有较强时间局部特性的低频信号。该文首次引入基于四参数线性调频高斯基自适应信号时频分析方法,对地震波进行时频分析,同时还引入地震波的正弦自适应表示和小波自适应时频表示,并对这叁种自适应时频分布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基于四参数线性调频高斯基的自适应信号时频分析方法具有更好的精度,同时这种分解收敛的速度也是最好,计算量小。(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09年S1期)

刘铁,樊剑,钟秀蓉[8](2008)在《地震波的自适应时频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傅立叶变换、STFT 和 Gabor 扩展以及小波变换这些传统的时频分析方法不能灵活选择基函数,从而难以准确分析具有较强频率局部特性的高频信号和具有较强时间局部特性的低频信号。本文首次引入基于四参数线性调频高斯基自适应信号时频分析方法,对地震波进行时频分析,同时还引入地震波的正弦自适应表示和小波自适应时频表示,并对这叁种自适应时频分布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基于四参数线性调频高斯基的自适应信号时频分析方法具有更好的精度,同时这种分解收敛的速度也是最好,计算量小.(本文来源于《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期刊2008-11-01)

樊剑,吕超,张辉[9](2008)在《基于S变换的地震波时频分析及人工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推导了离散S变换的基本算法,定义了反映地震波时频特性的时变幅值谱和时变能量谱;以K obe地震波为例,基于S变换分析了该地震波的时频特性,并对采用不同窗口函数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当适当地调整窗口参数,复窗口的广义S变换对非平稳地震波有较好的时频分辨率;利用S变换的时频滤波性质,对实际地震波进行了任意时间和频率段的人工调整;以与抗震规范相容的功率谱为目标谱,提出了利用S变换合成非平稳地震波的新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发现,人工合成的地震波功率谱与目标谱符合很好,而且继承了母波的非平稳特性;还研究了地震波的时频特性对单自由度体系弹性反应谱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樊剑,刘铁,胡亮[10](2007)在《基于现代时频分析技术的地震波时变谱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Wigner-Ville分布、连续小波变换、S变换以及变复窗口的S变换等现代时频分析技术对地震波进行时变谱估计。推导了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小波能量谱的具体表达式,并把近年来提出的变复窗口S变换应用到地震波的时频分析。通过研究表明对于均匀调制非平稳地震波,通过适当选择窗口的长度,利用STFT估计时变谱可得到较好的效果,小波变换与S变换以及变复窗口S变换的估计值在高频段存在能量泄漏现象;各方法估计的时变谱时间边缘函数与目标函数均符合较好;而频率边缘函数,Wigner-Ville分布与目标函数符合得最好,STFT次之,小波变换、S变换以及复窗S变换在高频段存在一定误差。对于频率非平稳性较强的地震波,通过适当地调节窗口参数,利用变复窗口S变换可得到地震波在时频域内有较好分辨率的时变谱;连续小波变换虽然在高频段存在能量泄漏现象,但其在时间域内有较好的分辨率。(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07年11期)

地震波时频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液态CO_2爆破系统地震波时频特性,现场微震监测试验获得液态CO_2爆破地震波信号,根据爆破地震波信号具有非平稳的特点,首先采用自适应最优核时频分析方法对地震波信号的基本时频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结合小波包变换分解与重构技术和自适应最优核时频分析方法,对地震波信号的能量分布进行了精细化分析。结果表明:液态CO_2爆破地震波的衰减速度较快,震动速度处于很低的水平;主频范围在30~70 Hz之间,持续时间约为20~30 ms;能量主要分布在0~125 Hz,由两个两个主要区域组成,表明在液态CO_2爆破作用过程中高压流体产生两次不同峰值压力的爆炸冲击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波时频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戴勇,高立新,张帆,尹战军,郝美仙.数字地震波时频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7

[2].柯波,周科平,李杰林,张亚南,史文超.液态CO_2爆破系统地震波时频分析[J].爆破.2017

[3].刘希康,丁志峰,李媛,崔仁胜.STFT与WVD在地震波时频分析中的应用[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6

[4].杨学亭.基于时频分析的地震波能量衰减补偿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5

[5].李文军,张晶,刘琦,池顺良,梁建宏.2012年印尼8.6级地震应变地震波的Hilbert-Huang时频分析[J].地震.2014

[6].姚家骏,杨立明,冯建刚.常用时频分析方法在数字地震波特征量分析中的应用[J].西北地震学报.2011

[7].刘铁,樊剑,钟秀蓉.地震波的自适应时频分析方法对比研究[J].工程力学.2009

[8].刘铁,樊剑,钟秀蓉.地震波的自适应时频分析方法对比研究[C].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2008

[9].樊剑,吕超,张辉.基于S变换的地震波时频分析及人工调整[J].振动工程学报.2008

[10].樊剑,刘铁,胡亮.基于现代时频分析技术的地震波时变谱估计[J].振动与冲击.2007

标签:;  ;  ;  ;  

地震波时频分析论文-戴勇,高立新,张帆,尹战军,郝美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